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讓李陵為出酒泉擊匈奴右賢王的貳師將軍李廣利護送輜重。李陵謝絕,並自請步兵五千涉單于庭以寡擊眾,武帝讚賞李陵的勇氣並答應了他。
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時卻遭遇匈奴單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卻越聚越多,糧盡矢絕之後,李陵最終降敵。
武帝憤怒,群臣皆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說:「李陵侍奉親人孝敬,與士人有信,一向懷著報國之心。他只領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殺敵一萬多,雖然戰敗降敵,其功可以抵過,我看李陵並非真心降敵,他是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
然而,隨著公孫敖迎李陵未功,謊報李陵為匈奴練兵以期反擊漢朝之後,武帝族殺了李陵全家 ,而司馬遷也以「欲沮貳師,為陵遊說」被定為誣罔罪名。誣罔之罪為大不敬之罪,按律當斬。
面對大闢之刑,慕義而死,雖名節可保,然書未成,名未立,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之死無異。
終於,在那個「臧獲婢妾猶能引決」的時代,司馬遷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腐刑又稱蠶室、宮刑、陰刑和椓刑,這裡指把男子的生殖器割掉。所以腐刑對受害者來說,不但肉體痛苦,而且心靈受辱,從此像一株腐朽之木,有杆但不能結實。
司馬光遭受宮刑,真的是替李陵說情造成的嗎?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提到:「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歡。」
「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後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僕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悽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攻亦足以暴於天下。僕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未能盡明,明主不深曉,以為僕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說,遂下於理。」
前一引句說明司馬遷與李陵的關係並不是很鐵,既沒有在一起喝過一杯酒,也沒有相互獻過殷勤,僅僅是同朝為官相互認識而已。說明司馬遷絕對不太可能因為李陵的原因跟漢武帝死磕的可能。
(陝西韓城司馬遷祠)
後一引句說明為李陵唱過讚歌的大有人在(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且司馬遷本來不打算說什麼的,只是漢武帝召問司馬遷,司馬遷才據實說了幾句,目的也僅僅是為了寬慰漢武帝。而漢武帝卻以此定司馬遷誣罔之罪(沮貳師將軍李廣利),這不就是故意找茬嘛。既然是漢武帝故意找司馬遷的茬,說明此前司馬遷有什麼事讓漢武帝非常惱怒,而作為史官讓皇上非常惱怒的事必然與治史有關,這個不能明說的原因才是讓司馬遷遭受非人之災的真正原因。
但是,司馬遷在遭受宮刑之辱後,專心發憤完成了《史記》這一不朽的巨著;並且後來又榮升為宰相。
註:本文可以轉發,但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