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遭宮刑真相

2021-02-13 飛花詩刊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讓李陵為出酒泉擊匈奴右賢王的貳師將軍李廣利護送輜重。李陵謝絕,並自請步兵五千涉單于庭以寡擊眾,武帝讚賞李陵的勇氣並答應了他。

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時卻遭遇匈奴單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卻越聚越多,糧盡矢絕之後,李陵最終降敵。

 武帝憤怒,群臣皆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說:「李陵侍奉親人孝敬,與士人有信,一向懷著報國之心。他只領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殺敵一萬多,雖然戰敗降敵,其功可以抵過,我看李陵並非真心降敵,他是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 

 然而,隨著公孫敖迎李陵未功,謊報李陵為匈奴練兵以期反擊漢朝之後,武帝族殺了李陵全家 ,而司馬遷也以「欲沮貳師,為陵遊說」被定為誣罔罪名。誣罔之罪為大不敬之罪,按律當斬。

面對大闢之刑,慕義而死,雖名節可保,然書未成,名未立,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之死無異。

終於,在那個「臧獲婢妾猶能引決」的時代,司馬遷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腐刑又稱蠶室、宮刑、陰刑和椓刑,這裡指把男子的生殖器割掉。所以腐刑對受害者來說,不但肉體痛苦,而且心靈受辱,從此像一株腐朽之木,有杆但不能結實。

司馬光遭受宮刑,真的是替李陵說情造成的嗎?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提到:「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歡。」


「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後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僕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悽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攻亦足以暴於天下。僕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未能盡明,明主不深曉,以為僕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說,遂下於理。」

前一引句說明司馬遷與李陵的關係並不是很鐵,既沒有在一起喝過一杯酒,也沒有相互獻過殷勤,僅僅是同朝為官相互認識而已。說明司馬遷絕對不太可能因為李陵的原因跟漢武帝死磕的可能。

(陝西韓城司馬遷祠)

後一引句說明為李陵唱過讚歌的大有人在(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司馬遷本來不打算說什麼的,只是漢武帝召問司馬遷,司馬遷才據實說了幾句,目的也僅僅是為了寬慰漢武帝。而漢武帝卻以此定司馬遷誣罔之罪(沮貳師將軍李廣利),這不就是故意找茬嘛。既然是漢武帝故意找司馬遷的茬,說明此前司馬遷有什麼事讓漢武帝非常惱怒,而作為史官讓皇上非常惱怒的事必然與治史有關,這個不能明說的原因才是讓司馬遷遭受非人之災的真正原因。

但是,司馬遷在遭受宮刑之辱後,專心發憤完成了《史記》這一不朽的巨著;並且後來又榮升為宰相。

註:本文可以轉發,但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司馬遷被處宮刑後,妻子怎樣了?知道真相後,讓人肅然起敬
    因為了解他經歷的人,都知道史記成書是多麼艱難,司馬遷為此付出了無數艱辛的工作。而且,在寫書的後半段,他還遭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心理折磨。公元前99年,正在潛心著述《史記》的司馬遷,仗義執言,為兵敗被匈奴俘虜的名將李廣之孫李陵求情,結果被盛怒的漢武帝定了死罪。
  • 司馬遷遭受了宮刑,到底冤不冤
    ↑↑↑長按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一鍵關注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出身於一個官宦之家,從小飽讀詩書,滿腹珠璣,撰寫了名揚千古的《史記》。就是如此才華橫溢的人,卻被漢武帝處以了宮刑。
  • 《史記》:「宮刑」後,司馬遷的精神支柱
    《史記》剛寫成的時候是沒有名字的,司馬遷把手稿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佩服不已,因此命名為《太史公書》,後世便稱《太史公書》或《史記》。更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
  • 歷史名將被俘,司馬遷求情申冤,卻遭宮刑對待,含淚寫下千古經典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這一部經典文學著作,原來是司馬遷慘遭屈辱之下創作的,而司馬遷為何遭受這般罪過,只因為他所做的一件事,讓漢武帝憤怒。這件事究竟是什麼,還要從一名戰士被俘虜時講起。原來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司馬遷。司馬遷親自向李陵洗刷冤屈,於是和漢武帝講道「微臣聽說李陵這個人對親人非常孝順,對士人講究信用,是一位矢志報國的棟梁之才」。
  • 受到宮刑後的司馬遷,給朋友寫了一封信,字字句句,椎心泣血
    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散文家。他為後世留下一部不朽之作《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同時,我們也知道,司馬遷的人生中,曾經遭受到一次非常重大的挫折,就是因為他替李陵求情,被施以宮刑。這件事對司馬遷的影響有多大?
  • 處罰方法那麼多,漢武帝為什麼要對司馬遷施以宮刑?
    太史令司馬遷為了寬慰皇帝,也是為了救李陵家人的姓名,就說李陵有可能是詐降,將來有機會還會回來的。結果漢武帝勃然大怒,將司馬遷下獄,並定下了「腐刑」,也就是宮刑。「腐刑」作為肉刑的一種,沒有理由因為司馬遷而恢復。
  • 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是如何被閹割的?談談先秦兩漢的宮刑技術
    說到古代的刑法,其中最殘酷的刑法之一莫過於殘忍宮刑。那麼如果我們回到歷史現場,看看司馬遷是如何被懲罰的,我們可以看到怎樣的情形呢?歷史上的閹割,有僅僅切除生殖器官和睪丸的,也有僅僅切除睪丸,保留生殖器官的。
  • 高雄經濟被「宮刑」?韓國瑜嘆:猶如司馬遷穿上西裝
    他說有一個例子放在他心中很久,高雄路很寬、東西好吃、人民勤奮、有山有水,優點眾多卻經濟不行,猶如司馬遷受了宮刑後穿上西裝,外表看不出來,但被閹割後「生命力沒有了」,他若當上市長,要幫助高雄。韓國瑜在臉譜網開播,談到有一對高雄年輕夫妻創業,送了漂亮的氣球給他,包裝精美又有燈光。
  • 李陵投降匈奴,司馬遷卻受宮刑,傷害性大,侮辱性更大
    司馬遷本來也是不打算就這件事發言的,一是自己的職位,就是個太史令,整理整理文獻、夜觀天象還行,但這軍國大事一般是不需要聽太史令的意見的。二是司馬遷和李陵也沒有什麼太深的交往。但那天漢武帝偏偏就注意到了滿朝大臣都說李陵該殺,只有司馬遷一人沒作聲,就點名讓他發言。
  • 司馬遷本來可以不被割掉
    著名的太史公司馬遷老先生,司馬遷除了寫了《史記》這一件事情讓人們銘記千古以外,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經歷,就是受了宮刑。司馬遷所謂的宮刑就是切掉生殖器件事,如果光去講司馬遷的歷史,我們可能會覺得無非是司馬遷的一個經歷,最多就是挖一挖為什麼司馬遷要承受樣的懲罰?
  • 司馬遷與漢武帝
    此時若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司馬遷也會得救。然昔日好友此刻一個個卻躲之不及。絕望之餘司馬遷遂對世態炎涼有了切膚之痛。不得已,司馬遷只好在死與腐刑二者之間作選擇。腐刑,即宮刑,起源很早,傳說夏商時代就有了。《漢書·刑法志》載,西周有「宮罪五百」,說明宮刑律令已十分嚴密。顏師古註:「宮,淫刑也,男子割腐,婦人幽閉。」這說明宮刑原本是用來懲治淫行的。犯淫行罪,卑鄙下流為人所不齒。
  • 司馬遷與司馬懿並不是同一個司馬氏
    然後呢,就有了下面的文字,發到寒硯筆記裡,供大家參考一下: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與司馬遷之間並沒有直系血緣關係,司馬遷遭不遭到宮刑、司馬遷有無後代,都與司馬懿父子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也遠遠不會影響到司馬懿父子的出生。
  • 【地方文化】司馬遷:傳說與猜想
    就是在這座城裡,他惹惱了漢武帝,從而遭遇了宮刑的恥辱。宮刑後,司馬遷憤而著書,才有了偉大的《史記》。從這個意義上講,司馬遷當然可以算作渭河岸邊、八百裡秦川上的偉大人物。遠在西漢的司馬遷,距今已經2000多年了。他的身體雖然已經化作了泥土,但《史記》的光芒卻照耀了後世。他的功績,他的思想,早已跨越歷史,跨越國界,對整個世界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從而被稱為「世界名人」。
  • 歷史揭秘: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司馬遷遭受如此奇恥大辱?
    但因年齡、身體狀況以及學識和經歷等諸多原因未能如願,老父期盼司馬遷能完成這個夙願。為此,司馬遷很早就開始做起了功課。司馬遷47歲哪一年,也就是前99年。北方的匈奴對漢王朝的邊塞又進行騷擾。李陵受漢武帝點將出擊匈奴,他馳騁草原,消滅掉幾倍於他的匈奴敵人。李陵接連勝戰的消息傳到劉漢朝廷,漢武帝喜形於色。
  • 被「去勢」的司馬遷遭受了什麼?一篇《報任安書》訴盡悲涼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司馬遷的一篇《報任安書》千古絕唱,這句名句也是千古流芳,它曾經激勵著多少仁人志士為了家國大義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好友任安的回信,這篇精彩文不僅闡述自己不能「推賢進士」的原因,而且還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地抒發了自己的憤懣和遭遇宮刑的悲涼!
  • 司馬遷:傳說與猜想 -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渭河,未講完的故事」要把司馬遷收進去,是有一定道理的。雖然司馬遷是韓城人,韓城並不在渭河邊上,甚至連渭河流域都算不上,但司馬遷卻長期供職在渭河南岸的長安城裡。就是在這座城裡,他惹惱了漢武帝,從而遭遇了宮刑的恥辱。宮刑後,司馬遷憤而著書,才有了偉大的《史記》。
  •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選錄》
    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
  • 《史記》聞名於世,作者司馬遷的去向卻成謎
    司馬遷撰寫了《史記》,《史記》也成就了司馬遷,使他成為聞名於世的人物。然而,司馬遷在完成《史記》後,仿佛消失在歷史的天空中,去向成謎。《史記.太史公自序》,自然不會有作者向去的記錄,奇怪的是,同為史官的東漢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對司馬遷的去向,也是語焉不詳,只以「遷既死後,其書稍出」,來一筆帶過司馬遷的去向。我們翻閱《史記》,會盛讚司馬遷,二千年前的班固同樣不會厭棄他,語不詳述,肯定有原因。
  • 司馬遷史記中的八句「警世名言」,你能理解幾句
    眾所周知,司馬遷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雖然金針姑沒了,但手中的筆桿子卻更粗更有力了。。。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司馬遷用他的筆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食糧,讓後人只能高山仰止。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史記中的八句話,領略司馬遷作為史學家的那份冷靜與客觀。
  • 宮刑只能排第四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流中,衍生出了很多懲戒犯人的辦法,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述,舜用流放的辦法來減免五刑,而此處所指的五刑就是:墨、劓、剕、宮、大闢。實施剕刑四、宮刑相信看過古裝劇的人都知道,太監是被割掉生殖器的男性,這類人,或許是為了生計,或許是為了權力,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