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訓練出更漂亮的臀部,健身界是煞費苦心的;然而,在追求更高效訓練的同時,很可能會出現一些看似有道理、其實站不住腳的方法論,比如 --- 硬拉或臀推訓練中,發力夾緊臀部、並進行骨盆後傾,能給予臀部肌群更大的刺激。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個做法錯在哪兒,為什麼我們都應該避免。
現代社會,「翹臀」已經成為了女性/男性魅力的加分項,讓許多人對臀部訓練趨之若鶩。
翹臀為身材加分
拋開審美上的優勢,其實強壯有力的臀部肌肉,對我們身體有著許多益處,比如保護髖關節功能、降低下肢在運動中受傷的風險(Edouard et al,2018)、以及提升下肢在運動中的運動表現等等(Parr et al,2017)。所以,針對臀部進行訓練,確實會讓身體獲益良多。
傳統硬拉是非常好的臀部訓練動作
然而,不少人在訓練肌肉時喜歡「憑感覺」做事,認為訓練目標肌群肌肉,就得在動作中把它完全收緊,感受到更強的收縮感,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為了收縮臀部,刻意骨盆後傾
於是,一些健身「大神」在傳統的硬拉、臀推等臀部訓練動作上,在動作頂端加入了「臀部收緊、骨盆後傾」的「小技巧」,聲稱這樣是臀大肌的頂峰收縮,「能最大程度地刺激臀部肌群」,並命名「美式硬拉(American Deadlift)」和「美式臀推(American Hip Thrust)」。
美式硬拉
事實上,這樣做真的好嗎?
答案是 --- 巨型的「No」,絕對不是!
瘋狂否定
估計有不少朋友很疑惑:為什麼不能在練臀的動作中加入骨盆後傾,來達到臀部肌群的「頂峰收縮」呢?
「美式臀推」,動作頂峰進行骨盆後傾
誠然,在硬拉、臀推等動作中,奮力夾緊臀部、骨盆後傾,好像確實能感覺臀部肌肉刺激很強,但是「感覺」與實際肌肉收縮效率可能大相逕庭!
下面我從兩方面為大家解釋為何不能把骨盆後傾加入臀部訓練動作:
1.骨盆後傾實際上會抑制臀部肌群的募集程度
根據研究表明(Contreras et al,2016),與傳統的臀推訓練相比,「美式臀推」對於臀大肌的募集程度被顯著的削弱了!
傳統臀推,脊柱、骨盆始終維持穩定
早在之前的文章裡我給大家介紹過,臀部肌群(尤其是臀大肌)最主要一個功能就是伸髖(下圖);在伸髖,我們的骨盆、脊柱必須保持穩定,否則就會產生腰椎的代償,削弱臀部肌群的發力。
伸髖
所以,為了「臀部頂峰收縮」而進行骨盆後傾,其實是與自己的目標背道而馳!
2.動作中骨盆後傾大大增加了腰椎受傷的風險
人體的脊柱有其自身的自然曲度(下圖中的Lumbar lordosis),這對脊柱的受力、支撐、緩衝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此外,脊柱在自然曲度的穩定能力,對保護椎間盤、椎骨都有很大的好處。
脊柱的自然曲度
當我們骨盆後傾時,脊柱必然伴隨著前屈(下圖),會將椎間盤的髓核向後擠壓;當這樣的擠壓重複多次,髓核就有可能衝破椎間盤的纖維環,形成椎間盤突出!
在硬拉、臀推這樣的負重訓練中進行骨盆後傾,更會為這一過程按下「加速鍵」!
脊柱屈曲會導致的問題
我們日常生活中本身就長期處於脊柱前屈的狀態,做力量訓練時再反覆加入脊柱前屈,豈不是趕著讓椎間盤突出麼?
所以,為了脊柱的安全,真的奉勸大家在臀部訓練中千萬不要加入骨盆後傾,切勿妄圖以此增加臀部的肌肉收縮!
保持脊柱、骨盆的穩定!
不過,這個「美式硬拉」和「美式臀推」的名字起的還真挺合適的,畢竟經過這次疫情,大家應該都知道「美式」約等於不幹正事嘛(開個玩笑)~
就臀部訓練的問題,我已經寫過多篇文章,說過不少重點,但是今天我還是要強調一下個人認為最為重要的一個建議: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在臀部訓練中做到脊柱-骨盆穩定,我建議大家每天規律進行一下兩個動作訓練:
1.健身球四足支撐後坐
健身球四足支撐後坐
2.脊柱-骨盆穩定版鴿式伸展
這是一個常見瑜伽動作的變式,追求脊柱-骨盆穩定下進行髖關節的延展。
脊柱-骨盆穩定的鴿式伸展
注意,動作中髖關節一定要平正,即兩側髖部儘量處於同一平面(如下圖):
髖關節儘量平正
切忌為了下坐的幅度,而將髖關節向一側扭轉,這樣就喪失了我們做這個動作的意義(下圖):
錯誤示範:髖關節、脊柱旋轉
通過規律執行這兩個動作,我們不僅能建立脊柱-骨盆的穩定,更能在臀部訓練中讓髖關節完成更大幅度的運動,從而安全地增加臀部收縮的幅度,獲得更好的訓練效果!
基本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效果
相信讀到這裡,大家已經清楚「在臀部訓練中加入骨盆後傾」這件事有多麼荒謬。
但是,以「肌肉感覺」作為動作指導的思維方式如果不改變,在未來還是可能遇到很多類似的陷阱!所以,學習如何訓練身體,更需要從動作模式、關節功能出發!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覺得對你有幫助,請將這篇文章分享給你身邊有需要的朋友們,健康路大家一起走!
這裡是福了李了體能體態,用簡單易懂的方式給你傳遞專業的健身知識
參考文獻:
Contreras, B., Vigotsky, A. D., Schoenfeld, B. J., Beardsley, C., & Cronin, J. (2016). A Comparison of Gluteus Maximus, Biceps Femoris, and Vastus Lateralis Electromyography Amplitude for the Barbell, Band, and American Hip Thrust Varia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32(3), 254–260. http://doi.org/10.1123/jab.2015-0091
Edouard, P., Mendiguchia, J., Lahti, J., Arnal, P. J., Gimenez, P., Jiménez-Reyes, P., … Morin, J.-B. (2018). Sprint Acceleration Mechanics in Fatigue Conditions: Compensatory Role of Gluteal Muscles in Horizontal Force Production and Potential Protection of Hamstring Muscles.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9. http://doi.org/10.3389/fphys.2018.01706
Parr, M., Price, P. D., & Cleather, D. J. (2017). Effect of a gluteal activation warm-up on explosive exercise performance. BMJ Open Sport & Exercise Medicine, 3(1). http://doi.org/10.1136/bmjsem-2017-00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