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自己是孤獨的,與幸福息息相關。承認自己孤獨並不是消除孤獨。
在街上走著,情侶們卿卿我我。餐廳裡,一群人正在慶祝。可是自己沒有戀人和頻繁見面的朋友,只能買便利店的關東煮,在夜晚的街道徘徊。在不同的城市打拼,身邊沒有家人,很寂寞。孤獨很痛苦。難道就沒有辦法消除孤獨嗎?
乍一看把生活排滿了好像就能與孤獨無緣,但是這樣就真的沒有孤獨感了嗎?即使有戀人,也會有因為「他不能理解我的心情」而感到空虛。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獨。我們之間不可能完美地互相理解,孤獨感就會由此而生。
人類本質上是孤獨的。
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們就變得輕鬆了。一想到大家都很孤獨,就想邀請好久不見的朋友去卡拉OK。就會覺得手上的關東煮變得格外好吃。然而群裡一叫,沒想到大家都閒著,可約。
人類因為活著就會產生孤獨感。知道孤獨究竟是什麼,徹底地了解孤獨很重要。本文將解說讓孤獨也能為我所用的方法。
01孤獨的優點
·孤獨是交朋友的動力
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說,孤獨是為了生存而發展起來的能力。自古代以來,人類一直在自己家中生活,因此,從一群動物中走出來是一件很有可能受到外敵襲擊的事。因此我們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人類也因為孤獨而避免了被孤立的危險。
也就是說,孤獨也可以轉化為促進交友的本能。正因為感到孤獨,才會和其他的人靠近加深關係。我們不應該把孤獨看作是不好的,而應該把孤獨看作是一種重要的感覺。這樣的話,總覺得會有能量從心底湧出,讓我們知道孤獨是有用的。
·孤獨使你成長
孤獨是讓你成長的機會。在可以說是睿智的佛教中,傳承被認為是本質上孤獨的存在。所以不要害怕一個人。
即使有很多朋友,如果感覺不到聯繫的話,我們也會感到孤獨。
「他不關心我」
「他不認真聽我的煩惱」
也許這樣的煩惱又會無窮無盡。
在佛教中,我們建議與孤獨的人之間的關係保持適當的距離,因為他們無法獲得這種有意義的聯繫。也就是說,與其在維持人際關係上消耗能量,不如在提高自身的能力上使用能量。
但是,這並不是說讓人單純地去變得孤獨。而是通過與孤獨的優秀的人交流,可以使我們自身也得到成長。
·孤獨能提高創造力
要交優秀的朋友,學識淵博,識真理,又聰明,能讓我們認識到許多有益的事情。愛因斯坦、牛頓、麥克斯韋、貝多芬、託爾斯泰、尼採等傑出的藝術家、思想家和科學家都比較內向,他們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繫,在孤獨的環境中集中精神,發揮了創造性。
託爾斯泰說:「當我孤獨的時候,感到自己是真正的自己」。
尼採說:「獨自一人,人就會對自己嚴格,對他人變得溫和起來。無論哪種情況,都能磨練人格」。
孤獨的時間正是讀書和挑戰新事物的好機會。
02孤獨的缺點
前述佛教所意味著的孤獨並不是斷絕關係的「孤」。這裡隱藏著真理,我們不能切斷自己和他人之間的聯繫。
馬裡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發展心理學家肯尼斯·魯賓(Kenneth Rubin)指出,孤獨對人類是有意義的有4個條件。不符合這些條件的孤獨基本上可以認為是有害的。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孤獨的缺點。
·孤獨會帶來嚴重的壓力
芝加哥大學的約翰·卡奇奧波教授報告了調查孤獨給人帶來的不良影響的研究。孤獨感會引起壓力反應,荷爾蒙「皮質醇」不斷分泌。過量的皮質醇會導致睡眠不佳、高壓、免疫功能下降。讓身體的老化加快,容易患上心臟病、腦血管、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疾病,死亡風險變高。
·孤獨削弱了自身的控制能力
物理學家Baumester召集受試者進行了一個自動控制的心理實驗。結果表明,孤獨感降低了自身調節能力和自身價值的邏輯思考能力。
·殘酷的孤獨感使人變得攻擊性
社會學家羅伯特·維斯說,當一個人感到孤獨時,就會積極地結交朋友,並對他人抱有好感。就是我們與他人的聯繫的本能和積極的反應。但是,孤獨感變得嚴重的話,就會發生變化。維斯說,孤獨的狀態變長的人,有時會捐錢,有時會對幫助不認識的人,有時也會對他人持批判態度。他認為孤獨的人是消極的,會認為「他人和社會不好」產生報復性心理等受害者意識變得強烈起來。
03如何應對孤獨?
《孤獨的科學》將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分為3類,並提倡加強各自的聯繫。
a.個人的聯繫
和自始至終支持你的好朋友、戀人等親密的人之間的情感聯繫。
b.關係的聯繫
與朋友和家庭等大範圍的聯繫。
c.集體聯繫
大學,職場,興趣小組等特定的集團之間的聯繫。
我們需要意識到這3種聯繫之間的平衡。
a.個人的聯繫
定期和同城的朋友,戀人等見面。
b.關係的聯繫
與保持聯繫的幾個朋友一直聯繫著。
c.集體聯繫
參加興趣小組的聚會,同學聚會等。
在建立聯繫方面,最重要的是坦率地承認自己是孤獨的。不必強調自己不孤獨,也不要否定孤獨這件事。因為就我們都是孤獨的這一點而言,我們能互相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