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請允許小編給大家推薦一個有種有料、有內幕的歷史號
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長按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一鍵關注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出身於一個官宦之家,從小飽讀詩書,滿腹珠璣,撰寫了名揚千古的《史記》。就是如此才華橫溢的人,卻被漢武帝處以了宮刑。漢武帝也算一位明君,他為何如此不愛惜人才?
歷史的問題,應當回到歷史中回答。
漢武帝麾下有一員愛將,名叫李陵。在一次出兵徵伐匈奴時,漢武帝命李陵負責押運糧草。李陵向漢武帝建議說:「不如讓末將率兵五千,深入敵軍腹地,打他一個措手不及,讓敵軍心神大亂之後,再命我主力圍而殲之,定能大捷。」漢武帝大喜,同意了李陵的計策。李陵率5000步卒在浚稽山一帶與匈奴的主力交火,李陵的奇兵勇猛無畏,把3萬匈奴騎兵殺得四處逃竄。然而,關鍵時刻,李陵的一個部下被俘,供出了李陵僅有5000兵馬,單于得知後,調動了8萬兵馬圍住了李陵,李陵在彈盡糧絕之際,被單于俘獲並投降。
漢武帝得知李陵已被單于俘降後,龍顏大怒,當即庭議李陵之罪,眾大臣也見風使舵,落井下石,紛紛數落李陵平日的不良行為。時任太史令的司馬遷為人耿介不阿,見大臣們如此落井下石,心中很是不忿,就立刻替李陵辯護,語驚四座。司馬遷的話中肯公允,有理有據,但盛怒中的漢武帝不僅不採納司馬遷的諫言,而且以蠱惑無妄之罪名,將司馬遷押入了大牢,並處以宮刑。
司馬遷在經歷了痛不欲生的宮刑之後,繼續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創作《史記》,立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積極影響。
那麼, 司馬遷被宮刑冤不冤呢?
先看第一個主人翁——李陵
李陵是李廣的孫子,善騎射,愛士卒,也是一天才將領,連劉徹都承認其頗有李廣的風姿。奉武帝之命出徵匈奴,以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鏖戰,斬殺匈奴無數,最後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
從戰績上來看也是可圈可點的,只是劉徹本來是希望李陵能夠效仿其爺爺自殺成仁的,結果給降了。也有說李陵是假降圖後謀的,是否詐降這裡就不多表了,至少結果是可以確定的,於是劉徹很氣憤,場面很尷尬。
然後第二年劉徹就悔悟了,說當時應該讓路博德前去接應,不應該讓李陵孤軍深入的,於是劉徹還賞賜了一些逃回來的李陵的部下,還派人去匈奴之地迎接李陵歸來。結果所派之人又是一名豬隊友,輕信了李陵在教授匈奴練兵的謠言,並將之報告於劉徹,直接導致李陵全家被族,致使其徹底與漢朝斷絕關係。
事後證明教授匈奴練兵的並非李陵而是李緒,而這個李緒後來也被李陵想辦法殺掉了,劉徹死後霍光當權,同樣派專人去迎接李陵回漢,只是李陵已心如死灰矣,最後病故於匈奴陣中。
所以李陵就很冤枉,雄才大略,戰績出色卻落得如斯結局。
再看第二個主人翁——劉徹
武帝時代可以說是繼秦始皇之後的另一個嚴刑峻法的時期,若不是身處這樣一個時期,李陵和司馬遷也未必會遭受這一切。
李長之先生就說到:「猜忌和刻薄,幾乎成了劉漢家傳的法寶。從漢高祖到漢武帝,中間經過文景,面目雖異,骨子卻都太像了!黃老之學,也不止文景為然,高祖是序幕,武帝是餘波,通通有黃老精神在。說穿了,黃老精神也不過四個字,就是『外寬內深』而已,也就是表面馬虎,與人無爭,內心則十分計較,得機即施毒手而已。」
事實也是這樣的,從劉邦開始,劉邦要號稱大度,要廢除秦朝的嚴刑酷法,下來又悄悄順走韓信的兵符,逼得蕭何強買土地才放心。當然,劉邦是個公認的流氓,這些很正常,那麼素來以仁慈示人的文景二帝呢?
文帝劉恆的謙讓和寬厚都只是手段,從馮唐和賈誼還有削候的事情就可以知道劉恆非常喜好嚴刑峻法;景帝劉啟也一樣,小時候就因為下棋爭執把吳王的兒子砸死,後來騙殺晁錯,逼死周亞夫,喜歡用各種酷吏去威懾宗室鎮壓統治。
這種猜忌的帝王基因到劉徹時期更甚,畏罪自殺的大臣無數,雖然打著獨尊儒術的旗幟,但劉徹從心裡還是瞧不起儒家的,所以後來太史公在《封禪書》上說劉徹「盡罷群儒不用」。
所以正是劉徹的性格造成了這一沒有必要的悲劇。
最後看第三個主人翁——司馬遷
劉徹時期的政治環境,有不少人安身保命活到最後了,再來看看司馬遷到底是不是這樣一類人,又是怎樣的一個人。
司馬遷的爺爺和父親都屬道家,而且還是朝廷的天官,和現在主管天氣預報不同,古時候的天官那是了不得的,天象風雲,這可是帝王之學,乃天道,是連儒家都不敢輕易染指的領域。而司馬遷的父親在教導他時,又加入儒家的思想,也是希望兒子能綜合所長,成為一代大家,這就是司馬遷的教育背景。
和幾乎所有的天才一樣,司馬遷也是一個非常浪漫和率性的人,他熱愛一切,尤其愛才,無論古今。所以他專門跑去韓信的墳前拜祭;去看過堯舜的歸宿;去看過屈原投水的羅江;他為李斯不能與周召並列而惋惜;他為賈誼抑鬱逝去而同情。哪怕受刑之後,那些行刑的酷吏在他的書中依然有客觀可取的一面。
可以說司馬遷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是在這種由衷讚賞的感情裡傾注出來的,而項羽和李廣這兩人尤甚。同樣是失敗的英雄,同樣是才氣天下無雙,同樣的豪氣幹雲浪漫無比,在他們身上的精神,司馬遷應該是最能體會和共鳴的。所以《項羽本紀》才能寫得那樣精彩,《李將軍列傳》才能寫得那樣耀人。
所以,李陵一案,以司馬遷的人物性格來說,悲劇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一個才華橫溢的青年將領遭受誣陷,如果此刻不站出來為之說話的話,那就不是司馬遷了。哪怕整個朝堂寂靜如斯,只有一個人會站出來的話,那一定是司馬遷,也只會是司馬遷。
然而,腐刑之後,司馬遷有一千種理由選擇逃避,他卻沒有,他選擇了面對;他也有一千種理由選擇痛斥,他卻沒有,他選擇了熱愛,這也真正是司馬遷。
正如羅曼羅蘭所說,在真正認清了生活的黑暗和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這才是真真正正的英雄主義。對於這等世間英豪來說,冤枉與否,還重要嗎?
▍商務合作-QQ/2488509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