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研究會李俊峰:佔全球GDP75%的國家已提出碳中和目標

2020-12-22 網易財經

【中國能源研究會李俊峰:佔全球GDP75%的國家已提出碳中和目標】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李俊峰19日在國是論壇上表示,今年的7月份,在歐盟宣布碳中和計劃之前,已有30多個國家宣布碳中和目標,包括墨西哥、馬爾地夫等,此後中國、日本、韓國接連提出碳中和目標,美國當選總統拜登也在講話中提出美國要重回《巴黎協定》,其基本要求就是美國要提出碳中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這樣一來,全球重要的經濟體,也就是佔全球GDP75%、佔全球碳排放量65%的國家開始碳中和。

本文來源:財聯社 責任編輯:楊斌_NF4368

相關焦點

  • 「碳達峰、碳中和」為何成明年重點任務?
    北極星大氣網訊:18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明年重點任務。這是為什麼?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李俊峰19日在由中新社主辦的國是論壇上指出,碳中和不僅僅只是能源的事,它與產業鏈等方方面面都有關係。碳中和目標將深刻影響下一步產業鏈的重構、重組和新的國際標準。
  • 什麼碳中和?
    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 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一文了解什麼是「碳達峰」&「碳中和」!
    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隨著各國二氧化碳排放,溫室氣體猛增,對生命系統形成威脅。在這一背景下,世界各國以全球協約的方式減排溫室氣體,我國由此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 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經濟發展需要消耗能源。
  • 「碳達峰」和「碳中和」是啥?了解一下
    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隨著各國二氧化碳排放,溫室氣體猛增,對生命系統形成威脅。在這一背景下,世界各國以全球協約的方式減排溫室氣體,我國由此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經濟發展需要消耗能源。
  • 「碳達峰」和「碳中和」都是啥?一起來了解下
    在這一背景下,世界各國以全球協約的方式減排溫室氣體,我國由此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經濟發展需要消耗能源。暨南大學環境與氣候研究院院長邵敏介紹,「碳達峰」就是我們國家承諾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再慢慢減下去;而到2060年,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採取植樹、節能減排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掉,這就是「碳中和」。
  • 如果非要給碳中和一個奮鬥期限,那就40年吧!——李俊峰&楊立友CPIF...
    不同年齡的兩位能源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中國能源轉型再奮鬥40年!李俊峰:實現碳中和要知行合一這就是全球為應對氣候變化達成初步意見的開始。據李俊峰介紹,當時發達國家用佔比20%的人口排放了超80%的二氧化碳,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不斷談判和博弈過程中最後籤署了2015年的《巴黎協定》。李俊峰說:「人類要為本世紀末控制的溫升變化幅度不超過2度,並為實現1.5度而努力。
  • 新華財經|實現碳中和目標需加快構建清潔高效的能源體系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林迎楠)1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主辦的第九屆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表示,我國要實現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值、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需要推動經濟、能源、環境實現均衡與路徑優化,加速構建清潔高效的能源體系。今年9月份,中國承諾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中和願景的提出,對我國推進能源轉型具有重大意義。
  • 【深度】碳中和世紀大博弈開啟,可再生能源能否成就中國?
    彭博新能源財經12月1日發布《中國加速低碳進程》白皮書顯示,截至目前,全球60%碳排放的國家和地區已制定碳中和目標,包括中國、歐盟、英國、日本、韓國等。煤炭時代成就了英國,油氣時代成就了美國。在這場圍繞「碳中和」的巨大變革中,作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的中國,能夠成就怎樣的角色?
  • 國家能源集團啟動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研究
    12月15日,國家能源集團在京召開「碳中和願景下我國能源轉型戰略研討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中國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協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體現了大國擔當。
  • 中國碳中和目標下儲能關鍵支撐作用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2020年歲末,「30·60」碳目標成為能源界無可置疑的第一「熱詞」。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世界鄭重承諾: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寰宇聲音:暢談碳中和目標
    北極星大氣網訊:在近日召開的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中國提出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巴黎協定》框架下,所有國家都應在格拉斯哥氣候大會(COP26)提出更高的自主國家貢獻(NDC)目標。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COP26已延期至2021年舉辦。
  • 碳中和目標帶給我們什麼?
    北極星大氣網訊: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向全球首次明確碳中和的時間點,也是向世界表明堅決履行巴黎氣候協定的承諾,更是國內未來綠色發展的動員令。
  • 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能源行業如何加速跑?
    近期,中國最熱的能源話題非「碳中和」莫屬。落實「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既是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做出的鄭重承諾,也是能源行業開始「加速跑」的發令槍。 那麼,能源行業如何參與到減排行動中? 一直以來,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和碳排放量呈現較高的正相關趨勢。
  • 中國將制定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能源結構將迎哪些變化?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明年重點任務,並提出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會議還提出,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消費儘早達峰,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要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效應。
  • 財新雲會場 | 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轉型路線
    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中國提出將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這一願景目標下,10月底召開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不僅將綠色低碳發展路線納入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也將綠色低碳發展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
  • 碳中和目標下構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統與電價改革調整空間
    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二氧化碳排放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根據統計,中國碳排放已經達到約100億噸/年,當前碳排放量位列全球第一,佔全球總排放量的1/4以上。碳中和意味著碳排放和碳匯相等,根據估計,要實現碳中和,要求最終碳排放量低至15億噸左右。
  • 「碳中和」大題材湧動:千億龍頭股價漲停創歷史新高 光伏、新能源...
    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12月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圓滿閉幕,會議上首次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明年重點任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推動煤炭消費儘早達峰,大力發展新能源。
  • 王志軒:碳中和與電力能源轉型
    以上內容及黨和國家一系列一脈相承的有關低碳發展的理念、目標、方針、政策,清晰表達了中國堅定走低碳發展道路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力量的決心和初心。習近平主席宣布新NDC的70多天以來,這一承諾已經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巨大反響。中國的承諾將重新改寫近年來一些國家、地區及眾多機構在政治、經濟、社會、能源、環境等問題上的研究結論。
  • 釋新聞|中國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什麼
    9月22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中國提出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各國要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推動疫情後世界經濟「綠色復甦」,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
  • 2060年中國「碳中和」目標的路徑、機遇與挑戰
    ]   2020年9月22日,在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我國將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前我國的年碳排放量約為160億噸,簡言之,就是要在40年間使我國的淨排放從100億噸變為0億噸。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能源系統(生產和消費),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佔比例目前在85%左右。「碳中和」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會為我國帶來怎樣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