菝葜(bá qiā)之名,猶如外來。李時珍認為菝葜即[矢犮][矢吉](左右結構的字,音bá qià),其義為「短」,此草莖蔓強堅短小,故名菝葜。
「其莖似蔓而堅強,植生而有刺。其葉團大,狀如馬蹄,光澤似柿葉,不類冬青。秋開黃花結紅子。其根甚硬,有硬須如刺。其葉煎飲酸澀。野人採其根葉,入染家用,名鐵菱角。」(李時珍)
初秋,跟著隊長來蝴蝶山,山陰林下一種直立莖短的植物,隊長叫它「菝葜之一種」。
看此草的確莖短而強堅,不過沒有刺,還結了紫黑色的圓球果子呢。「嘿嘿,這是鞘柄菝葜。」
跟著隊長來到黃巢山溝,灌木上藤蔓纏繞,除了馬兜鈴,還有另種蔓生有刺、莖強堅的植物,隊長又叫它「菝葜之一種」。
還真是呢,莖強堅而有刺,開黃花,不過它是黑綠色的球果呢,看看根吧,不像菱角,不硬,也沒有刺須啊。
「嘿嘿,這是華東菝葜。」啥時候能和李時珍一樣,見到結紅果、根如鐵菱角的菝葜呢。
暑假,奔行千裡來到東海邊,跟著隊長進入藏虎山的大澗。閱盡琪花瑤草,將至山頂,被一片蔓延林下、纏在大樹上的刺藤林攔住去路。
隊長:「看看這是啥?」粗而堅硬的藤上生者大刺,厚厚的葉子像皮革樣硬而光滑,圓圓的果實。「啊,是菝葜!」期待已久,終見真容。這回你就是菝葜,沒有之一。
一眼望去,去年的紅果,今年的綠果,還有走向成熟的紫果,珠寶一樣掛在刺藤上。
什麼樣的根,把你生得如此堅硬而銳利。原來你的根赤黃色,粗厚堅硬,有稜有角,鬚根尖銳如大刺,故人呼金剛根、鐵菱角。
山裡人將根浸成赤汁染色,或煮粉而食,或提取澱粉和膠,或用來釀酒。
《名醫別錄》:「味甘,平,溫。無毒。主腰背寒痛,風痺,益血氣,止小便利。」莖有刺,根如刺,為風象,故主風痺、腰背寒痛;其質硬,可堅筋骨。其根赤黃,嫩莖、幹葉色紅,故可補益氣血。有粉而膠,其味甘酸收斂,膠粘而止小便利、小便滑數。
中藥菝葜為百合科攀緣灌木菝葜的根莖,春秋採挖。
菝葜(Smilax china L.):攀援灌木;根狀莖粗厚,堅硬,為不規則的塊狀,粗2-3釐米。莖長1-3米,少數可達5米,疏生彎刺。葉薄革質或堅紙質,幹後通常紅.褐色或近古銅色,圓形、卵形或其他形狀,長3-10釐米,寬1.5-6 (-10)釐米,下面通常淡綠色,較少蒼白色;葉柄長5-15毫米,約佔全長的1/2-2/3具寬0.5-1毫米(一側)的鞘,幾乎都有卷鬚,少有例外,脫落點位於靠近卷鬚處。
傘形花序生於葉尚幼嫩的小枝上,具十幾朵或更多的花,常呈球形;總花梗長1-2釐米;花序託稍膨大,近球形,較少稍延長,具小苞片;花綠黃色,外花被片長3.5-4.5毫米,寬1.5-2毫米,內花被片稍狹;雄花中花葯比花絲稍寬,常彎曲;雌花與雄花大小相似,有6枚退化雄蕊。漿果直徑6-15毫米,熟時紅色,有粉霜。花期2-5月,果期9-11月。
產山東(山東半島)、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江西、安徽(南部)、河南、湖北、四川(中部至東部)、雲南(南部)、貴州、湖南、廣西和廣東。生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林下、灌叢中、路旁、河谷或山坡。緬甸、越南、泰國、菲律賓也有分布。(引自《中國植物志》)
1. 莖有刺,本質藤本,花序花多數。
2. 刺較粗,稍彎曲,基部驟然變粗;葉片近圓形,薄革質;果熟時紅色…………菝葜S. china
2. 刺近平直,葉卵形,紙質;果熟時黑色…………華東菝葜S. sieboldii
1. 莖無刺,直立灌木,花序有1-3朵花…………鞘柄菝葜S. st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