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延續與保存,更在於發展——中國民樂界的新探索

2020-12-2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石家莊10月13日電 題:不只是延續與保存,更在於發展——中國民樂界的新探索

  新華社記者任沁沁

  一張古琴,其強大的生命,在於經歷代琴人的發展與創新而愈發清亮;一首樂曲,其傳世的樣態,在於經無數傳統的流變更迭而厚重綿長。

  中國民樂人孜孜以求的,不是停駐在歷史中的古董,而是以發展的眼光,去探尋中國音樂文化精神長河裡靜水流深的文脈,求索其生生不息的未來。

  正在此間舉辦的第九屆華樂論壇上,中國民樂界人士聚焦當前民族音樂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分享學術思想,探討民族音樂發展大計,探索民族音樂新未來。

  民樂時空場裡的心靈使命

  華樂論壇的主辦方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是一代代民樂人傳承接續的精神家園。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吳玉霞指出,中華優秀的音樂文化,具有海納百川的精神特質,更有共通、融合的文化魅力,如何繼承創新、保持特色,將理論和實踐支撐融合,是當下藝術領域重要的學術思考。

  「在中國音樂文化的歷史演進中,每代人都承擔著各自的心靈使命,在屬於自己的時空場完成香火接續。」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李景俠說。

  1940年出生在延安魯藝的李吉提,幼時即受到邊區文藝的薰陶。不到7歲又跟隨家人輾轉陝西、山西、河北農村,直至1949年春才來到北京。

  「我真沒想到少年時的農村生活積累在半個世紀後,都能變成一種巨大的能量。」長大後成為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的李吉提說,中國歷史的蒼涼、厚重,中國式的審美取向和文化意蘊,激蕩著代代中國人的情感和靈魂。

  今天的中國民樂人不僅繼承著中華音樂文化優良傳統,也不斷創作出更多匹配於新時代精神的新作品。

  曾任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長的喬建中,以五十多年的田野經驗和理論書寫,提出「音樂地理」概念,將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與自然環境、人文歷史、民間民俗等方面聯繫起來,為理解和闡釋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開闢了新路徑。

  上海音樂學院博導劉紅認為,無數民樂人一生堅守、上下求索,以漫長而持續的研究,映照出中國民間音樂歷史長卷,隱含著傳統音樂文化及其研究的時代變遷與學術脈絡。「他們的個體精神與才情創造在民樂長河裡留下永恆的印記。」

  「音樂最終要觸及和關懷的是第三重世界,即人的心靈世界。」杭州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系系主任王旭青說,它不應該被功利所蒙蔽。

  貫通古今中外的文化氣量

  近半個世紀以來,傳統音樂文化研究者孜孜不倦,以強烈的現實關懷,不斷觀照民族音樂發展面臨的問題,拓展民樂研究的寬厚度,凝成鮮明的學術品格與磅礴的文化氣量。

  吳玉霞說,推動民族音樂事業發展繁榮,需要有高屋建瓴的藝術站位與貫通古今中外的學術視野,唯此,才能在堅持守正創新中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

  「與國際接軌,用國際主流社會更通用的音樂語言和技術講好中國故事等,也很重要。」李吉提說。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所組織的民族管弦樂作品比賽中,已融入不少外來體裁,諸如交響詩、協奏曲、室內樂等,表現出華樂發展中的包容性與開放性。

  吳玉霞指出,推動民族音樂事業發展繁榮,需要從樂者與樂曲、理論與實踐、繼承與創新、交流與融合、塔基與塔尖等多維度深入研究。

  李吉提多年來通過大量的個案分析,對中國音樂結構從古至今進行了系統梳理,並從「中西音樂比較」視角重新審視中國音樂特點,推動了中國音樂領域作曲技術理論教學和研究。

  在音樂表演聽覺審美意識中,傳統與現代的平衡是擺在演奏家和評論家面前的雙重探討課題。83歲的劉再生曾任中國音樂史學會副會長,他認為,作曲家的創作決定著中國音樂的未來,對此我們應持更為寬容的態度,提倡不同風格、不同技法的多元化存在。

  全球話語體系下的民樂未來

  在全球話語體系下如何建立中國音樂理論話語體系,是近年來我國音樂理論界十分關注的問題之一。當代的中國音樂學研究,已經在充分國際化的探索中備受世界關注,未來如何在與西方的交融碰撞中進一步發展?

  中央音樂學院博導、國家藝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王次炤提出,面對當今學術界跨學科研究,要保持中國音樂理論的學科品格;面對吸收當代西方新興學科的理論方法,要保持中國文化精神。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要注重根性文化的教育。」中國音樂學院博導、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委員會會長王中山說。

  王中山認為,中國音樂學者應該保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從「根」上重視我們民族音樂教育,建立一個平視中西的宏闊視野。「中西音樂研究不是博弈,而應該尋求一種平衡。」

  未來已來,多向度的發展空間,將會推動中國音樂理論研究產生更豐饒的成果。李景俠認為,在百年難遇的歷史條件下,在中國音樂文化生態裡,當代民樂人擁有了探索未知,尋找新發展的更多可能性。

  高勢能的思想聚集才能夠生成新時代的文化氣象。業界期待,中華音樂的未來世界鳶飛魚躍,由乎自然。

相關焦點

  • 靈遁者:生命在於運動,更在於探索
    靈遁者:生命在於運動,更在於探索。永遠熱愛自己,永遠熱愛生活。我們終將老去,何不勇敢一點去生活。我的勇敢,就是我的文字。老子的哲學思想可以說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思想。它不像其他宗教哲學那樣有異議,有異議或者對立就會產生不同的意識形態,從而產生抗爭。這就是為什麼西方歷史因為宗教信仰不同產生的戰爭此起彼伏。
  • 巴德音樂學院招收中國民樂與文理學科本科雙學位
    三年前,巴德音樂學院與中央音樂學院合作,共同籤署《中國音樂發展計劃》,成立巴德美中音樂研習院,並在巴德已有的本科五年制雙學位項目基礎上,設立中國民樂專業和文理學科專業本科雙學位。巴德美中音樂研習院的學生在學習中國器樂表演專業的同時,還可以自主選擇第二個主科進行專業學習。學生入學第一年無需確定第二專業,可在學習過程中,再選擇專業方向主修。雙學位的設立使學生可以在演奏之外探索未來發展的更多可能性。
  • 民樂越來越新潮:本體、本業、本真丟不得
    民樂越來越新潮正如北京民族樂團團長李長軍所說,民樂想要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必須吸引更多年輕人喜歡;想要更多年輕人喜歡,就必須推出吸引力夠強的內容。於是,北京民族樂團在新年民族音樂會這一重要品牌演出項目中,大膽探索民樂的年輕化。
  • 喜歡民樂的孩子們,為何都愛這個長三角的「大舞臺」
    2006年,他們跟隨來中國工作的爸爸媽媽,把家從舊金山搬到了上海。幾年前,兄弟倆慕名找到了上海市學生藝術團民樂二團,哥哥學習琵琶,弟弟練習揚琴。《黃河》、《春江花月夜》、《彝族舞曲》……悠揚動聽的音樂之外,更吸引他們的,是每一首樂曲背後,蘊含的中國人文風情和歷史典故。
  • 民樂:「公司+基地+冷鏈物流+電商」模式 暢通鮮活農產品出甘新路徑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張掖網 >> 縣區 >> 民樂 民樂:「公司+基地+冷鏈物流+電商」模式 暢通鮮活農產品出甘新路徑
  • 中國民居:我們能保存的只是一個外殼
    我經常說,中國農村很多傳統民居被破壞了,但還有很多好東西保留下來。但有時我們能保存的只是一個外殼,沒有人再像一百年前那樣去生活了。有時候我走進一所古老的民居,會發現主人非常看重這個居所,他們知道房子的歷史和世代相傳的價值。另外一些人則毫不珍惜,會去出售畫作和裝飾品,房子逐漸失去了美感。
  • 【民樂情懷】上下五千年——民樂歷史文化攬萃
    建國50多年來,翻身當家做主的民樂人民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艱苦奮鬥,大幹快上,勵志圖強,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輝煌成就。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縣24萬人民開拓創新,奮力拼搏,與時俱進,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快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 「中國風·海南民歌名曲」音樂會:用民樂演繹海南元素
    25日晚,2020年(第二十一屆)海南國際旅遊島歡樂節「藝術演藝周」——「中國風·海南民歌名曲」海南元素再創作音樂會在海南省歌舞劇院精彩上演,由中央音樂學院民族室內樂團擔綱的演出為椰城市民朋友帶來了精彩的文化盛宴。
  • 中國的瀕危語言保存和保護
    概括地說,中國瀕危語言保存和保護經歷了由少數民族語言學家率先開展瀕危語言調查研究並大力宣傳呼籲,然後逐漸影響整個語言文化學術界,並引起政府和社會關注,從而實施保存和保護行動這樣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  中國瀕危語言保存和保護的發展進程可分為三個階段(13):第一階段從1992年至2003年,是瀕危語言研究的啟蒙和探索階段。特點是學界對語言瀕危問題取得共識,這種共識逐漸得到政府的理解和接受,語言學者開始嘗試瀕危語言的個案研究。第二階段從2004年至2014年,是繁榮和轉向階段。
  • 電影《閃光少女》——民樂的抗爭
    提到《閃光少女》,不熟悉的人,可能會以為它是一部愛情片,然而,它卻是一部弘揚中國樂器,弘揚民樂的影片,劇中涉及到的樂器有編鐘、古箏、揚琴、大鼓、中阮、琵琶、二胡、嗩吶及其他,涉及的曲目有《廣陵散》、《權御天下》、《逐日》、《百鳥朝鳳》、《野蜂飛舞》等,是一部熱血勵志影片。
  • 國風民樂 中國民樂樂器笛子的製作方法
    民樂雜家帶您認識中國傳統民樂,了解中國傳統民樂的歷史以及各種文化知識。慢慢的大家會意識到中國民樂中的古箏 笛子 二胡 古琴 琵琶 吹打樂 揚琴 洞簫 葫蘆 絲竹音樂 嗩吶 巴烏 笙 壎 馬頭琴這些樂器不管是單獨演奏還是各種民樂合奏都是多麼美妙的聲音。
  • 品詩詞國學經典 架民樂交流橋梁——2018成都--臺北中學生國學民樂...
    (圖片來源:成都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7月10日成都訊 當國學交織民樂、當臺北遇上成都、當臺灣學生牽手成都學生會迸發出什麼樣的火花?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故事?在詩意昂然的浣花溪公園,順著詩歌大道一路走去,由清推至先秦直至楚辭詩經,好像走進中國詩歌久遠的歷史裡,20多位歷代著名詩人的雕像栩栩如生,300多位著名詩人的生平介紹,展示著中國歷史上的詩歌典故,拉近同學們與中國古詩人的距離與親切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流傳的美文佳句,或在腳下的大理石上或在牆上鐫刻著,無處不在彰顯著中國詩詞文化的厚重。
  • 「三弄國樂」經典民樂音樂會,在經典中重溫如火歲月
    「三弄國樂」是一支來自上海的新民樂樂團,致力於傳承、發展、創新民樂。「三弄國樂」一直以來都致力於發展新民樂,不僅演奏方式「新」,也常利用各種新媒體進行民樂的傳播。他們此次的演出以「重溫如火歲月」為主題,用「傳統+融合」的形式,為大家演繹了多首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如《在希望的田野上》《瀏陽河》《山丹丹花開紅豔豔》《青春舞曲》等,讓觀眾在經典之中也能聽出時代的新風格:
  • 北京民族樂團讓民樂「出圈」
    「疫情倒逼線上演出發展,付費是對智慧財產權的尊重,也是對我們自己的尊重。」北京民族樂團團長李長軍坦誠地說。這已經不是北京民族樂團首次線下演出、線上付費直播。今年,他們進行了5場類似的演出,線上直播售票每次9.9元,與平均票價300元左右的線下演出相比,具有不少優勢。持續做付費直播,在國內的職業院團中並不常見,而李長軍的底氣在於:「北京民族樂團讓民樂出了圈。」
  • 傳古立新 無窮奇境 記天邊情歌—2020彈撥擊樂民樂金曲新年音樂會
    伴隨著中國民族音樂的突破與發展,以中國音樂為主體,以中國民族器樂為載體的音樂會越來越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與推崇。2020年1月2日晚,中山音樂堂特別推出中國彈撥與擊樂相結合的新年音樂會,在眾多以西方交響樂為主體的新年音樂會中獨樹一幟、脫穎而出。
  • 值得吹爆的《閃光少女》:超燃清新戰鬥系,書寫青春民樂的熱愛
    而在這個基礎上,導演和編劇加上了一層外包裝,這部電影成為了一部糅合了二次元、民樂、古風、校園戀情的電影。雖然處理好幾者的碰撞實在有些棘手,而且在影視作品涉及不深,但卻不失對當下年輕人的影響力度。憑藉一首《權御天下》,從此一炮而紅,不僅在二次元圈子裡引發風潮,也挑戰了權威、破除了成見,來用不一樣的方式去推廣民樂,讓大家對民樂有所了解。也讓一部分人喜歡上了民樂……
  • 新時代中國民族管弦樂創作概覽
    進入新時代以來,「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已成為文藝創作共同的時代主題;在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引領下,包括民族管弦樂在內的中國音樂發展已呈現出新的走向,致力於民族管弦樂發展的音樂家們正以高昂的創作熱情不斷推出記錄時代的聲音文本。
  • 推進高校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探索 ——「新時代中國特色...
    廈門大學舉行此次研討會,對於進一步探索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具有重要的意意義。自1921年建校以來,勞動教育一直伴隨著學校歷史,與國家進步、學校發展始終同向同行。他談到,各高校專家學者齊聚廈大,深入探討新時代勞動教育規律,共同研討勞動教育的重點、難點、創新點,必將推動新時代勞動教育走深走實,共同匯聚起「勞動託舉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
  • 傳承民樂精髓,感受民樂文化
    屆時,光大銀行鄭州分行將聯合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共同推出一臺名為《國樂錦繡》新年民族交響音樂會。本次新年音樂會將集中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和中國民族音樂魅力,以合奏、獨奏、重奏等多種藝術形式全方位展現,演出曲目將由經典曲目及原創民族音樂組成。原創曲目著眼於深入挖掘中國文化的靈魂和內涵,創作出以地域歷史文化脈絡為主題的音樂作品,突出音樂會的藝術品質與文化韻味。
  • 台州民樂:名家傳承成就繁榮
    民樂,在台州音樂界並非櫥窗裡的古老記憶,經過幾代從藝者的努力,如今已成為大放光彩的當代音樂。據統計,台州現有民樂從業人員894人,其中中國音協會員10人、浙江省音協會員160人,全市共有業餘民樂團18支,民間職業劇團樂隊90餘支,這些團隊和骨幹活躍在各大賽事活動和惠民服務中,被浙江音樂界稱為「台州民樂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