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復孩子的心理創傷?

2021-01-13 寶寶知道

每個人的"內在小孩",都或多或少的受到過傷害,都需要被療愈和被滋養。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會或多或少的受到傷害。或許現在的我們已經為人父母,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還是會有意無意傷害自己的孩子。

童年時期的心理創傷會伴隨一個人一生,會對一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產生影響。

那麼,該如何療愈孩子內心的創傷?如何療愈自己童年受到的傷害?

以下六句話,正是針對「內在小孩」的矯正性治療,通過內在小孩的療愈語言,修復內在小孩的創傷。

1

對不起

「對不起「,是多少孩子期盼能從家長口裡說出來的話語。

每個孩子都不希望自己被指責,尤其是當家長誤解自己的時候。孩子渴望家長的那句「對不起」的背後,無非是想得到家長的理解,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然而,當這句「對不起」被家長隱藏的時候,孩子內在的傷痛,正隨著憤怒、悲傷、委屈等情緒一點點地累積著。

當家長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已經誤解了孩子,應當及時道歉。

道歉不僅能及時消除誤解,還能樹立家長勇於擔當、以身作則的形象,這對孩子的影響無疑是正面且積極的。

當遭到父母的誤解時,無論是哪種方式的誤解,每個孩子渴望的無非都是家長真誠的道歉,填補內心深處的那個缺口。

「對不起」儘管只有三個字,傳遞的信息卻是:你沒有那麼糟糕,我誤解了你,甚至傷害了你,我有不對的地方,我承認我的錯誤,並向你真誠道歉。

每個家長曾經也是個孩子,

回首自己的童年,

是否也被自己的家長誤解?

當我們自己被誤解時,

是否也曾渴望家長跟自己道歉?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內在很深創傷的修復,

有時僅僅只需要一句:

「對不起」

2

這不是你的錯

孩子內心受傷的原因有很多,可能來源於外部,也可能源於內在。

當孩子受傷時,常常伴隨的是恐懼、悲傷、自責等負面情緒,而且往往容易將矛頭指向自身,認為自己很糟糕,爸媽會因此不愛自己,厭惡和否定自己。

創傷心理學認為:處理創傷最有效的方式,是讓受傷者感受到安全感,讓其建立正性體驗,暫時遠離負性體驗,讓其感覺到安全與支持。

因此,當受傷的孩子責難自己的時候,家長應直接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

也許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受傷確實是因為他自身的某些問題,這時告訴他不是他的錯,不是助長他推卸責任嗎?

於是很多家長可能會利用此時進行說教,試圖讓孩子達到痛定思痛的效果。

殊不知此時的做法,如同火上澆油,雪上加霜。

試想,當你處於強烈的負性情緒體驗中,此時有人還在你耳邊進行指責或說教,你的感受是什麼?

「這不是你的錯」直接傳達的信息是:我沒有指責你的意思,並不會因為這件事情否定你這個人,我依舊是愛你的。

並且,在此基礎上,對孩子說一些鼓勵性的言語,效果會更好。

當家長的指責和訓斥,

轉變成一種包容與理解時,

孩子的傷害很快就被療愈了。

父母與孩子之間,

孩子和他人之間的感情,

就會自然的流動下去。

3

這種事情不會再發生

當家長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已經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傷害時,應該第一時間堅定而決絕地告訴孩子「這種事情不會再發生」。

很多來訪者在諮詢室裡痛訴自己的成長經歷時,經常會提及家長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傷害自己的心靈。

家長自己卻從未意識到,或者意識到了卻沒有任何的反應與表示,甚至搪塞、否認、狡辯。

比如,一個來訪者的孩子說,母親曾經拆過她的信件,並且因此侮辱她。但母親卻矢口否認,表示沒有這回事,孩子當時臉憋的通紅,眼淚一下就掉下來了。

對於孩子而言,儘管從輩分上自己未能與家長平起平坐,但是在他們的心裡,常常有著一桿天平,自己在這頭,家長在那頭。

孩子渴望能夠與家長平等、真誠地溝通。

而當天平常年失衡時,家長看似是贏了、戰勝了孩子,但孩子的心,早就對父母關閉了。

如果說「對不起」是一顆救心丸,

那「這種事情不會再發生」

就是一顆定心丸。

在孩子受傷時,

「這種事情不會再發生」

的分量重如泰山,

一是修復現實的創傷,

二是給予了孩子希望。

這是一句一言九鼎的話,需要家長自身的反省、擔當和魄力。

作為靈丹妙藥,使用需要謹慎。

假如家長總是不停地重複保證,卻依舊故伎重演,那麼孩子的信任也將隨著家長的失信而下降。

4

我愛你

「我愛你」——這是多少孩子夢寐以求能從家長口裡說出來的一句話,是多少家長想表達卻深埋心底的一句話。

當孩子受傷時,特別是當孩子覺得自己犯了錯、闖了禍、變得糟糕透頂、不可饒恕時,往往沉浸在擔心、害怕、恐懼中,覺得家長不會再愛自己了。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

義大利的一對夫妻,結婚多年後生了一個男孩。夫妻恩愛,孩子可愛。孩子兩歲時,有一天,丈夫出門的時候,看到桌上有一瓶打開蓋子的藥水,他大聲地提醒妻子記得把藥瓶收好,然後匆匆趕去上班。

妻子在廚房忙得團團轉,忘了丈夫的叮嚀。男孩拿起藥瓶,被藥水顏色所吸引,一口氣喝光了藥水。由於藥的成分劑量高,孩子雖然及時送到醫院,但已經回天乏術。

妻子被突然發生的意外嚇呆了!

她不知道如何面對丈夫,陷入了巨大的恐懼中。當丈夫接到消息第一時間趕到醫院時,面對孩子的屍體,儘管他也很傷心,但是他擁抱住妻子,在妻子耳邊說了一句話「我愛你」。

丈夫對妻子的愛,向我們展示了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在巨大的傷痛面前,「我愛你」這句話充滿著溫暖的治癒性,簡單直接、直抵心靈。

當孩子受傷時,一定是他最虛弱時,請用愛為他作最好的治療。心理學家說卡爾·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我愛你」這簡單的三個字,傳遞出來的信息就是:我理解你此刻的難受與傷痛,我願意接納這樣的你,無論你做了什麼,變成什麼樣,你永遠都是我最親愛的孩子。

每個孩子,

都值得擁有無條件的愛,

不管他做了什麼樣的事情,

都是值得被愛的。

縱使有千言萬語,

抵不過一句「我愛你」。

5

我為你感到驕傲

在心理諮詢室裡,無數的來訪者提及自己的成長經歷時,總會因為自己的努力與成績沒能得到家長的肯定而潸然淚下。

有多少孩子,終其一生的努力拼搏,

僅僅為了獲得家長的一句肯定。

受傷的孩子,內心脆弱時,更需要家長的及時肯定。

假如孩子總是得不到家長的肯定與鼓勵,除了一根筋死磕到底證明自己以外,還可能走向極端,自暴自棄,或破罐子破摔。

面對受傷的孩子,「我為你感到驕傲」這句話所傳遞的信息是:你的努力和付出,你的成績和進步,我看到了,你很棒!

在「看到」的基礎上「肯定」,是家長需要傳遞給孩子的態度。

但大多數的父母在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時,就會表現出指責、不耐煩、失望的態度。

儘管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態度可能會促進部分孩子發憤圖強,但是往往也傳達了一種「你是優秀的我才愛你」的信號,潛臺詞就是「如果你不夠優秀,我就不愛你了」。

對於孩子而言,

在有條件的愛中成長,

時常會感覺到受傷,

質疑家長愛的是否是自己。

「我為你感到驕傲」

是一種價值鼓勵,

讓孩子覺得他是優秀的、

被愛的、值得被愛的,

將來,他就會成長成一個

充滿自信、充滿愛能量的人。

想像當年你的父母對自己說「我為你感到驕傲」時你的內心體驗,或許你很快就明白了這句話的力量。

6

我永遠不會離開你

當孩子受傷時,常常會有強烈的恐懼與焦慮,擔心家長拋棄自己,其狀態往往是退行到一個嬰兒的狀態。

孩子的這種擔心被家長拋棄的感受,追根溯源,源自最初與撫養者之間的依戀。

一般小孩在6個月的時候,就會與母親(或最初的撫養者)之間建立起依戀關係,當母親消失在視線中的時候,孩子會哭鬧,此時會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

如果在最初階段母嬰間的依戀關係沒有處理好,對孩子而言,內心會留下一種創傷。

當日後再次出現創傷性事件時,孩子就會重新體驗到被母親拋棄時的創傷性場景,痛徹心扉。

因此,當孩子內心受到較大的創傷時,此時孩子的心理狀態與嬰兒無異,作為家長,應讓孩子體驗到一種被完美的愛照顧著的感覺。

「我永遠不會離開你」,能把孩子帶到與母嬰一體化的那個溫暖、舒適的場景中,讓孩子在正性的體驗中,修復根源於童年早期時的創傷。

「我永遠不會離開你」,

傳遞的更多是一種精神上的陪伴與關懷。

即便在現實層面,

我離開了你,

但是我對你的愛,

將會內化為一種力量,

在你心底,陪伴著你,

溫暖著你,滋養著你。

每個人的"內在小孩",都或多或少的受到過傷害,都需要被療愈和被滋養。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以上的六句話,可以多講給孩子聽,療愈孩子的創傷、讓親子之間的愛可以重新順暢流動;

也可以多說給伴侶和自己,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用愛和理解包裹自己、療愈自己,擁有更加幸福快樂的生活。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親子教育說)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 寶寶知道 帳號,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當孩子遇到「發飆老師」,心理專家教你如何快速修復其心靈創傷?
    ·心理專家:當孩子遇到「發飆老師」時,如何快速修復其心靈創傷?02、給孩子自己想要表達的機會等到孩子安靜地待著之後,可以試著跟孩子進行交流,當然,這之前得問問孩子的意願,看看他是否想這個時候,就跟父母聊聊給自己帶來負面情緒的事情。在孩子想談的情況下,也得尊重孩子的想法,看看孩子想怎麼談。
  • 《原生家庭》: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安家》看得很多人憤懣不平,我們接受不了的,不止劇中不斷壓榨女主的母親形象,還有這種嚴重違反我們常識的情況:本應呵護孩子的母親為何成了「吸血鬼」?本應溫暖的家庭為何成了不得不逃離的深淵?今天為你分享一本簡單好讀的心理學著作,解答為何原生家庭會傷人的困惑,找到修復童年創傷的方法,治癒你內心受傷的小孩。
  • 丨創傷後要如何修復
    ——創傷是如何發生的?本質上創傷和記憶相關。人的記憶浩瀚無窮,從出生記事起,我們每一天的經歷,學習的知識、認識的人、路過的風景,所有的一切都以某種方式存儲在我們的記憶系統中。林奕含用房思琪的故事告訴我們,她一直記得過去的創傷,甚至創傷故事中的種種細節都歷歷在目。她生前接受採訪曾說:「這個故事折磨、摧毀了我一生。」在一個多世紀前,心理治療的鼻祖弗洛伊德就認為創傷是我們心理疾病的一個重要來源。
  • 心理創傷:我們無法逃避的話題
    一、 創傷及影響因素心理創傷在精神病學上創傷被定義為「超出一般常人經驗的事件」。創傷通常會讓人感到無能為力或是無助感。創傷的發生都是突然的、無法抵抗的。提到心理創傷,我們就會想到戰爭,洪水,地震、火災及空難等等,其實心理創傷遠遠不只是這些強大的事件。
  • 專家:疫情應激狀態過後,心理問題或集中爆發 尋找心理創傷的「解藥」
    疫情中,很多人都可能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或創傷性再體驗等症狀,焦慮、失眠、記憶閃回等情況也是心理問題的徵兆。對於突然失去親人,甚至沒能正式告別的人們來說,心理創傷的修復將是一場持久戰。這是武漢市第一醫院「圓夢心理睡眠聯合幹預工作組」17名醫護人員的標配。自2月18日組建以來,這個由武漢市第一醫院聯合前來支援的省外11支醫療隊組成的幹預小組,一直在為新冠肺炎患者和一線醫護人員提供心理危機幹預、心理疏導和睡眠障礙幹預。和許多心理諮詢師一樣,他們做的事情很細微又很重要:在醫療救治的同時,尋找心理創傷的「解藥」。
  • 「作」的背後,藏著怎樣的心理創傷
    但大人知道,對這麼小的孩子說實話,她一定不願意。所以媽媽告訴她,我們是去外婆家玩。你乖乖睡午覺,睡醒還有最喜歡的西瓜吃。她很乖地睡了,滿懷期待醒來,卻發現一睜眼,不但沒有西瓜,媽媽也不見了,身邊只有陌生人般蒼老的外婆。幼小的她嚎啕大哭,卻沒有換來媽媽的回頭。
  • 真正的心理創傷,其實只有兩種
    其實心理創傷只有兩種。一種是吞沒創傷,一種是遺棄創傷。男人大多是前者。女人大多是後者。每當戀情再進一步時,男人很容易有一種被吞沒感,從而產生逃離的念頭。而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他在童年時,遭受過嚴重的「吞沒創傷」。
  • 孩子做事不上進?「激將法」成父母首選,別忽視孩子「心理創傷」
    有些時候父母簡單的一句話裡卻含有另一層意思,就像上面所說的,通過貶低孩子的方式,來讓孩子認識到別人的成績如何。 可是所謂的「激將法」,所存在的一些貶低教育真的對孩子有用嗎?可能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在《少年說》上有這樣一個小孩子,她十分憤怒的向媽媽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想法。每次考試回來,你總是在問全班第1名到底多少分?
  • 中國的孩子普遍被父母打過,為什麼成年後沒出現大規模的心理創傷
    沒有挨過打的童年不是完整的童年,在中國孩子小時候被父母揍是一種普遍現象,多數人信奉著:棍棒下面出孝子。經歷了挨揍的童年時期,為什麼成年後卻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心理受到嚴重創傷的情況呢?相信很多人在小時候,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有過被家長暴揍的經歷,甚至有不少人有過被父母追著打幾條街的情況,但是成年後卻依然身心健康,反觀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心靈受傷,受到了打擊,為什麼經歷了被打的童年,卻沒有給我們帶來什麼心理的創傷呢?1.有因才有果。
  • 心理學:創傷後應激障礙,該如何走出心理陰影?
    你是否遭受過創傷事件,並且產生心理陰影呢?你是如何走出來的呢?所謂創傷後應激障礙,指的是個體經受突發的、緊急的事件,令個體直接陷入手足無措、孤立無援的境遇,並在以後的生活中反覆出現當時的場景。個體長時間處在心理陰影中,哪怕事件已經結束很多年,仍然會心有餘悸。不僅影響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也不利於個體的成長和發展。一個總是抱著過去不放的人,他的心理年齡也就停留在了那一刻。那麼,經歷過創傷後,產生應激障礙該如何走出自我呢?完全沉浸法個體產生心理陰影之後,在腦海中呈現的往往只是創傷事件中的幾個片段。
  • 心理學家:孩子童年有三種經歷,會留下心理創傷,變得怯懦、自卑
    沒有不愛孩子的家長,可偏偏有父母不懂得好好表達,那些「跑偏」了的愛就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讓孩子變得更加自卑怯懦。在參加評比活動的時候,明明小雅的成績和表現是最適合的,但是卻因為自卑,她選擇了主動棄權,把機會讓給了其他人,明明想要獲得更多,但是自己卻主動拒絕,這樣擰巴的心理讓小雅十分地痛苦。
  • 持續關注杭州殺妻案,易激活大眾的心理創傷,女性應如何面對自己的...
    各大媒體對犯罪細節的不斷披露,對大眾心理產生了強烈的衝擊,甚至造成了一些心理不適。更重要的是,對很多女性而言,不僅僅是簡單的心理衝擊問題,從精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可能會引發心理創傷,嚴重者會導致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尤其是有些女性對這個事件持續性關注,時刻留意最新的報導細節,查看網友們的激烈討論。
  • 顱骨缺損如何修復好?
    顱骨缺損如何修復好是眾多顱骨缺損患者尤為關注的一大話題。著名創傷神外專家穆蒼山主任介紹,現在臨床上主要通過顱骨修補材料來對顱骨缺損的區域進行修補,重塑顱骨正常形態,恢復外形美觀,改善缺損後造成的一系列顱骨缺損症候群。
  • 16歲女孩罹患抑鬱症吃血痂上癮,這竟然源於4歲時的心理創傷
    但樂菱的爸爸仍然缺乏反省,甚至不認為孩子有精神心理問題。孩子無法上學,他非常不滿意,容易在家發脾氣、擺臭臉。樂菱曾對媽媽說:「我真想殺了我爸爸!」我明確指出,爸爸對樂菱造成那麼多心理創傷,但嚴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對我們也不認同,連面診都不願意來,可想而知後續的家庭幹預更難進行。
  • 疫情高峰過後,他們的心理創傷才剛剛開始
    有研究發現,創傷事件發生後,比起其他的倖存者,那些發展出PTSD的人,更難想像未來有好事會發生。PTSD讓人深陷在過去的創傷裡,長久地無法走出來(Kleim et al., 2013)。 如果你是患者、患者家屬、醫護人員 疫情過後出現PTSD的症狀,如何自助?
  • 「防疫科普」什麼是替代性創傷?疫後心理如何調適?
    【來源:光明網】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科教授、主任醫師,湖北省心理諮詢師協會會長肖勁松和他的團隊,通過心理熱線的方式安撫著這座城市裡的焦慮與恐慌。如今疫情形勢向好,醫務人員、警察、志願者和普通市民需要注意哪些心理問題?
  • 特稿:創傷與修復——世界經濟之路困難重重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特稿:創傷與修復——世界經濟之路困難重重新華社記者杜靜 傅雲威世界經濟深度衰退,貿易投資大幅萎縮,全球供應鏈循環受阻,破產潮和失業潮交互惡化……2020年,新冠疫情令世界經濟陷入二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影響超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
  • 心理諮詢師:如何走出自己的心理陰影
    心理陰影:總會莫名其妙地想起以前受過的傷害,真的很崩潰從事心理諮詢多年,除了因厭學、網癮等青少年問題前來做家庭治療的來訪者,還有一類心理問題比較集中,那就是心理陰影。心理陰影指的是一個人被某件事情傷透了心或者受到了傷害,從而無法忘記的不好的記憶。再去想起或做這件事以及與這件事有關係的事情時,都會非常痛苦、非常害怕。前段時間就有兩例這樣的求助者前來度麥心理,解決心理陰影的問題。
  • 創傷修復生物材料產品行業研究:進口廠商佔據中高端市場
    創傷修復產品為生物醫用材料的重要分支領域生物醫用材料應用範圍廣泛,當前最熱門的應用領域為骨科、心腦血管、口腔與眼科和創傷修復四大領域。創傷修復生物材料主要用於創傷預防、護理、止血、治療、修復等領域。我國每年因創傷就醫患者數高達6200萬人次,其中致死人數達70~80萬。創傷修復產品有著巨大的臨床需求。
  • 走出分手後的心理創傷,不懼傷害,始終成長
    作者曹雪敏是復旦大學心理學博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在她11年的諮詢中,累積來訪1000多人,她也在多年的諮詢實踐中,總結出如何從分手失戀的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走出傷痛,重新擁抱幸福。《分手心理學》分5個章節,從分手帶來的羞恥感如何釋懷,到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心理支持系統,重新認識親密關係,再次出發開始一段新的感情,都有很詳細的分析,幫助低迷的自我重新梳理自己的感情,梳理自己的心理狀態,並給出解決方法,讓自己從崩潰中爬出來,繼續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