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經過了一半了,誰能想到華語電影還那麼「傷懷」?
比如說《葉問4》,長達十年的宗師傳奇以「遲暮」告終。
連老闆於冬也語帶悲壯:
《葉問》第一部那年,香港電影很輝煌,如今十幾年過去,還是這麼一批香港電影人。香港,現在讓人很痛心。《葉問4》,走到結局,是港片的最後一戰!
想想還。短短十來年,幾位動作巨星都出了「最後一部」。
2006年《霍元甲》,被李連杰稱作他「最後一部武術電影」。
2012年《十二生肖》,則是成龍「最後一部大動作片」。
2019年《葉問4》,又成甄子丹接拍的「最後一部功夫片」……
也許真是時候,跟曾陪伴我們成長的功夫片道別,再順便送走一種叫做「誇張」的情懷。
回顧這十年,我們對功夫片的「誇張」印象,就是從《葉問》這場「我要打十個」的經典開始。
所謂「誇張」,即是藝術加工。
正如當年擔任《葉問1》《葉問2》的動作導演的洪金寶說:
我看過許多真正的擂臺比武,許多都說是「點到即止」,但當你站在擂臺上,一動手便會完全忘記,只會儘量想辦法完全制服對方,對方也有同樣想法……
譬如打擂臺,不管你是蔡李佛還是哪一家,一上擂臺就打不出正宗蔡李佛,不是「拋錘」「掛錘」就是「直錘」,甚至是亂打。所以我在自己的電影裡就說過:「不管詠春還是什麼春,能打贏人就是好功夫!」
所言極是,只有「誇張」,才有真正的「動作戲」。
全靠「誇張」,華語動作電影方能百花齊放,發展至今。
而且回顧往昔,動作片竟已「誇張」了半個世紀之久——趁2020年將至,不妨挾《葉問》之熱,回顧這些酷的「假象」。
01、70年代初,一「掌」定乾坤
代表作:《龍虎鬥》&《天下第一拳》
誇張程度:80%
半世紀前的1970年,香港誕生了有票房統計以來,第一部獲賣座年冠的民初功夫片——武俠巨星王羽自編自導自演的《龍虎鬥》,票房207萬港幣。
為啥說這部片「誇張」?雖然是功夫題材,卻保留各種武俠片加美國西部片的套路:打起來必定施展「輕功」飛上半空,一跳就能飛過壯漢頭頂。
背景是民初中國,可角色不管中國英雄還是日本反派,招式都近乎空手道,對打必定「大吼大叫」;高潮「中日決戰」倒是回歸陽剛國術,但竟是靠硬氣功範疇的「鐵砂掌」。
一掌打到人腹破腸流、鮮血四。
《龍虎鬥》殺招
但這等「誇張」就是很受歡迎。
1972年又有一部效仿《龍虎鬥》的《天下第一拳》問世,又是鐵砂掌不說,每次出掌還要「發紅光」,配上日後昆汀在《殺死比爾》裡都借的「警報」BGM,也算「雷」出經典。
一掌出去,把敵人打到「撞爛牆」而死,當年對外國觀眾來說,就完全是「魔幻」套路。
但《天下第一拳》就憑此成為第一部真正於北美主流影院上映的華語功夫片,票房更高達2000萬美元,《哪吒》今年才在北美拿了369萬美元。
連義大利上映本片,都專門貼出告示:「中國功夫首次來意,此乃非同小可之古代技擊,比空手道更為厲害,謹先奉勸諸位看後切勿有樣學樣,重可致命,輕也傷人……」
《天下第一拳》殺招
誰能想到,華語功夫片首次打入西方主流,靠的就是「誇張」?
02、李小龍崛起,雙手虐勁敵
代表作:《唐山大兄》&《精武門》
誇張程度:70%
《龍虎鬥》帶起的「誇張」功夫,就連剛從美國回港發展的李小龍也受其「影響」。
在1971年的《唐山大兄》裡,雖說有「李三腳」這樣的招牌本領,最後殺招也還是先學西部片扔飛刀,再一記「鐵砂掌」戳死敵人,照樣弄得「血肉橫飛」收場。
《唐山大兄》裡李小龍的飛刀和鐵砂掌
但李小龍終究是李小龍。
《唐山大兄》雖然粗糙,卻打破香港票房紀錄(320萬港幣),更席捲東南亞及日韓市場,令他一夜成為華人巨星。但對李小龍說,這種「誇張」從來不是他想表現的,因他說過:
功夫片表現的應該是功夫,而不是殘暴,見面就打,見人就殺,出手就鮮血飛濺,缺腿斷臂,陳屍遍地,這是中國功夫的目的嗎?
所以到《精武門》,主導武打場面的李小龍就很大程度減少了這樣的「誇張」,至少不管拳腳還是武器,都用一定的現實依據。
當然,虹口道場踢館,李小龍抓著兩個大活人離地轉圈再甩出去,還是不免「超乎現實」。
《精武門》李小龍專屬「旋轉木馬」
雖然明顯用假人代勞,但據李小龍生前好友李家鼎說,李小龍確實試過扯住皮帶,就把兩個體重近130斤的人拉起離地。
那個年代,華語功夫片為西方接受喜愛,「誇張」既代表武者的張揚自信,也更突出中國功夫獨樹一幟的魅力。從這點來說,李小龍無愧一代宗師之名。
03、張徹劉家良,邪典真功夫
代表作:《洪熙官》&《五毒》
誇張程度:75%
李小龍去世後,功夫武俠片沉寂了好幾年,直至70年代後期才逐漸復甦,但要另闢蹊徑,甚至劍走偏鋒。
首先闖出一片天的是南派功夫片大師劉家良。他的電影除了堅守洪拳的硬橋硬馬,偶爾也會玩些惡趣味。
1977年他執導的《洪熙官》裡,就先把詠春的「二字鉗羊馬」用在閨房裡:洪熙官得分開方詠春雙腿才能洞房。
但比這更「誇張」的,還要數到大boss白眉道人的「金鐘罩鐵布衫」,讓對手怎麼都找不到罩門,甚至連要害都能縮入腹中,而沒有《黃帝內經》所載「陽縮入腹者,不治」的下場。
所以片中洪文定為父報仇,用腳直探白眉褲襠,卻不能使他「蛋疼」,反被鉗住大腿!
心理疼痛感+1
既正宗又cult的功夫,彼時劉家良確乃一把好手,但「武俠大宗師」張徹也不落人後。
1978年的《五毒》,就曾被美國娛樂雜誌評為「全球cult片五十強」的第11名,更是昆汀最喜愛的一部香港電影,靠的也是「誇張」。
《五毒》之所以「誇張」,就在於用蜈蚣、靈蛇、蠍子、壁虎跟蛤蟆的行動為招式,這就超越了一般武術套路的局限,行雲流水之餘還有些「詭異」甚至「邪惡」。
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就是「壁虎功」,現實中這門武功講求的是「能以背貼牆,用肘之力,在牆面行動,上下左右,悉隨意旨,狀似守宮之遊行牆上」,是太極拳的重要功法之一。
《五毒》能讓「壁虎功」一個跟鬥就站在牆上如履平地,還能出招制敵,當然是違反地心引力的「誇張」,但此時年過半百的張徹還能這般改良功夫招式,無怪成就經典之餘,連外國影人也嘆為觀止。
五毒壁虎功
04、功夫也喜劇,道具變兵器
代表作:《師弟出馬》&《勇者無懼》
誇張程度:65%
1978年,成龍主演、袁和平執導的《蛇形刁手》和《醉拳》,令「功夫喜劇」一夜爆紅,大行其道,華語功夫片一時間「逢打必笑」。
不同於劉家良等正宗南派功夫,出身京劇戲班的成龍、洪金寶、袁和平與元彪,除了擅長翻騰摔跌,更喜歡將各種家具變成兵器。
要真從「邏輯」來說,這些設計當然都「不合理」,但「誇張」得來又打得好看,他們的確在創意上做到獨樹一幟。
1980年春節檔,成龍自編自導自演的《師弟出馬》成為香港有史以來首部「千萬票房」作品。片中其中一幕經典,就是成龍將扇子揮出去然後上前抓住,前後NG了120次才拍成功。
《師弟出馬》扇子功
其實「扇子功」不僅是京劇功架之一,也是洪拳實戰的重要武器之一,因扇子張開能迷惑敵人視線,收起也能使扇柄等位置,變成一隻「短棍」反擊。
此外,「板凳」也是一個南方武術擅用的道具武器,用起來雖然同樣「誇張」,但防禦同時,還能鎖住敵人進攻,再用凳身各種反擊,所以這個優勢,就被戲裡的元彪玩得出神入化。
《師弟出馬》凳子功
一年後(1981年),元彪又挑大梁主演了袁和平執導的《勇者無懼》。
比起《師弟出馬》,該片的招式更為「誇張」,先有「黑白無常」移形換影,前後都是「腦袋」還能「分身」,足以讓對手捉摸不透,迅猛之餘還有點「恐怖」,創意一絕。
《勇者無懼》黑白無常
最後大boss更使出「流雲飛袖」絕招,本來這只是京劇中的「水袖功」,但用在招式上就做到衣袖隨時伸縮出拳,甚至袖子飛出去連房梁都能打破,「誇張」之餘卻有懸念。
元彪怎麼用「沾衣擒拿」去破解武功,這就是影片的精華所在。
《勇者無懼》流雲飛袖
回顧當時華語功夫片,如果說南派是「誇張」中保持硬橋硬馬,幾位北派動作巨星,就做到怎樣在「誇張」中呈現更豐富的視覺奇觀。
05、現代化動作,「誇張」接地氣
代表作:《快餐車》&《東方禿鷹》
誇張程度:60%
80年代中期,華語武打片已從「古裝/民初功夫」變為「時裝動作」,意指除了拳打腳踢,還有各種飛車爆破與玩命特技,必要「誇張」仍不可少。
要不說當時的動作巨星個個創意百出。1984年洪金寶執導的《快餐車》裡,就設計了一個連世界重量級拳王「噴射機賓尼」都目瞪口呆的動作。
先讓成龍一拳把他打往左邊,趁他身子半倒時,再一拳把他打回右邊,與「不倒翁」原理如出一轍。
《快餐車》不倒翁打法
雖然動作上不免有些超乎邏輯的「誇張」,但不影響這場搏擊戰被《黑帶》雜誌選為「歷史上最精彩的影視劇打鬥場面」第2名,關鍵也凸顯了洪金寶的實戰動作風格。
所以三年後的1987年,他在《東方禿鷹》裡就玩出更多既「誇張」又「真實」的招式。
若看過這部戲,當然不會忘記裡面洪金寶撕葉子殺敵的絕招。
其實這來自他去菲律賓看景時,發現當地村民小孩玩椰子葉,結果真的一撕就能飛出去,雖不至於「殺人」,但葉子的速度和銳利讓他印象深刻,所以拍出了這場經典。
《東方禿鷹》洪金寶椰子葉殺人
《東方禿鷹》另一個重要貢獻,就是讓飾演大boss的元華一舉成名。
本來只是龍虎武師的「包租公」首次展示了他的鷹爪本領,尤其捏住元彪下巴再一絆腳,就讓他整個人被翻出去,在正常武術裡當然不是一般人的力度所能及,但呈現的效果就是威猛又好看。
更讓人落下陰影的,還數到元華用鷹爪掰開元彪的琵琶骨,完全符合拳諺中「沾衣號脈、分筋錯骨、點穴閉氣」的特點,真是看著都疼,但也只有這麼「誇張」,才能讓觀眾感受到這是「真功夫」。
心理疼痛感+2
06、宗師再「翻新」,佛山腳無敵
代表作:《黃飛鴻》&《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
誇張程度:85%
1991年,徐克執導的《黃飛鴻》重新帶熱了古裝武俠片,尤其李連杰飾演的青年黃飛鴻,迄今仍是觀眾心目中最經典的「黃師傅」。
可當初對徐克來說,黃飛鴻的「無影腳」是個難題。按邏輯來說,「無影腳」其實是聲東擊西,在扎穩馬步的前提下,趁對方不備伸腳一踢,令敵人來不及反應就中招,才有「無影腳」之稱。
但這拍出來無疑不好看,徐克就想讓黃飛鴻跳上半空連環踢,但原本擔任武術指導的劉家榮拒絕了,理由是「這樣打十萬洪拳子弟都會笑死」。
徐克找來「袁家班」,最後的竹梯大戰更是袁和平不掛名,幫兩個弟弟袁祥仁、袁信義設計完成,其中就包括「無影腳」。
但這時的版本,還是讓黃飛鴻跳起來,原地360度旋轉給對手好幾腳,這當然是「誇張」處理,畢竟人怎麼可能原地迴旋踢還那麼有力?
《黃飛鴻》360度旋轉無影腳
或許袁和平也認為這樣的「無影腳」不能老用,黃飛鴻功夫再「飄」也要有點科學根據。
所以第二集《男兒當自強》裡,他就設計讓黃飛鴻來個45度角朝下的「佛山無影腳」,雖然還是「誇張」,但至少不是橫著飛起來從左往右踢,而是能遵循一些物理定律,起碼讓觀眾知道「黃師傅」也尊重地心引力。
《黃飛鴻2》45度佛山無影腳
「無影腳」的問題解決了,但不代表不需要視覺上的「誇張」。片中袁和平另一絕佳創意,就是安排甄子丹使出「布棍」。
在現實裡,使用者通常具有強大的臂力,能將布條迅速「擰」成一根長棍,而且像甩九節鞭那樣攻擊對手,被擊中五臟六腑就像被鞭子「扯」開一樣痛苦不堪,視覺效果當然非常刺激。
「葉師傅」早年的武器布棍
當然,即使是戲劇需要,「布棍」也需要沾上水捲起來才能發揮威力,像高潮決戰甄子丹能隨時控制布條的力度和柔韌,甚至擰上夠力打斷竹棍,最後卻又輕易被竹條劃開,只屬「誇張」。
不過作為經典,觀眾又何須在意這些設計是否符合「常理」呢?
07、功夫片巔峰,「雙J」互爭雄
代表作:《醉拳2》&《精武英雄》
誇張程度:75%
1994年,可以說是「上帝想看功夫片」的一年。
先有成龍的《醉拳2》被《時代》評選為「1994年世界十大佳片」和「全球史上百佳電影」之一。
再有李連杰的《精武英雄》被譽為「功夫片」教科書,Jackie Chan與Jet Lee真正「爭雄」,也是從此時開始。
說到招式,《醉拳2》有「劉家良+成龍」組合,可謂互相呼應。
最有趣當屬「醉八仙」,雖然八招各有優勢,但真正壓軸還是「且醉且騷且能打」的何仙姑,拳諺所說的「彈腰獻酒醉蕩步」精髓,就在於將敵人倒拎起來,抓住對方的腿用「醉步」將之擾亂,然後一腳將其踹出去。
所以最後成龍也將這招用於對盧惠光的「殺招」,看起來當然有些「誇張」,但足以讓觀眾印象深刻。
《醉拳2》醉蕩步
《醉拳2》動作戲還有一個「誇張」卻神乎其技之處,就是盧惠光的腿功,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拳腳並用」,上升到「腳當拳用」的高度,關鍵也同樣讓觀眾信服。
尤其那個嘆為觀止的「朝天一字馬」,更足以叫一位動作演員自豪一輩子了。
《醉拳2》朝天一字馬
換句話說,這就是「細節決定成敗」。
同理《精武英雄》,也能看到李連杰「以小搏大,以拳對腳」,比武時面對日本人的腿法,不起高腳反制,而是直接出拳擊打對方腳底,就讓敵人瞬間後退好幾米,甚至連「煙」都給打出來,雖然一樣「誇張」,但呈現的效果就一個字:爽!
《精武英雄》陳真打腳底
作為《精武英雄》的動作導演,袁和平的「誇張」並不講求大開大合,而是用細微之處展示武功之強。
正如開頭李連杰一人把整幫日本學生打到手腳關節脫臼,在真實打鬥來說,其實並沒有那麼多機會全然施展,但在電影裡,就是「誇張」之餘又不失邏輯,這也正是影片至今都被奉為經典的原因所在。
08、漫畫式拳腳,打到人「上天」
代表作:《破壞之王》&《功夫》
誇張程度:90%
1994年除了「雙J」兩部名作,周星馳主導的《破壞之王》也同樣成為那年一部功夫元素濃厚的佳作,而且比「雙J」打得更加「誇張」,畢竟這部戲的動作風格是偏向於「漫畫」式的。
所以「斷水流大師兄」能一拳打破牆壁,何金銀能施展「無敵風火輪」殺招就毫不奇怪。
最好玩還是高潮決戰,各路武林高手紛紛上擂臺,結果全被大師兄打到飛出去,要不怎麼說「你們一起上我趕時間」、「在座各位都是垃圾」呢?
該片動作導演是程小東,風格本身就偏武俠化的「飛天遁地」,「誇張」起來甚至不需要邏輯,但正是跟影片的主題不謀而合。
「不是針對你,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整整10年後,周星馳在《功夫》裡也延續了這種「漫畫式」的誇張打鬥風格。
且不說最經典的凌空如來神掌,高潮部分豬籠城寨以一敵百,就如動作導演袁和平說:「真實是不可能的,整個設計有點漫畫化,我覺得還不錯,還可以接受的。用電影來表達漫畫(感),他是最好的,《功夫》到現在都沒有被超越。」
周星馳是天才,面對敵人的猛攻,只需要一頓「踩腳」就能制服,看起來是現實做不到的,但在「四兩撥千斤」的原理上卻很符合現實。
心理疼痛感+3
然後直奔火雲邪神跟前,路上把嘍囉全都打了一遍。
鏡頭一轉,這般構圖,「誇張」嗎?當然,精彩嗎?很精彩。所以《功夫》在動作設計上雖結合了電腦特效,但論創意,比很多真人打鬥,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50年來,華語動作電影經歷了無數的「誇張」,來到如今《葉問4》,或許「偃旗息鼓」,但正因為這些「誇張」,也才讓動作電影在50年來從不間斷地締造經典。
當我們仍舊熱愛動作電影時,似乎也別忘記感謝「誇張」,感謝它令這麼多的武術門派、拳腳招式都被賦予了更精彩的藝術價值,終令華語動作電影深入人心,影響世界。
此時,不妨也重溫10年前《葉問2》裡那段兩代功夫影星的圓桌對戰,也是「誇張」。
以後還會有嗎?我想應該不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