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戰例點評|危險的巔峰----淺談施裡芬計劃

2021-02-07 8090軍事獨家縱覽

本屆世界盃中德國隊的失利讓很多球迷默默心碎一地的同時,也讓很多軍迷朋友調侃起了德國隊此番在莫斯科的表現和他們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遭遇驚人的相似:無論怎麼看都是必勝的陣容,最終卻難逃以失敗收場的命運。而說起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就有一個繞不開的名詞:施裡芬計劃。

施裡芬計劃制定的契機始於1890年德俄再保險條約的終結,特別是1894年俄國與法國結成軍事同盟。自普法戰爭後法國國內高漲的民族復仇情緒使得德國的處境岌岌可危,一旦和法國的戰爭爆發,德國將不得不面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而隨著普遍義務兵役制在歐洲各國的推行,德國在普法戰爭中對法國的軍事優勢已不復存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施裡芬在經過多次圖上作業、軍事演習以及總參謀部的分析研究後,最終於1905年提出了著名的「對法戰爭備忘錄」即後世有名的《施裡芬計劃》。


《施裡芬計劃》規定:德國全部作戰兵力對俄國戰線和法國戰線分配的比例為1:8。即開戰初以少數兵力,10個師和一些地方部隊,在東線藉助與奧匈軍隊遙相呼應,來和龐大的俄軍周旋,目的是在法國崩潰之前,把俄軍牽制在東普魯士邊境地區,於此同時,在西線集結大部兵力進攻法國。用於西線的全部兵力又分成左、右兩翼,分配的比例為1:7。在西線全部兵力的72個師中,53個師都分配在旋轉的右翼上,10個師作為旋轉的樞軸布置在面對凡爾登的中央地段,僅以9個師部署在240公裡長的法德邊境上,構成德軍左翼。很明顯,史裡芬要把左翼消弱到最低限度以使右翼達到最大的攻擊強度,即使法軍攻入洛林,將德軍左翼壓迫到萊茵河一線,也不能妨礙德軍右翼穿越比利時的迂迴進攻,而且法軍主力東進越深入,以後的危險也就越大,因而也就留下了誘敵深入的餘味。當德軍右翼迂迴成功,席捲整個法軍後方時,深入德國境內的法軍因遠離後方就更易崩潰。這好比一扇旋轉式門,越是用力推前面一扇門板,後面旋轉過來的另一扇門板打在背上的力量就越大。左翼的任務是牽製法德邊界上法軍主力的正面,如果頂不住,就後撤以引誘法軍向萊茵河深入,進入梅斯和孚日山脈之間的「口袋」,將其捆住。如果右翼得手法軍後撤,就緊咬不放,從正面協同聚殲法軍主力。


右翼的任務是繞過法德邊界上法軍主力的正面,向其側面實施戰略迂迴,從背後將法軍主力全部包圍。這是一個典型的「右肘彎擊」,整個右翼以梅斯——提翁維爾地區為軸心,向西南方向旋轉,橫掃比利時中央平原後,由法比邊界進入法國,其右翼右端在裡耳地區進入法境,史裡芬力求最大限度地向西展開,「讓右翼末梢袖拂海峽」。再沿瓦茲河流域南下,到達巴黎西邊,再折向東南,然後以寬正面向東挺進,以打擊整個法軍的背部,逼迫法軍向德國和瑞士邊境潰散,最終使整個法軍主力落入一個巨大的包圍網中加以毀滅。在這個巨型的輪轉運動展開時,為確保右翼兵力的絕對優勢,預定從左翼再抽出兩個軍來增強右翼,以保持最初強大的攻擊力(日益擴大的佔領區需不斷地從進攻部隊中抽兵駐守,會使攻擊力逐漸減弱)。

 施裡芬計劃的要義就是在右翼集中強大的力量完成對法國的進攻,而左翼留下小部分兵力監視和牽制俄軍 ,完成了對法國的打擊後再揮師東進擊敗俄國。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識?沒錯,二戰中著名的「曼施坦因計劃」就是在施裡芬計劃的基礎之上修訂完善而來,思路一樣,打法也差不多,只不過相對於一戰,德軍的機動能力有了質的飛躍,而且由於一戰巨大的傷亡留下的陰影,二戰中的法國更加缺乏進攻精神,但即便這樣,德軍也只是勉強達到了施裡芬計劃中在36天至40天內結束戰役的預想。而在東線,二戰中經過兩個「五年計劃」改造的蘇聯相較於一戰中的沙俄,國力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德軍雖然初期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但依舊沒能徹底摧毀蘇聯的戰爭潛力,在隨後的戰爭進程中遭受了慘重的失敗,以致最終走向了滅亡。


     我們不妨設想,假設一戰中小毛奇沒有對施裡芬計劃擅作修改,德軍忠實執行了施裡芬計劃,德國是有可能完成對法國和俄國的全面勝利這一既定目標的。但是綜合當時的國際局勢分析,這一勝利的巔峰也是走向深淵的開端。施裡芬計劃深受老毛奇「坎尼戰」模式的影響,追求在一次決定性會戰中取得戰爭的全面勝利。這種想法更多的是基於施裡芬在制定對法戰爭備忘錄時的國際局勢以及普法戰爭和普奧戰爭的經驗。但我們必須指出的是,德國統一戰爭並未影響到英國的切身利益,因此英國的幹涉並不明顯,所以導致施裡芬對英國幹涉的可能估計不足。也或許是因為施裡芬認識到了與英國海軍實力上的巨大差異,所以在其制定的對法戰爭備忘錄中對英國的應對措施僅僅只是提出切斷英國同歐洲大陸的聯繫,而這一措施在拿破崙站戰爭中就已證明並非行之有效。
     但施裡芬計劃一旦付諸實施,必然會引發英國對歐洲大陸的武力幹涉,且不說該計劃的實施粗暴地破壞比利時的中立,踐踏了國際法。史裡芬曾經想把右翼迂迴限制在法國境內,普法戰爭時的色當會戰,德軍的迂迴沒有超出法國境內。但史裡芬所處時代各國軍隊已急劇膨脹,用上百萬軍隊去包圍上百萬軍隊,240公裡長的法德邊境實在太狹窄,根本沒有迴旋的餘地。所以史裡芬就打起了比利時的主意,因為在他看來,比利時的中立比起事關德意志帝國存亡的「時間差」的利用,根本不算回事兒。史裡芬剛開始擬定這一計劃時,只要求橫切穆斯河以東的比利時一個小角,以後隨著對計劃的不斷修改「小角」逐漸擴展成很大一片地區,這將在政治外交上承擔很大風險,事實上,比利時中立問題成了英國參戰的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一旦法國和俄國被擊敗,歐洲大陸的力量均勢就會被打破,一直積極幹預歐洲事務的英國是絕對不會坐視德國一家獨大。事實上,無論是普法戰爭中對普魯士的支持還是一戰和二戰中對德國的遏制甚至直接作戰,都是出於歐洲大陸勢力均衡的考慮,甚至二戰中為了遏制德國的擴張不惜放棄意識形態的分歧而與蘇聯結盟。而十九世紀末期開始崛起的美國也並未進入施裡芬的考慮範圍之內,雖然自南北戰爭之後美國的實力不斷提升,但在一戰之前,美國在歐洲國家眼裡都實在過於遙遠。然而在一戰中正是由於美國的介入,源源不斷的兵力和物資不斷補充幾乎崩潰的協約國陣營,德奧同盟國才最最終失敗,這些在施裡芬制定其備忘錄的時候都是難以預見的。


      總的來說,施裡芬計劃是一個偉大的天才構想,但是它畢竟是延續自毛奇(當然是指天才老毛奇)時代的產物 ,施裡芬的構想更多的是基於德國統一戰爭那樣的區域局部戰爭為背景。他沒有預見到德國經歷的下一場戰爭是一場空前慘烈的世界大戰,戰爭的規模之大,波及的國家之多已經超出了他當時制定這一計劃的時的預想,正如因修改《施裡芬計劃》而被後世詬病不已的小毛奇在1906年所說的那樣:「那是一種民族戰爭,不是一次決定性會戰所能解決。必須經過喲長期苦戰把全部國力都耗盡,否則任何國家都不會屈服」。作為一個陸軍出身的總參謀長,施裡芬對制海權在戰爭中所起到的影響也並未有足夠的認識,在整個計劃中,對於從海上而來的威脅施裡芬從未做過考慮。
      儘管有這些不足,也無法掩蓋住施裡芬計劃在世界戰爭史上燦爛的光輝,它是第一次探索如何在總體實力不佔優勢而又不得不兩線作戰的情況下取得勝利的一次大膽嘗試。它不是由一位領兵的將領,而是由一位學者型的軍事家制定出來,這些都為後世軍事科學的發展提供十分寶貴的參考。


後記:本文為讀者投稿,各位鐵粉覺得不錯的,鼓勵一下作者吧。




相關焦點

  • 一戰後,戰敗的德國很懷念「施裡芬計劃」,施裡芬計劃有多厲害
    19世紀末期,德國元帥施裡芬在擔任總參謀長期間,曾制定過一套嚴密複雜的作戰計劃,被人們稱為「施裡芬計劃」。施裡芬計劃的主要目標,是要解決德國徵服歐洲的未來戰爭中,如何應付同法國和俄國的兩線作戰的問題。不過,由於施裡芬元帥在1913年去世,這套計劃被繼任者小毛奇進行了一些修改,最終導致了施裡芬計劃失敗,德國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
  • 施裡芬:施裡芬計劃破產這個鍋我不背,你們不能憑空辱人清白
    眾所周知,施裡芬計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德軍參謀總長施裡芬在就職期間提出的一項作戰計劃,計劃先在西線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敗法國,之後再調集重兵回到東線,將一場兩線作戰變為兩場單線作戰,使德軍無論是在西線還是東線都可以做到全力以赴,從而贏得戰爭。
  • 德國的施裡芬計劃、曼斯坦因計劃、海獅計劃及巴巴羅薩計劃
    德國人大到國戰,小到日常生活,都要做計劃,按部就班,一切按計劃來行動。德國人真的是成也計劃,敗也計劃。一,德國人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做的計劃。1,一戰前的施裡芬計劃。(1905年的施裡芬計劃和法國的反攻計劃)施裡芬計劃雖然最後失敗,但無法掩蓋該計劃在世界戰爭史的燦爛光輝,它是第一次探索在總體實力不佔優勢(東有俄國西有英法)而又不得不兩線作戰的情況下取得勝利的一次大膽嘗試。
  • 一戰時施裡芬計劃為何會迅速破產
    1914年一戰爆發,德國按照戰前制定的施裡芬計劃迅速對法國發動進攻,希望速戰速決、獲得勝利。結果僅一個多月德國就在馬恩河受阻,陷入長期對峙的局面,施裡芬計劃破產。那麼施裡芬計劃為何會失敗呢,船長為你一一道來。一,制定原因
  • 馬恩河戰役,施裡芬計劃,對世界大戰的影響
    以德軍「施裡芬計劃」破產,協約國勝利告終。由於「施裡芬計劃」的破產,德軍被拖入了長期消耗戰的泥潭。當全世界都深信德軍很快佔領巴黎,取得勝利時。協約國軍隊竟然在馬恩河轉敗為勝。「施裡芬計劃」的失敗,及對後世的影響「施裡芬計劃」可謂是一戰戰前計劃的經典之作,在現代戰爭史上,還沒有哪個戰前計劃可以和「史裡芬計劃」媲美。它不僅主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總格局,而且還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制定戰前計劃的參照資料。
  • 施裡芬計劃制定初衷,為何是進攻,而不是防禦計劃?兩線作戰很難
    為應對嚴峻的局面,時任德軍總參謀長的施裡芬,制定了著名的「施裡芬計劃」。正是這份計劃,與刺殺事件有著密切的關係。 面對嚴峻的形勢,施裡芬不得不未雨綢繆,制定作戰計劃。 由於德國在政治上根本沒有迴旋的餘地,就只剩下「武力對話」了。那麼,為了搶得戰爭的主動權,就必須採取趁其不備、「先敵開火」的策略。說白了,「施裡芬計劃」從制定的初衷,就不是一份防禦計劃,它只能是一份進攻計劃。
  • 德國雄心勃勃的「施裡芬計劃」,為何敗給了法國一架偵察機?
    1914年7月28日,一戰爆發,8月,德國按照「施裡芬計劃」向西歐發動進攻。所謂「施裡芬計劃」,是由德國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等人提出,按照計劃,德國以少量兵力牽制東線的沙俄,將大部分兵力用於進攻法國,逼迫法國在六周之內接受停火,然後主力部隊回師東線,再與友軍一起打垮沙俄。
  • 解讀一戰:摧毀施裡芬計劃的馬恩河戰役
    1914年9月初,法國元帥約瑟夫·霞飛策劃的一系列激烈衝突為協約國挽回了一場至關重要的勝利,這場勝利不僅挽救了巴黎,還挫敗了德國的施裡芬計劃。 按照施裡芬計劃的安排,馮·克盧克將軍應該率隊前往巴黎以西,但他卻錯誤的命令軍隊向南進軍,來到了巴黎的東面。這一系列動作引起了協約國的注意。
  • 被德國陸軍寄予厚望的施裡芬計劃,為何最後執行時效果大打折扣?
    如果說起施裡芬計劃的話,估計很多軍迷都不會陌生,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由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制定的,用於在西線進攻法國而準備的計劃。在當時的戰爭模式下,施裡芬計劃堪稱是完美之作,是德國陸軍的驕傲所在,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就按照施裡芬計劃展開了行動。
  • 施裡芬計劃為何最後功虧一簣?德軍的作戰計劃到底有哪些錯誤?
    施裡芬計劃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執行的作戰計劃,其計劃的雛形來自於施裡芬伯爵耗時15年完成的戰爭備忘錄。當然了,制訂計劃的德軍現任總參謀長,小毛奇也僅僅是從施裡芬伯爵的戰爭備忘錄裡,抽了一小部分充作制訂'施裡芬計劃'的參考。
  • 不起眼的馬恩河,改變了一戰結局,讓天才軍事家施裡芬死不瞑目
    當然,總的來說戰爭畢竟不是好的事物,拋除這些情感因素,他的施裡芬計劃是一個偉大的戰爭策劃,只可惜最終是功敗垂成,很不起眼的馬恩河戰役失敗之後,宣告了這個計劃的實施流產。時任德軍總參謀長的施裡芬在仔細分析了俄國與法國的國情後提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戰略,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施裡芬計劃」。這個施裡芬計劃在一戰中差點兒就要了法國的命。
  • 不起眼的馬恩河戰役,改變了一戰結局,讓天才軍事家施裡芬死不瞑目
    在一戰中,世界級的作戰計劃就是出於施裡芬之手,不得不佩服這位天才軍事家。當然,總的來說戰爭畢竟不是好的事物,拋除這些情感因素,他的施裡芬計劃是一個偉大的戰爭策劃,只可惜最終是功敗垂成,很不起眼的馬恩河戰役失敗之後,宣告了這個計劃的實施流產。
  • 德軍破碎的勝利之夢,馬恩河戰役如何讓施裡芬計劃功虧一簣?
    而在德軍按照'施裡芬計劃'從比利時方向發動的攻勢面前,法軍脆弱的左翼被徹底擊潰,德軍已經逼近了巴黎方向,現在不僅僅是巴黎有被德軍吃掉的危險,連整個法國東部的法軍都有被德軍合圍消滅的可能。現在法軍必須為了祖國和榮譽殊死一搏,否則就有覆滅的可能。
  • 絕地逢生、觸底反彈,反敗為勝的經典案例「馬恩河戰役」
    施裡芬計劃 德軍初期的主帥是施裡芬,他制定的作戰計劃是以79個師的右翼為主攻方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攻。8個師的左翼主要是牽制對手。施裡芬計劃堪稱完美,因為它像一把長長的鐮刀,橫掃法國北部地區。
  • 施裡芬伯爵的戰略構想,最終如何變成名不副實的戰略計劃?
    如果說熟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人,估計對於著名的施裡芬計劃應該都不陌生。該計劃是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伯爵在生前制訂,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裡德軍的作戰指南,人們相信德軍在戰爭初期的戰術完全是根據施裡芬伯爵的計劃來執行。但就是事實上而言,被執行的'施裡芬計劃'完全脫離了施裡芬伯爵的構想,徹底成為了一個名不副實的'施裡芬計劃'。
  • 國安對黃海兩次危險動作觸目驚心!資深國際級裁判:抬腳過高傷別人是犯規,但危險動作傷自己也是犯規
    足協杯首輪較量中,在北京國安與青島黃海的比賽中,兩次出現危險動作,裁判卻做出不同判罰。這究竟是為什麼?《體壇新視野》邀請資深國際級裁判王學智老師,對此進行點評。王學智:首先,我們看第一個戰例。我們再看下一個戰例
  • 解放軍創造的經典反常規戰例
    配圖戰爭,就是靈活的運用戰術,將有限的武器發揮最大的功效,來消滅敵人,在戰鬥中,除了運用戰術和火力以外,最重要的還是排兵布陣,我軍在抗日戰爭中就運用了反常規的作戰方式,例如遊擊戰,地道戰,地雷戰等一些列經典戰法
  • 做事的時候,為什麼要有B計劃?
    在大家耳熟能詳的軍事計劃中,最有名的可能是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時制定的施裡芬計劃和曼施坦因計劃。施裡芬計劃是一個失敗的計劃,它今天之所以有名,在某種程度上要歸功於作家芭芭拉塔尼曼的非虛構作品《八月戰火》。這本普立茲獎獲獎作品,整本書都是圍繞著施裡芬計劃展開的。
  • 經典戰例背後的歷史真相,從細細的紅線到輕騎兵的衝鋒
    細細的紅線另一個經典戰例「輕騎兵的衝鋒」發生在同一天,戰後詩人丁尼生撰寫的《輕騎兵的衝鋒》成為了十九世紀英雄主義的讚歌。然而這場戰鬥很快演變成了一樁歷史公案,直到2016年還有人在追究責任。根據一名參加這場戰鬥的俄國炮兵軍官的回憶:「他們(英國輕騎兵)衝過來時,我的第一反應是他們喝多了」。
  • 2020年12月四級點評:淺談本次聽力考試中的同義替換(天津新東方)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真題解析>四級解析>正文2020年12月四級點評:淺談本次聽力考試中的同義替換(天津新東方) 2020-12-14 14:41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