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喧囂和孤獨,選孤獨;我說:孤獨的人都渴望被理解

2021-01-07 閒時翻書君

文∣閒時翻書君(原創文字,拒絕轉載,歡迎關注)

孤獨與喧囂,若要從中選擇一個,你會怎麼選呢?

01-

一個人時,自然會明白孤獨的悲情。

有些話想對誰說一說,卻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只好自己對著自己發呆。

這就是孤獨。

在人群中,自然會曉得喧囂的無奈。

有些單調的話不再想聽,但嘈雜聲從四面八方湧來,像潮水一樣把人給淹沒了,不得安寧。

這就是喧囂。

02-

也有人說過:在一群人的歡呼聲中感受到一個人的寂寞,最為孤獨。

可能這不一定是孤獨,而只是還沒有找到一個聊得來的人。

當找到了這樣的人,把這一輩子的話都講完後,再也無法找到共同話題之時,才是孤獨的開始。

若你想要加入到喧鬧裡去,卻總有一種出離感將你隔絕在外的話,或許你更接近孤獨多一些吧。

久了,也就不再想要加入進去,反而更願意沉浸在一個人的時光之中。

這時,孤獨會讓你與大部分人刻意保持一種距離,因為大部分並不懂你,正如你也不能理解他們的生活。

03-

而孤獨的感覺並不會讓人鐵了心一個人一直走下去。

越是一個的時候,其實越渴望另一顆能夠理解的心。

只不過,這樣的心靈,不知道存在於世界的什麼角落。甚至,不知道是否存在。

人生就是這樣一路走來。

從一個人,走入一群人;

又從一群人走出來,變成一個人。

然後在內心深處期待著世界的回聲,渴望著相遇,然後說一聲:原來你在這裡啊!

以上,是閒時翻書君的隨筆。

04-

現在送上這個句子:

「孤獨和喧囂都難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寧可選擇孤獨。」——周國平《人與永恆》

——

寫有思想的句子,就像品一杯咖啡,值得回味。

每日相約在「閒時翻書君」,加個關注,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孤獨像病毒,無孔不入
    孤獨為何變成一種人人都要逃避的感覺,明擺著的原因,它不像軟糖,柔軟甜蜜,當然也不像咖啡苦有苦的滋味,不知道究竟應該把孤獨比喻成什麼,如果你討厭酒那它就是烈酒、如果你討厭奶油蛋糕,那它就是比一般蛋糕還要膩上一萬倍的蛋糕。說讓人享受孤獨的雞湯,根本就沒有理解什麼叫孤獨,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用各種方式逃離自己的孤獨。
  • 讀書筆記:周國平散文集《敢於孤獨的勇氣》
    書裡講的人生哲理和西方哲學的一些見解和理論,孤獨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有一顆獨處的心。人生本沒有意義,但生而為人,我們可以賦予它意義。我們在孤獨中積累下來的人生智慧和內心的豐盈,會指引我們,使自己看清什麼是最重要的,從而找到自己的價值,使自己生命更有意義。
  • 周國平:「孤獨是人的宿命,但愛和友誼可以將它撫慰」
    作家周國平說:「孤獨是人的宿命,愛和友誼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將它撫慰。」 前段時間看了一期《令人心動的offer》,裡面的丁輝給人的印象挺深刻,作為實習生裡面年齡最大的一個,面對職業競爭的壓力也會更大。
  • 賈平凹《自在獨行》:真正的孤獨是沒人理解,那如何排遣孤獨呢?
    「好多人在說自己孤獨,說自己孤獨的人,其實並不孤獨。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這段話賈平凹在《自在獨行》說的,我覺得說得很好。為什麼呢?第一、能說出來的孤獨,是需要人陪,不是孤獨。第二、真正的孤獨是沒有知己,沒有人懂。這兩點,我是十分認同的。
  • 優秀的人,通常都享受孤獨!
    任何人的成功,都是在享受孤獨後,不斷努力的結果。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多人根本不理解「孤獨」這個詞!不少人,都只是單純的認為,「孤獨」就只是一個人待著這種狀態。可事實上,孤獨絕非這麼簡單就能定義。你會不會想到自己以後一事無成,和周圍人格格不入,然後孤身一人呢?每天你一個人在家,玩遊戲,看電視,從不學習,從不進步,你看上去有陪伴,生活很充實,可你的內心孤獨嗎?你會不會想到周圍人未來都成家立業,而你未來卻孑然一身,然後一生孤獨呢?
  • 精讀|孤獨是內心的狂歡,沒有與內心交談,不會懂得和自己獨處
    文/落筆言情孤獨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生活中舉目無親,煢煢孑立;另一種是不被他人理解,自願選擇了獨處。前者的孤獨,是環境的圈禁,是被動的,是悵惘的寂寞;後者的孤獨,是精神的圍城,卻是主動的,或許能教人探索到更多的豐富。
  • 誰說成長這條路就註定是孤獨的,我們都渴望不孤獨啊
    這都是離別的儀式,我們害怕離別。所以我們會在離別前,更多的相聚。今天講得是酒桌上的故事,它叫做孤獨。C先生剛從工地上回來,和我們傾訴了他所在的工地工作有多輕鬆。其實其中的苦楚我們都知道。內心的孤獨早已被他的眼神給出賣。C先生和D小姐在大學這幾年分分合合已經好幾回了。上一回他們分手還是在大二的時候,那個時候的C先生沒有現在的深邃,卻幼稚而略顯成熟。
  • 孤獨是你的宿命
    但解除孤獨畢竟只能靠相愛相知的人,其餘的人擾亂了孤獨,反而使人更感孤獨,猶如一種官能,因為受到刺激而更加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孤獨和喧囂都難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寧可選擇孤獨。 4 在靜與鬧、孤獨與合群之間,必有一個適合於我的比例或節奏。
  • 如何做到孤獨但不沮喪——理解孤獨和抑鬱之間的區別
    內心如此孤獨,外在卻如此忙碌而你想要的只是一個關心你的人。——米歇爾·布蘭奇 孤獨和抑鬱 要理解孤獨和抑鬱的區別,必須首先認識到它們都是情感。我堅定地相信斯賓諾莎的格言:「情感是痛苦的,一旦我們對它有了清晰而準確的認識,它就不再痛苦了。」
  • 沒有人能掙脫孤獨,蔣勳的《孤獨六講》,與我們傾心交流孤獨之美
    那些青春歲月裡如野草般瘋長的情慾的孤獨;那些繁華喧囂中無人讀懂的「語言孤獨」;始於雄心萬丈卻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人性內在本質中潛藏著的「暴力孤獨」;每一個人思維深處別人永遠無法理解的「思維孤獨」;愛與被愛而捆縛著的那無法掙脫的「倫理孤獨」。
  • 讀書筆記:《孤獨的力量:內心才是一切的答案》
    孤獨是生命的常態,學會獨處,在獨處中去學習,去完善,從而享受孤獨,把孤獨變成一種成長周國平說:「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須感到不安。」孤獨並不可怕,它是一切的開始,也是一切的結束。
  • 心理學:孤獨不代表寂寞、可憐、沒人愛,孤獨是一種能力
    原本以為,一個人看電影已是絕境,沒想到還有搬家和做手術!現實卻是,很多人都有獨自搬家的經歷,也有人感受過第10級孤獨:一個人上手術臺。還有人創造了第11級孤獨:在朋友圈發了祝自己生日快樂,幾百個好友,沒有一人點讚和祝福。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這是怎樣的一種孤獨與悽涼?
  • 《百年孤獨》裡把孤獨寫得最透徹的一句話,幾個字便寫盡人生孤獨
    莫言第一次在王府井看到盜版《百年孤獨》的時候說:「像被雷擊中一樣,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餘華說:「馬爾克斯是個了不起的作家,我對他除了崇拜沒有別的。」我相信看過這本書的人會分為兩類,一種是連人物名字都記不住的人,另一種是被它所深深震撼的人。
  • 你生而孤獨,終將孤獨,但我愛你丨阿斯伯格症候群
    正如日本哲學家三木清所說的一樣:孤獨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個人裡面,而在許多人中間。也許是因為被拒絕過、傷害過,許多曾付出真心、建立關係的人,最終選擇了退回黑暗角落中,封閉了自己,徹底與其他人隔離。但事實上,孤獨不是那麼無可救藥。
  • 你總以為孤獨離你很遠,可你有這些表現時,就證明你本就是個孤獨的人
    你們或許都覺得孤獨與自己無關,但某些時候恰恰相反,孤獨與你如影隨形。一旦你發現自己具備以下幾點特徵,那就說明你其實內心深處人就是一個孤獨的人。讓我們一起看看都有哪幾點吧。 曾經的班長小林就是一個擅長社交的人,她每個周末都會和新老朋友一起聚會,在她的朋友圈裡永遠曬滿了美照和聚餐圖,看上去她仿佛與孤獨毫無關係。我有次遇見她染了香芋紫的發色,當時還稱讚了一番,沒想到過了幾日她就把發色了亞麻棕。問起她時她笑了笑說:他們都覺得我不太適合紫色的頭髮。我問她:那你喜歡紫色的頭髮嗎?她說:那當然,不然我為什麼又漂又染,傷發質也要弄。
  • 智商高的人,孤獨會加倍?生而為人的孤獨你有同感嗎?
    「好多人在說自己孤獨,說自己孤獨的人,其實並不孤獨。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賈平凹《自在獨行》書的封面那個冷清寂寥的行路人,就足以牽起心底塵封許久無法言語的孤獨,孤獨會重合麼?孤獨是什麼?
  • 你的強大,來自你的孤獨
    >網絡上,曾經有個「一個人做過最孤獨的事情排行榜」:夜晚一個人坐公交,看路邊不停變換的燈光、樹木和行人;聽到一句熟悉的歌詞,想起從前的一個人,如今卻不在自己身邊……這些事情,說起來都帶著淡淡的憂傷。但很多網友卻不滿地說:「我就喜歡孤獨,孤獨為什麼不能是一種享受?」是啊,活得孤獨是常態,享受孤獨才是姿態。學會享受孤獨,能讓一個人活得更加清醒而堅韌,逐漸穿越迷茫,變得越來越強大。著名作家梭羅,可謂是一個真正意義上喜歡孤獨的人。
  • 孤獨是什麼?陌生女孩回答我:孤獨是生無可戀
    隨著我們的長大,好像大家都會有一堆堆的從來不和熟人說的話,哪怕是最要好的朋友。相反地,和陌生人聊起來倒是坦然很多。聊著聊著,我就在想,這是不是就是長大後的孤獨。其實細細想來,我倒真的不知道孤獨是什麼,哪怕聽了無數次,在各種評論區吐槽了無數次,我依然不知道孤獨的含義。
  • 《孤獨的價值》:孤獨,並不是你不合群,而是不隨波逐流
    所以說,千萬不要覺得孤獨不好,要去想孤獨其實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價值。01我們孤獨的背後,是缺乏思考作者在書中說,其實科學家和數學家他們很喜歡孤獨,很多人不理解孤獨帶來的快樂,而他們卻明白,所以現在的社會其實,科學家和數學家他們是獨佔著這份快樂的。
  • 水形物語:不在孤獨中倖存,就在孤獨中滅亡
    《水形物語》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不在孤獨中倖存,就在孤獨滅亡。誰倖存了?誰滅亡了?簡單地說,活著的都倖存了下來,死去的都滅亡了。綜觀整部影片你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由孤獨而串起來的故事。故事裡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孤獨。艾麗莎孤獨,失聲的生理缺陷使得她很少與人進行有效的交流。魚人孤獨,從遙遠的棲息地被抓到實驗室裡飽受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