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東南網】;
「我出生的地方叫作三明,這裡很多的網紅,不止沙縣和大田。城裡的鋼鐵廠,美得像花園。麒麟山的腳下,就著擂茶吃拌麵……」近日,歌曲《三明後生仔》走紅網絡,大山環抱的福建三明也火了起來。中央各大媒體在主要欄目、重要版面聚焦三明,很多新媒體平臺都以各種喜聞樂見的方式報導三明,引發網友關注。究其背後原因,主要在於三明這些年來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讓「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夢想照進了現實,這一實踐對於各地更好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地處福建中西部山區的三明,是革命老區蘇區,也是一座因三線建設而生的老工業城市。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在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黨的建設等方面16次作出重要批示,為三明發展擘畫了協調發展的路線圖。從勇敢啃下醫療改革這塊「硬骨頭」,到鋼鐵廠成為旅遊景區的神奇變化,再到改造後老舊小區裡的幸福生活等等,三明20多年「咬定青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勇於改革、敢於創新,讓老百姓在經濟建設、環境保護、人文涵養、民生保障等各方面都享受到了發展成果,創造出了令人讚嘆的「三明實踐」。昔日「路隘林深苔滑」,今朝「路寬林茂糧豐」,「三明實踐」有力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改革和發展理念的前瞻性和科學性,充分彰顯了新發展理念的理論魅力和實踐偉力。
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三明實踐」有何重要啟示意義?就拿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來說,這些年來三明把綠水青山當作無價之寶,立足生態資源稟賦和自身基礎條件,積極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化解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間的矛盾,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三明全市流域水質始終保持福建第一,2019年,森林覆蓋率達78.73%。同時,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養殖、生態旅遊等產業發展迅速,2019年三明接待遊客3917.56萬人次,生態旅遊產業總收入750億元。事實上,繪就三明「山水畫」的神筆,就是新發展理念在三明的生動實踐。這一實踐告訴我們,只要勇於改革、敢於創新,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徑和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從2021年開始,我國既進入了「十四五」時期,也進入了新發展階段。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同時,各地資源稟賦、發展基礎不一,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也集中體現在了發展質量上。
作為一個普通地級市,資源稟賦平平的「中等生」三明,何以實現華麗轉身,逆襲成協調發展的「模範生」?這是因為三明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化區位劣勢為發展優勢,化制度優勢為治理效能,從而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此看來,「三明實踐」具有較為普遍的示範意義,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複製可借鑑的經驗。進入新發展階段,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勇於改革、敢於創新,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徑和方法,才會有騰挪的空間,從而實現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風展紅旗依舊飄,如畫三明更美麗。「三明實踐」深刻表明,新發展理念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對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髮展優勢具有重大指導意義,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力。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並結合實際把其貫穿於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勇挑「最重的擔子」,敢啃「最硬的骨頭」,珍惜機遇、不懼挑戰,就一定能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中,書寫新的中國故事,創造新的發展成績,贏得更加光明的未來。(王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