佛性與無明不存在先後產生的問題而是同時共存。"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這個問題再加提煉的話,即是,如果佛性是眾生的本來面目的話,無明又是如何產生的?如果無明是眾生世間的最初源頭(或之一),那麼消除無明又是如何建立其合理性的?假如無明是染汙、是愚妄,那麼無明存在的意義何在?無明與佛性之間關係的機制是如何?
《大乘起信論》如是說:"無明義者:名為智礙,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此義云何?以依染心,能見、能現,妄取境界,違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靜,無有起相;無明不覺,妄與法,故不能得隨順世間一切境界種種智故。 " 真如法性是常靜而不起相的,當妄心依能取所取生起"一切相"時,就已經是無明遮覆真如。涅槃無相,但有一相可入即非涅槃,實相無相,雖起滅處故名實相,實相與涅槃原是一回事,不是兩回事。一切事物原本就是"常靜"的,隨著你的心動它才動起來,隨著你的意識心念念生滅,你的心不動時,一切本來就是涅槃寂靜的,"本來無一物",本來沒有什麼汙染可得,這就是佛性本具。 譬如夢幻空花的譬喻:目生疾病而見空中有幻花存在,後目病痊癒,幻花即滅。由於目病而虛妄生起的幻覺,其痊癒後的幻覺消滅能說是"真實的滅"嗎?本來無花,有花存在就已經是幻覺,花的消滅就更是幻覺,如果要論真實,這個所謂"花生復滅"的過程中根本沒有任何東西曾真實生起過,一切都是你內心幻化出來的假象,虛妄生自然虛妄滅,同樣也就沒有任何東西是被真正地消滅了。這個見解,即使目病痊癒也是通用的;我們看到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眾生,本來無物,都是如幻如化的,是你的妄心所變現,跟目病所見空花沒有本質區別。
同樣這個問題可以用楞嚴經中的話解釋;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的時候。焂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如果佛性是眾生的本來面目的話,無明又是如何產生的?如果無明是眾生世間的最初源頭(或之一),那麼消除無明又是如何建立其合理性的?假如無明是染汙、是愚妄,那麼無明存在的意義何在?無明與佛性之間關係的機制是如何?這裡有4個問題不妨我們看一下;這裡佛性是一個假名,也就是眾多大乘經典所說的'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也就是禪家所說的本來面目,比如水可以顯示總總形狀,但是我們如果能透過這些形狀觀察到水體,那他就是水的'本來面目' (第一個問題:如果佛性是眾生的本來面目的話,無明又是如何產生的?)---前面講的一堆都是這個--- (第二個問題:如果無明是眾生世間的最初源頭或之一,那麼消除無明又是如何建立其合理性的?)那上面也有答案----因為無明是'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中來,且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所以如果想要入手修行的話,就從'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也就是'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第三個問題:假如無明是染汙、是愚妄,那麼無明存在的意義何在?)---無明雖是染汙、是愚妄,但是他卻是從'真如'的中起用的,我們也只有透過無明才能認識真如, 象楞嚴經中所說: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第四個問題:無明與佛性之間關係的機制是如何?)--- 我還舉楞嚴經中的話來回答---'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現似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終無見咎。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見與「見緣」,似現前的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的時候開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無明妄想而不能證得。"人在煩惱裡,儘管有是非人我,佛性卻絲毫不亂。就好像黃金,你把它做成金戒指、金耳環、金手鐲,甚至於金筷子、金碗、金手錶,雖然千差萬別,可是黃金的本性是不變、不亂的。所以我們人儘管在五趣六道裡面流轉,驢腹馬胎,佛性仍不亂不變的。我們所明白的佛性是一個方便,讓我們解脫輪迴。阿羅漢及菩薩所開悟的佛性也是如此,但是與佛的境界及智慧卻差得很遠的。佛的十八種功德法,惟佛獨有,不與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舍、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眾生本來是佛,為何還會生起無明的問題不是阿羅漢及菩薩的智慧所能領悟的,只有經過六度萬行,菩薩五十二個階位,破無始生相無明,究竟圓滿佛道才能領悟。如來的境界只有佛與佛才知道,不是菩薩阿羅漢所能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