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於列強環伺之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林。從秦孝公開始重用商鞅變法圖強,秦襄文王啟用張儀以連橫破合縱,秦昭襄王任用白起橫掃六國,秦王嬴政掃六合而一統天下,期間跌宕起伏,歷一百六十餘年六代領袖堅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場偉大的帝國革命,建立起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大秦帝國》共分為六部,這部鴻篇巨著還原了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再現了一個國家一步步實現自己夢想的悲壯歷程。書中每一行每一頁都充滿著智慧方略、陽謀政治的風骨,奮發惕勵、強勢生存的精神,充滿著來自中國原生文明時代的英雄風骨與本色靈魂。
題名:大秦帝國·黑色裂變
著者:孫皓暉著
ISBN:978-7-208-10592-8
索書號:I247.53/65
館藏地點:社科借閱室
《大秦帝國·黑色裂變》是孫皓暉《大秦帝國》系列的第一部,故事圍繞著商鞅變法展開講述。公元前362年,少梁之戰後秦獻公中毒箭身亡,21歲的秦孝公嬴渠梁臨危受命,繼任國君,六國虎視眈眈。秦孝公血書國恥石並向列國求賢。青年士子衛鞅入秦,以法家強國之論說服了秦孝公。徙木立信、刑及公室,秦國變法震驚天下。政俠墨家欲誅暴君強臣,秦孝公親臨神農大山辯說國政。列國混戰,強鄰魏國驟然衰弱,秦國趁勢收復河西。衛鞅受封商君。秦孝公積勞成疾而逝,老世族趁機反擊,商鞅選擇極心護法,被五牛分屍。商鞅變法實現了秦國的崛起,為日後秦國對抗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秦國變法之前,各國已經開始紛紛變法,並取得成效,當時秦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落後於其他六國。秦孝公繼位後,內憂外患,亟需改革創新,衛鞅的出現為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和道路。面對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商鞅舌戰群儒,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布《墾草令》,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特權、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秦孝公去世後,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在秦軍追捕中斃命,只落得個「車裂」的下場,但變法得以繼續實行下去。
春秋戰國時,為了求得霸主地位,各諸侯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都出現了變革,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各思想家開始湧現,並為各自的思想學說奔走呼告,著書立說,大肆宣揚各自的想法和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景象。在由此書改編的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中有一個經典橋段就是孟子和衛鞅爭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應該「德治」還是「法治」,反映的就是當時諸子百家辯學的場景。
諸子百家影響比較大、形成學派的有12家。儒家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無為而治,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墨家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後期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代表人物墨子;法家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代表人物商鞅、李斯、韓非子;陰陽家將自古以來的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並進一步發展,建構了規模宏大的宇宙圖式,嘗試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代表人物鄒衍;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合縱以拒秦,張儀主連橫以事秦,後稱憑辯才進行政治活動者為「縱橫家」,他們設第劃謀多以國家政治需要出發,事無定主,反覆無常,代表人物蘇秦、張儀;雜家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是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代表人物呂不韋;兵家的代表著作是《孫子兵法》,代表人物孫武、孫臏;名家並沒有共同的主張,僅限於研究對象的相同,主要有「合同異」和「離堅白」兩派,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農家,是先秦在經濟生活中注重農業生產的學派,代表人物許行;方技家以醫學為理論基礎,但研究範圍遠寬於醫學,代表人物岐伯、扁鵲;小說家,記錄民間街談巷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