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

2020-12-15 紙上談兵讀史

頌一首(洪諲)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若人解了如斯意,大地眾生無不徹。

作品欣賞

這首詩是大師創作的一首關於佛理的禪詩。大師主要闡述了「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的佛老思想。佛教自傳入中土以來,在與中土文化的融合、碰撞中前行。經過隋唐兩代的高速發展,佛教尤其是禪宗受到士大夫的推崇。

禪宗對於士大夫,以及廣大民眾的影響可謂意義深遠。禪宗對社會的影響涉及各個方面,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文學,而文學當中首推的應該是詩歌。從表面看宗與歌是難以相容的矛盾體。禪,引領人們出世,走向空寂。詩歌,引導人們入世,走向現實,抒發情感

那麼這看似矛盾的對立面,是如何走向融合的呢?禪宗的興盛首推盛唐時代。禪宗大德在「悟」學說基礎上,提出了「平常心是道」的主張。這一主旨的提出,極大地拉近了佛教與廣大民眾、特別是士大夫階層的距離。

這使得民眾的距離不再遙遠,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禪宗與傳統的以「苦集滅道」的佛教不同,這是禪宗本土化的特色之一。在審美的範疇內,禪與詩歌都是超脫表面的矛盾走向圓融,也就是對現實的「觀照」方式相同。

這種詩歌的結合方式,成為宣傳佛教思想的重要方式。詩句的首聯,大師引用了《證道歌》中的名句。大師的運用的比喻,形象而生動。大師以「一月」來比喻真如佛性,以「一切水」來比喻萬事萬物即萬法

皓月當空,普天之下無論何種水中,都可以映出皓月的光輝。這其中大的如江河湖海,小的如池塘、甕、盞等。甚至連杯中、碗碟中的,都可以映射皓月的光輝來。這就是所謂的「一」現「一切」。

但實際上各色不同的水中之月,都是天上那個月亮的影子而已。如果沒有天上那個月亮,也就不會有這一切的水中之月了。這就是所謂的「水月」攝「一月」。月與水月的關係,如同萬法真如之間的關係。

真如佛性只有一個,如同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一樣。真如佛性具有隨緣性,它可以隨「無明」之緣,生成 「九界」的妄法。這如同天上的皓月,可以顯現於一切水中一樣。《涅槃經》說: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往生論》說:「真如是諸法正體。」

眾生如果能明白真如萬法之間的微妙關係,那麼整個世界與塵世間眾生的普遍道理,也就都可以透徹的理解了。因為真如佛性是世上一切有為法,包括眾生與萬物的不變實性。世上萬事萬物與眾生,其道理是相通的。

大師是北宋仁宗前後的高僧,他引用的「一月」名句,對世俗二眾的影響均很大,南宋「援」的理學大師朱熹也明顯的受其影響。他提出「理一分殊」說,認為一個抽象性的可以產生互相殊異的萬事萬物

他接著打比方說:「恰如天上下雨窩窟便有大窩窟的窩窟便有小窩窟的木上便有木上的草上便有草上的,隨處個別,只是一般。顯然,這與大師所打的比方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繫。因為二者的比喻皆是為了說明一般個別之間的微妙關係。

大德高僧

省念,宋代僧人。俗家姓狄,山東掖縣人。幼年時候出家,受業於本郡的南禪寺,以持誦《法華經》為日課,人稱「念法華」。晚年住持汝州的首山,參鳳穴寺善沼禪師,依持有年,獲得師心印,嗣法為南嶽下九世,任汝州首山寶安廣教院及寶應院等處的法席。北宋淳化四年做偈而寂。

相關焦點

  • 萬法因緣和合,變幻不定,真如真實存在,永恆不變
    詩人通過對芸芸眾生情感差異的觀察、議論和思考,來說明芸芸眾生的真如佛性。詩人認為芸芸眾生都是真如佛性的虛幻變化,皆假而不實。佛教教義中有萬法(包括眾生在內)與真如的不同。萬法因緣和合,變幻不定;真如真實存在,永恆不變。
  • 自身即佛,無法即法,真如佛性,如同金篦刮眼,豁然開朗
    禪宗的主張「即心即佛」,把一切眾生乃至諸佛都歸結於「自心」。這種「自心」,就是儒家提倡的善、惡之心。禪禪師了悟,我身即佛,無法即法,真如佛性,如同「金篦禪人海茫茫,典籍浩如煙海,真如三昧究竟在哪裡呢?禪師雲遊四方,求法於人,無異於大海撈針。寒山是唐太宗時代著名的高僧,他隱居寒巖,隱居出世。大師喜歡吟誦詞偈,村野屋壁上,到處留下了他傳法度人的詞偈。
  • 四種緣起——佛教對宇宙萬法的詮釋
    於生起現行的同時,彼種子所現行之萬法皆各各具有強盛的勢用,剎那間又薰習新的種子積蘊於藏識阿賴耶中,此謂「現行燻種子」。由之可得三法:①本有種子(即一切法起現行之內因——自身所具之要素條件),為藏識所執持,遇緣(即外因——外在條件)將起現行。②現行法,是本有種子遇緣而現行之法。③新燻種子,是由現行法新燻之種子。
  • 佛法楞嚴|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行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行」是五遍行中的思心所,能夠驅使內心,造作善業或不善業,就是業行;在百法中,攝法最多,造作遷流是它的作用。所謂「遷流」,是不斷不斷在那裡變化,同時有造作的作用。雖然八識都有遷流,但以第七的末那識,恆審思量,念念相續不斷,遷流的作用最大,於是就以第七識為行陰。
  • 讀佛經,看如何契入「真如」?
    由於萬事萬物都具有「畢竟空」這個共相,因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佛性的具體顯現;世界現象雖然豐富多樣,但最後的精神實體只有一個,即真如佛性。《金剛錍》裡雲「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指出真如佛性貫徹於一切事物之中,這個不變就是萬事萬物的共相---「畢竟空」。
  • 心理學秘籍:大道至簡,知妄即真,識苦諦根本,萬法即能歸真
    總結下悟的過程:當人覺知到了虛妄相皆為幻化,即能回歸真如,這是知妄即真。倘若把虛妄相當真,即會落入有生有滅的痛苦輪迴境界。這也是佛法,不是有了佛法才能悟,而是悟到了自有佛法般若十二部經,而且呀,只要是真理,佛法均不排斥任何教派。
  • 佛法楞嚴|舌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鼻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耳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行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 普陀區真如城管以法評理,促鄰裡和諧
    近日,普陀城管真如中隊接輿情反映:真北五街坊小區某戶底樓業主對原有天井進行封頂,後擅自在該平臺東側、南側搭建晾衣架。城管隊員接報後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檢查發現,被訴地址的普陀區南側天井存在封頂現象,呈天井平臺狀,屬庫內存量違建。
  • 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他國」是譬喻常寂光淨土,就是法性的世界。到了那裡,把瓶子的兩個口打開,裡面的虛空和外面的虛空就合而為一,表示我執煩惱與法執煩惱都斷除,而證到我空和法空的真理,轉八識成為四智了,就是把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既然是轉識成智,這個時候,所有的識性就是藏性,就像瓶內的空,就是瓶外的空一樣,兩者是沒有分開的。
  • 你的具足一切的真如自性有哪些特點?這也是你能夠成佛的依憑
    禪宗六祖慧能聽五祖講《金剛經》,言下大悟,說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因此真如心又叫作如來藏,因為他含藏了成就如來果德的功能性;又因為他能出生萬法,所以又叫作法身。正因為他含藏了讓眾生將來成就究竟佛道的所有功德,所以叫作如來藏;所以自古以來常有祖師說:「如來藏中藏如來。」也就是《如來藏經》裡面佛所說的萎花喻的真正意思。
  • 雲居山真如禪寺隆思大師閉關七年圓滿出關
    【真如寺訊】2018年5月26日(農曆四月十二),雲居山真如禪寺堂主隆思大師自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二於本寺關房入關,發菩提心,勤修七載有期,晝夜六時,一心參究,返本歸真,功德圓滿。上純下聞大和尚為隆思大師出關說法語:雖然如此,即今啟關一句作麼道:禪關七年,坐斷十方世界;蒲團一念,頓圓三世古今。真如禪寺兩序大眾及護法檀越參加了啟關儀式,同沾法喜。隆思大師生於一九七三年,江西豐城人士,一九九五年畢業於成都理工大學,於二〇〇〇年在四川樂至報國寺出家,曾在普化寺百日禪七任維那,後常住真如寺。
  • 聽菩薩說|了知十二緣起,即見佛見法
    《親友書》頌詞此緣起乃佛語藏彌足珍貴最甚深何者若能真見此已睹真如佛法身釋義龍樹菩薩講了十二緣起的功德與重要性,誰能了知十二緣起,見到這種真相,就相當於見佛見法。為什麼「既是見佛,又是見法」呢?佛陀法身真如覺性本體是法,又是佛。佛有色身佛、法身佛,法也有世俗法、勝義法等。在究竟意義上,佛和法是一體的。如果真正能了知、親見十二緣起之真相,這就是「既是見佛,又是見法」,也是最究竟的真理。在此處主要講了兩點:第一,在佛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中,十二緣起的道理最為珍貴,最為深奧;第二,真正了知了這個道理,親見了這樣的真相,相當於見佛、見法。
  • 佛法楞嚴|鼻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無論是五陰,無論是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虛妄不實的,換句話說,身心世界的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可是虛妄不實的本體,卻是真如自性的本體,因為一切都是真如自性隨緣顯現出來的,所以它的相儘管是虛妄,體乃是真性本體。我們在研究四科一一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的地方,就是要這樣的去體會。
  •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真如隨緣有六度萬行,若著六道萬行之相,便迷失真如佛性,離六度萬行之相,即六度萬行便見真如佛性,因此世尊說:一切相即是非相。也就是一切相都不可著。就在眼前,眼前的一切相都可以空掉、可以非,覺一切和合相即是空相,即名為無上覺。
  • 【上海置業寶典】真如副中心你是怎麼了?——普陀區真如
    都說真如副中心的規劃一改改10年,並不全是諷刺,當然諷刺是有一點的,更多的是普陀區固有的一個無奈所致,事實上上海原本的四大副中心當中,素質最好的肯定要屬徐家匯,因為徐家匯本身就處在原租界範圍當中,徐家匯肇嘉浜路的北部本就是原法租界的別墅區,有錢人住的地方,當時這裡算郊野別墅區。那麼也就是意味著它的基礎會更好一些。
  • 寺院巡禮:雲居山真如禪寺
    其中聲名卓著者,僅《五燈會元》就載有19人,如雲居懷嶽、道簡、山昌,同安丕,歸宗懷惲、澹權,杭州佛日,新羅雲佳,南臺,揚州豐化等,均成為名傾梵界的一時之望,有力地繼承和發展了曹洞宗,使之傳遍大江南北。新羅雲住得道膺印可,歸國後在須彌山建廣照寺,創韓國曹洞宗須彌山派。五代十國以後,天下曹洞宗所奉行的實為道膺精神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真如禪寺是曹洞宗的源地。
  • 佛教大乘、小乘對世間萬法是如何分類的?
    說到佛教大小乘對世間萬法是如何分類的,就要說到印度的世親菩薩。為什麼呢?因為世親菩薩的經歷很特殊,他前期信奉小乘佛法,後期在他哥哥無著菩薩的勸引下才「轉小向大」。所以如果我們比較他改奉大乘佛教前後的論著,會很有意思。
  • 金剛經|人生難得是清歡,清淨心即是不可思量福德!
    金剛經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讀誦《金剛經》,甚難!因為《金剛經》只對大乘菩薩道者說!
  • 280米最高寫字樓、H型地下通道……真如城市副中心建設形象初綻!
    高:深耕細作,樹立標杆「高·尚領域總體量約117萬方,其中規劃有23萬平方米的商業、25萬平方米的甲級寫字樓、23萬平方米的服務式公寓、15萬平方米的高檔住宅及2座星級酒店。」「我們規劃超過50%約10萬平方米的餐飲配套,配合下沉廣場露天設計特色及舊廠房改造區,打造夜商業消費中心。」林煜說,作為長江實業在上海的標杆項目,高·尚領域在建設中得到了普陀區政府和真如城市副中心管委辦的大力支持,「我們服從服務於整個真如城市副中心的發展規劃,希望能夠為真如城市副中心的蓬勃發展注入新活力。」
  • 歷史性的時刻:福智真如上師拜見星雲大師
    70人,在佛光山傳燈樓拜見星雲大師。對於此次福智團體陣容龐大的僧俗二眾專程來訪,大師表示特別歡迎。大師除了回顧與日常老和尚的過往情誼與相互倚重,對於福智僧俗二眾致力研修「菩提道次第廣論」,也特別表示深得我心。大師強調做善事容易,但是佛法僧三寶以法為中心,沒有法寶,佛也不能成佛。對於福智團體能從教育、法理著手,打造出深厚良好的基礎,非常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