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三十年的變與不變

2021-01-07 中國青年網

  長期以來,關於中美關係有這麼一句名言:「中美關係好不到哪兒去,但也壞不到哪兒去」。然而,隨著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目前應該說,中美關係已經發展到了十分重要的階段。一方面,兩國關係已經緊密到難以想像的地步:中美雙邊貿易額已達5600億美元,人員往來已達每年數百萬人,中方到美國的旅遊者人均在美消費1萬美元,中國在美留學生已接近28萬人;中美投資更趨平衡,美方來華招商引資絡繹不絕,以致兩國正在抓緊談判,以達成一個雙向平衡、具有較高質量的「雙邊投資協定」;在安全領域,中美共同合作反恐怖、反海盜、防核擴散,兩國海軍還攜手合作,銷毀敘利亞化學武器。所有這些,已經無法用「中美關係好也不不到哪兒去」來描述了。

  另一方面,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關係已經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的關係。與此相應,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戰略後果十分忌憚,對中國深化改革、深植周邊、重視亞歐的一系列做法相當疑慮,出臺了從軍事到經貿的全方位「平衡」舉措。雖說其「重返亞太」的做法不針對特定國家,但其本質針對中國其實十分明顯。美國旨在將其一半以上海空軍戰力移到西太,以圖在防務上升級對中國的威懾,在貿易上奪回優勢。就其氣勢而言,恐怕也不能認為「中美關係壞也壞不到哪裡去」了。

  中美關係的上述巨變,關鍵在於中國的發展,使得兩國關係有了更多的穩定因素。中國對美國日趨增加的投資,給了美國民眾更多的就業機會。中國擴大從美國進口,也在更加增加美國經濟的繁榮。中國每年百萬級民眾到美國的旅遊,不僅拉動美國第三產業的發展,使得美國籤發十年籤證,更使中國人民通過實地訪問了解美國,這是中美人文交流最為實在的內容。三十年來,太平洋兩岸的人流、物流和投資流,由於中國的快速發展而更趨平衡,這才使得中美關係更趨合理。一個具有更大話語權的中國,一個更能對美國發展帶來正能量的中國,一個對亞太穩定和世界繁榮更起進步作用的中國,是讓「中美關係好也好不到哪兒去」逐步落伍的根本原因。

  確實,面對中國在短短三十年取得的發展成就,做慣了世界超級大國的美國,其心態一定是複雜的。 如果應對不當,「中美關係壞也壞不到哪兒去」恐怕也不見得管用。歷史表明,美國可以對地區與世界事務起積極作用,但也會給予負能量。如何爭取美國對世界潮流的發展持開放態度,如何爭取美國歡迎中國根據自己的發展向地區與世界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需要我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引導和塑造。

  習近平主席正在對美國進行的國事訪問,就是這樣一次在關鍵時刻進行的關鍵訪問,就在此重大時刻將兩國關係維持在積極和穩定的方向,推動中美關係、亞太發展以及人類進步繼續取得新的進展。

相關焦點

  • 董建華:太平洋兩岸風雲變幻,中美試圖跨越交往的努力永遠不變
    當下中美關係迎來了重新定向的時機,應當如何把握?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中美交流基金會主席董建華先生向鳳凰衛視鳳凰網主辦、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發來的賀信中表示,太平洋兩岸風雲變幻,但是浩瀚的太平洋永遠不變,兩岸的美麗風景永遠不變,中美兩國試圖跨越交往的努力永遠不變,太平洋未來論壇就是在變與不變之中尋找溝通的管道和默契。
  • 笪志剛:菅義偉就任 中日關係的變與不變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笪志剛:菅義偉就任,中日關係的變與不變笪志剛(作者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日前,在自民黨參眾兩院國會議員和地方代表投票中9月16日,他將被任命為日本第99任首相,成為日本政壇在海部俊樹之後時隔31年再次出現的平民首相。在日本疫情持續及經濟低迷的狀態下,菅義偉的勝出結束了安倍閃辭留下的政治空窗期,也為後安倍時期日本政經格局走向的不確定性畫上了休止符。
  • 新形勢下中美關係的再認識
    但是,拋開美方的種種喧囂,認真梳理中美關係的基本脈絡,可以發現其中隱含著一定的內在規律可資探尋,從中可以看出中美關係的「變」與「不變」。二、關於中美關係的「變」與「不變」20年前,筆者曾在本刊撰文,就蘇聯解體之後的中美關係作過分析,認為戰略安全、意識形態、經貿關係、臺灣問題是構成中美關係總體框架的四大因素,美國對外幹涉主義傾向的發展、大國之間相互關係的變化、中國經濟的發展與綜合國力的提高、臺灣局勢的演變與美臺關係的變遷
  • 從大國博弈和大國關係,看中美關係的發展
    因此不論誰是美國總統都不會把中美關係搞得非常親密,因為美國要充當世界警察要充當世界的大哥,因此美國總統只會把美國的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和中國的關係只會因利益的變化而改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就是美國稱霸世界的最重要手段蘇聯解體後美國開始獨霸世界,在這三十年中美國發動的地區戰爭就有轟炸南聯盟、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為了維護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不惜犧牲別國的國家利益。而這三十年來,美國和中國的關係也是貌合神離,其中還發生了數次直接碰撞的慘烈場面。
  • 北卡華人學者講壇——衛高榮:三十年來中美交流的感悟
    2016年7月10日,杜克大學Perkins圖書館217室,北卡華人學者中美交流協會請來了尊貴的講者,北美著名僑領、美中經文協會(CAECA)董事長衛高榮先生。衛先生1978年獲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獎學金從臺灣來到美國求學。1980年賓州州立大學數學和計算機碩士畢業。1984任IBM高級軟體開發工程師,後任IBM中國總部系統工程師,是中國電腦啟蒙者。1990年,參與創辦北卡中華商會,曾是北卡三角地區華美協會(1992,TACAS)副主席、主席。
  • 落實三中全會精神應當把握好「變與不變」的關係
    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的一項重要政治責任,應當把握好「變與不變」的關係。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是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就是要啃硬骨頭,這就需要「變」。「變」是一種智慧和勇氣。萬物皆變,這是哲學的基本理念。無論是古希臘「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箴言,還是古代中國「生生不息之謂易」,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 弄清「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
    如何理解這「一個變」與「兩個沒有變」之間的辯證關係呢?  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看「一個變」與「兩個沒有變」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應搞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
  • 三十年一遇,文末有福利 | 利物浦足球俱樂部的變與不變
    有個我和內德共同的朋友在朋友圈寫到:「30年等待終歸塵土,10年前的第一件球衣早已不知所蹤,但這都不重要……現在,今天,這個夜晚,我!們!是!冠!軍!」說起來,我到今天都還記得他買第一件正版球衣的故事。2010年的夏天,經歷了一個令人失望的賽季之後,已經在利物浦胸前贊助多年的嘉士伯提出了每年720萬英鎊的續約低價。
  • 「2020年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圓桌訪談
    現距投票日還有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如何判斷目前選舉形勢及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世界知識》推出封面話題「2020年美國大選:階段性預估」,以下是第三篇《大選結果不會扭轉美國以競爭為主的對華政策基調——「2020年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圓桌訪談 》。本文節選我院美國研究所專家董春嶺、張昭曦的觀點。
  • 2020年,中美關係還會好嗎?
    這一年,因為貿易爭端的懸而未決,中美關係急劇降溫,「脫鉤論」甚囂塵上,國際政治中的孤立主義情緒瀰漫,世界經濟在迷思和不安中度過。展望2020年,最受關切的仍然是中美關係,它會走向晴朗還是「修昔底德陷阱」?它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不確定性?2020年,中美關係還會好嗎?這個世界還會好嗎?
  • 而立蘇寧的變與不變
    蘇寧的變與不變第三季度財報顯示,1-9月,蘇寧易購商品銷售規模為2937.41億元,線上銷售規模佔比近69%,開放平臺商品交易規模同比增長56.83%,蘇寧易購零售雲實現銷售規模同比增長77.5%。可以說在在線銷售這一塊,蘇寧的轉型是成功的,走上了大踏步發展的康莊大道。
  • 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若升格將嚴重衝擊中美關係
    「美國在臺協會」成立於1979年,是在中美建交後,美國國務院根據《與臺灣關係法》並依據哥倫比亞特區法律所設置的民間非營利組織,其功能是為了因應美國與臺灣當局沒有「邦交」以及美國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等因素而設立的處理臺灣事務的機構。但是,近年來它已經成為美國在東亞最重要的駐外機構,忠實執行美國政府的各項政策。
  • 2020年中美關係的新變化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襲擊了整個地球村,各國人民都處於極度的緊張與恐慌之中。超級大國美國更是突破160萬人感染。這場疫情狙擊戰,給各國經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甚至有些國家經濟出現負增長現象。在這場疫情狙擊戰中,由於中美兩國面對疫情的態度、觀念、措施、效果等不同無形中加速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崛起,加速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中美關係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2020年之前,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是「競爭與合作並存」的「非敵非友」狀態。中國儘量避免與美國發生對抗,中國提倡的「和平崛起」。2020年以來演變為「以競爭為主並向全面戰略競爭方向發展」的競爭對手關係。
  • 第二集: 我,為中美關係而奮鬥 (Stephen A. Orlins)
    在中國,大家喜歡稱呼他的中文名字歐倫斯,他說「要為中美關係而奮鬥 2005年歐倫斯開始擔任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 這位與中國結緣超過40年的老朋友,也是少數親眼見證中美關係從零起步、逐步發展的美國人。 而今,這位地道的紐約紳士說,「對北京像紐約一樣熟悉」。這自然源於他無數次的中國之行,而每一次到訪,每一次交流,都在為兩個國家的交往盡一分力。
  • 專家視角 | 鄭羽:尋求突破中美關係的困局 (2020年6月)
    一直在尋找緩和中美關係的機遇和領域的中國方面如何應對這種局面?本文試圖提出幾點思路。借鑑歷史經驗,為中美關係加入第三方因素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毛澤東和鄧小平處理中美關係的政策,成為中美關係發展的重要節點,也為今天提供了一些有意的啟示。第一個節點在出現在1969-1972年間。
  • 如何看待當前的中美關係
    主要從事美國對外戰略與中美關係的研究。 自2017年12月發布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以來,川普政府公開將中國作為頭號戰略競爭對手,採取了一系列打壓和遏制中國的政策,導致中美關係跌至兩國自1979年建交以來的最低點。美國對華戰略的重大調整不僅使得中美關係大幅震蕩,不確定性明顯增加,而且給全球治理和地區和平帶來了極為消極的影響。
  • 常熟UWC聯合創始人王頤:要看清國際教育形勢的變與不變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新冠病毒和中美關係的變化讓很多中國留學生遇到諸多挑戰,這一形勢下應如何看待「留學」這件事?9月26日,在UWC世界聯合學院2021-2022學年招生宣講會上,常熟UWC聯合創始人王頤與在場的學生及家長分享了教育的「變」與「不變」因素,提醒家長謹慎做出選擇。
  • 清華大學章百家:中美之間建立競合關係是可能的
    「回顧一下這些年可以看到,我們這些研究中美關係的人,基本上是越來越憂慮,越來越擔心,以前的擔心已經不存在了,因為它已經變成現實了,這個現實就是中美兩國將進入一個長期的戰略競爭狀態,而且這個戰略競爭會不斷地向縱深發展。」章百家認為,中美兩國是在全球化背景中受益最大的兩個國家,這種受益也使得從GDP總量角度上,兩國的實力迅速接近。
  • 辯證看待新時代的「變」與「不變」
    新時代與以往實踐之間處於繼承、創新與發展的辯證統一關係之中。辯證全面理解新時代,需要進一步在理論上著重回答三個問題:一是如何衡量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二是如何理解新時代的豐富理論內涵;三是如何辯證理解新時代「變」與「不變」之間的關係。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是什麼?其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已經用「三個意味著」科學回答了這一問題。
  • 中美關係:中美經濟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
    「美中經濟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高端訪談·中美關係)   ——訪美國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   中美關係是國際關係中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合作是雙方的唯一選擇。美國人如何「打量」中美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