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一首(洪諲)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若人解了如斯意,大地眾生無不徹。
作品欣賞
這首詩是大師創作的一首關於佛理的禪詩。大師主要闡述了「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的佛老思想。佛教自傳入中土以來,在與中土文化的融合、碰撞中前行。經過隋唐兩代的高速發展,佛教尤其是禪宗受到士大夫的推崇。
禪宗對於士大夫,以及廣大民眾的影響可謂意義深遠。禪宗對社會的影響涉及各個方面,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文學,而文學當中首推的應該是詩歌。從表面看禪宗與詩歌是難以相容的矛盾體。禪,引領人們出世,走向空寂。詩歌,引導人們入世,走向現實,抒發情感。
那麼這看似矛盾的對立面,是如何走向融合的呢?禪宗的興盛首推盛唐時代。禪宗大德在「頓悟」學說基礎上,提出了「平常心是道」的主張。這一主旨的提出,極大地拉近了佛教與廣大民眾、特別是士大夫階層的距離。
這使得禪與民眾的距離不再遙遠,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禪宗與傳統的以「苦集滅道」的佛教不同,這是禪宗本土化的特色之一。在審美的範疇內,禪與詩歌都是超脫表面的矛盾走向圓融,也就是對現實的「觀照」方式相同。
這種詩歌與禪的結合方式,成為宣傳佛教思想的重要方式。詩句的首聯,大師引用了《證道歌》中的名句。大師的運用的比喻,形象而生動。大師以「一月」來比喻真如佛性,以「一切水」來比喻萬事萬物即萬法。
皓月當空,普天之下無論何種水中,都可以映出皓月的光輝。這其中大的如江河湖海,小的如池塘、甕、盞等。甚至連杯中、碗碟中的水,都可以映射皓月的光輝來。這就是所謂的「一月」現「一切水」。
但實際上各色不同的水中之月,都是天上那個月亮的影子而已。如果沒有天上那個月亮,也就不會有這一切的水中之月了。這就是所謂的「水月」攝「一月」。月與水月的關係,如同萬法與真如之間的關係。
真如佛性只有一個,如同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一樣。真如佛性具有隨緣性,它可以隨「無明」之緣,生成 「九界」的妄法。這如同天上的皓月,可以顯現於一切水中一樣。《涅槃經》說: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往生論》說:「真如是諸法正體。」
眾生如果能明白真如與萬法之間的微妙關係,那麼整個世界與塵世間眾生的普遍道理,也就都可以透徹的理解了。因為真如佛性是世上一切有為法,包括眾生與萬物的不變實性。世上萬事萬物與眾生,其道理是相通的。
大師是北宋仁宗前後的高僧,他引用的「一月」名句,對世俗二眾的影響均很大,南宋「援佛入儒」的理學大師朱熹也明顯的受其影響。他提出「理一分殊」說,認為一個抽象性的可以產生互相殊異的萬事萬物。
他接著打比方說:「恰如天上下雨,大窩窟便有大窩窟的水,小窩窟便有小窩窟的水,木上便有木上的水,草上便有草上的水,隨處個別,只是一般水。顯然,這與大師所打的比方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繫。因為二者的比喻皆是為了說明一般與個別之間的微妙關係。
大德高僧
省念,宋代僧人。俗家姓狄,山東掖縣人。幼年時候出家,受業於本郡的南禪寺,以持誦《法華經》為日課,人稱「念法華」。晚年住持汝州的首山,參鳳穴寺善沼禪師,依持有年,獲得師心印,嗣法為南嶽下九世,任汝州首山寶安廣教院及寶應院等處的法席。北宋淳化四年做偈而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