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貓爸》趙薇演的畢勝男,道清中年女人處境:為孩子放棄自我

2020-12-23 檸重

趙薇,近年來已經很少再拍攝影視節目了,不過當年趙薇也是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的經典作品。她和佟大為一起主演的《虎媽貓爸》,是一部超級貼近現實的影視劇,在看過之後還是有著不少的共鳴。

在這部劇中,趙薇和佟大為是夫妻關係,趙薇飾演畢勝男,而佟大為飾演羅素。趙薇是屬於典型的女強人,而佟大為則是軟飯男。

很多人都在說,中年女人是處於最難的一個階段,畢竟上有老下有小。很多企業也並不喜歡這一類的人群,畢竟他們會因為子女以及家庭的瑣碎經常請假。

可要是一些剛出學校的實習生,就不會有這樣的困擾,他們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當中。雖說中年女人很困難,但大多數任註定是要經歷這樣的階段。

畢勝男和羅素之間是有一個女兒的,公婆幫忙帶著孩子。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公婆他們屬於寵愛式的,這也使得這個女兒一直把自己當成小公主。

在一次帶著女兒去鄉下好友家的時候,這個女兒的陋習也就全部表現出來了。比如說嬌氣到尿褲子,都不想去那裡的衛生間,這樣的做法讓畢勝男小兩口非常尷尬。

看到女兒被公公婆婆溺愛成了這般模樣,畢勝男實在是忍受不了啦。她開始選擇自己去帶孩子,不過從一開始,帶孩子的過程就是一地雞毛。

為了能夠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畢勝男咬牙賣掉在住著的房子,只是為了給孩子買一套學區房。

沒成想,等到畢勝男買好學區房之後,政策已經改變了,因為需要達到一定的入駐時間。

在畢勝男看來,要讓孩子上區域最好的學校,這樣才會擁有優越的教育條件。當沒能達到這樣的結局時,畢勝男非常無助,可身邊的人也都什麼忙都幫不上。

其實,現在很多學校的教育方式都是類似的,只要能遇到好的老師,不管去怎樣的學校,都不會有過大的差距。

可在畢勝男看來,就認為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去最好的學校。只能說,她把自己給逼得太緊了。

對於中年女人來說,有太多女人都是為了孩子而放棄自我。在有了孩子之後,仿佛就忘記了提升自我,而是把心思全部用到了老公孩子身上,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畢竟身為女人,不管在什麼時候,只有讓自己時刻保持優秀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對孩子過度寵愛或者說是保護,那都不是一件好事。可惜太多母親,只有在自己撞了南牆之後才懂得回頭。

其實,畢勝男也就代表了大部分的中年女人,總是一心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條件,卻忘記了把心思放到自己的身上。凡事別過於強求,順其自然,也許才是最好的狀態。

相關焦點

  • 《虎媽貓爸》趙薇為了孩子換房子,讓孩子遠離「壞孩子」有多難
    曾經火爆一時的電視劇《虎媽貓爸》裡有一個情節,趙薇扮演的虎媽畢勝男因為女兒的一番話,堅持要將家裡的小別墅換成每平米九萬的天價學區房,因為她女兒說:嘟嘟姐姐告訴我好孩子不塗指甲油,要好好學習,還說以後要多吃青菜不挑食。虎媽內心很感慨,刁蠻任性的小公主竟然在好孩子的影響下變得這麼乖巧懂事,為了能上好學校,交到好的朋友,這房子必須要換!
  • 網傳趙薇和秦昊組cp?《虎媽貓爸》升級版,直面孩子教育問題!
    《虎媽貓爸》《少年派》《小歡喜》,近些年來,電視劇拍出了不少關於兒童教育的好劇,真的是太「發人深省」了,為什麼這樣劇的比較受歡迎?因為「藝術來源於現實」,這些劇就是太能反映現實,引人思考,所以這種劇播出之後無論是從話題量還是關注度上都會有很大的反響!
  • 《虎媽貓爸》播完快一年,朋友圈裡還是有這樣的媽…
    ,每一對父母都傾其所有為孩子打造最好的成長空間。就像是趙薇和佟大為在去年播出的《虎媽貓爸》中飾演的爸媽一樣,一樣為了孩子焦慮,上火,頭疼…… 這幾日第22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公布了入圍國產劇名單,《虎媽貓爸》包攬了7項大獎領跑。這部圍繞著「育兒經」展開的教育現象劇,從去年開播以來,就引來了話題不斷。
  • 早熟的果子不甜——從電視劇《虎媽貓爸》中的「真假日記事件」說起
    一段時間裡,《虎媽貓爸》在全國熱播,引發了一場家庭教育觀念的大碰撞和大討論。電視劇中的一些情節雖然有些誇張,但一定程度上成為當代家庭獨生子女教育狀況的真實寫照。其中一段「真假日記」的風波引發我的思考。
  • 趙薇近幾年不再拍電視劇 談投資:我沒那麼牛啊(圖)
    正在東方衛視熱播的《虎媽貓爸》是趙薇暌違電視劇六年後的回歸之作,與現實極度的貼近性,令趙薇再度成為收視女王。劇中,趙薇把很多已經是螢屏熟臉的大學同學找來跑龍套,令她感嘆幸虧當年《還珠格格》火後沒有鼻子朝天。而對於有人稱她為文娛圈最會賺錢的明星時,趙薇說其實自己最愛的是當演員,投資的事都是家人在弄。
  • 「虎爸虎媽」與「人牆父母」,這2種父母的教育方式惹爭議
    2015年,中國出了一部電視劇,叫做《虎媽貓爸》,由趙薇和佟大為領銜主演。趙薇飾演的「虎媽」畢勝男是個十分嚴格強勢的母親,對孩子要求極高;而佟大為飾演的「貓爸」羅素則處處順著女兒,對孩子呵護有加。這部劇播出後,網上關於「虎媽」式的育兒方式產生激烈的討論。
  • 《虎媽貓爸》海外版權花落FOX 打造中國影視劇新機遇
    人民網北京8月6日電 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30年以來,國產電視劇產量和質量都有著大幅度提升,但在海外市場的表現始終乏善可陳,即便偶有亮點,也多是古裝劇,近日,新麗傳媒的新作《虎媽貓爸》打破了現代都市題材在這一領域的沉寂,頗具探索意義。
  • 「虎媽貓爸」與「貓媽虎爸」,哪種家庭孩子更有出息:差距明顯
    「虎媽貓爸」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孩子在家中總要怕一個人,這樣才能管住孩子,要不孩子就真的無法無天了。「虎媽貓爸」家庭指的是,在平時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媽媽通常比較嚴厲些,爸爸相對柔和一點。媽媽罵孩子。「貓媽虎爸」的家庭,對孩子成長影響。
  • 趙薇「女兒」出落成大姑娘了,標準初戀臉大長腿,美出國際範
    演了《還珠格格》就爆火海峽兩岸,緊接著又出演了《情深深雨濛濛》《夜上海》《情人結》《綠茶》等多部影視作品。也有人說她從演電視劇、拍廣告、出專輯、到執導電影,在進軍商界,是娛樂圈的神話。也有人說她感情上順利的讓人羨慕,釣到個金龜婿,還生了個非常漂亮的女兒。
  • 《新生日記》劉璇:優秀子女需要「虎媽貓爸」式的教育,值得借鑑
    或許在母親眼裡,孩子多大都是孩子,都需要她這個媽為他操心一切。實際上,母親為孩子付出越多,反而不容易得到感恩。而那些會指使孩子的母親,恰恰培養的孩子很懂事。像有些夫妻之間,母慈父嚴,通常這種家庭關係裡,孩子和父親不是太親暱,甚至有一些懼怕的心理,畢竟父親是男人,男人發火和女人發火在某種程度上火藥味完全不同。
  • 劉璇教育方式頻上熱搜,「虎媽貓爸式」教育,已成中國教育的潮流
    家庭許多父母因為只有一個孩子而對孩子特別寵愛。但是大多數父母的教育方式還是比較理智的。與"寵溺"相對的教育方式便是"虎媽貓爸式"教育。這種教育方式主要是指媽媽對孩子教育比較嚴格,爸爸對孩子的教育比較溫柔。這種一剛一柔的教育方式便是"虎媽貓爸式"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在中國很典型。許多明星都會採用這種教育方式。
  • 趙薇終於又要演電視劇了,主演陣容很強大,男主更是神仙選角!
    走到哪演到哪都會有人認識他們,觀眾也願意看他們的作品。這些演員如孫儷、靳東、張嘉譯、胡歌、趙麗穎等等,而這裡還不得不提及的國民演員就是趙薇!談及演員國民度,趙薇可謂是享譽千家萬戶,在娛樂圈想要遍地開花,影、視、歌、導紛紛出擊的藝人應該很難。不過縱觀娛樂圈,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大概只有趙薇一人。
  • 孫儷和趙薇你喜歡誰?
    趙薇和孫儷都是很優秀的頂流演員!二位都非常喜歡,她們戲路不同,各有千秋,其實不宜比較!先來說說趙薇吧!一部《還珠格格》讓趙薇一飛沖天,一夜爆紅,小燕子風暴席捲亞洲,深入男女老少各層觀眾內心,這樣的斐然成績沒有幾個演員可以比肩!
  • 趙薇迎來44歲生日,第一時間發文祝福的明星都有誰?
    近日,女星趙薇迎來了她的44歲生日。下面我們就來盤點第一時間發文祝福趙薇44歲生日的明星,看看都有誰?1、黃曉明黃曉明和趙薇是大學同學,兩人的關係挺好的。網上還曾有報導稱黃曉明疑似喜歡過趙薇。零點過後,黃曉明為趙薇送上了生日祝福。
  • 趙薇稱演激情戲自帶審核 影視劇大尺度床戲
    由趙薇、佟大為領銜主演的2015年度劇王《虎媽貓爸》,自5月3日開播以來,取得了開門紅佳績。電視劇開篇,貓爸佟大為和虎媽趙薇一連串的親熱戲,尤其是一段車震情節,引發觀眾熱烈討論。  網友統計虎媽貓爸親熱次數,佟大為獲贊萬能CP臉《虎媽貓爸》整部劇一開場就呈現出一種溫馨搞笑、幽默詼諧的輕喜劇風格,虜獲了大批觀眾的心。
  • 時隔5年趙薇再拍電視劇,聚焦現實題材,高話題度鎖定爆款
    近幾年來,趙薇一直活躍在大熒幕上,近十年來,只拍了一部電視劇《虎媽貓爸》,而最近,趙薇的新電視劇《學區房》即將在10月份開機,這也是趙薇時隔5年後再拍電視劇。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電視劇《學區房》是聚焦現實題材,電視劇講述了一對80後的夫婦結婚7年,在兒子即將「幼升小」的過程中,男主想要購買學區房,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而女主則希望能夠就近上學,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由此展開的一系列故事。
  • 臺灣作家張德芬:陰柔退讓包容是女人最好的優勢
    從時下最流行的「女漢子」標籤,到電視劇《虎媽貓爸》中的孩子教育問題,再到90後的成長,致力於心靈潛修的張德芬與記者分享了她的觀點。談及重慶印象時,張德芬說:「重慶女孩都很時尚,人們的素質也非常好。」  重慶晚報記者 鍾洲毓 見習記者 柳青  談貼標籤 「女人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標籤裡」  「我是女漢子」、「我是摩羯座」,這些所謂的時尚術語正被越來越多的人運用,有意思的是似乎人們並不排斥這樣的標籤,相反卻樂得為自己貼上這樣的標誌。在張德芬看來,人們追逐標籤化的行為是「每個人都在找自己的身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