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孤獨但不沮喪——理解孤獨和抑鬱之間的區別

2020-12-26 騰訊網

內心如此孤獨,外在卻如此忙碌而你想要的只是一個關心你的人。——米歇爾·布蘭奇

孤獨和抑鬱

要理解孤獨和抑鬱的區別,必須首先認識到它們都是情感。我堅定地相信斯賓諾莎的格言:「情感是痛苦的,一旦我們對它有了清晰而準確的認識,它就不再痛苦了。」「如果我們能更好地理解每一種情緒,我們就不太可能遭受它們的折磨。」

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就是這樣。讓我們開始吧。

根據丹佛大學心理學家Phillip Shaver提出的情緒原型方法,孤獨和抑鬱都是悲傷這一主要情緒的次要情緒。我們首先體驗到悲傷,然後,正如我們會在腦海中重複某些心理「腳本」,直到出現孤獨或抑鬱等次要情緒。為了理解孤獨和抑鬱之間的區別,我們需要理解產生它們的心理腳本。

來源:pixabay

導致孤獨的心理腳本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我希望我的社會關係比現在更有意義。像所有其他負面情緒一樣,孤獨是一種內在信號,讓你知道是時候改變你的生活了。它激活了英國教育心理學家帕梅拉·夸特(Pamela Qualter)所稱的「重新融入動機」,促使你努力回到社會圈子,並與他人發展有意義的關係。

抑鬱則完全不同:你會對自己重複兩種心理腳本。第一,我希望我的生活比現在更有意義。第二,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改變它,而這一點正是最為有害的。

換句話說,你可以感到孤獨(因為你缺乏有意義的人際關係),而不會感到沮喪(因為你缺乏有意義的生活並且無法創造一個有意義的生活)。

如果你感到抑鬱和孤獨,你可能已經放棄了發展中生存和成長所必需的,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換句話說,你可能已經失去了希望。這不是個好現象。在14世紀的史詩《地獄》中,但丁描述了一次寓言式的煉獄之旅。當他進入地獄的時候,門上的銘文很能說明問題:Lasciate ogne speranza, voi ch 'intrate(「進入這裡的人,放棄一切希望」)。正如烏拉圭諺語「希望是我們失去的最後一件東西」,沒有希望的時候,我們就會通過這扇門進入人間地獄,而沒有人應該去地獄。

從臭名昭著的納粹集中營奧斯威辛和達豪中倖存下來的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維克多 弗蘭克(Viktor Frankl)提供了一個深刻的例子,說明了無論如何都不要放棄希望的重要性。根據弗蘭克的說法,那些對自己的生活抱有更大目標的囚犯最有可能活下來——無論是回家照顧孩子還是完成他們在戰前開始的一系列科學實驗。

對於那些放棄了一切希望的囚犯來說,情況正好相反。用弗蘭克的話來說:「那些在生活中看不到更多意義,沒有目標,沒有目的,因此沒有意義繼續生活的人有難了。」弗蘭克冷酷地描寫了一個放棄了生活目標的囚犯眼中的表情:呆滯,失去了生活的動力。一兩天之內,他們就走了。

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失去聯繫

當你既沮喪又孤獨時,這不僅意味著你承認你的人際關係並不像你希望的那樣有意義(這就是孤獨),還意味著你與外在世界(社會關係)、內在世界(自我關係)的隔絕。——這就是抑鬱症。正如Frankl所觀察到的,這種斷開是你要不惜一切代價避免的。

要意識到的關鍵是,就像許多其他的負面情緒一樣,孤獨——如果你願意把它從傷害你的東西轉變成促進成長的積極催化劑——它將推動你採取行動,改變最初導致孤獨的外部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你可以將孤獨從一種痛苦的消極情緒,重塑為一種積極的內在信號,促使你認真看待生活中的各種關係,並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它們。

來源:pixabay

將孤獨轉化為獨處和社交

如何?這三個關鍵的策略將幫助你把孤獨轉化為獨處和社交。這些步驟都基於孤獨的核心原則:不是缺乏人際關係導致孤獨,而是缺乏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換句話說,即使你被人包圍,你仍然會感到孤獨。

1、投資那些現在或有可能變得有意義的關係。為了讓你的投資更有價值,請參考威斯康星大學的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電子交流不會刺激對方體內釋放催產素(一種與親密和養育有關的讓人感覺良好的神經肽),也不會減少分泌皮質醇(導致壓力)。然而,一個電話——如果認真而有意義地進行的話——就會起作用。我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但是我想要的朋友是那些能在不影響我價值觀的前提下,幫助我減輕壓力,讓我感覺更溫暖,更融洽的人。

2、脫離那些現在不存在,或者看起來沒有潛力變得有意義的關係。為了讓你的生活保持一致,你必須弄清楚是什麼讓你感覺不一致。花時間回復那些不夠重視你,不想跟你在現實生活中進行交往的人,是對時間和精力的最大浪費。

3、發展新的有潛力變得有意義的關係。參加聚會小組、歡樂時光、研討會和其他社交活動,在那裡你可以與新朋友聯繫。同樣重要的是,制定一項社會行動計劃,幫助你重新融入社會,結識擁有你所尊重的價值觀的新朋友,發展你未來需要的人際關係。

孤獨和抑鬱之間的根本區別是:抑鬱是一种放棄希望的孤獨。與其放棄希望,不如試試這些策略,創造更多與你的價值觀一致的東西,讓你的生活充滿你想像中的有意義的關係。

相關焦點

  • 困在純真與虛偽夾縫的霍爾頓:叛逆墮落的背後是無邊的沮喪與孤獨
    可其中令人沮喪(depressing)和感到沮喪(depressed)出現多達30次,而孤獨(lonesome)一詞出現了1次。每次的荒唐尋樂行為都以沮喪和孤獨開始,又以更加沮喪與孤獨結束。如此循環反覆,不斷在摧垮他的精神。
  • 成年人如何面對孤獨?如何減小孤獨帶來的負面影響?
    但無論如何,那一定是種很不一樣的體驗。於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開始了這趟72小時的孤獨旅程。抵達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封存手機,和親人朋友們簡單交代後,我把手機鎖進了玄關的黑盒子裡。起初還有很多不舍,真正放進去那一刻心裡在想:好像也不過如此嘛。
  • 孤獨是你的宿命
    也許孤獨是愛的最意味深長的贈品,受此贈禮的入從此學會了愛自己,也學會了理解別的孤獨的靈魂和深藏於它們之中的深邃的愛。從而為自己建立了一個珍貴的精神世界。但解除孤獨畢竟只能靠相愛相知的人,其餘的人擾亂了孤獨,反而使人更感孤獨,猶如一種官能,因為受到刺激而更加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孤獨和喧囂都難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寧可選擇孤獨。 4 在靜與鬧、孤獨與合群之間,必有一個適合於我的比例或節奏。
  • 抑鬱、焦慮、孤獨,年輕的人們該去哪兒?
    他們孤獨地痛苦著,竭力追求精神自由,卻被功利的人生觀包圍,思考「人為什麼活著」就會招致嘲諷。當我和他們分享信仰如何幫我找到生命的意義,他們未必完全理解,卻感到如釋重負:原來也有人在思考並找到了答案。 以前的孩子幾乎都有兄弟姐妹,放學回來之後,要不跟兄弟姐妹一起,要不跟小夥伴在一起。即使遇到什麼挫折,大家一玩、一放鬆、一高興,小夥伴聊一聊,痛苦的心情就能得到緩解。現在的孩子沒有人可說,他們就孤獨地痛苦著。很多孩子的痛苦沒有出口,當痛苦壓到一定程度,他們就承受不了了。很多人理解不了現在的孩子這麼容易自殺,認為他們脆弱。通過和他們的深度交流,我很能理解他們。
  • 《孤獨的價值》:孤獨,並不是你不合群,而是不隨波逐流
    文 |晴風圖 |網絡不知道有沒有一些時刻,你覺得孤獨不已呢?覺得好像自己沒有別人快樂,看著很多人和朋友出去吃飯,和朋友聚會,總覺得自己老是一個人,與人格格不入。有時候我們就在想,是不是很可憐,過得很悲慘,甚至會抑鬱。但其實孤獨並沒有那麼可怕,孤獨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孤獨對我們來說其實是一件很好的事。
  • 心理學:與其被孤獨煩擾,不如愛上孤獨。我們應當如何應對孤獨
    乍一看把生活排滿了好像就能與孤獨無緣,但是這樣就真的沒有孤獨感了嗎?即使有戀人,也會有因為「他不能理解我的心情」而感到空虛。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獨。我們之間不可能完美地互相理解,孤獨感就會由此而生。 人類本質上是孤獨的。
  • 周國平:喧囂和孤獨,選孤獨;我說:孤獨的人都渴望被理解
    文∣閒時翻書君(原創文字,拒絕轉載,歡迎關注)孤獨與喧囂,若要從中選擇一個,你會怎麼選呢?01-一個人時,自然會明白孤獨的悲情。有些話想對誰說一說,卻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只好自己對著自己發呆。這就是孤獨。
  • 賈平凹《自在獨行》:真正的孤獨是沒人理解,那如何排遣孤獨呢?
    「好多人在說自己孤獨,說自己孤獨的人,其實並不孤獨。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這段話賈平凹在《自在獨行》說的,我覺得說得很好。為什麼呢?第一、能說出來的孤獨,是需要人陪,不是孤獨。第二、真正的孤獨是沒有知己,沒有人懂。這兩點,我是十分認同的。
  • 你心中的孤獨是什麼顏色?
    現代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人們都有些難以逃脫的情緒問題,每個人都有孤獨的時候,只是孤獨的程度有所不同。 當孤獨成患,無人理解時,就只剩內心不斷地掙扎與撕扯。
  • 最不怕孤獨,適合孤獨到老的星座,沒了愛情羈絆,反倒更加出色
    所以說,孤獨就如同一把雙刃劍,懂得運用的人,是件法寶,而不懂得的人,則害人害己。那麼,都有哪些星座從不懼怕孤獨,反倒享受,特別適合孤獨終老的呢?當然了,水瓶終究還是凡人,也懂得人生沒有如此完美的狀態,甚至也能夠知道,極度的孤獨,就如同抑鬱一般,沒有必要去觸碰。所以,做到適度的孤獨,才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所以,也就在這麼一種想得開,想得遠,同時也能夠客觀對待孤獨的情況下,水瓶倒是能夠過得輕鬆愜意,身心自由地做自己,隨心所欲地面對這個世界。
  • 「後搖是365種味道的毒藥」,孤獨、抑鬱、矯情、性冷淡?事實上遠不...
    很多人認為,後搖和純音樂跟不同,它的情緒攜帶和情感渲染比較強烈,容易引起聽眾的腦皮層興奮,用唐僧的話來說,就是後搖比純音樂更能引起聽眾的共鳴。然而,在大多數人看來,後搖代表著是孤獨、抑鬱、情緒、性冷淡……如果你打開百度或者谷歌搜狗,你輸入類似「後搖」的字眼,你就會不自覺地發現,類似「喜歡後搖是不是有病(抑鬱內向)?」
  • 科技悖論:科技和社交媒體,是如何讓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
    她繼續說道:"這一系列額外的期望讓孤獨的體驗變得更加困難。我們的祖父母,我們的曾祖父母,並不認為他們會有平均338個Facebook好友。" 馬特和韋伯州立大學的計算機教授盧克·費爾南德斯(Luke Fernandez)在2019年出版的《無聊、孤獨、憤怒、愚蠢:改變對科技的感覺,從電報到Twitter》一書中探索了科技和情感之間的聯繫。
  • 如何理解馬奎茲的《百年孤獨》?這五點可以幫助你避免閱讀陷阱
    作為普通的讀者,我們如何閱讀《百年孤獨》這本世紀的傑作?首先,本書沒有序言,也沒有明確指出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發生在公元年,因此普通的讀者最好不要第一次探究這本書的深層含義,而是先讀故事,我想這就是閱讀最重要的重點。
  • 《阿黛爾的生活》誰能理解阿黛爾的孤獨
    人與人之間能夠相互理解嗎?在重要的宴會上,Emma和朋友討論席勒,討論表達、討論性慾。阿黛爾忙著關心每個人是否還需要香檳、意面。大家都在說社會階層。藝術比食物高級嗎?我希望你也能寫作、創造、和高貴的上層人士坐在一起侃侃而談。你希望我吃飽喝足、為愛鼓掌鼓到爽。無時無刻都在做價值判斷啊。
  • 蔣勳《孤獨六講》:孤獨很好,讓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人與人之間那麼擁擠,距離靠得那麼近,卻幾乎沒有任何視線交集,完全不知道彼此心裡在想什麼。很多人都說這是一種孤獨,是現代人的一種通病。但其實這不是孤獨,而是寂寞。寂寞與孤獨處在一種完全對立的位置上。被譽為「臺灣文化教父」的蔣勳先生在他的著作《孤獨六講》中說到:「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和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在孤獨中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
  • 從賈平凹的《自在獨行》裡看見的,並不是孤獨,孤獨是生命的禮物
    從賈平凹的《自在獨行》裡看見的,並不是孤獨,孤獨是生命的禮物不知道你有沒聽過這樣一句話:「說自己孤獨的人往往不孤獨,真正的孤獨者是偶然做些長嘯,如我們看到的獸」。前者很好理解,後者便有些深奧了。那不妨來看看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吧。這本書在出版的兩年內,發行超過百萬冊,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 水形物語:不在孤獨中倖存,就在孤獨中滅亡
    豐富自己、感動他人、點亮世界文— —孤舍主人 就像魯迅所言,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一樣。《水形物語》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不在孤獨中倖存,就在孤獨滅亡。誰倖存了?綜觀整部影片你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由孤獨而串起來的故事。故事裡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孤獨。艾麗莎孤獨,失聲的生理缺陷使得她很少與人進行有效的交流。魚人孤獨,從遙遠的棲息地被抓到實驗室裡飽受摧殘。瑟拉孤獨,只好每天嚇喋不休的同艾麗莎「說話」,落魄的老畫家孤獨,因為沒有人再接納他的畫作也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的性取向。間諜科學家也是孤獨,夾在國與國政權與政權之間,兩邊都得不到信任。
  • 心理學上如何解釋「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心理學上如何理解這段話?究竟可以成就一個人?還是毀滅一個人?就大多數人而言,如何更好的平衡這兩者的關係?要麼庸俗要麼孤獨?非此即彼嗎?就人生的意義來說,叔本華在愛與生的苦惱,生存空虛說等隨筆中,確實經常提到這兩個詞,其實這只是他人生哲學的一個比喻。因為叔本華是個唯意志論者,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唯個人慾望論者。
  • 總是懷疑、不信任對方:原來是孤獨感在作怪
    兩人誰也不讓著誰,矛盾就此停留在一個不信任對方,一個不理解對方的局面。他們兩個人對彼此都挺冷淡,這種冰冷的感覺讓男友很孤獨,明明很思念女友,希望得到女友的陪伴。卻要說出傷害對方,懷疑對方的話語,女友心理怎麼可能舒服。
  • 《我和厄爾以及將死的女孩》孤獨是心理情感,怎麼做不會感到孤獨
    一個孤獨的人要如何接受別人走進自己的內心?自己先走進別人的生活人為什麼會孤獨人為什麼會孤獨,電影裡沒有直截了當的講明,但是透過格雷格我們可以看出,孤獨是沒有共鳴的人,是內心的思想和心境不被人了解,是和別人的層次和頻率不一樣,說文藝點是找不到靈魂契合的人,說通俗一點,就是我們不是一個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