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和沐風
圖|來源網絡
有時候站在繁華的街道上,看著人來人往,心裡會湧現出一種「城市比沙漠還要荒涼」的感覺。
人與人之間那麼擁擠,距離靠得那麼近,卻幾乎沒有任何視線交集,完全不知道彼此心裡在想什麼。
很多人都說這是一種孤獨,是現代人的一種通病。但其實這不是孤獨,而是寂寞。
寂寞與孤獨處在一種完全對立的位置上。
被譽為「臺灣文化教父」的蔣勳先生在他的著作《孤獨六講》中說到:
「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和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在孤獨中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
在《孤獨六講》這本書中,蔣勳先生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但他要談的是:
「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越來越孤獨的社會
在網絡與通訊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內心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卻愈發沉重。
以前每天打開報紙、電視消磨時間,現在一部手機就足以佔據我們一天睡眠以外的16個小時。
那個沉默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在通過各種渠道表達自己的意見。
每時每刻,只要打開手機,熱鬧滾滾的新聞都會撲面而來,人們跟隨著各種媒體的喧譁,急著對事件的人事物指指點點,習慣性地不斷發言,同時也習慣沒有機會把話說完。
因為只有人在說,而沒有人在聆聽。
每個人都只是在不斷被刺激的情況下,焦急地把想說的話倒出去,根本無暇顧及別人說了什麼,更無法安靜下來,給點時間與自己的內心談話。
當往外說得越多的時候,向內面對自己的機會就越少,所以人也就越來越孤獨了。
不被認可的孤獨
東方國度受儒家文化思想影響比較深遠,崇尚中庸之道,歌頌群體文化,排斥特立獨行,於是「孤獨」成了一種不被理解和認同的缺陷。
然而從小到大,我們卻總能在各種熱鬧的聚會中,感到難以言喻的孤獨。
小時候會常常被問到:「學習成績好嗎?」「考試排名第幾了?」
長大了就學會彼此噓寒問暖:「工資多少?」「買什麼車?」「買房了嗎?」「何時結婚?」「何時二胎?」「妻兒好嗎?」
我們在各種打著「關心」旗號的問答下,幾乎喪失自己的所有隱私,不誠懇回答都是「不給面子」。
因為大家一方面自己害怕孤獨,一方面不允許別人孤獨,所以容不下別人的「不透明」或者特立獨行。
因此,在群體規則的社會裡,我們從小就被訓練「與眾合一」,穿一樣的衣服,剪一樣的頭髮,說一樣的話,做一樣的事情,否則就要受歧視或者懲罰。
前陣子開學,有位高一的女生放學後來找我哭訴,說那天被訓導主任記過了,因為她那頭「不聽話」的頭髮。
學校要求女學生都要剪統一的齊耳髮型,這位女生的發質天生捲曲蓬鬆,剪這種髮型,如果不做特定造型,整個頭就會像「炸」過一樣。
她家裡的條件不太好,做一個頭髮造型對她來說是一種負擔,所以她一直都是扎頭髮的造型。
頭髮和裝扮是個人的事,放到群體中,卻變成了大家共同的事情。
本來在校園中也無可厚非,只是當群體「求同」過於苛刻,對特立獨行做最大壓抑時,人性便無法彰顯了。
曾生活在華人大家族中的張愛玲說:
「在傳統的社會裡,人是沒有隱私的。一大清早不把門打開,就是在做壞事。即使關了門,紙糊的窗戶,舔一舔也就有了可以窺探的破洞。」
所以經歷過華人「大同」的生活,也體驗過西方社會「孤獨」的生活之後,張愛玲最後選擇了後者,選擇「孤獨卻完整」的自己。
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
在西方,「孤獨」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在各種語系裡,孤獨是「太陽」或「惟一」的意思,有一種莊子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意境。
蔣勳先生在書中寫道:
「在浩瀚的宇宙中,孤獨者對自己的存在自信而且自負,並不需要他人憐憫。這樣的「孤獨」,充分認識到自我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完滿個體。」「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人們很容易因為害怕孤獨,而拼命往外尋找擺脫孤獨的方法,走進熙熙攘攘的人群,或者呼朋引伴大醉一場。
到最後卻發現,其實這樣更孤獨。
因為不能與自己相處的人,也是很難和別人相處的。
一旦與別人相處不來,很容易就會感到空虛,從而更想快點去打破這種「孤獨」的狀態,如此便陷入一個無解的循環中。
因為「想要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
有時候速度與深度是相悖離,跑得越快,孤獨越是窮追不捨,人也就一直處在孤獨的狀態中。
反而慢下來的時候,給點時間和耐心慢慢與自己對話,醞釀出一種類似於「與自己談戀愛」的情感時,就不再感到孤獨了。
因為學會體察自己、愛自己的時候,才真正有能力與別人相處,並且喜愛上別人。
終究,那些我們認為可以簡化的東西,其實都很難簡化,恰好相反,它們甚至需要我們花更多時間、空間和精力去與之對話和相處,從而使它慢慢沉澱下來。
那時候會發現,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的那半個缺失的「另一半」,其實在周圍的每一個人身上都能找到相符的東西。
如此,我們就將更不感到孤獨,甚至有機會覺得生命是圓滿的。
(完)
作者簡介:大和沐風,工科出身,以成為一個工作狂為理想的極簡主義者、環保主義者。喜愛薄荷,沉迷旅行,專注自虐,追求自由,至死都是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