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戰敗的德國很懷念「施裡芬計劃」,施裡芬計劃有多厲害

2020-12-14 張生全精彩歷史

19世紀末期,德國元帥施裡芬在擔任總參謀長期間,曾制定過一套嚴密複雜的作戰計劃,被人們稱為「施裡芬計劃」。施裡芬計劃的主要目標,是要解決德國徵服歐洲的未來戰爭中,如何應付同法國和俄國的兩線作戰的問題。

不過,由於施裡芬元帥在1913年去世,這套計劃被繼任者小毛奇進行了一些修改,最終導致了施裡芬計劃失敗,德國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

(施裡芬舊照)

那麼,如果施裡芬計劃不被小毛奇修改,德國能不能贏得一戰的勝利呢?

首先,我們先來明確施裡芬計劃的內容。所謂施裡芬計劃,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進行解讀。

從戰術上來說,施裡芬計劃就是後來威名赫赫的「閃電戰」雛形。施裡芬元帥認為,在戰場中用炮火掩護步兵衝鋒的做法,可以迅速打擊敵人,加快戰爭的進程。

從戰略上來說,施裡芬計劃是將德國的軍隊分為東線和西線兩部。其中西線的敵人主要負責對法作戰,兵力設置大約有80個師。並且這支龐大的隊伍還會被細分為左右兩翼。

左翼部隊有11個師,主要分配在凡爾登中央地段。這裡離巴黎只有135公裡,法國的大量精銳國防軍,都會被安排在凡爾登一線。因此左翼部隊的任務,就是要在戰爭開始後誘敵深入,但絕對不能被完全擊潰。

而右翼一共設置了約68個師,是德國的王牌部隊。在戰爭開始後,右翼部隊將會取道歐洲的中立國比利時,並由比法邊界進入法國。在進入法國之後,右翼部隊將會清掃法國沿海,並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包圍巴黎。最後他們集體向東,從法軍背後進行包抄。

至於東線對俄作戰的部隊,則安排了10個師和一些地方部隊。東線德軍當然不是要侵略俄國,他們只是用少數兵力,配合奧匈帝國的軍隊,一同將俄軍牽制在東普魯士邊境。

(進攻中的德軍)

德軍東西線的兵力分配大約為1:8,這並不是施裡芬看不起俄國。在經過長期周密的分析計算之後,施裡芬認為俄國廣闊的土地、老化的戰爭動員機制和破舊的鐵路網路,都會使得俄國的戰爭反應速度大大降低。最終他得出了一個結論,俄國至少需要6-8周,才能使所有對德軍隊完成集結。

而在這段期間,西線德軍用炮火掩護步兵推進的「閃電戰術」,是完全能夠拿下法國的。

耗費了十多年的時間,施裡芬計劃一直到1906年才完全成型。不過由於年齡的關係,施裡芬也從總參謀長的位置上退了下來。這份施裡芬計劃,被交到了繼任者小毛奇的手上。

小毛奇是一個聰明人,但性格卻十分懦弱,缺乏魄力。在他看來,施裡芬的計劃是一場豪賭。不過,儘管心中對於施裡芬計劃不相信,小毛奇卻沒有重新制定一份作戰計劃的勇氣。

一戰前夕,小毛奇對施裡芬的計劃進行一些改變。儘管大的框架並沒有變化,但小毛奇卻在東線和西線的左翼,都增派了不少的兵力。而這些兵力,原本是安排在西線右翼的王牌軍隊中。

這樣一改,幾乎是完全破壞了施裡芬經過精密計算之後的作戰策略。這也最終導致德軍在法國陷入苦戰,後來只得以戰敗收場。

那麼,如果小毛奇不對人員比例進行改動,德國又能否攻下法國呢?

(小毛奇舊照)

這個很難說。不過,施裡芬計劃雖然想法不錯,但是也存在一個很大的漏洞。什麼漏洞呢?

這個漏洞,就是「閃電戰」。實際上施裡芬計劃引以為傲的「閃電戰」戰術,在一戰中並不可行。由於當時坦克才剛剛問世,還並沒有能投入到戰爭中。因此一戰的戰鬥大都以人肉推進為主。為了防禦德軍的衝鋒,英法聯軍在戰場上設置了無數的鐵絲網和塹壕。在沒有坦克的情況下,德軍的推進速度根本快不起來。這也就意味著,德軍在兩個月之內拿下法國的計劃,很可能是一場空談。

除此之外,施裡芬計劃的制定完成時間是在1906年,而一戰的爆發卻是在1914年。以8年前的計劃,來應對時刻變化的各國軍備,這顯然是非常不現實的。

拋開其他不談,哪怕德軍在西線進展順利,已經接近攻陷法國。但俄國早已經從日俄戰爭的療傷狀態裡走了出來,他們的軍隊集結速度,早已今非昔比。那麼德國依然會陷入兩線作戰的泥潭裡。

說到底,由於德國地理位置的原因,他們一旦發動侵略戰爭,肯定會陷入多線作戰。一旦開戰,很難保證勝利。別的不說,二戰的結局,就是最好的證明。

(參考資料:《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

相關焦點

  • 德國的施裡芬計劃、曼斯坦因計劃、海獅計劃及巴巴羅薩計劃
    德國這是一個奇妙的國家,它要麼拷問世界,要麼拷打世界。當它用思想來拷問世界時,它是偉大的;當它用戰爭來拷打世界時,便有了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德國人喜歡做計劃,也是世界最會做計劃的民族,一切都必須按部就班。
  • 德國雄心勃勃的「施裡芬計劃」,為何敗給了法國一架偵察機?
    文/滅霸他爸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同盟國陣營揚言,只須6個月即可擊敗協約國,取得戰爭的勝利。戰爭之初,同盟國在戰場上勢如破竹,連戰連捷,但僅僅過了一個多月,一架執行偵查任務的協約國的飛機,不僅讓同盟國的攻勢受阻,而且最終改變了一戰的結局。
  • 一戰時施裡芬計劃為何會迅速破產
    1914年一戰爆發,德國按照戰前制定的施裡芬計劃迅速對法國發動進攻,希望速戰速決、獲得勝利。結果僅一個多月德國就在馬恩河受阻,陷入長期對峙的局面,施裡芬計劃破產。那麼施裡芬計劃為何會失敗呢,船長為你一一道來。一,制定原因
  • 施裡芬:施裡芬計劃破產這個鍋我不背,你們不能憑空辱人清白
    而同時,也有人認為施裡芬計劃的破產在於施裡芬對戰役的設想太過理想化,施裡芬計劃的全部內容只能在沒有任何阻力的情況下才能實施,而隨著法國總動員的完成和俄國總動員快速完成,德軍被迫抽調兵力進行一場兩線作戰,最終輸掉了一戰。 但事實的真相真的如此嗎?
  • |經典戰例點評|危險的巔峰----淺談施裡芬計劃
    而說起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就有一個繞不開的名詞:施裡芬計劃。施裡芬計劃制定的契機始於1890年德俄再保險條約的終結,特別是1894年俄國與法國結成軍事同盟。自普法戰爭後法國國內高漲的民族復仇情緒使得德國的處境岌岌可危,一旦和法國的戰爭爆發,德國將不得不面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而隨著普遍義務兵役制在歐洲各國的推行,德國在普法戰爭中對法國的軍事優勢已不復存在。
  • 施裡芬計劃制定初衷,為何是進攻,而不是防禦計劃?兩線作戰很難
    自逼走俾斯麥後,狂妄地推行所謂的「全球戰略」,使德國在歐洲愈發孤立起來。為應對嚴峻的局面,時任德軍總參謀長的施裡芬,制定了著名的「施裡芬計劃」。正是這份計劃,與刺殺事件有著密切的關係。
  • 馬恩河戰役,施裡芬計劃,對世界大戰的影響
    法國的東北部和德國的西北部的接壤中間夾著比利時。這個時候比利時的位置就顯得極有重要的戰略性。施裡芬計劃的要點是繞道比利時的法比邊境,從比利時攻入法國。然後東進和奧軍閃擊俄國一戰得勝。戰略上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集中精兵用6周時間閃擊法國。第二階段利用俄國軍隊尚未動員,打個短時間差擊潰俄國。但這個時間差沒有考慮6周內能否擊敗法國。俄國軍隊動員的速度。這種以時間換空間,再以空間對空間的變數。其中這個冒險計劃還得有兩個前提。第一,英周不會立刻參戰。
  • 被德國陸軍寄予厚望的施裡芬計劃,為何最後執行時效果大打折扣?
    如果說起施裡芬計劃的話,估計很多軍迷都不會陌生,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由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制定的,用於在西線進攻法國而準備的計劃。在當時的戰爭模式下,施裡芬計劃堪稱是完美之作,是德國陸軍的驕傲所在,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就按照施裡芬計劃展開了行動。
  • 不起眼的馬恩河,改變了一戰結局,讓天才軍事家施裡芬死不瞑目
    關於軍事天才施裡芬施裡芬的全名是: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一戰時德國陸軍元帥。總參謀部參謀長。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在一戰中,世界級的作戰計劃就是出於施裡芬之手,不得不佩服這位天才軍事家。所以時間是對法俄有利的,德國堅決不能打消耗戰。對德國來說一定要速戰速決,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結束戰爭,那麼德國的戰敗只不過是遲早的事情。時任德軍總參謀長的施裡芬在仔細分析了俄國與法國的國情後提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戰略,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施裡芬計劃」。這個施裡芬計劃在一戰中差點兒就要了法國的命。
  • 解讀一戰:摧毀施裡芬計劃的馬恩河戰役
    1914年9月初,法國元帥約瑟夫·霞飛策劃的一系列激烈衝突為協約國挽回了一場至關重要的勝利,這場勝利不僅挽救了巴黎,還挫敗了德國的施裡芬計劃。 按照施裡芬計劃的安排,馮·克盧克將軍應該率隊前往巴黎以西,但他卻錯誤的命令軍隊向南進軍,來到了巴黎的東面。這一系列動作引起了協約國的注意。
  • 不起眼的馬恩河戰役,改變了一戰結局,讓天才軍事家施裡芬死不瞑目
    所以時間是對法俄有利的,德國堅決不能打消耗戰。對德國來說一定要速戰速決,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結束戰爭,那麼德國的戰敗只不過是遲早的事情。 時任德軍總參謀長的施裡芬在仔細分析了俄國與法國的國情後提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戰略,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施裡芬計劃」。這個施裡芬計劃在一戰中差點兒就要了法國的命。
  • 施裡芬計劃為何最後功虧一簣?德軍的作戰計劃到底有哪些錯誤?
    施裡芬計劃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執行的作戰計劃,其計劃的雛形來自於施裡芬伯爵耗時15年完成的戰爭備忘錄。當然了,制訂計劃的德軍現任總參謀長,小毛奇也僅僅是從施裡芬伯爵的戰爭備忘錄裡,抽了一小部分充作制訂'施裡芬計劃'的參考。
  • 做事的時候,為什麼要有B計劃?
    今天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都需要做出計劃,按照計劃行事。很多人做計劃的時候會把一套計劃做得看似很完美。但是到了實施的時候,總會有預想不到的情況發生,讓計劃無法順利執行。這時有兩個辦法,一個是留有足夠多的餘量,可能是時間,也可能是資源;另一個辦法就是事先準備好B計劃。
  • 德軍破碎的勝利之夢,馬恩河戰役如何讓施裡芬計劃功虧一簣?
    而在德軍按照'施裡芬計劃'從比利時方向發動的攻勢面前,法軍脆弱的左翼被徹底擊潰,德軍已經逼近了巴黎方向,現在不僅僅是巴黎有被德軍吃掉的危險,連整個法國東部的法軍都有被德軍合圍消滅的可能。現在法軍必須為了祖國和榮譽殊死一搏,否則就有覆滅的可能。
  • 解讀一戰:德國入侵比利時
    德國若想要施行施裡芬計劃,就需要大約94萬士兵和2900門大炮,兵分四路,迅速穿越只有不到12萬軍隊和320門大炮守衛的小國比利時。 1914年,以德國對比利時和法國東北部的數次掃蕩為標誌,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拉開帷幕。德軍原本計劃在巴黎附近速戰速決,但這個計劃卻在當年9月不幸破滅,隨後的兩個月之內,西線戰場已然漸漸形成塹壕戰的格局,當然,西線戰場是開戰首年的主戰場,這裡的戰火持續了5個月,葬送了協約國120萬的兵力,以及德國68萬士兵的性命。
  • 德國統一的最後一個拼圖——洛林-阿爾薩斯
    那麼,洛林-阿爾薩斯,作為德國統一的最後一塊拼圖,她對德國的重要性在哪裡呢?先說說洛林-阿爾薩斯怎麼併入德國的吧。普法戰爭結束後,俾斯麥一度擔心,英國人眼中歐洲大陸均勢迅速被新生的德國打破,從而導致英法快速聯合對抗德國,因而俾斯麥在獲取洛林-阿爾薩斯的問題上「顯得」猶豫不決。
  • 波蘭亡國7個月,德國為什麼遲遲不進攻法國?曼施坦因計劃6次遭拒
    同時,陸軍參謀部代號為「黃色」的作戰計劃也出爐了,但讓德國元首失望的是,這就是「施裡芬計劃」的翻版,沒有任何創意,會給德軍帶來災難性後果。 首先,作為法國人的驕傲,馬奇諾防線猶如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因此,法國軍方認定德軍的進攻方向,是通過荷蘭、比利時實施迂迴進攻,而德軍就和一戰時期的「施裡芬計劃」一樣,再次陷入持久的僵局中,並在消耗中慢慢垮掉。
  • 施裡芬伯爵的戰略構想,最終如何變成名不副實的戰略計劃?
    如果說熟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人,估計對於著名的施裡芬計劃應該都不陌生。該計劃是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伯爵在生前制訂,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裡德軍的作戰指南,人們相信德軍在戰爭初期的戰術完全是根據施裡芬伯爵的計劃來執行。但就是事實上而言,被執行的'施裡芬計劃'完全脫離了施裡芬伯爵的構想,徹底成為了一個名不副實的'施裡芬計劃'。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作為世界範圍內的強國,為何還是戰敗?
    但是德國不一樣,德國的政治環境特別惡劣,它嚴重依靠海洋貿易所運輸的各項戰略資源。而且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也十分稀少,所以在戰爭開始後不久,德國就面臨著物資短缺的問題,國內民眾的正常生活秩序都遭到了巨大的影響,又談何在戰場上獲得勝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