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9年被漢武帝誤以為將軍李陵投降匈奴,盛怒之下將李陵全家處死。太史令司馬遷為了寬慰皇帝,也是為了救李陵家人的姓名,就說李陵有可能是詐降,將來有機會還會回來的。結果漢武帝勃然大怒,將司馬遷下獄,並定下了「腐刑」,也就是宮刑。
一般人認為,「腐刑」是對臣子冒犯皇帝的特殊處罰,但是這裡面存在諸多的疑點。
首先,漢朝早在文帝在位時期就廢除了摧殘人身體的肉刑,所謂肉刑是古代諸多酷刑的總稱,比如割鼻子、砍手腳等,在漢文帝時期,臨淄人淳于意犯罪,將處以肉刑,淳于意的小女兒緹縈上書漢文帝,稱父親如果受了肉刑重者身死,那麼肉刑和死刑無異,就算是勉強苟活,也是個廢人,形同行屍走肉,自己願意入宮為奴婢,替父受過。漢文帝看到緹縈的上書後大為感動,很快下令廢除肉刑。「腐刑」作為肉刑的一種,沒有理由因為司馬遷而恢復。
其次,對於言語冒犯皇帝的,處罰手段是很多的,如撻刑,就是打板子,流放,貶職等等,漢武帝作為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不可能對這些刑罰都不知道,而且「腐刑」確實定罪過重,後世的人都對此憤憤不平,還一度成為漢武帝暴虐的罪證。司馬光還評價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無亡秦之過」。
那麼漢武帝為什麼要對司馬遷嚴肅處理,還是最陰損的宮刑呢?小編從史書裡翻到一些蛛絲馬跡。
原來,在西漢之前,官員的職務都是世襲的,包括史官也是如此。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就說了:司馬氏世典周史。歷史傳統造就歷史影響力,比如中國傳統的家長制,哪怕到現代社會,提倡人人平等,一個家族裡依然存在家長制的殘餘。所以,司馬遷家族很有可能從周朝到漢朝一直都是史官,已經形成了強大勢力,這股勢力是漢武帝必須重視的。
史官看似既沒有武力,也沒有朝中的影響力,但是他掌握了對前人的評價權,史學家只要稍微動動筆,一個人後世的評價、地位可就不同了。漢武帝對此還是非常忌憚的,他是一代雄主,肯定不希望後代對他的作為有所微詞,但對史官他又掌控不了,所以必須在活著的時候,給史官一些顏色看看,讓他們知道皇權的力量。
再者,和後世的史官不同,在司馬遷所處的時代,帝王將相是無權看史書的,因為這關係到史書的嚴謹性,否則帝王將相只要看了史書一定想修改,那歷史就不客觀了。比如春秋時期,齊國有個權臣崔杼弒君,史官記載「某年某月,崔杼弒其君」,崔杼一怒之下把史官殺了,而史官是世襲的,又傳給了他弟弟,他弟弟繼續寫「某年某月,崔杼弒其君」,崔杼又殺了他弟弟,接著史官又一個弟弟繼承史官,繼續寫「某年某月,崔杼弒其君」,最終崔杼也無可奈何。
所以綜合上面的史料,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推論,漢武帝把司馬遷處以宮刑,實際上是要一舉剷除史官的世襲制度,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意思是我讓你斷子絕孫,看你怎麼世襲。
後來果然如漢武帝所料,後世的史官都是朝廷任命的,自然要聽皇帝的話,所以越往後期,史書越不客觀,經常是抹黑前朝,美化本朝,皇帝的目的達到了,可我們再也看不到一個客觀公正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