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葉問4》的票房正式突破10億大關,創造華語功夫片的歷史記錄。無疑為巔峰不再的功夫片的未來謀求了新的出路和發展。
不僅在國內,在海外,葉問作為有名的華人英雄代表」IP MAN",也引發了一陣中國功夫熱潮。而不同於那些純虛構式的英雄人物,葉問作為真實歷史上存在過的武術大師。以其生平事跡為藍本的系列電影,如何在尊重人物原型的情況下,進行適當的改編,是非常考驗創作者功力的。
而監製黃百鳴、導演葉偉信、主演甄子丹的「黃金搭檔」無疑用良好的票房和口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所以,我今天會以《葉問》系列電影為例,結合香港功夫片的發展歷程,從家國情懷的展現、家庭情感的表達、武術招式的呈現三個方面,談談這部電影的成功改編之處。
01 宏觀上,家國情懷的展現:將大中華情懷和本土精神結合
許知遠在節目《十三邀》中,曾經和蔡瀾討論過,香港文學影視黃金時期的創造力,來源於某種「大中華式的家國情懷「。
49年以後,天南海北的華語電影人紛紛南下香港。在這個彈丸之地,開闢出了一座「東方好萊塢」。和祖國大陸藕斷絲連的文化血脈,讓香港的文人在狹小閉塞的城市,創作出了新派武俠,那裡有大漠、塞北,有寬闊的自由世界,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蕭峰、郭靖....
而傳統廣府文化和西方文化交匯的特殊殖民地環境,同樣也讓功夫片盛行一時。在清末民初,那個內憂外患的年代,霍元甲、黃飛鴻等近代功夫大師,面對洋槍洋炮,用自己的拳腳苦苦支撐起一方天地。
近些年,隨著香港影人紛紛「北上」發展,香港本土的電影市場進一步萎縮和邊緣化,怎麼在迎合內地市場口味的基礎上又能保持港片特色成為了香港影人在新時代的創作難題。但是葉問系列則很好的在其中找到了平衡點,這也是其在內地市場獲得票房成功的最大因素。
而相比廣東十虎等活躍於近代功夫大師,葉問的身份有些特殊,他的晚年是在香港度過的,再加上培養出了李小龍這個響噹噹的弟子,可以說跟香港的本土文化聯繫得更為緊密。葉問成為經典「IP"的過程,也可以說是香港影視文化低迷時期的一次成功「輸出」。
如果說故事背景還設定在抗戰時期佛山的《葉問1》,還沒有跳出以往黃飛鴻、霍元甲式民族英雄的套路的話。那從《葉問2》開始,從佛山來到香港的葉問,真正轉變為了更具有香港本土特色的英雄形象。
同以葉問為主角的《一代宗師》中,梁朝偉飾演的葉問在影片最後來到香港著名的武館街。隨著時代變遷,一代武林中人,紛紛來到香港謀生,街道上林林總總的牌子,「實際上就是整個武林」。
但不同於《一代宗師》中,故事講述到葉問來了香港之後就戛然而止,保留住了那個更接近傳統武俠中大俠形象的葉問。甄子丹版葉問則繼續講述著他來到香港之後的故事,讓葉問更加的具有「市井味」和生活氣息。因為戰亂,原本是富家子弟的葉問避難到香港,迫於生計,在大廈天台」開館授徒」,在街頭到處貼宣傳單進行「招生,為了給家人帶來更好的生活而掙扎努力。儼然就是「獅子山下精神」的寫照——那些在艱難時期,一直奮鬥與拼搏的香港市民。
如果說《葉問2》最後大戰英國拳王「龍捲風」還保留了以往功夫片的家國情懷的話。到了《葉問3》,全片圍繞著葉問為了保護兒子所在的學校,代表街坊鄰居和黑惡勢力展開鬥爭,跟泰森飾演的外國BOSS也只限於點到即止的切磋,最後的決戰也是和張天志之間的同門相爭,淡化了以往較為宏大的家國情懷。
而這更接近真實中的晚年葉問——相比於傳統功夫片中那些武俠式的英雄人物,此時的葉問已經成為了大隱隱於市的香港本土市井英雄。
但過猶不及,《葉問3》的風格轉變儘管滿足了港人對於老香港的情懷和共鳴,創下了當時香港票房紀錄。但畢竟香港市場體量還是太小,崛起內地市場才是重點。因為潛在的文化隔閡,顯然讓很多內地觀眾感到不適應。儘管依靠前兩部積累下的人氣以及內地院線的擴張,《葉問3》的內地票房相比前兩部依然是大幅攀升,但口碑顯然有所下滑。而《葉問4》如果不積極求變的話,那票房很難達到預期。
隨著《戰狼2》、《紅海行動》等愛國主旋律大片引發觀影熱潮,顯然也給了一批香港電影人啟發。於是,《葉問4》也應運而生了,電影主創將故事背景大膽的放到了60年代中西文化衝突頻繁的美國唐人街,重拾起了大中華家國情懷。
現實中,儘管葉問本人並沒有真的到過美國,但是唐人街華人受到的壓迫和歧視是都真實存在的,用中國武術去改變老外對華人的偏見也正是徒弟李小龍等新一代武術家一直在致力於去做的事情。可以說李小龍不管是功夫技藝,還是為人處事的哲學都受到師傅葉問很深的影響。而電影通過藝術化及合理的改編,把葉問作為香港本土、更是傳統華人武術家的代表放到現代西方社會,直面這種文化衝擊,恰恰是其主題升華之處。
而這種獨特的,不同於以往功夫片中主角的形象設置,也讓葉問系列電影在功夫片整體低迷的環境中,開闢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成功道路,在迎合內地市場的同時,也充分保留了自己的獨特特色。
02 微觀上,家庭情感的表達:更為普世化,讓觀眾產生共鳴。
相比於甄子丹以及梁朝偉詮釋的葉問,另一部由黃秋生主演的《葉問:終極一戰》,則更加真實的還原了真實的晚年葉問:來到香港之後因為政治環境變化被迫和留在大陸的妻子兩地分居,直至妻子去世。在這裡,葉問沒有和洋人打擂臺,也沒有那麼多激蕩的英雄事跡。晚年在寂寞中和歌女相愛,甚至一度染上毒癮,更像是一個身邊的平凡的老人。
葉問的大兒子葉準曾經評價過:「這部電影的誕生彌補了很多遺憾,在這部電影裡的葉問更像我爸爸,生活中和電影裡其實是很相似的」,
顯然,過於真實和殘酷的情節讓這部電影的票房慘澹。當然,不是說這部電影不好,而是走的風格路線不同。如果要把葉問打造成為一個華人英雄IP的話,那勢必要進行改編。而葉問電影沒有像李連杰的《霍元甲》那樣頗具爭議的虛構了所謂的「滅門慘案」來強化衝突。而是在遵循主人公真實生活大的軌跡不變的前提下,為電影主題進行適度的改編。
而電影除了在家國情懷上對晚年的葉問進行了升華,同樣在對家庭情感的表達上,進行了更為「普世化」的改編,讓更多觀眾產生共鳴。
首先便是對於葉問和妻子之間情感的。在葉問電影中,熊黛林飾演的妻子張永華最終也跟隨著葉問來到了香港。並且在第三部中一改以往的花瓶形象,賦予了角色更多的情感。葉問發現自己一直忙於工作以及行俠仗義,卻發現自己忽視了陪伴家人,最終在妻子被查出患有癌症之後,才追悔莫及。而妻子的去世也直接導致了葉問之後和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兒子葉正之間的矛盾。
在《葉問4》中,電影別具匠心的把故事發生時已經結婚生子的二兒子葉正改編為了中學生,藉由葉問對兒子的教育問題將一個真實、有血有肉、內心矛盾父親形象展現給了觀眾。
可以說,像葉問這樣的老一輩武術家,學武乃至開館授徒很大程度也是因為生活所迫。電影儘管進行了浪漫化的改編,但沒有神話葉問,而是把他內心面對時代變遷的矛盾糾結一面給展現了出來。他認為在現代社會,打打殺殺已經落伍了。希望兒子能夠去美國讀書,用知識來贏得更好的生活,而忽視了兒子想要練武的興趣。但是通過美國之行,從萬宗華父女、美國軍方身上,他意識到,外國的月亮也未必圓,不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兒子,而是尊重他的個人興趣。而此時,葉問也被查出了癌症,影片最後葉問讓兒子拿著攝影機拍下自己練功的過程更是引起了不少淚點,使得觀眾產生了更多的情感共鳴。
03 技術上,武戲的呈現方式:表面了傳統武術在現代社會的困局與突破
近些年,隨著網絡新媒體的普及,傳統武術也經歷了「祛魅化」的過程。關於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的問題,也引發了諸多爭論和質疑。但縱觀葉問系列電影,則在保持電影觀賞性的同時,相對於其他功夫電影,更真實地還原了詠春這樣的傳統武術的本質。
首先,影片也展現了以萬宗華為首的唐人街武師,在傳統武術在面臨現代西方空手道等搏擊術衝擊下,固步自封的心態,甚至也不乏羅師傅這樣的沽名釣譽之徒。
但同時影片也表現了李小龍、赫文,積極向西方人宣傳中華武術,致力於將其引入美國軍方課程的開放心態。
可見,落後的不是傳統武術本身,而是某些人的觀念。
另一方面,影片也沒有過度誇大傳統武術的戰鬥力,不管是女中豪傑蔣師傅、還是太極宗師萬宗華,單論招式,在和使用空手道的軍人比拼時並不吃虧。但吃虧的在於力量、體力、年齡乃至實戰經驗的差距。這正體現了傳統武術在現代社會重招式而輕力量和實戰經驗的問題。
而葉問和巴頓的終極一戰,同樣也沒有神話的葉問的實力,而是充分反映了年老力衰、疾病纏身的葉問和年輕強壯的對手之間的差距。而葉問最後擊敗對手也是使出了標指、撩陰腿這樣的殺招。反映出傳統武術其實並不是不能打,而是在現代社會從原本戰場上的殺人技轉變為了強身健體的武術。如何在強身健體的基礎上將傳統武術進行商業化推廣,提高其實戰能力恰恰是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總結一下:
可以說,《葉問4》作為一部真人改編系列電影的終章,家國情懷的展現、家庭情感的表達、武戲的呈現三個方面的成功改編,恰恰是其取得票房和口碑雙豐收的因素。也為這十年布局畫下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作為華語電影近些年最為成功的功夫片,這部電影也給我帶來了深刻的思考和啟發。因此,寫下了本文,談了談自己的幾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