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大氣網訊:在近日召開的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中國提出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在《巴黎協定》框架下,所有國家都應在格拉斯哥氣候大會(COP26)提出更高的自主國家貢獻(NDC)目標。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COP26已延期至2021年舉辦。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也在近日歐盟年度國情諮文中提出要進一步提升歐盟的2030年氣候目標。隨著中國和歐盟兩大經濟體分別提出最新目標,超過三分之一的全球碳排放將受到更嚴格的氣候承諾約束。那麼,各界專家如何解讀中國最新的氣候承諾?本版特刊發各界觀點看法,以饗讀者。
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 解振華
目前中國提出的2060年之前碳中和的目標,遠遠超出了《巴黎協定》下2℃溫升控制目標下全球2065-207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的要求,這將可能使全球實現碳中和的時間提前5-10年,此外也對全球氣候治理起到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在當前的國際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政治格局背景下,中國主動順應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潮流,提出有力度、有顯示度的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向國際和國內社會釋放了清晰、明確的政策信號,對外樹立了負責任大國形象,彰顯了大國責任和擔當。
牛津能源研究所(OIES)中國能源項目主任 米哈爾·梅丹
中國的碳中和承諾可謂意義重大。對於這樣一個在燃煤發電裝機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做出的承諾,我們有理由保持謹慎樂觀。當然,細節決定成敗,但要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其發展經濟和消費能源的方式,而這反過來又需要對現有的工業聯合體和相關部門進行重組。
因此,要兌現這一承諾必然會有輸家。化石燃料行業目前在中國是一個強大的利益相關者,隨著其在能源結構中的份額將不得不縮減,這一行業將需要適應現實的變化,並開闢新的增長領域。中國即將到來的「十四五」規劃是否會啟動這一進程仍有待觀察。然而,作為促進經濟「雙循環戰略」的一部分,中國對創新的關注,毫無疑問為加速支撐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技術創新奠定了基礎。這無疑有助於全球能源轉型。但雙循環戰略的產生,是為了讓中國在日益去全球化的世界中不受外界力量的影響,而且執行過程中可能會伴隨著大量行政措施。世界各地的企業和政府也必須確保自身能在中國的轉型中發揮作用。
能源基金會執行長兼中國區總裁 鄒驥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願景,深刻體現了中國將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與自身現代化的目標高度融合。2020年,中國正式踏上現代化建設新徵程,增加向包括氣候安全在內的自然資本的投資、用低碳轉型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是加快可持續發展、讓中國和世界人民享受中國現代化紅利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在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和建設全球治理中做出的卓越貢獻。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實現2030年前達峰、2060年碳中和,當下最緊迫的是要在「十四五」規劃中設立更有雄心的氣候目標,加速能源結構轉型;應儘快制定全國和地方的達峰行動方案,以及經濟、技術可行的中長期低碳發展路線圖。
喬治城大學科學技術與國際事務副教授兼主任 喬安娜·劉易斯
近年來,中國幾乎實現甚至超額完成了所有的國內氣候和能源目標,因此習近平主席在這樣一個國際場合宣布的任何事情都不只是象徵性的。中國的碳中和目標意義非同小可,哪怕僅僅只是提出這個概念就已不同尋常。宣布這一消息的時機可能是一個信號。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主席多邊事務高級顧問,前氣候外交官
湯姆·伍德魯夫
這一宣示是巨大的突破。中國首次明確了一條長期的脫碳道路,而宣布加強《巴黎協定》下的2030年減排承諾,也將給其他主要排放國帶來壓力,推動它們採取同樣措施。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