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維摩詰經》前面的〈弟子品〉和〈菩薩品〉中,我們看到了舍利弗等十大弟子,甚至彌勒等幾位菩薩都向 世尊稟白,認為自己無法堪任前往看望、慰問維摩詰菩薩的疾病。直到了這一品〈文殊師利問疾品〉,才由大智 文殊師利菩薩,帶領了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及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隨從前往看望、慰問維摩詰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看望了維摩詰菩薩就問:「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維摩詰所說經》卷2)
維摩詰菩薩當然就說說疾病的根本在哪裡?他說:【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維摩詰所說經》卷2)意思就是說:「攀緣」就是眾生一切疾病的根本。攀緣什麼呢?攀緣於三界。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不都是講眾生身外的器世間世界?這跟眾生身上的疾病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說眾生對三界的攀緣就是一切疾病的根本?
平實導師解釋說:
由於攀緣於人間的人身,所以就有病;如果不攀緣於人類這個色身而生欲界天中,就沒有這個病。為什麼會攀緣這個人身呢?是因為煩惱──貪愛欲界人間的煩惱,不想生在欲界天中,喜歡繼續當人;由這個煩惱而起了攀緣,就攀緣於人身。
也就是說,當眾生貪愛欲界人間的境界時,相對於眾生的六識覺知心,人間這個器世間無非就是外在的色、聲、香、味、觸「五塵境界」;而能了別五塵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都是「內識」,都是不能直接接觸外五塵的心;那當然就必須要有能接觸並攝取外五塵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也就是說,當眾生貪愛欲界人間的境界時,就必定會去取一個人類的色身,來作為他領納人間境界的工具。
以平實導師在講記中所舉——董永與七仙女的神話故事來說:七仙女中最小的織女本來生在欲界天,但是欲界天的欲觸比較細,男女間的貪愛也比較微細,而她因為欲貪粗重,不喜歡這種微細的男女欲愛;反之人類夫妻間相對粗重的欲愛,她看了就既羨慕又喜歡,於是愛上了董永,就想來人間嫁給他;這時得要下凡來人間,取得一個人類的色身,才能與董永生活在一起,受用與董永間的欲愛以及人間的五欲。說到欲界天男女的貪愛,是比較人間要來得輕微;我們都知道三界中的欲界之所以稱為「欲界」,就是因為這些有情眾生,都貪著於色、聲、香、味、觸,或者是財、色、名、食、睡的五欲;其中尤以對男女色的欲貪最為普遍、也最粗重。但是欲界中有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道眾生,其中餓鬼和地獄眾生,都是因為過去生造作了重大惡業而受報出生去受苦報的,根本無暇受用男女欲;而畜生與人類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之下,基本上可以同樣來看待牠。那麼以欲界天的天人和人間的人類來比較——欲界天的天人,他們男女欲都比人間淡薄,就是說欲界六天和人間雖然都仍有男女欲,但貪著淫樂之心則有輕重、厚薄之分,以人間為最重,越往上升則越輕。
人間的淫慾樂觸,必須男女二根交合達於性高潮,才能暫時滿足人類的貪慾;欲界六天中四王天和忉利天的天人仍然有二根交合,到達性高潮時,淫根中有風氣流出,以此來滿足貪慾;第三的夜摩天,是以男女互抱來滿足貪慾,已經不需要男女二根交合了;到了第四天兜率陀天的天人,則只需要互相牽牽手就已完成性事,滿足他們的貪慾心;第五天化樂天,連身體接觸都不需要,只要男女互相看望、進而互相微笑,就可以滿足欲貪;最後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則只需要男女對看一眼,便滿足淫慾了。所以在欲界人間和欲界六天,越往上升男女互貪的貪求心越淡薄,而二根交合的淫慾樂觸只到第二天忉利天為止,第三天夜摩天起就已經沒有二根交合的淫觸樂受了;但是不管滿足男女貪慾的形式如何,只要仍攀緣於男女欲,就不離欲界輪迴生死。像攀緣於人間的境界取得人間的色身,就會有病菌的感染、流行感冒等等多種病苦;就算生到欲界天也還是有病,貪著欲界諸天的五欲以及五衰相現,這就是他們的病、他們的煩惱;同樣情形,攀緣色界、無色界,就有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等不同境界的煩惱病,色界天就是瞋與定境變異的煩惱,而無色界則是仍有無常行苦的煩惱。平實導師開示說:
大約來講,欲界的大病就是貪。而色界的大病就是瞋:只要你不恭敬天主,他就脾氣大發。可是生到無色界還是有個大病,不單是無常,同時也有愚痴,正是阿含道中說的有漏與無明漏。
有漏與無明漏就是解脫道中說的上漏,再加上欲漏,合起來總稱為「諸漏」。這三種漏,可說就是眾生之所以攀緣於三界的原因,也可說是把眾生綁在三界生生世世-欲界、色界、無色界間-來來去去不得解脫的三條大繩。以維摩詰菩薩回答文殊師利菩薩說:「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那麼要除去攀緣三界的病本,就必須斷離欲漏、有漏、無明漏,所以聲聞解脫道中說:「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欲漏是修學解脫道第一個階段必須要斷除的,然後才是斷有漏,最後才是斷除無明漏。
節選自《三乘菩提之入不二門第5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