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表,八百年周朝江山分兩段,西周和東周。東周再次裂變為兩截,春秋與戰國。
從春秋裂變為戰國,貴族從此變為流氓。
春秋早期,貴族們還算和氣,周天子雖然降格為「英國女王」,但是多少還是有些權力的。
到了春秋後期以及戰國早期,不但周天子開始管不住手下的諸侯了,連諸侯自己也快震不住底下的士大夫了,以下犯上的事情開始逐漸多了起來,最典型的事件是「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
三家分晉是史界公認的春秋與戰國的分割線,我們的故事就從三家分晉講起。所謂三家分晉,是指韓、趙、魏三個大家族瓜分了晉國。
晉國是周天子的房東,還是周天子的兄弟之國,晉國創始人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周天子沒房子住了,只好東遷搬到晉國來租房住了。
現在,三家把晉國給瓜分了,周天子也就徹底失去了依靠,所以不得不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也正因為如此,周天子的底限就這樣一點一點地被侵蝕了。
一個熊孩子出來搗亂不要緊,但是出來搗亂的熊孩子不但沒受到懲罰,而且還得到了賞賜的話,影響就會很壞。接下來,出來搗亂的熊孩子,就會越來越多,這叫有樣學樣。
點燃戰國導火索的熊孩子,不止一個,一共有四個!三家分晉是四個熊孩子在天子眼皮底下玩火的故事,劇情有些狗血,但是在當時卻是聞所未聞的駭人聽聞。
01
話說晉國走到公元前455年,晉國國君(晉出公)已經沒有多大權力了,大權早已旁落,落到了六位大夫手上,即六卿。晉國的軍政大權分別由六位大夫所掌握,這是春秋五霸的第二任霸主晉文公所創的三軍六卿制度,這在當年是很民主的制度創新。
話說此刻的晉國的實權已經分別被韓、趙、魏、智、範和申行六家所掌握,其中範和申行最早期被其它幾家所滅,到了這裡只剩下了四家,分別是智、韓、趙、魏。
四大家族有各自的地盤及武裝,其中智氏為老大。某一天,智氏和其餘三大家族開會,感慨國際形勢不容樂觀。然後,智氏提議四大家族各自割一百裡土地和一萬戶邑獻給國君,支持晉國霸業。
智氏作為老大,率先切割土地並獻給國君;接著,韓氏也緊跟著執行會議決議;魏氏雖然不情願,但是還是執行了;只有趙氏不同意,堅決不執行。
於是,智氏匯報晉出公之後,率領智、韓、魏三家聯軍攻打趙家。趙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三家聯軍久攻不下,趙死守兩年多。
某日,智氏視察前線,突發奇想,為何不把晉陽城外的晉水改道,引向晉陽城呢?於是,下令在上遊築壩攔截晉水,下遊改道引向晉陽城。正值雨季,上遊開閘放水,下遊的晉陽城被淹,但是城內軍民死扛不降。
眼看,勝利在望,智氏有些得意忘形,某天智氏邀請韓、魏上城樓觀看水中晉陽,然後嘚瑟了一番自己的天才想法。
韓、魏在一旁隨身附和,心中卻是一哆嗦,後背直冒冷汗,接下來要輪到我們了嗎?韓和魏的封邑旁邊同樣也有一條河,智氏豈不是可以照樣畫瓢?
被洪水浸泡著的趙氏此刻更是心急如焚,他心裡非常清楚,雖說趙氏子弟個個是好樣的,沒有一個孬種。但是,架不住時間長,城破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
開會討論時,趙氏門客指出三家聯軍並不是鐵板一塊,當前韓、魏與智之間貌合神離。韓魏心裡很清楚,待滅了趙之後,智就會騰出手來對付韓和魏了,所以必須立刻和韓、魏挑明形勢。
於是,趙氏派出說客張孟談前去說服韓、魏反水。結果很順利,韓、魏與趙三家聯合了起來,掉過頭來攻打智氏,智氏全軍覆沒,接著全族被誅。這也許就是智氏把牛吹破了的下場吧。
聽聞智氏全族被韓、趙、魏三家所滅,晉出公大怒,急忙向齊、魯借兵,徵伐三卿。於是,三卿一股作氣,聯合攻晉,晉出公病死於逃亡途中。隨之,晉哀公即位,但是王室土地卻被韓趙魏三家所瓜分,晉哀公便成了「光棍司令」。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派使者去找周天子周威烈王討封,周天子做了個順水人情,封三家為諸侯。至此,三家分晉結束,戰國七雄的局面形成,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
02
三家分晉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晉國國君沒有了實權,實權長期被幾個大家族的大夫所把持。
那麼國君的宗室去哪了呢?即使晉國國君個人能力不行,但是宗室力量總歸是可以依靠的吧?所謂,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家族到了最危難之際,總歸會放棄前嫌聯合起來的。
而晉國國君在最危難的時刻,卻只能向鄰國借兵,可見是多麼的孤家寡人。這是因為晉國真的無公族,國君是真正的孤家寡人。晉國國君的兒子除了太子,其餘都是不允許待在國內的。因此,晉國王室很弱小,國家大政只能靠幾位大夫來打理。
顯然,如果國君自身能力很強的話,這架構沒有問題。一旦遇上國君能力弱的,國君就會如同小雞般,被卿大夫捏在手心裡,這是最終導致三家分晉的禍根所在。
晉國的六卿制度是晉文公所創立的,這在當時是相當超前的。三軍分別為,中軍、左軍、右軍,其中中軍為三軍中樞。
每一軍分別設置正副將官一名,分別為將軍和佐軍。由此,三軍就有了六位正副長官,六位長官分別由十一個大家族輪流坐莊。
晉文公之後的歷代國君,對三軍六卿制度作出過調整,但是沒有廢棄,而是一直沿用。中途,被曾被調整為六軍十二卿,有五軍十卿以及四軍八卿,等等,目的是為了勢力均衡。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管理手段下,晉文公為何能作出如此的制度安排呢?難道是現代人穿越過去的嗎?當然不是,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往往和他的童年時期的心理烙印有關。
晉文公是通過殺了他的侄子才當上國君的,在當上國君之前,他逃亡在境外十九年,並且還不得不時時躲避來自其兄弟的跨境追殺。因此,晉文公上位之後,根本沒法相信自家人,不得不依賴異姓的大家族。
要搞清楚這段狗血的歷史,需要從晉文公的老爹晉獻公講起。
03
晉獻公的大老婆沒有生育,寵妾齊姜為他生下了長子,申生,並被立為太子。齊姜是齊桓公之女,齊桓公是春秋首霸。
接著,晉獻公收了一對姐妹,戎國的大戎與小戎,分別生兩子,重耳與夷吾,分別是後來的晉文公和晉惠公。
晉文公殺晉惠公之子而繼位,成就晉國百年霸業,這和後來的李世民有點類似,因為業績了得,所以後世並沒有去批判他是通過殺同胞而奪位的劣跡。
回歸正題,晉獻公至此,沒有問題,家庭很和睦。導致晉國亂相的是接下來的一次娶妾,驪戎族人獻給晉獻公一對姐妹,其中姐姐叫做驪姬,然後姊妹倆又分別生了兩兒子,叫做奚齊和卓子。
驪姬不簡單,她很有野心,她想讓自己的兒子做太子。正常情況下,這基本得靠奇蹟。驪姬沒有放棄對命運的抗爭,只是手段上比較低劣。
首先,驪姬吹枕頭風,把太子以及重耳和夷吾吹出了京城,分別被派去駐守邊疆了,太子守曲沃(今屬陝西臨汾),重耳守蒲城(今屬陝西渭南),夷吾守屈城(今山西臨汾吉縣某村)。然後,驪姬把自己的兒子以及妹妹的兒子留在晉獻公身邊。天天繞膝的兒子自然會比不常見面的要親,這是人之常情。
接著,驪姬必須再下狠手,把外放的三位公子除掉,才能真正地穩固地位。首當其衝是除掉太子,於是有了驪姬設計害太子的事件。
公元前656年,驪姬設計陷害太子申生。驪姬先是讓申生去曲沃祭奠生母齊姜,然後申生將祭過神的酒肉拿回來獻給晉獻公,而晉獻公正好外出打獵了。
驪姬在太子帶回的酒肉中下毒,晉獻公在用酒祭地時發現酒中有毒,然後把肉餵狗,狗死了。於是,太子背上了陷害父親的罪名。太子逃回到曲沃家中,既不肯逃往境外也不肯為自己申辯,最後上吊自殺而亡。
接著,驪姬又說重耳和夷吾是太子的同謀,兩位公子聞聽便跑,分別跑回蒲城和屈城。重耳跑回蒲城之後,再跑出境來到了母親的故國翟國(又稱狄國)。
本來夷吾也想跑到翟國去的,後來謀士勸他去梁國,因為翟國已有重耳。而梁國靠近秦國且關係不錯,將來可以靠秦國東山再起。
還有一層關係在前一篇文章介紹春秋五霸時講過,當時的秦國國君秦穆公娶了晉獻公之女,所以夷吾是秦穆公的小舅子。於是,夷吾去了梁國。
公元前651前,晉獻公去世,屍骨未寒,朝堂之上便發生了一起奪位之戰。晉國大夫克裡聚眾作亂,殺死了驪姬姊妹,以及她們的兩個兒子奚齊和卓子。
然後,克裡邀請重耳回國繼位,重耳藉故不回。於是,克裡邀請夷吾回國,夷吾在秦國的協助之下,回國登基,即晉惠公。
晉惠公在繼位之後,過河拆橋,不但殺了克裡,還和秦國撕破了臉。
某年,晉國天災欠收,秦穆公力排眾議,聽取百裡奚建議,對晉國進行了人道主義援助,幫助晉國渡過難關。
後來,秦國也發生天災欠收,晉惠公不但不予援助,還趁火打劫,襲擊秦國。秦穆公大怒,回攻晉國,並俘虜了晉惠公。晉惠公在姐姐即秦穆公夫人的幫助下,才得以再回晉國。
自晉惠公繼位之後,重耳在外公家也呆不了,因為晉惠公派殺手出境刺殺。在翟國呆了十二年之後,重耳重新開始顛沛流離,途徑衛國,受到了冷落。
後來,在齊國落腳,齊桓公將宗室之女嫁給了重耳,夫人叫齊姜。很多人表示困惑,為啥晉獻公夫人叫齊姜,晉文公的夫人也就齊姜,此非同一人。女子稱姓氏,齊姜是姓氏而已。
娶了齊姜,重耳有了政治資本,同時齊姜本人也很了得,在復國之路上,齊姜出力不少。在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去世之後,重耳又啟程了,途徑曹國、宋國、鄭國,一路往南進入楚國。
公元前637年晉惠公病重,在秦國做人質的晉國太子聞聽老爹病重,立刻跑回晉國。太子跑回晉國不是為了病床前盡孝,而是擔心一旦老爹咽氣,會有人奪位。
秦穆公對晉國太子,即後來的晉懷公的不辭而別非常不滿,於是來和正在楚國閒住的重耳接觸。
隨之,重耳和他的幕僚班底來到了秦國。劇情還是很老套,秦穆公嫁女給重耳。讓人吃驚的是,秦穆公一口氣嫁了五個女兒給重耳,看來秦穆公這次是下了重注了,ALL IN。
五女之中,其中兩位是晉懷公即重耳的侄子之妻,這位老兄急著跑去繼位,妻妾也來不及帶上。開始,重耳是排斥接納侄子之妻妾的,後來幕僚勸他大事要緊,不要拘泥於世俗。重耳遂從之,秦穆公大喜。
在晉國,晉惠公去世,太子繼位為晉懷公。無疑,晉懷公是「高度近視」的,是那種喝到水就忘了挖井人那種類型的人物,所以和他老爹一樣,內政外交一團糟。
重耳在秦國的支持下,來到晉國殺了晉懷王,繼位為晉文公。晉文公繼位之後,秦晉之間互通友好,這是「秦晉之好」的典故來源。
晉文公的國際名聲很好,對周天子也很尊重,總之在各方面人緣都很好。同時,他也是睚眥必報之人,前面說過他在來到秦國之前曾途徑衛、曹、齊、宋、鄭、楚等國。
其中,衛、曹、鄭等國對晉文公十分冷漠甚至還諷刺挖苦,晉文公繼位之後,逐個進行了報復。
晉文公上位之後,任用賢良,重修內政,改組內閣,創三軍六卿制。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內亂,受到周天子的賞賜。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大敗楚軍,召集諸侯會盟,成為春秋之第二任霸主,並維繫晉國霸主地位百年之久。
晉文公的格局比他老爹晉獻公,弟弟晉惠公,以及侄子晉懷公國都要宏大。晉文公內心深處雖然還纏繞著童年的陰影,比如他對沿途欺負過他的國家都進行了報復性打擊。
但是,在拔高一個維度之後,這塊陰影的面積會被局限在比較小的一塊區域之內。晉文公的最大作為是替大家長教訓了不聽話的熊孩子們,維護了周天子的權威,實質上是維持了社會相對穩定的局面。
此刻,還沒有一支足夠強大的硬性力量來控制住全局,只能靠周天子的軟實力來維持。
晉國之亂由來已久,只是在晉獻公時期到達頂點,驪姬之亂、計害太子、公子外逃等等。晉獻公繼位之前,晉國內鬥就已經持續了67年,始於一場叔侄之間的權力爭奪與廝殺,持續的內鬥導致晉國的王室力量被清洗。
後來的晉國國君不得不依賴來自大家族的支持,一方面在客觀上促進了制度創新,同時又製造了三家分晉,點燃了戰國之亂局。
春秋戰國時期是宗法制逐漸瓦解,但是新的體制尚未健全起來的一段過渡期,這是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的時代,同時又是中華文明最燦爛奪目的一個時期。
04
說完三家分晉,我們知道強大的晉國最終被韓、趙、魏三家所瓜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三家分晉的最大受益者是隔壁的鄰居秦國。兄弟不合,外人來欺,這個亙古不變的真理。
與秦國隔空點讚的是齊國,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地,齊桓公是春秋首霸。齊國通過聯姻與晉國維持宗族紐帶關係,秦國雖然不如齊國強大,但是秦國知道在晉國低谷時不斷下注,而且賭注越壓越大。最大的一筆投資是五女嫁晉文公,並且成功了。
齊桓公去世之後,齊國國運日衰,霸主地位不再,霸主之位被接力於晉國。在晉國稱霸之前,中間還有一段宋襄公短暫稱霸的小插曲,彼時晉文公重耳還在流浪。關於宋襄公稱霸,細節可參閱前面的文章,不再贅述。
齊國到了戰國初期,也發生了一件大事,和晉國類似,大夫篡位了,即所謂的「田氏代齊」。齊國大夫田氏自立為國君,然後將齊國國君齊康公驅逐到一個臨海的海島上,讓其自生自滅,維持香火。
後來,齊康公去世之後,姜氏齊國就徹底滅了,齊國被更姓為田氏,只是國號未變。戰國時期是這樣的,大夫一旦篡位成功,周天子就不得不順水推舟,追封大夫為諸侯。齊國也是如此,周天子由公元前386年承認田氏為諸侯。
此刻的諸侯與周天子之間的關係,相對於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和諸侯之間的親戚關係,淡化了許多,所以打起架來就沒那麼客氣了。因此,總體評價是,從春秋到戰國就是從貴族到流氓的裂變過程。
這篇文章就講到這裡,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三家分晉的脈絡,以及春秋戰國時代發展的脈絡。此刻,周初的宗法制正在逐步瓦解,新的制度仍在孕育和孵化之中,所以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處於一種空窗期,這是百家可以爭鳴的時代契機。
接下來,計劃具體講一講戰國七雄之間是如何進行角逐的,重點需要講清楚合縱連橫的脈絡。還有,將分析為何最後的贏家必定是秦國,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搞明白楚漢相爭,為什麼劉邦會勝出。
各位看官,敬請期待!有何建議和指正,麻煩在後臺留言告知,不甚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