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認識「龍吟」,是看到「龍吟」用分子料理的手法處理草莓,這樣的手法幾年前頗為流行,「龍吟」這個算是最極端的例子:「龍吟」源自禪宗——「龍吟雲起」。是主廚「山本徵治」在修業期間偶然從禪宗裡讀到的成語,並領悟了其背後的意思:有思想的勇者一旦開始行動,志同道合的人便會產生共鳴,集結在一起。最終以「龍吟」命名餐廳。「天空龍吟」位於香港環球貿易廣場的101層,第一次來這裡,還是15年到102樓的的米其林二星餐廳「天龍軒」吃飯。
雖然兩家餐廳只相差一層,但「天龍軒」是往103層的麗思卡爾頓酒店大堂下一層樓前往,而「天空龍吟」所在的SkyDining 101 有專屬的電梯直達101樓。
落座,半開放式的小包間,右手邊就是香港的夜景,視野絕佳。
「龍吟」第一間分店開在香港,大概也是因為香港的交通優勢,有每天從日本空運的到港的新鮮食材,又能方便地獲取全球頂級食材,非常的國際化。
一整隻日本富山的生蠔,搭配上北海道的海膽,用日本橘子和山葵,做成「海之果凍」的啫喱,入口滿嘴夏天的味道,趕飛機又轉乘地鐵的疲憊瞬間拋之腦後。
鯛魚肉鮮嫩多汁,魚鱗酥脆可口。蘿蔔泥裡加了馬蹄,清爽解膩。還有一根青椒天婦羅,讓油炸食品看起來有點健康的感覺呢。
荷葉作餐具,在夏天日本幾乎每家餐廳都會用。但用水蜜桃作主料,大概就是「龍吟」獨一無二的創意了吧。山梨縣產的水蜜桃,碰到舌頭汁水就會溢出來,咀嚼以後更是香氣四溢。放在上面的是用豆腐做成的豆腐醬,濃厚的豆腐泥,用芝麻增香,白味增調味,再點綴上梅子粉和兩片羅勒。水蜜桃的香甜多汁,豆腐醬恰到好處的調味,每一種味道都能很精準地戳到味蕾的敏感點。
鹽用得比在日本吃過的椀物都偏淡,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鮮味和香氣都稍微弱了一些。
障泥烏賊,幾顆海鹽擠上檸檬汁,一個shot軟糯鮮甜。
金目鯛,表皮微微炙烤過,增加了香氣,永遠好吃的魚。潛水的時候金目鯛感覺挺常見的,經常差點因口水堵住二級頭而被憋死。
鰹魚,側邊的油脂感覺都快化了,趕緊放到嘴巴裡,脂肪的味道錯不了。
關東的鰻魚開背,先蒸後烤,口感軟糯;關西則是開腹,猛火直烤,滋味更猛烈。「龍吟」是關西做法,用的廣州產鰻魚,殺好鰻魚以後在魚皮上戳無數小孔,用備長炭直接烤熟。鰻魚是產自廣州,廣州的養殖鰻魚脂肪含量更高,口感更肥美,而且沒有野生鰻魚的泥土味。不過還是京都名店「廣川」那種入口即化的軟糯口感更深得我心。這道菜也是「龍吟」的經典作品了,「龍吟」也公布了製作視頻:
其實是沒有這道菜的。只是當天大概外面雨太大,我這桌的頭頂空調出風口滴了兩滴水,被服務員看到了,於是主廚送了兩片烏魚子以示歉意。要是當天雨再大一些,大概我就可以被免單了。(遺憾)
吃到這裡,不得不說「天空龍吟」的節奏感和平衡感控制得非常完美,前一道烤物的鰻魚稍微有些油膩,這裡立刻就用清爽的番茄汁進行調節。
一般不太喜歡在高級餐廳裡吃到禽類,主要是因為火候很難掌控。法國的乳鴿,烤後再煙燻,火候控制得及其精準,表面還掛了非常薄的一層焦糖,進一步增加了乳鴿的口感和香氣。
像小時候愛吃的雞蛋泡飯,加了北海道毛蟹和鮮腐竹,就成了豪華版的雞蛋泡飯。米粒顆顆分明,一勺子下去蟹肉比飯好像還多一些,一碗下去,整個胃都暖了。
這不就是開頭說到的「龍吟草莓」麼,只不過換成了正當季的長野縣產巨峰葡萄,珍珠葡萄和甘提子。滿滿的驚喜啊。
葡萄汁做成的糖衣,包裹著乾冰製成的葡萄粉,墊在葡萄果醬上。一勺混著三種形態的葡萄放進嘴裡,葡萄粉瞬間化開成葡萄香氣,外層的糖衣逐漸在嘴裡化開來,最後還能咀嚼到葡萄裡葡萄的口感。
三種形態的無花果:新鮮無花果,無花果葉冰淇淋,無花果醬。
無花果香甜的氣味,搭配上無花果葉冰淇淋濃鬱的木質芬芳,實在是非常完美的結尾。其實到「龍吟」吃飯,一方面是因為「龍吟」的名氣,另一方面就是高度分子化處理的甜品。分子巨峰葡萄製作手法浮誇講究,但放進嘴巴的那一刻還是略有些平淡,大概是因為多年的期望實在太高了吧。不過,「天空龍吟」對於節奏和平衡感的把握之完美以及對日本料理的全新演繹,還有無比出彩的「豆腐水蜜桃」,都還是讓我對臺北的「祥雲龍吟」以及東京「龍吟」本店充滿了期待。
對了,「天空龍吟」還有一個蠻有趣的地方,主廚是「關秀道」,甜品總廚是「關瑞穂」。嗯,夫妻檔。
這大概也是像甜品一樣的水蜜桃「冷缽」能如此好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