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眾生本來都具佛性,為什麼會有一切無明?

2021-01-19 禪淨密實修

佛性與無明不存在先後產生的問題而是同時共存。"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這個問題再加提煉的話,即是,如果佛性是眾生的本來面目的話,無明又是如何產生的?如果無明是眾生世間的最初源頭(或之一),那麼消除無明又是如何建立其合理性的?假如無明是染汙、是愚妄,那麼無明存在的意義何在?無明與佛性之間關係的機制是如何?

《大乘起信論》如是說:"無明義者:名為智礙,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此義云何?以依染心,能見、能現,妄取境界,違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靜,無有起相;無明不覺,妄與法,故不能得隨順世間一切境界種種智故。 " 真如法性是常靜而不起相的,當妄心依能取所取生起"一切相"時,就已經是無明遮覆真如。涅槃無相,但有一相可入即非涅槃,實相無相,雖起滅處故名實相,實相與涅槃原是一回事,不是兩回事。一切事物原本就是"常靜"的,隨著你的心動它才動起來,隨著你的意識心念念生滅,你的心不動時,一切本來就是涅槃寂靜的,"本來無一物",本來沒有什麼汙染可得,這就是佛性本具。 譬如夢幻空花的譬喻:目生疾病而見空中有幻花存在,後目病痊癒,幻花即滅。由於目病而虛妄生起的幻覺,其痊癒後的幻覺消滅能說是"真實的滅"嗎?本來無花,有花存在就已經是幻覺,花的消滅就更是幻覺,如果要論真實,這個所謂"花生復滅"的過程中根本沒有任何東西曾真實生起過,一切都是你內心幻化出來的假象,虛妄生自然虛妄滅,同樣也就沒有任何東西是被真正地消滅了。這個見解,即使目病痊癒也是通用的;我們看到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眾生,本來無物,都是如幻如化的,是你的妄心所變現,跟目病所見空花沒有本質區別。

同樣這個問題可以用楞嚴經中的話解釋;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的時候。焂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如果佛性是眾生的本來面目的話,無明又是如何產生的?如果無明是眾生世間的最初源頭(或之一),那麼消除無明又是如何建立其合理性的?假如無明是染汙、是愚妄,那麼無明存在的意義何在?無明與佛性之間關係的機制是如何?這裡有4個問題不妨我們看一下;這裡佛性是一個假名,也就是眾多大乘經典所說的'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也就是禪家所說的本來面目,比如水可以顯示總總形狀,但是我們如果能透過這些形狀觀察到水體,那他就是水的'本來面目' (第一個問題:如果佛性是眾生的本來面目的話,無明又是如何產生的?)---前面講的一堆都是這個--- (第二個問題:如果無明是眾生世間的最初源頭或之一,那麼消除無明又是如何建立其合理性的?)那上面也有答案----因為無明是'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中來,且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所以如果想要入手修行的話,就從'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也就是'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第三個問題:假如無明是染汙、是愚妄,那麼無明存在的意義何在?)---無明雖是染汙、是愚妄,但是他卻是從'真如'的中起用的,我們也只有透過無明才能認識真如, 象楞嚴經中所說: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第四個問題:無明與佛性之間關係的機制是如何?)--- 我還舉楞嚴經中的話來回答---'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現似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終無見咎。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見與「見緣」,似現前的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的時候開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無明妄想而不能證得。"人在煩惱裡,儘管有是非人我,佛性卻絲毫不亂。就好像黃金,你把它做成金戒指、金耳環、金手鐲,甚至於金筷子、金碗、金手錶,雖然千差萬別,可是黃金的本性是不變、不亂的。所以我們人儘管在五趣六道裡面流轉,驢腹馬胎,佛性仍不亂不變的。我們所明白的佛性是一個方便,讓我們解脫輪迴。阿羅漢及菩薩所開悟的佛性也是如此,但是與佛的境界及智慧卻差得很遠的。佛的十八種功德法,惟佛獨有,不與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舍、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眾生本來是佛,為何還會生起無明的問題不是阿羅漢及菩薩的智慧所能領悟的,只有經過六度萬行,菩薩五十二個階位,破無始生相無明,究竟圓滿佛道才能領悟。如來的境界只有佛與佛才知道,不是菩薩阿羅漢所能明白的。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佛祖在《金剛經》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中有一句話叫做「一切法都是佛法」,有許多的人都只能有一個大概的理解,而難以體會到隱藏在其中的大智慧,從而白白讓自己錯過了悟入甚深佛法的機會,難以登堂入室而得見般若花開。
  • 《楞嚴經》菩提心如來藏篇 卷4-5,佛示妄想本來無因
    跟阿難一樣,他和這些阿羅漢尊者也都執著在『因緣法』裡。現在佛卻說這一切世界、眾生,甚至這因果業報都只是這樣虛幻空無、本無所有的幻覺。實在是太震驚!太難以接受了!這些阿羅漢尊者對這『因緣法』的所知障也是很重的。【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所以富樓那尊者就繼續請問佛了,如果佛開示的這如來菩提妙覺,本來就是我圓滿具足、微妙精明的真心自性。【與如來心不增不減。】
  • 佛說: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於念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
    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由於世上的一切,無可避免地會反映到人的頭腦裡來,因此對於這反映到頭腦裡來的一切,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種種分析和評判,自然是十分在理的事。這種對於事物的評判和分析,就是見解。見解有正確和不正確之分,古人常把這種區分,稱為正見、邪見。佛門認為,修道人若有正見,就使人通向成功之路;否則邪見充斥,就修道不成,入於魔道了。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世界和眾生、山河大地是如何形成的
    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ruì),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yǖ)疑悔。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 佛說心外無法,一切萬法都是自心顯現的虛相
    相信科學或相信道教的人都認為自然法則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只要順應這個法則,萬物就能生生不息。而佛則說「心外無法」,一切萬法都建立在心上,這是怎麼回事呢?首先佛家認為我們看到或說接觸到的外部事物是不真實的,它只是我們的「心」變幻出來的假象,我們其實從未真正接觸到外面的六塵世界。
  • 745,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前面佛陀一直在講離四相,也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普通人執著我比別人錢多,比別人學歷高,比別人更有權威,比別人家世好,比別人權力大,立刻就產生我與別人的區別,各種傲慢和偏見隨之而來,會造成各種複雜的問題和煩惱。
  • 佛告訴須菩提說:佛法平等,無有高下,修一切善法,即得般若智慧
    菩提者,無有少法可得,故菩提是平等,若有一法在,便有高下之分,例如布施時,布施之法不空,便有高下多少之比較,不能稱為平等。什麼是平等菩提?就是自性菩提,亦稱為清淨法身,佛教稱之為「真性菩提」。凡夫本來具足清淨法身,與佛相齊,只因迷而流轉六道,故名眾生。
  • 「攀緣」就是眾生一切疾病的根本.
    文殊師利菩薩看望了維摩詰菩薩就問:「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維摩詰所說經》卷2)維摩詰菩薩當然就說說疾病的根本在哪裡?他說:【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維摩詰所說經》卷2)意思就是說:「攀緣」就是眾生一切疾病的根本。攀緣什麼呢?攀緣於三界。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不都是講眾生身外的器世間世界?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比如說無明緣行,無明不能產生身口意行,是因為眾生有無明,眾生的第八識就能產生身口意行,其它都是以此類推。2. 世尊在小乘解脫道法阿含經當中,講的十二因緣,是聲聞緣覺所修的法,不涉及大乘如來藏法的修行,不是直接成佛之法,因此不能當成究竟之法。學佛人不要以為佛法就是講一切法空,一切空法當中,還有不空的法存在,那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第八識,沒有第八識,萬法都無從緣起。
  • 佛為什麼到這火宅裡來?就是為著救度這一切的小孩子 | 妙法蓮華經淺釋
    於諸怖畏、衰惱、憂患:在這一切的怖畏、衰惱、憂患。怖畏就是恐懼;衰是衰敗、老衰,惱是煩惱;憂患是一切的憂愁和所患的,所患也就是所擔心的問題。無明闇蔽:一切眾生都有無明,這個無明就把一切的智慧給遮蓋住、給閉住了。闇蔽,闇是黑暗,蔽就是給遮住,被無明給遮住了。
  • 佛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我們修行求道,求悟,要知道,「道」只要一個,「悟」亦無兩個,眾生悟道,與佛無異。那麼如何能悟道呢?我們首先要認識清楚何為道?道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非一切法,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道是無相,若想求道,一定要達到無相的境界,方能與道相合,若著有相,無論怎麼修行,無論修行多長時間,也不能以有相的道覓求無相的道,所以一定要舍離有相,修無相行。
  •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真如隨緣有六度萬行,若著六道萬行之相,便迷失真如佛性,離六度萬行之相,即六度萬行便見真如佛性,因此世尊說:一切相即是非相。也就是一切相都不可著。六度萬行是菩薩道,但也不能落入這個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眾生只是一個假名,無有實體,有妄想有生,無妄想無生,若離妄想即無眾生可得
  • 空心靜坐是邪見|不思善、不思惡,此即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現在有些二乘的,他也說他是禪師,那你不要搞錯了,那是二乘禪,凡教你立相住心的、取相作觀的、空心靜坐的,這些可能都是二乘禪,或是外道禪,不能見性,因為他著在無記空上,他不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不知道自心生萬種法,所以他掉在無記空裡面,不知道自性本來沒有煩惱,所以他以為他取個靜,他的心就靜了,煩惱就不生了,他不知道煩惱即菩提,不知道一切的法有即非有,不知道緣起性空的道理,所以總是不能見道。
  • 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
    大師以「一月」來比喻真如佛性,以「一切水」來比喻萬事萬物即萬法。如果沒有天上那個月亮,也就不會有這一切的水中之月了。這就是所謂的「水月」攝「一月」。月與水月的關係,如同萬法與真如之間的關係。真如佛性具有隨緣性,它可以隨「無明」之緣,生成 「九界」的妄法。這如同天上的皓月,可以顯現於一切水中一樣。《涅槃經》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往生論》說:「真如是諸法正體。」
  • 佛說阿彌陀經析.207 眾生如何才能開啟被救度的機緣?
    各位也在讀《地藏經》,過去讓某同修去找《地藏經》裡提到娑婆眾生,尤其是閻浮提內末法眾生的相關部分,看看都說了什麼?結果這一找就發現,但凡提到末法時期的閻浮提眾生,沒有一句是好話,全都是差評。佛眼觀眾生,都是具佛性的,沒有真實眾生可言;菩薩眼觀眾生也都是菩薩,也一樣是沒有真實的眾生可言,可是佛菩薩在《地藏經》裡卻異口同聲地說:娑婆世界閻浮提的末法眾生如此如此的惡濁!這實在是令人咋舌,說兩句好話還能減肥咋地?可是佛菩薩就沒這樣說,沒有如在地面講法那樣想方設法取悅聽眾。因為沒人在聽,全是佛菩薩鬼神等眾,沒有一個人在聽,也自然不用想辦法取悅人了。
  • 佛說眾生平等,眾生為什麼會有優劣之別?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問題:佛說眾生平等,眾生為什麼會有優劣之別?佛是實語者,非妄語者。可事實上,古今中外有人的地方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平等,甚至被分三六九等。正如大思想家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平等,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那麼在佛眼裡,眾生為什麼有優劣之別?
  • 什麼叫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解脫路途上最大的束縛,最嚴重的障礙就是執著,即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教徒視執著為大魔。  執著的另一個名稱叫著相。相的字面意思是,所顯現一切萬物的影像,但佛經中相的意義就更有深的含義了。金剛經裡所講的「相」並不僅僅是所顯現萬物的影像的意思,而是對自我和對萬法影像的執著的意思。
  • 47.這世間的眾生,都有瞋恨恚怒的心.為什麼?【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在這個時候,這位毗樓博叉龍王,(龍屬於西方廣目天王所管轄)承仗諸佛大威神力所加被,能普徧觀察一切龍類的眾生,而去頌讚嘆佛的功德。因為有了迷惑,六根見到六塵便起貪愛之心,而去造業。什麼是受報?因為有前因後果的定律,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有善功德,就有樂報。有惡行為,就有苦報。這是自然道理,絲毫不爽。【於一毛端皆示現】:在佛的一根毛端上,就把一切眾生的種種業報,都能示現出來。【神通變化滿世間】:因為佛有神通,所以能現出種種的境界。
  • 【白露】《金剛經》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不執著,給諸位說,你就沒有煩惱了,為什麼?得失的念頭沒有了,曉得無得亦無失,有得才有失。能不能得到?得不到。得到那是妄想,得不到的。你得到什麼?自己身體都得不到,剎那生滅,何況身外之物?沒有一樣能得到。~〈阿彌陀經疏鈔演義〉「夢」,凡夫都會作夢,作夢的時間很短暫,醒來之後就知道夢是空的。
  • 佛曰:一切法不可說,為什麼還講了八萬四千法門,佛陀錯了嗎?
    佛陀在開悟之後,理解到眾生的苦楚,要發源傳出自己的正見佛法來救度沉迷的眾生,他認為人之所以有煩惱,就是因為無法認知自我,而這個自我究竟是什麼眾生的腦海裡也是一片空白的。佛曰:我有一切法,能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