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上集大成者不多,蘇軾算一個。貼在他身上的標籤太多了,有時候讓人不得不懷疑他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去讀書。他是一個全才,詩、詞、散文、作畫、書法樣樣精通,甚至還是個美食家,別人在拿毛筆寫字的時候,說不定他正在拿著鍋鏟做「東坡肉」。
他的作品風格和他的人一樣,個性十足且多樣化,既有《念奴嬌 赤壁懷古》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的磅礴大氣,又有《水調歌頭》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感性,還有《一樹梨花壓海棠》中「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的調皮。這樣一個多變的蘇東坡讓人如何能不愛?
但蘇軾有一首詩,卻一直被世人誤解,這首詩就是《春宵》。《春宵》裡面有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一經問世,就被大家廣泛應用,形容春夜裡男女沉浸在愛河裡,恨不得時間再長點。
這首詩的全文是:
《春宵》
蘇軾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細,
鞦韆院落夜沉沉。
大意是:春天的夜時間不長,十分珍貴。庭院裡的花兒發出清香,月光照著這些花,在地上留下淡淡的影子。可在那樓臺深處的人們,卻在歌舞狂歡為樂,人們沉醉在絲樂和歌聲中。獨留下院子裡的鞦韆和花兒,在沉沉的夜色中寂寥。
看完大意,大家是不是發現自己對這首的誤解其實挺深的。蘇軾真的是一本正經地勸那些醉心飲酒為樂和歌舞的人們,別玩物喪志,大自然裡的花朵、美好的月光才是真正的美。何不收起自己那浮燥的心,和詩人一起,在春天的在月光的照耀下,聞一聞花香,蕩一蕩鞦韆。
既然蘇軾想表達的是這個意思,那為何世人會誤會這麼深?關鍵問題就在這「春宵」二字上,「春宵」首次出現是在白居易的《長恨歌》裡:「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長恨歌》是為了描述唐玄宗和楊貴妃如膠似漆的恩愛場景,在此處用「春宵苦短」形容春天的夜在有情人眼裡顯得特別短。
當時白居易這麼用詞,也並沒有其它意思,只是表達春天的夜晚。只是現代人賦予了這兩個字男歡女愛的意思,而在蘇軾所在宋朝,也並沒有人像現代人這樣想,所以蘇軾當時的引用杜甫詩句中的「春宵」,想法是非常單純的。不過既然大家約定成俗地這樣去用這個詞,倒也沒必要改了,畢竟詞的發展本來就是與時俱進的,這本身是沒錯的。
像這種被大家誤讀的詩還有很多,大家還能舉出哪些例子出來呢?歡迎與大家在評論區與小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