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居祁連山腳下,河西走廊中部的民樂縣,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地處六壩沙灘上的東、西灰山遺址出土的炭化糧籽和類型繁多的石器,將先祖活動的歷史上溯到了近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據有關史書記載,早在夏商時期,縣境屬古九州之一的雍州地,也是戎、羌民族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遊牧於河西走廊的月氏就選定水草肥美的永固建造起了一座王城。秦漢之際,匈奴趕走月氏後,永固城便成為匈奴單于的避暑勝地。早在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遣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萬騎出扁都口,大破匈奴軍。於公元前111年建立張掖郡後就在現今民樂境內建立了氐池縣,由此民樂的建縣史已跨越了2100多年。期間,僅縣名就有氐池、否武、漢陽、祁連、臨松、安平、和平、金山、東樂、民樂等10個。一縣易名之多,足見其民樂廣闊的地域、眾多的人口和悠久的歷史。縣境內的扁都口峽,既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南道,又是重要的軍事關隘,地理位置十分險要。張騫出使西域,霍去病徵戰河西,東晉高僧法顯去印度取經,隋煬帝西巡,王震將軍揮師西進解放民樂、張掖等地,都取道扁都口峽,在歷史上曾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網絡配圖)
民樂人文底蘊深厚。據《民樂縣誌》記載,除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東、西灰山遺址外,還有分布在永固、南古、六壩等地的古遺址5處。漢明烽燧,遍布全縣,遺蹟尚存的達38處之多。北宋徽宗趙佶皇帝敕令修建的六壩圓通寺,至今已歷900多年之久。清康熙元年在寺院東南角建造的覆缽體喇嘛教式土塔,被譽為甘肅省精美寺塔之一,並於2001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臥在縣境內的26處漢代墓群氣勢雄偉,且所葬的都是高層次人物,過去的輝煌可見一斑。連同豐富多彩的館藏文物,都是文明歷史的見證。
地靈人亦傑。自古以來,民樂世代人才輩出,精英薈萃。盧水胡人沮渠蒙遜建立北涼國,在位長達33年;哥舒翰鎮守大鬥拔谷(扁都口),令吐蕃人聞風喪膽;李自成部將賀錦徵戰河西,屢建奇功;王進寶鞭掃大草灘,立馬揚威;懷遠將軍康國柱仗劍從戎,屢受大清朝廷獎掖;韓氏望族四世連官,一門三提督聲名遠播;總兵何琯鎮守新疆巴裡坤,功勳卓著;張著常、郭家瑞等名流賢達,均為地方文化和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墾殖了文明,並在民樂歷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大筆。
1949年9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一兵團二軍五師兵出扁都口,攻克洪水城,打援三堡村,殲敵六壩灘,解放了民樂全境,民樂的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建國50多年來,翻身當家做主的民樂人民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艱苦奮鬥,大幹快上,勵志圖強,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輝煌成就。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縣24萬人民開拓創新,奮力拼搏,與時俱進,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快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如今,全縣上下乘著黨的十七大的浩蕩春風,以建設和諧民樂為目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穩步推進工業強縣、產為富民、城鎮化帶動三大戰略,努力推動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放眼民樂大地,真可謂舊貌換新顏。特色產業,遍地開花。水庫渠道,一瀉千裡。萬頃良田,堆金積玉。工礦企業,紛紛崛起。城市鄉村,高樓林立,日新月異。公路深入窮鄉僻溝,網絡聯通千家萬戶,「村村通」落戶普通家庭。教育振興,馳名隴原。以頂碗舞、民樂民歌、鄉村皮影、民間社火、《祁連風》雜誌為代表的文化事業,將民樂的歷史文化古韻翻新聲。24萬人民的精神花雨播撒到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勤勞樸實的民樂人民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上艱苦創業,奮力前進,必將譜寫出更加輝煌燦爛的歷史新篇章。
(網絡配圖)
東灰山遺址文化
東灰山是一片古老而又極為神奇的聖地。它孕育了遠古約五千年前無數壯觀的生命與存在,是中國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東灰山遺址坐落在民樂縣城北約27公裡的六壩沙灘一個海拔約1700多米的沙丘上。東西寬約600米,南北長約450米,呈丘陵狀分布。它是由堆積較厚的灰土層形成的一個沙丘,灰層厚度達5米左右。由於長期高原風的吹刷,剝去了遺址表層的許多灰土,致使地表裸露有殘破的石器、陶片,有炭化了的糧籽、使用過的獸骨和燒殘的獸骨。1973年,由於當地人民歷史文化素養的局限,這塊廢墟曾被人們開渠,從遺址中挖過,將遺址切成兩塊,使部分文物剖露於外。
當你站在東灰山上舉目向四周張望,只見殘石遍地,陶片星星點點,毫無規律地分布著,好像看到了一座天然的古農業史的無字博物館。走進遺址坑道,兩側剖面上顯示出約300多米長的文化灰層帶,從中可窺視到灰坑、雜物的集中處。越過遺址北端直到灰層盡頭,再向前走,又進入到一個遺址坑道,其中又可看到層疊的骨頭,以及各種殘石器和破陶片,據專家考證這裡曾是墓葬區。不難看出,這裡曾是我們的祖先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的理想王國。可惜的是如今竟成了戈壁沙漠,不毛之地。春夏秋冬,周而復始,與它做伴的僅僅是黃風,飛沙,火辣辣的日頭,冷清清的月光,抑或是天空中偶爾飄來的幾聲鳥叫,就連沙漠中常有的駝鈴聲也很少光臨此地。
浩瀚沙漠中由灰土堆積而成的一個小荒丘,看起來很不惹眼,顯得極其渺小,極其平凡。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這裡並沒有什麼新奇和神秘可言,它給人的印象只不過是極度的荒涼,無比的蕭條。它也曾被人開墾過,但終因乾燥的氣候使它能得以僥倖保全自己,靜靜地沉默不語,猶如一顆珍珠被長期封閉在無用的泥土裡一樣,失去了光澤而不被人們發現。隨著歲月的流逝,自然的造化,它終於渡過了漫長的黑夜,等到了大放其光的黎明時刻。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省、地的文物考古工作者才開始光顧它,對它產生了興趣。1958年,在文物普查中,甘肅省博物館在民樂縣六壩鄉發現了東灰山遺址,寧篤學先生饌寫了《民樂縣發現的二處四壩文化遺址》(載《文物》1960年第1期)。1975年,張掖地區的文物普查組從它身上發現了一些比較淺顯、極其簡單的秘密。這些秘密的陸續發現,引起了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小麥專家李璠先生的極大興趣。為了探究奧秘,揭開神秘的面紗,尋覓古農業之蹤跡,他不辭辛勞於1985年和1986年先後兩次到東灰山遺址進行考察採樣,將標本送達權威機構檢測,並發表了《甘肅省民樂縣東灰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古農業遺址新發現》(載《農業考古》1989年第1期)。1987年4——5月,以張忠培、嶽邦湖為首的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吉林大學北方考古研究室的專家組成的考古工作隊對東灰山進行了「保護性發掘」,在跨水渠的墓葬區布探方21個,居住區布探溝1條,共揭露面積380平方米,清理墓葬249座,共獲得遺物627件。加之李璠先生等人的調查採集研究,終於使東灰山的真相大白於天下,讓失落了的伊甸園又閃現在了華夏後裔的眼前,使深埋在泥土裡的珍珠得以重見天日,光彩熠熠。儘管李方與張方的考古研究結果在東灰山遺址的年代、氣候、炭化糧籽種類的多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但他們的研究成果和所具有的劃時代的貢獻卻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據《民樂縣誌》和《民樂東灰山考古·東灰山遺址四壩文化銅器的鑑定及研究》記載,東灰山共出土採集了56件石器、16件銅器、4件陶罐和大量的骨器、殘陶片,以及遺址上保留下來的小麥、青稞、大麥、粟、黍稷、高粱等炭化糧籽。石器多由當地鵝卵石打制而成,大多是生產工具,包括石鋤、石犁、石鐮、石斧、石刀、石鑿、石磨、石球等,加工技術比較粗糙。他們手工製作的陶器大多是陶壺、陶罐、陶盆、方鼎、淺盤等生活類工具,陶器的胎薄體圓,表面還施加了不同的彩繪,顯得古樸、美觀。經科學分析鑑定,東灰山的銅器均含有一定量的砷,並經熱鍛後又冷鍛加工。這種含砷又鍛造加工的特點,只有東灰山的銅器有,而且年代在近五千年前後。上述五種以上炭化糧籽在一個遺址中發現,在全國還是第一次,就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普遍栽培小麥、大麥和高粱的原產地和主要起源中心之一。從而改寫了我國農作物種植的發展史,將我國農作物種植的時間提前了1000多年,使那些認為中國的小麥來自西亞、大麥和高粱來自非洲的證據不確鑿的言論不攻自破,化為烏有。更為可貴的是,在東灰山遺址中還發現了一件男性石祖和兩件石器。由青礫石磨製而成的石祖,其長短大小,乃至形狀和現在成年男人的生殖器基本一致。一件石器是葫蘆狀扁形白石,似女身下體,有一面呈雙層深部如牝(女性生殖器),另一件石器是像耳環大小的白石璧,有一面也呈雙層深部如牝。一個遺址中同時出現如此多的石制男女生殖器,這進一步說明,當時的東灰山人是崇拜和信仰祖宗的,而這種崇拜又恰恰符合周族「祭祖」的傳統歷史習慣。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倫理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所產生的效應,是何等的偉大啊!如今,這種種的發現,已成了博物館的座上賓,供人們瞻仰和頂禮膜拜,顯得極其珍貴。1989年,東灰山所出土的部分文物經有關專家的細緻修復得以復原,1991年——1992年,經修復的東灰山文物相繼在甘肅省博物館和國家博物館展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了使東灰山文物完璧歸趙,民樂縣多次向上級呼籲報告要求歸還,終於徵得省文物局和省考古研究所的同意,於2003年派專人前往省城蘭州拉運文物,終於使流浪了13年之久的300多件文物和上千公斤陶片、骨器榮歸故裡,在本縣博物館安家落戶。但深感遺憾的是,那件極其珍貴的「石祖」早已不知去向。可以直言不諱地說,沒有東灰山人的艱辛探索,今天人類的智慧和文明就會顯得殘缺不全,缺乏回憶和嚮往的魅力。正是他們的勞動經驗和生活智慧的積澱,才使中國大西北這片浩瀚的沙漠引起了中外專家學者的熱情關注和潛心研究,將河西走廊的文明歷史提前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網絡配圖)
面對這如此繁多的石器和陶器,想像的翼翅仿佛把我們帶到了遠古去,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祖先在這裡勞動,飲食,在滿懷信心地希望,在無可奈何地長嘆。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先民曾在這裡播種著五穀,放牧著牛羊,繁衍著子孫後代。揀起一塊塊破碎的陶片,猶如翻開了一冊冊厚重的歷史巨著。看到東灰山人用鵝卵青石打磨成的各種石器,可以想像出我們的祖先曾在這裡用石犁翻耕土地,用石鋤平整田地,用石鏟和骨耒播種,用石鐮收割莊稼。為了獵取食物,他們用石球打擊山羊、野豬和麋鹿,用石刀石斧分解獵物。他們還用羊皮和鹿皮做成高級的原始衣服來遮身禦寒,用尖狀石器鑽木取火,烤吃熟食,驅逐猛獸,保全自己。用砭石刺破癰疽排除膿血,醫治疾苦。為了發展生產力,他們馴化鹿、牛,幫助農耕,飼養豬、羊,填補食物,養家餬口。為了記錄事跡,不被遺忘,他們就用石刀在骨器上刻劃印痕來表達簡單的語言。一個典型的以石器生產工具為主的、較全面的原始農業村落就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地展示在我們的眼前了。只可惜隔著一道歷史的門檻,使我們不能和他們親切地交談,盡情地娛樂。
翻開積澱於黃沙灰土中的那段歷史,猶如打開了一扇通往遠古歷史的窗口,讓我們從中窺視到了物種在這裡繁殖發育,人類在這裡興衰更替,以至於與世隔絕數千年之久。據考古專家介紹,早在五千年前,河西走廊一帶氣候溫暖溼溫,喜溫喬木生長繁茂,森林遍地,芳草萋萋,牛羊成群,鳥語花香,真是迷人的人間仙境。距今約2000多年前,這裡的亞熱帶氣候逐漸遭到破壞,森林面積減少,逐步過渡到了高寒帶草原型植被狀態。以後氣候急劇變化,林木所剩無幾,氣候變得乾燥,土地開始鹽鹼化,花草越來越稀少,地貌變得冷漠無情,寸草不生,牛羊、野豬、麋鹿、珍禽已蕩然無存。我們的祖先又不得不遷移到黃河流域繼續延續人類的歷史。而造成這種不良後果的罪魁禍首,又恰恰是東灰山人那種原始的火耕耕作制。因東灰山遺址處在黃土層,土質鬆軟,火燒過後,石犁、石鏟等工具便於耕作。就這樣久而久之地破壞了當時繁茂的林木和綠茵的草原,致使廣袤無垠的芳草綠茵地變成了棄耕撂荒的不毛之地。一個遠古的伊甸園失落了,一段輝煌的歷史被畫上了句號在此凝固不變了。此情此景,絕不是人們憑空的想像,也絕不是毫無道理的演繹和猜測,而是眾多考古專家學者反覆研究、考證而得出的科學結論。
(網絡配圖)
歷史無言,沙漠無語。唯有那些被陳列在博物館裡的石器、陶器和炭化了的糧籽來作證。面對著這曾經輝煌過的古遺址,不能不使人們進行一番思古探幽。在思古探幽之後終於讓人們悟出了一點淺顯的哲理,那就是:勞動人民既是創造文明的偉大天使,又是破壞文明的罪魁禍首。東灰山人的發展歷史就足以證明這一哲理的合理性。正是他們愚昧無知的火耕耕作制,才使他們自己破壞了自己的生活環境,失去了自己賴以生存的理想處所。生活在現在的古遺址周圍的華夏子民,面對此情此景,難道不怦然心動嗎?古遺址在呼喚著恢復自己的本來面目,那些深埋在黃沙灰土中的男女老少的東灰山人的幽靈也在召喚著他們的子孫後代為他們重建理想家園。
時序嬗遞,草木榮枯,全是自然之力,造化之功;而再造一個山川秀麗的大西北,全賴我們艱辛的努力。飽經滄桑的東灰山,在和勁東風的吹拂下,定會變得遍野馨香,滿目蔥綠。
來源:民樂縣文廣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