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的笑臉最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中)

2020-12-18 環球網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圖為三明市寧化縣大洋村美麗的田園風光。

陳慶合攝(影像中國)

「我出生的地方叫作三明,這裡很多的網紅,不止沙縣和大田。城裡的鋼鐵廠,美得像花園。麒麟山的腳下,就著擂茶吃拌麵……」

一曲《三明後生仔》,近日走紅網絡。短短的歌詞引發了外地人的嚮往,也唱出了三明人的自豪。

三明人有理由自豪:這裡是紅旗不倒的熱土,也是林深水美的樂土;新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之花在這裡初綻,惠及民生的醫改、林改走在全國前列;這裡的經濟底子雖不及沿海厚實,但有溫度的發展,照樣給群眾帶來有質感的幸福。

三明人也懂得感恩。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先後11次深入三明,對百姓冷暖牽掛在心,對群眾生活關切至深。人民至上的情懷,滋養出「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如畫三明。

老區蘇區奔小康

「不要忘記老區,不要忘記老區人民」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

三明是老區蘇區,也是欠發達山區。山高,路遠,地少。奔小康的路上,老區蘇區人民過得怎麼樣?

1999年7月7日,泰寧縣新橋鄉嶺下村。老支書黃建華記得,那天正好是趕圩天,日頭大,天熱。

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嶺下村,看望慰問老遊擊隊員黃炳茂,調研村裡「五通」(通路、通電、通安全衛生飲用水、通電話、通廣播電視)情況。黃炳茂時年83歲,家裡四世同堂。

地處閩贛交界的嶺下村,是革命老區基點村。當年全村不足400人,就有28人參加了革命。1999年,全村還只有一部搖把電話,村民喝水靠挑,沒有一條水泥路。

黃建華的印象中,嶺下迎來這麼大的領導,還是頭一回。

「從『五老』(老地下黨員、老遊擊隊員、老接頭戶、老交通員、老蘇區鄉幹部)的生產生活,到村裡的『五通』情況,習近平同志問得很細。」黃建華說,「第二年,村裡『五通』就基本解決。也是從那一年開始,黃炳茂老人每年都能收到習近平同志託人帶來的慰問品,直到老人去世。」

「不要忘記老區,不要忘記老區人民,不要忘記『五老』和這些革命老幹部。」回到泰寧縣城,習近平同志在調研座談中殷殷囑託。

三明下轄的12個縣(市、區),均屬原中央蘇區範圍。新一輪脫貧攻堅,三明貧困發生率雖不及中西部地區,肩上的擔子也不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4569人,佔到了福建全省的1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踏上老區蘇區的紅土地,反覆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新橋鄉黨委書記嚴榮焱關注著總書記每次老區蘇區行的重要講話,深有感觸,「對於老區蘇區而言,打贏脫貧攻堅戰,除了政治責任,更飽含著告慰革命先烈的特殊意義。」

寧化縣淮土鎮禾坑村,當年蘇區擴紅籌糧的標兵村,近年來又成了精準扶貧的先行村。

「當年習近平同志在三明調研時就要求『真扶貧、扶真貧』,2013年到湘西調研時又提出精準扶貧思想。」淮土鎮黨委書記邱華東說,2014年,三明市領導帶著大家一起琢磨,緊盯三個問題: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

一項名為「348」的精準扶貧機制先在禾坑試點,隨後推向三明全市:以「三步工作法」確定扶持對象,以「四因四缺分類法」搞清致貧原因,以「八種幫扶模式」解決「誰來扶」「怎麼扶」。

到2019年,不僅禾坑,三明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均純收入達12441元。為穩定脫貧質量,三明不僅建立了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和幫扶機制,還「自我加壓」,將幫扶力量向農村相對貧困家庭延伸。

如今,嶺下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示範村。優質稻、稻花魚等特色農業產業不說,紅色旅遊也辦得風生水起。黃炳茂家門口,21年前紅紙寫就的老對聯,如今換成了木刻:「隔山隔水隔不斷老區情誼,好茶好酒好日子政策英明」。

只要值得就捨得

「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

算一筆支出帳,頗有意味。

2013—2019年,三明教育支出從35.31億元增加到64.24億元,年均增長10.49%;2011—2019年,醫療衛生支出從4.8億元增加至13.8億元,年均增長14.1%。二者增幅,遠比財政收入「跑得快」。

支出多與少,增幅快與慢,是選擇,也是理念。

三明為什麼捨得?

「我們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

「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這份人民至上的情懷,三明人早已有深切體會。

「要牢牢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盼,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人民群眾是主人,我們是公僕,維護好、保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我們做好全部工作的著眼點;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三明人說,習近平同志11次深入三明調研,「人民」二字講得最多,分量最重。

牢記囑託,一以貫之。「人民群眾的事,只要值得,我們就捨得。」在三明,同樣的話,反覆聽到。

車行市區,路過一處嶄新校園。當地人一旁介紹:這是今年剛招生的滬明小學,去年12月動工,今年9月就投入使用,解決學位超2000個。

「不止一個滬明小學。」三明市教育局二級調研員黃茂鋒介紹:為解決近年來冒頭的大班額問題,三明去年啟動教育補短板應急項目20個,新、改、擴建齊發力,計劃3年內增加中小學、幼兒園學位16795個。據測算,總投入近16億元。

從補短板應急項目,到實施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再到工作績效正向激勵機制,三明近年來「跳起來摸高」,讓「窮」財政也能辦出「富」教育——這些年,三明基礎教育質量始終位居福建前列,去年福建文、理科第一名和今年理科第一名,都花落三明。

捨得投入,也得創新。

藥品和耗材價格虛高,百姓看病太貴,醫保基金不堪重負,三明以改革求解。從最初的治混亂、堵浪費,到「醫藥、醫保、醫療」三醫聯動、「兩票制」、「年薪制」,再到如今的醫保打包支付、組建總醫院、C—DRG收付費,三明醫改已邁入「以健康為中心」的3.0版。尤溪縣總醫院黨委書記楊孝燈說得直白:「以前醫院靠治已病賺錢,現在醫院注重治未病,希望群眾不得病、少得病。」

尤溪縣西城鎮麻洋村村民曾繁輝,拿出了自家醫療帳單:愛人尿毒症,2015年醫療費8萬多,自付超過3萬;2019年醫療費6萬多,自掏腰包的大約只有3000塊。2019年,三明全市人均醫療費用1734元,還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一場醫改,動了多少人的利益,阻力可想而知,但只要是群眾得實惠的改革,阻力再大也要幹。」三明市委副秘書長、改革辦常務副主任郭亞興說。

共建共享新三明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萬安像鎮又不像鎮。

樓房規整,配套齊全,幼兒園、中心校、文體館樣樣都有。有模有樣的小區生活,不似印象中的小集鎮。

這裡也有粉牆黛瓦、小橋流水,遠處青山掩映藍天——現代化氣息雖濃,也依然保留著割不斷的濃濃鄉愁。

萬安確實是鎮,坐落於三明將樂縣。始於上世紀90年代的新村建設,讓它日漸展開新顏。新村建設歷時不短,眼下依然是「進行時」,政府卻也「不緊不慢」——充分尊重群眾意願,一批一批引導,不搞突進式運動。

萬安村村民李寧,今年2月在鎮上買地建新房,政府提供戶型圖、結構圖,全程幫忙辦理建房手續,建房過程中還有專業人員監管,把好質量關。

「配套好,管理好,環境好。」李寧說,住在這裡既舒心,又安心。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來到萬安鎮調研,要求建好新村,讓群眾切實感到奔小康給他們帶來變化,使農民實實在在覺得生活水平提高了。他叮囑當地幹部:「建新村要分類指導,要根據群眾的意願、經濟水平,做到建新和改舊相結合,改舊要實在,不要搞表面文章。建新村在設計上布局要好,單體設計既要適應農村生活方式,又要有現代化氣息……」

這段話,如今就掛在萬安鎮規劃館裡。鎮黨委書記黃小君一字一句介紹後說:「習近平同志的這些要求,和如今的鄉村振興戰略一脈相承,是萬安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指針,也是我們不斷追求的工作目標。這些話始終提醒我們,一定要實事求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在人民。」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三明發展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

全國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起步於三明,起點就在三元區富興堡街道東霞社區。

當年,多家單位家屬樓組成一個「大家庭」,大家有事商量著辦,創造了「好在共建、貴在堅持、重在建設」的三明經驗。30多年過去,共建共享的內涵不斷豐富,小區雖老舊,氛圍更融洽。搬來社區35年,老住戶李聚閩感慨地說:「在東霞,意見有人聽,困難有人管,事情商量著辦,小區硬體雖舊,但人情味足,住得舒心。」

「要以二次創業精神來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上新水平。」習近平同志的指示,三明人記在心裡,幹在實處,以民生建設為載體,以長效機制為保障。「滿意在三明」的口號傳承30多年,如今更響亮。眼下,一款「e三明」APP成了三明人手機裡的「新時尚」。群眾的建議、投訴、求助都能在指尖上完成,相關職能部門有問必答,限時辦理。人人都是監督者,人人都是參與者,人人都是主人翁。據統計,「e三明」上線一年多來,實名認證用戶超100萬人,受理群眾反映事項23萬多件。

精神文明的種子由城到鄉,如今遍撒三明,開花結果。尤溪縣半山村,鄉村旅遊辦得紅紅火火。村內漫步,記者發現許多商鋪無人值守,購物付錢全憑自覺。「沒啥大驚小怪的,誠意、誠心、誠實,是村裡現在弘揚的新風尚。」村支書林上鬥笑著說,「其實,村裡最美的不是風景,是人心。」

相關焦點

  • 群眾的笑臉最美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中)
    三明下轄的12個縣(市、區),均屬原中央蘇區範圍。新一輪脫貧攻堅,三明貧困發生率雖不及中西部地區,肩上的擔子也不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4569人,佔到了福建全省的12%。「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踏上老區蘇區的紅土地,反覆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
  •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
    來源:人民日報福建省三明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展現了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生動畫卷,對於各地更好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 人民日報: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
    福建省三明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展現了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生動畫卷,對於各地更好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 人民日報評論員: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
    福建省三明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展現了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生動畫卷,對於各地更好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從1996年到2002年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16次作出重要指示。
  •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群眾的笑臉最美
    群眾的笑臉最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中)「我出生的地方叫作三明,這裡很多的網紅,不止沙縣和大田。城裡的鋼鐵廠,美得像花園。三明下轄的12個縣(市、區),均屬原中央蘇區範圍。新一輪脫貧攻堅,三明貧困發生率雖不及中西部地區,肩上的擔子也不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4569人,佔到了福建全省的12%。「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踏上老區蘇區的紅土地,反覆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
  •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丨老工業基地的新發展之路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丨老工業基地的新發展之路 2020-12-17 17:43:45   來源:央視新聞
  • 東南網評:「三明實踐」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寫下生動註腳
    」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寫下生動註腳  「我出生的地方叫作三明,這裡很多的網紅,不止沙縣和大田。麒麟山的腳下,就著擂茶吃拌麵……」近日,歌曲《三明後生仔》走紅網絡,大山環抱的福建三明也火了起來。中央各大媒體在主要欄目、重要版面聚焦三明,很多新媒體平臺都以各種喜聞樂見的方式報導三明,引發網友關注。究其背後原因,主要在於三明這些年來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讓「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夢想照進了現實,這一實踐對於各地更好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 「三明實踐」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三明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對三明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按照「機制活、產業優、生態美、百姓富」的總體要求,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探索了符合本地實際的高質量發展有效路徑,形成了推動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獨具特色的「三明實踐」。11月的沙縣,天氣微冷。
  • 善用改革開新局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下)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三明調研,他指出,從三明整個情況來看,今後的發展,要把握住「體制創新、市場導向、結構調整」三句話。一席話,讓三明人茅塞頓開,堅持改革,堅定轉型。20多年來,這座工業城市甩掉了重汙染的帽子,舊貌換新顏;探索出醫改、林改的新經驗,百姓幸福感持續提升。
  • 風展紅旗如畫——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三明老區蘇區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從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山區特色產業增收,到保護綠水青山、「畫好山水畫」……總書記牽掛最多的是老區蘇區發展,關切最深的是人民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牽掛,浸潤著這片「風展紅旗如畫」的熱土。如今的三明人,牢記於心的是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受益最大的是結合實際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老工業基地的新發展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16次對三明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建設、生態建設等作出重要指示。從今天(12月16日)開始,《新聞聯播》推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系列報導,講述三明幹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託,堅持統籌協調發展,努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三明。這首近期火熱的MV唱到的鋼鐵廠,就是三明鋼鐵廠。
  • 「地評線」東南網評:「三明實踐」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寫下生動註腳
    中央各大媒體在主要欄目、重要版面聚焦三明,很多新媒體平臺都以各種喜聞樂見的方式報導三明,引發網友關注。究其背後原因,主要在於三明這些年來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讓「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夢想照進了現實,這一實踐對於各地更好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地處福建中西部山區的三明,是革命老區蘇區,也是一座因三線建設而生的老工業城市。
  • 善用改革開新局——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下)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三明調研,他指出,從三明整個情況來看,今後的發展,要把握住「體制創新、市場導向、結構調整」三句話。一席話,讓三明人茅塞頓開,堅持改革,堅定轉型。20多年來,這座工業城市甩掉了重汙染的帽子,舊貌換新顏;探索出醫改、林改的新經驗,百姓幸福感持續提升。
  • 善用改革開新局,看三明如何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善用改革開新局——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下)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三明調研,他指出,從三明整個情況來看,今後的發展,要把握住「體制創新、市場導向、結構調整」三句話。一席話,讓三明人茅塞頓開,堅持改革,堅定轉型。 20多年來,這座工業城市甩掉了重汙染的帽子,舊貌換新顏;探索出醫改、林改的新經驗,百姓幸福感持續提升。
  • 中央媒體集中報導三明實踐_福建新聞_新聞頻道_福州新聞網
    連日來,中央媒體在主要欄目、重要版面連續聚焦報導三明實踐,講述三明幹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託,堅持統籌協調發展,努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三明。  人民日報12月16日、17日、18日,在頭版以《風展紅旗如畫》《群眾的笑臉最美》《善用改革開新局》為題,連續三天刊發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上、中、下篇。
  • 讀懂三明實踐的樣本意義
    這裡,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生動「試驗田」。在這片土地上所收穫和經歷的,都匯入「中國奇蹟」的故事中。  三明的道路選擇與發展氣象,都可以在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發展的恢宏布局中找到對應的線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人民為中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無一項在三明找不到呼應,無一項在中華大地聽不到迴響。
  • 三明高頻亮相央媒等主流媒體!這些重磅報導千萬別錯過
    風展紅旗如畫——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上)群眾的笑臉最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中)| 飛「閱」三明:尤溪梯田 層層盡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Guang Bo Dian Shi Zong Tai16日-17日晚,央視《新聞聯播》連續兩天播出專題報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丨老工業基地的新發展之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 | 沙縣小吃何以做成大產業》,時長分別為6分48秒、6分鐘。
  • 評論員文章——讀懂三明實踐的樣本意義
    這裡,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生動「試驗田」。在這片土地上所收穫和經歷的,都匯入「中國奇蹟」的故事中。  三明的道路選擇與發展氣象,都可以在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發展的恢宏布局中找到對應的線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人民為中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無一項在三明找不到呼應,無一項在中華大地聽不到迴響。
  •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畫好山水畫 走好生態富民路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三明市將樂縣常口村調研時為三明發展繪就藍圖、指明方向。20多年來,三明市牢記囑託,堅持綠色優先,推動林業改革,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出了一條生態改善與經濟發展雙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隆冬時節,在三明市將樂縣常口村,一支來自山東濰坊的皮划艇隊正在這裡為山東省運會全力備戰。
  • 王菲: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更好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
    王菲: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更好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 2020-12-18 23: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