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港口部落藝術家舒米·如妮從城市回到部落,為海稻米、輪傘草與大葉田香進行了一系列的復耕行動,並且以傳統的輪傘草蓆為基礎,發展出更多細膩而精緻的輪傘草工藝。
這是一系列深根於臺灣・花東的美學態度,第一次欣賞到 Kamaro』an 的設計之時,即被他們那在簡單、純粹中自然而然地體現出存在於設計與大地之中,那抹優雅的質調給深深吸引~再進一步地認識Kamaro』an後,你將會發現,那不只是一種美學態度的體現,更是一種藉由設計,帶動起我們一起推動社會更美的藝術之作!
Kamaro』an 以半工業+半手工的模式進行設計、生產,將源自於部落的美在家鄉中被加以編織而成,完整地把臺灣的藝術、設計、製造等環節串聯在一起,同時,也藉此讓更多人看見、存在於臺灣・原鄉的盎然生機!
輪傘草,一項對部落來說立基在文化復耕之上的希望
輪傘草屬於莎草科的水生植物,在舒米如妮的兒時記憶裡,部落水稻田的積水處一定能找到輪傘草以及與其共生的大葉田香,「部落老人家常會把輪傘草曬乾、做成草蓆,大葉田香做酒麴。」舒米如妮說。
輪傘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可長到200公分,種一年便可採收,不需特別照顧就會一直再生,現在港口部落的居民大約會在海稻米收割前的6、7月進行採收,隨後歷時2個月的曝曬,待農忙後,便是編織草蓆的絕佳時機。電影《太陽的孩子》中,部落婦女下田披掛的「太陽蓆」也是使用輪傘草的莖桿編織而成。
設計師以簡約俐落的金屬框架,襯託輪傘草筆直而堅挺結構美學。
美學需要時間的淬煉,同時,也不得遺忘那在手作工序當中,存在於裡頭的溫度與情致…
Kamaro』an 在這段設計的歷程中發現,部落的藝術家們早已在創作與生活中淬煉出存在於土地之上的文化與故事,而他們所做的即是把那些迷人的姿態與元素在巧妙的轉化中,進一步地體現出簡約而平靜的美,使文化&藝術&設計三者,零斷層的接軌,並把這份自然而然的美學徹底地融入在你我的生活裡。
來源:弦生活器物
歡迎關注 園藝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