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元日》
元旦起源
元旦,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西曆新一年的第一天。
元,謂「首」;旦,謂「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但其含義已經沿用4000多年。中國古代曾以臘月、十月等的月首為元旦,漢武帝起為農曆1月1日,中華民國起為西曆1月1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亦以西曆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曆年」。
含義介紹
中國古代稱新年第一天為「元旦」或元日、元長、元朔、元春,具體日期在西漢以前各不相同,西漢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創「太初曆」,以正月初一日為元旦,從此歷代相沿,直至民國時期。
西曆西元紀年法傳入我國後,民國時期以西曆元月一日為新年,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議確立以西曆元月一日為「元旦」,舊曆年正月初一改稱「春節」。
元旦活動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飲食
中國古代元旦飲食豐富多彩,《荊楚歲時記》的記述就是集中體現。南朝時荊楚元旦拜賀畢,接著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吃一個雞蛋。
椒柏酒,在東漢《四民月令》中已經出現。椒是花椒,古人說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為仙藥,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製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
南朝庾信《正旦蒙賚酒》:「正旦闢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描繪了元旦朝賀受到賞賜椒柏酒的喜悅心情。而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賜群臣柏葉》一詩,以「願持柏葉壽,長奉萬年歡」之句,表達以健康長壽之身服務萬年天子的願望。飲椒柏酒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明代山東曆城、浙江嘉興均有此俗。
但在眾多的習俗中流傳至今的元旦食品也就只數餃子和年糕了。
「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藉此佳節燕語生活美學祝賀四方同仁諸事吉祥,元旦快樂!
感恩關注燕語生活美學微信公眾平臺!
廣州燕語生活美學專注於席文化美學,專業於文化內容供應,專長於生活美學成為習慣。我們有個團隊,專門研究傳統文化的傳承模式;我們有個理念,傳承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成為生活習慣。而精英的傳播更具魅力。若您歡喜,請點擊手機右上角關注燕語生活美學的官方帳號或者分享到朋友圈,讓生活美學融入到現實生活中,讓我們共同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貢獻一份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