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孤獨六講》:孤獨很好,讓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2020-12-14 沐風少爺

文|大和沐風

圖|來源網絡

有時候站在繁華的街道上,看著人來人往,心裡會湧現出一種「城市比沙漠還要荒涼」的感覺。

人與人之間那麼擁擠,距離靠得那麼近,卻幾乎沒有任何視線交集,完全不知道彼此心裡在想什麼。

很多人都說這是一種孤獨,是現代人的一種通病。但其實這不是孤獨,而是寂寞。

寂寞與孤獨處在一種完全對立的位置上。

被譽為「臺灣文化教父」的蔣勳先生在他的著作《孤獨六講》中說到:

「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和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在孤獨中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

在《孤獨六講》這本書中,蔣勳先生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但他要談的是:

「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越來越孤獨的社會

在網絡與通訊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內心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卻愈發沉重。

以前每天打開報紙、電視消磨時間,現在一部手機就足以佔據我們一天睡眠以外的16個小時。

那個沉默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在通過各種渠道表達自己的意見。

每時每刻,只要打開手機,熱鬧滾滾的新聞都會撲面而來,人們跟隨著各種媒體的喧譁,急著對事件的人事物指指點點,習慣性地不斷發言,同時也習慣沒有機會把話說完。

因為只有人在說,而沒有人在聆聽。

每個人都只是在不斷被刺激的情況下,焦急地把想說的話倒出去,根本無暇顧及別人說了什麼,更無法安靜下來,給點時間與自己的內心談話。

當往外說得越多的時候,向內面對自己的機會就越少,所以人也就越來越孤獨了。

不被認可的孤獨

東方國度受儒家文化思想影響比較深遠,崇尚中庸之道,歌頌群體文化,排斥特立獨行,於是「孤獨」成了一種不被理解和認同的缺陷。

然而從小到大,我們卻總能在各種熱鬧的聚會中,感到難以言喻的孤獨。

小時候會常常被問到:「學習成績好嗎?」「考試排名第幾了?」

長大了就學會彼此噓寒問暖:「工資多少?」「買什麼車?」「買房了嗎?」「何時結婚?」「何時二胎?」「妻兒好嗎?」

我們在各種打著「關心」旗號的問答下,幾乎喪失自己的所有隱私,不誠懇回答都是「不給面子」。

因為大家一方面自己害怕孤獨,一方面不允許別人孤獨,所以容不下別人的「不透明」或者特立獨行。

因此,在群體規則的社會裡,我們從小就被訓練「與眾合一」,穿一樣的衣服,剪一樣的頭髮,說一樣的話,做一樣的事情,否則就要受歧視或者懲罰。

前陣子開學,有位高一的女生放學後來找我哭訴,說那天被訓導主任記過了,因為她那頭「不聽話」的頭髮。

學校要求女學生都要剪統一的齊耳髮型,這位女生的發質天生捲曲蓬鬆,剪這種髮型,如果不做特定造型,整個頭就會像「炸」過一樣。

她家裡的條件不太好,做一個頭髮造型對她來說是一種負擔,所以她一直都是扎頭髮的造型。

頭髮和裝扮是個人的事,放到群體中,卻變成了大家共同的事情。

本來在校園中也無可厚非,只是當群體「求同」過於苛刻,對特立獨行做最大壓抑時,人性便無法彰顯了。

曾生活在華人大家族中的張愛玲說:

「在傳統的社會裡,人是沒有隱私的。一大清早不把門打開,就是在做壞事。即使關了門,紙糊的窗戶,舔一舔也就有了可以窺探的破洞。」

所以經歷過華人「大同」的生活,也體驗過西方社會「孤獨」的生活之後,張愛玲最後選擇了後者,選擇「孤獨卻完整」的自己。

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

在西方,「孤獨」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在各種語系裡,孤獨是「太陽」或「惟一」的意思,有一種莊子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意境。

蔣勳先生在書中寫道:

「在浩瀚的宇宙中,孤獨者對自己的存在自信而且自負,並不需要他人憐憫。這樣的「孤獨」,充分認識到自我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完滿個體。」「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人們很容易因為害怕孤獨,而拼命往外尋找擺脫孤獨的方法,走進熙熙攘攘的人群,或者呼朋引伴大醉一場。

到最後卻發現,其實這樣更孤獨。

因為不能與自己相處的人,也是很難和別人相處的。

一旦與別人相處不來,很容易就會感到空虛,從而更想快點去打破這種「孤獨」的狀態,如此便陷入一個無解的循環中。

因為「想要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

有時候速度與深度是相悖離,跑得越快,孤獨越是窮追不捨,人也就一直處在孤獨的狀態中。

反而慢下來的時候,給點時間和耐心慢慢與自己對話,醞釀出一種類似於「與自己談戀愛」的情感時,就不再感到孤獨了。

因為學會體察自己、愛自己的時候,才真正有能力與別人相處,並且喜愛上別人。

終究,那些我們認為可以簡化的東西,其實都很難簡化,恰好相反,它們甚至需要我們花更多時間、空間和精力去與之對話和相處,從而使它慢慢沉澱下來。

那時候會發現,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的那半個缺失的「另一半」,其實在周圍的每一個人身上都能找到相符的東西。

如此,我們就將更不感到孤獨,甚至有機會覺得生命是圓滿的。

(完)

作者簡介:大和沐風,工科出身,以成為一個工作狂為理想的極簡主義者、環保主義者。喜愛薄荷,沉迷旅行,專注自虐,追求自由,至死都是十七歲。

相關焦點

  • 沒有人能掙脫孤獨,蔣勳的《孤獨六講》,與我們傾心交流孤獨之美
    十月是個好季節,尤其是溼熱了半年的南方,清晨,風像軟軟的綢緞,涼絲絲,滑滑的,撫摸著肌膚,空氣透著淡淡花草的清香,周未,坐在天台上靜靜地讀這本幾次都未讀完的蔣勳老師的《孤獨六講》一書,那感覺無比溫暖而幸福!
  • 蔣勳美學丨《孤獨六講》一:情慾孤獨
    蔣勳丨臺灣作家、畫家、詩人、美學家。文字僅供交流學習所用,版權歸蔣勳老師及出處所有。 孤獨六講 《孤獨六講》這是一本講述孤獨的書——殘酷青春裡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但《孤獨六講》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
  • 蔣勳《孤獨六講》:享受孤獨,是一個人完滿的開始
    蔣勳在《孤獨六講》中說:在這匆忙的城市裡,我們都是孤獨的個體。其實,不止在匆忙的城市中,我們生來便註定孤獨。低級的孤獨,讓你倍感寂寞;高級的孤獨,才是一個人完滿的開始。那時候,我以為的孤獨就是孤單;但現在看來,那只是一種低級的孤獨。當我被這種孤獨感驅使著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那是一種很可怕的狀態。因為你不能與自己對話,需要他人的填充,才能讓自己的內心平靜。
  • 《孤獨的價值》:不要因為「孤獨」被汙名化,而放棄一個人的快樂
    【溫馨提示:看到最後才不辜負圖書編輯的一片苦心】說起孤獨,很多人會眉頭一皺,生怕這個詞跟自己扯上什麼關係。在當今媒體的「洗腦式」宣傳中,孤獨就像病毒一樣被人躲避,很多人看到單身女性時會忍不住詢問「你一個人不覺得有點孤獨嗎?」看到新聞裡提到獨居老人,會暗自猜想他們過著怎樣悲慘的生活。
  • 不懂得體驗孤獨,你就會「人云亦云」
    蔣勳的《思維孤獨》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兒子看到爸爸偷羊,於是兒子將爸爸告到了官府。有人向孔子轉述這件事,稱這兒子很「直」,意思是說兒子很正直。但是孔子卻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蔣勳一直沒明白孔子為什麼要這樣說?
  • 不要害怕孤獨——讀《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在那段時光裡,你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走路,一個人逛街。你有時候也會覺得落寞,也會覺得失望,為什麼別人都是手挽著手,春風滿面向前走,我就得是一個人呢?劉同說:「也許你現在仍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睡覺,一個人乘地鐵,但是你卻能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睡覺,一個人乘地鐵。」這就是孤獨的力量。
  • 接受孤獨的存在:因為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但這些書的確撥雲見日,讓我能夠正確認識孤獨,走出困境。其中一本書是《你的孤獨,雖敗猶榮》。這本書的作者是劉同,書籍發表於2014年。現在已經是2020年,算起來這時間真的有點久,但是,書中傳達的理念是一直延續的。正是因為 ,這種精神層面去剖析孤獨的文章不會受限於時間。孤獨是什麼?
  • 你是否害怕寂寞?想要逃避孤獨?只因你沒認清孤獨並發現它的價值
    文|於三皮兒 你是否經歷過寂寞?是否因為孤獨而感到過痛苦? 有人為了逃避孤獨,而選擇夜夜笙歌;也有人因為害怕寂寞,而甘願磨平自己的稜角。 然而,在兜兜轉轉的人生劇本中,逃避孤獨的人往往只會變得更加痛苦。
  • 心理學:與其被孤獨煩擾,不如愛上孤獨。我們應當如何應對孤獨
    人類因為活著就會產生孤獨感。知道孤獨究竟是什麼,徹底地了解孤獨很重要。本文將解說讓孤獨也能為我所用的方法。 人類也因為孤獨而避免了被孤立的危險。 也就是說,孤獨也可以轉化為促進交友的本能。正因為感到孤獨,才會和其他的人靠近加深關係。我們不應該把孤獨看作是不好的,而應該把孤獨看作是一種重要的感覺。這樣的話,總覺得會有能量從心底湧出,讓我們知道孤獨是有用的。
  • 不要害怕孤獨,因為你正在成長!
    會的」什麼是孤獨?怎樣又能被稱作孤獨呢?我想借用白鶴林的《孤獨》中詩句能夠很好的表示吧,他寫道:「從幼年時代起,我便孤獨一人,與歷代的星辰為伴。」在詩句中,悲涼與星辰作伴,浩蕩的宇宙之中,只此一人,也未免太過空曠孤寂了。詩人訴說著自己孤單的童年,只有星辰一直在陪伴自己,朝代在更迭,童年的我偶爾能發現一兩個新星光,那是星辰的暗光剛剛到達我那深邃的眼眸中,仿佛在向我訴說著孤獨。
  • 《孤獨的價值》:孤獨,並不是你不合群,而是不隨波逐流
    文 |晴風圖 |網絡不知道有沒有一些時刻,你覺得孤獨不已呢?覺得好像自己沒有別人快樂,看著很多人和朋友出去吃飯,和朋友聚會,總覺得自己老是一個人,與人格格不入。有時候我們就在想,是不是很可憐,過得很悲慘,甚至會抑鬱。但其實孤獨並沒有那麼可怕,孤獨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孤獨對我們來說其實是一件很好的事。
  • 不要害怕孤獨,它是你最好的夥伴
    因為不論是平常上下學還是吃飯,我一直都是一個人,算是我的一種「癖好」,我這樣的人也挺奇怪的,熬夜對我來說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我喜歡一個人聽著歌,一個人看著書,一個人做所有事情,卻又獨獨討厭一個人,會覺得很孤獨,曾經有過抑鬱症,最討厭的事是在下午四五點睡覺,睡醒之後凝靜的空氣放空的大腦會讓我感到有一種無法言語的孤獨,有次和朋友出去喝酒,在臨近喝多的邊緣,我不知道該給誰打電話去撫平我的情緒,
  • 不要害怕孤獨長大
    1 你有害怕孤獨地長大嗎? 你過了十八歲,可以去網吧,不受未成年人法律的保護;你上了大學,做了兼職,賺了人生的第一筆金;你開始思考自己往後的生活來源,每一筆開銷都精打細算,每一個選擇都深思熟慮 你將會迎來人生中的種種機遇與挑戰,你是否害怕獨自面對?
  • 你的孤獨,雖敗猶榮(深度好文)
    我們都是這個城市的孤獨症患者,每個人就像是大海裡的鯨,發出的頻率是52赫茲,但正常的頻率是15至25赫茲,世上沒有任何鯨魚能聽懂,就像這世上沒有一個人能聽懂你一樣,那條鯨魚沒有放棄,大海吶喊了二十五年,無人應答,但大海有多浩瀚它比別的鯨魚都清楚。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
  • 真正的強者,從不害怕孤獨(句句戳心)
    在現實社會中,很多人都是被孤獨打敗。在校園裡,不喜歡抱團的人總會被其他同學稱為「獨行俠」。但是到了職場中,這樣的人也許就不會被這麼叫了,因為當你長大以後,你才會發現,真正的強者,從不害怕孤獨。那麼,該怎樣戰勝「孤獨」呢?1、坦然接受並用心去感受孤獨。誰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個知心朋友,每時每刻都陪伴在自己身邊,但是有時候,有些事卻不得不自己去做。
  • 如果你的人生總是鬱郁不得志,那是因為你沒有學會孤獨|探討孤獨
    叔本華/02/或許,我們都誤解了孤獨《圓桌派》有一期講過一個這樣的故事不是你孤獨了,你就是一位智者,你就比別人「高人一等」,你就與眾不同。孤獨,不過是一種選擇罷了。然而,需要注意一點的是,如果你時常感到所謂的「孤獨」,但是生活卻過得一團糟,感覺生命被撕扯的四崩五裂,那你這不叫孤獨,你純屬是一個寂寞之人罷了。寂寞是什麼?
  • 年輕人,請你不要害怕孤獨
    但不論如何,也要請你保持好自己的心態,善待陌生人的每一個微笑。也許某一天,走在路上的你剛剛下班。突然間會感受到一種莫名的幸福,你要相信,那是來自我的穿越時空的思念。每個人都會經過一段,獨立成長的日子,在這段獨立的時光裡,你最能感受到的,其實就是孤獨。但是不要擔心,在你感受孤獨的同時,也是你快速成長的時候。每個人都需要成長,而孤獨就是成長最好的陪伴。
  • 孤獨是大學的必修課
    正視孤獨,很多人害怕孤獨,做什麼事情都喜歡成群結隊,於是你開始了所謂的合群。開始你可能覺得很開心,交到了朋友。但是,慢慢地你會發現,合群似乎也很麻煩,可能你要花很多時間去等,會浪費很多時間,有時候會為了合群而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大可以退出,可以嘗試著一個人去做一些事情。
  • 心理學:孤獨不代表寂寞、可憐、沒人愛,孤獨是一種能力
    動漫大師宮崎駿說:「我們的孤獨就像天空中漂浮的城市,仿佛是一個秘密,卻無從述說。」默默地承受孤獨,成了我們的家常便飯。03人越成長越孤獨,畢竟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如果你認為,孤獨只是因為沒人陪伴,那就錯了。人越多的地方,越能襯託出孤獨。
  • 你感到孤獨嗎?談談我自己是怎麼和孤獨相處的
    獨處有多種形式,有一些特別極端的情況,例如隱士,他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沒有社交,有一些相對比較溫和的人尋求孤獨,他們由於某些特定原因(例如冥想,反思或實現某些目標)而獨自度過時間。另一方面,在某些情況下,孤獨成為精神和身體問題的原因,甚至是死亡。有一個詞叫「孤狼」,說的是對社會有非常負面的影響,因為它曾經用來形容人他的孤獨是導致暴力的仇恨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