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過半,同學們參加了幾場婚禮呢?我們都知道現代的婚禮是一件十分繁瑣的大事,各種流程缺更是一不可,禮節相對寬鬆的現代都有這麼多的規矩,那禮節嚴苛的古代婚禮是什麼樣子的呢?今天易文老師將帶你走進古代婚禮,讓你了解我國古代的婚儀六禮。
相傳我國最早的婚姻關係和儀式是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的,《通鑑外紀》上記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嫁娶,以儷皮為禮。」從此成雙的鹿皮就成了婚禮的聘禮之一,後來還需要告知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現了「親迎於庭」「親迎於堂」的禮節。與現代的婚禮最大的不用就在於那時候的婚禮被叫做昏禮,沒有奢華的聘禮,沒有很大的排場也沒有後世繁縟的挑蓋頭。昏禮重視的是夫婦之義與結髮之恩,夫妻「共牢而食,合巹而酳」,而後攜手入洞房。次日拜見舅姑,三月後告見家廟。從此,新婦正式融入夫家家族。值得一提的是商周時期的昏服不是大紅色,而是比較端莊的玄色(黑裡帶微赤的顏色),嫁女的人家三日不熄燭火,也有思念女兒的意思,夫家需三天不舉樂,用以安慰著思念雙親的新娘。
這種於黃昏中開始的安靜卻很優美的儀式,就被人們稱為了昏禮。只因古人認為,黃昏為陰陽交接之時,此時結婚方才大吉大利!但是關於黃昏結婚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在原始時期的時候,由於在母氏系族,和父系氏族過渡的時期,曾經盛行過搶婚的風俗:一般是男方這邊找一幫人利用黃昏的時刻,去掠奪婦女成婚。到了後來,這樣一種形式就演變成了結婚的形式,這種風俗就成為儀式。所以即便是明媒正娶,很多男方也依然選擇在黃昏的時候到女方家裡去迎親。女方在黃昏的時候跟著男方出門,這也是黃昏的昏字,作為婚姻的婚字的一個直接原因。
直到周代則關於婚姻的禮節才得到了完整,此時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姻禮儀。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六禮」。人們必須經過這六大程序才算是一個完整的婚禮。這六禮分別是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納彩:男方請媒人去女方家中提親,只有女方同意後,男方才會送來議婚的禮物—雁。這一步也被稱為六禮之首。
問名: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因為男方的姓名等信息在納採時先已通報,故問名只問女名而不及男者。
納吉:將女方的八字取回後,在祖廟進行佔卜。
納徵:也就是男方家出聘禮送給女方家。也稱為文定或者下定。
請期:男方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親迎:婚前一兩天女方送嫁妝,鋪床,隔日新郎親至女家迎娶。這也是六禮中的最後一道程序了,只有完成了這六禮才表示著一段婚姻的開始。
婚姻,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一種最神聖的儀式,一段婚姻的開始也代表著一段新的生活方式的開啟。關注朝運萊,易文老師將帶你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