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菝葜:莖堅生硬刺 根如鐵菱角

2021-02-07 守望本草

菝葜(bá qiā)之名,猶如外來。李時珍認為菝葜即[矢犮][矢吉](左右結構的字,音bá qià),其義為「短」,此草莖蔓強堅短小,故名菝葜。

 「其莖似蔓而堅強,植生而有刺。其葉團大,狀如馬蹄,光澤似柿葉,不類冬青。秋開黃花結紅子。其根甚硬,有硬須如刺。其葉煎飲酸澀。野人採其根葉,入染家用,名鐵菱角。」(李時珍)

初秋,跟著隊長來蝴蝶山,山陰林下一種直立莖短的植物,隊長叫它「菝葜之一種」。

看此草的確莖短而強堅,不過沒有刺,還結了紫黑色的圓球果子呢。「嘿嘿,這是鞘柄菝葜。」

跟著隊長來到黃巢山溝,灌木上藤蔓纏繞,除了馬兜鈴,還有另種蔓生有刺、莖強堅的植物,隊長又叫它「菝葜之一種」。

還真是呢,莖強堅而有刺,開黃花,不過它是黑綠色的球果呢,看看根吧,不像菱角,不硬,也沒有刺須啊。

「嘿嘿,這是華東菝葜。」啥時候能和李時珍一樣,見到結紅果、根如鐵菱角的菝葜呢。

暑假,奔行千裡來到東海邊,跟著隊長進入藏虎山的大澗。閱盡琪花瑤草,將至山頂,被一片蔓延林下、纏在大樹上的刺藤林攔住去路。

隊長:「看看這是啥?」粗而堅硬的藤上生者大刺,厚厚的葉子像皮革樣硬而光滑,圓圓的果實。「啊,是菝葜!」期待已久,終見真容。這回你就是菝葜,沒有之一。

一眼望去,去年的紅果,今年的綠果,還有走向成熟的紫果,珠寶一樣掛在刺藤上。

什麼樣的根,把你生得如此堅硬而銳利。原來你的根赤黃色,粗厚堅硬,有稜有角,鬚根尖銳如大刺,故人呼金剛根、鐵菱角。

山裡人將根浸成赤汁染色,或煮粉而食,或提取澱粉和膠,或用來釀酒。

《名醫別錄》:「味甘,平,溫。無毒。主腰背寒痛,風痺,益血氣,止小便利。」莖有刺,根如刺,為風象,故主風痺、腰背寒痛;其質硬,可堅筋骨。其根赤黃,嫩莖、幹葉色紅,故可補益氣血。有粉而膠,其味甘酸收斂,膠粘而止小便利、小便滑數。 

中藥菝葜為百合科攀緣灌木菝葜的根莖,春秋採挖。

菝葜(Smilax china L.):攀援灌木;根狀莖粗厚,堅硬,為不規則的塊狀,粗2-3釐米。莖長1-3米,少數可達5米,疏生彎刺。葉薄革質或堅紙質,幹後通常紅.褐色或近古銅色,圓形、卵形或其他形狀,長3-10釐米,寬1.5-6 (-10)釐米,下面通常淡綠色,較少蒼白色;葉柄長5-15毫米,約佔全長的1/2-2/3具寬0.5-1毫米(一側)的鞘,幾乎都有卷鬚,少有例外,脫落點位於靠近卷鬚處。

傘形花序生於葉尚幼嫩的小枝上,具十幾朵或更多的花,常呈球形;總花梗長1-2釐米;花序託稍膨大,近球形,較少稍延長,具小苞片;花綠黃色,外花被片長3.5-4.5毫米,寬1.5-2毫米,內花被片稍狹;雄花中花葯比花絲稍寬,常彎曲;雌花與雄花大小相似,有6枚退化雄蕊。漿果直徑6-15毫米,熟時紅色,有粉霜。花期2-5月,果期9-11月。

產山東(山東半島)、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江西、安徽(南部)、河南、湖北、四川(中部至東部)、雲南(南部)、貴州、湖南、廣西和廣東。生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林下、灌叢中、路旁、河谷或山坡。緬甸、越南、泰國、菲律賓也有分布。(引自《中國植物志》)

1. 莖有刺,本質藤本,花序花多數。

2. 刺較粗,稍彎曲,基部驟然變粗;葉片近圓形,薄革質;果熟時紅色…………菝葜S. china

2. 刺近平直,葉卵形,紙質;果熟時黑色…………華東菝葜S. sieboldii

1. 莖無刺,直立灌木,花序有1-3朵花…………鞘柄菝葜S. stans 


相關焦點

  • 本草綱目:菝葜
    別名金剛藤、鐵菱角、馬加勒、筋骨柱子、紅燈果、金剛根、王瓜草、金剛骨、山梨兒、金剛樹、鐵刷子、金剛刺、金剛頭、假萆薢、山菱角、霸王引、溝谷刺、金巴鬥、豺狗刺、鱟殼藤、馬甲、硬飯頭、冷飯頭、龍爪菜、普貼、雞肝根、路邊刷、鱟殼刺、鐵刺苓、飯巴鐸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菝葜(附:菝葜葉)
    菝葜:別名:金剛藤、鐵菱角、馬加勒、筋骨柱子、紅燈果、土茯苓。【來源】為百合科菝葜屬植物菝葜 Smilax china L. 的乾燥根莖。【形態特徵】落葉攀緣灌木。地下根莖橫生,膨大部分呈不規則的菱角狀,木質,堅硬,棕色,味澀。莖枝圓形,堅硬,長達2m餘,有散生倒刺,莖上有少數分枝。
  • 土茯苓、菝葜及萆薢的本草考證
    曰:「菝葜生山野,二月,八月採根,暴幹。」又云:「此有3種,大略根苗並相類,菝葜莖紫短小,多細刺,小減萆薢而色深,人用作飲。」陶隱居雖未對菝葜與萆薢在植物形態和生藥性狀上做詳盡的描述,但可知當時兩種植物就很容易相混。宋·蘇頌《本草圖經》曰:「舊不載所出州土,但云生山野,今近京及江浙州郡多有之。苗莖成蔓長二三尺,有刺,其葉如冬青、烏藥葉,又似菱葉差大。
  • 中藥材:菝葜
    藥材名稱:菝葜別名:金剛根、金剛骨、金剛藤、山梨兒、鐵刷子、鐵菱角、金剛刺、金剛頭、假萆薢
  • 菝葜,見過嗎?主治腰背寒痛
    生山野,二月、八月採根,曝幹。此有三種,大略根苗並相類。菝葜莖紫,短小多細刺,小減萆薢而色深,人用作飲。《中藥大辭典》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莖。2月或8月採挖根莖,除去泥土及鬚根,曬乾。生長於山坡、灌木叢林緣。分布我國長江以南各地。
  • 每日中藥|菝葜
    藥材名稱:菝葜別名:金剛根、金剛骨、金剛藤、山梨兒、鐵刷子、鐵菱角、金剛刺、金剛頭、假萆薢
  • 【菝葜】功效與作用
    《中藥大辭典》:菝葜【藥材名稱】菝葜【拼音】Bá Qiā【別名】金剛根、王瓜草(《日華子本草》),金剛骨(《儒門事親》),金剛藤(《履巉巖本草》),山梨兒、金剛樹、鐵刷子(《救荒本草》),鐵菱角(《綱目》),金剛刺(《醫林纂要》),金剛頭、假萆薢、山菱角、霸王引(《嶺南採藥錄》),溝谷刺、金巴鬥、豺狗刺、鱟殼藤(《中國樹木分類學》),馬甲、硬飯頭、冷飯頭(
  • 菝葜(bá qiā)可能不知,它的另一個名字叫金剛藤
    菝葜別名金剛藤、鐵菱角、馬加勒、筋骨柱子、紅燈果、金剛刺、九牛力。為百合科菝葜屬植物菝葜的根狀莖。秋末至次年春採挖,除去鬚根,洗淨,曬乾或趁鮮切片,乾燥。味甘、微苦、澀,性平。歸肝、腎經。有利溼去濁、祛風除痺,解毒散瘀的功效。用於小便淋濁,帶下量多,風溼痺痛,肌肉麻木,跌打損傷,糖尿病,胃腸炎,洩瀉,痢疾,消化不良,黃疸,癰腫瘡毒,瘰癧,頑癬,癌瘤。
  • 菝葜 一方中藥配方顆粒
    琉璃蛺蝶幼蟲的主要食物之一就是菝葜。若種植可在3月播種。【中文學名】:菝葜【別名】:金剛刺、金剛藤、鐵菱角、馬加勒、山歸來【來源】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莖。【性味】 甘、酸,平。【功能主治】祛風利溼;解毒消癰。
  • 你們可能對土茯苓和菝葜有誤會
    植物志中記載的土茯苓         土茯苓(光葉菝葜)攀援灌木;根狀莖粗厚,塊狀,常由匍匐莖相連接,粗2-5釐米。莖長1-4米,枝條光滑,無刺。所以,木質土茯苓性狀和含量不符合藥典規定是因為摻入了菝葜,而不是國內的野生木質土茯苓含量不合格。二、菝葜       菝葜藥材來源於百合科菝葜的乾燥根莖。菝葜又稱金剛兜、大菝葜、金剛刺、金剛藤。攀援灌木;根狀莖粗厚,堅硬,為不規則的塊狀,粗2-3釐米。莖長1-3米,少數可達5米,枝條疏生刺。
  • 萆薢、菝葜與土茯苓
    菝葜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乾燥根莖。——金剛刺【性味歸經】性平,味甘、酸。                        歸肝經、腎經。【配伍藥方】        ①治淋症:菝葜根(鹽水炒)15克,銀花9克,扁蓄6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②治血汞:菝葜根、算盤子根各30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③治糖尿病:鮮菝葜根60~120克,配豬胰1具同燉服,每日1劑。(《浙南本草新編》)  ④治崩漏:菝葜根、棕櫚炭各30克。煎服。
  • 農藝人散文:故鄉菱角香
    故鄉婦女摘菱角時,手輕輕地拎起一簇菱葉,真是「如今池底休鋪錦,菱角雞頭積漸多」呀!水靈靈的菱角已如刀槍附在青綠色的葉下,彎彎的角,帶著溼潤的水汽。摘下一個菱角,剝開菱殼,白白胖胖的菱角肉向嘴裡一塞,咕哧咕哧幾口咬了,白肉溢滿清涼的脆甜,清香,糅合著河塘水清妙味的菱汁在嘴中肆無忌憚地瀰漫,味覺神經立即陷入一片鮮美的沼澤中。也正如秀才描述的:大菱角,像牛角,角呀尖得像利刀。
  • 莧科刺莧花、花序、花群體、果序、果群體、根、莖及葉原圖
    莧科刺莧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長3~25釐米,下部頂生花穗常全部為雄花,苞片在腋生花簇及頂生花穗的基部者變成尖銳直刺,長5~15毫米,在頂生花穗的上部者狹披針形,長1.5毫米,頂端急尖,具凸尖,中脈綠色,小苞片狹披針形,長約1.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