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菝葜

2021-02-07 山河國醫網

菝葜
Bá Qiā別名金剛藤、鐵菱角、馬加勒、筋骨柱子、紅燈果、金剛根、王瓜草、金剛骨、山梨兒、金剛樹、鐵刷子、金剛刺、金剛頭、假萆薢、山菱角、霸王引、溝谷刺、金巴鬥、豺狗刺、鱟殼藤、馬甲、硬飯頭、冷飯頭、龍爪菜、普貼、雞肝根、路邊刷、鱟殼刺、鐵刺苓、飯巴鐸、冷飯巴、霸王力、金剛鞭、馬鞍宮、馬加刺兜功效作用祛風利溼;解毒消癰。主風溼痺痛;淋濁;帶下;洩瀉;痢疾;癰腫瘡毒;頑癬;燒燙傷始載於《名醫別錄》毒性無毒歸經肝經、腎經藥性溫藥味甘

【別名】金剛藤、鐵菱角、馬加勒、筋骨柱子、紅燈果、金剛刺、九牛力

【異名】金剛根、王瓜草(《日華子本草》),金剛骨(《儒門事親》),金剛藤(《履巉巖本草》),山梨兒、金剛樹、鐵刷子(《救荒本草》),鐵菱角(《綱目》),金剛刺(《醫林纂要》),金剛頭、假萆薢、山菱角、霸王引(《嶺南採藥錄》),溝谷刺、金巴鬥、豺狗刺、鱟殼藤(《中國樹木分類學》),馬甲、硬飯頭、冷飯頭(《廣州植物志》),龍爪菜(《貴州民間方藥集》),普貼(《福建民間草

藥》),雞肝根、路邊刷(《廣西中獸醫藥植》),鱟殼刺(《閩南民間草藥》),鐵刺苓(《浙江民間草藥》),飯巴鐸、冷飯巴(《四川中藥志》),金剛鞭(《江西民間草藥驗方》),蓬燈果、馬鞍宮(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馬加刺兜、馬加勒(江西《中草藥學》)。

【名家論述】《綱目》:"菝葜,氣溫味酸,性澀而收,與萆薢仿佛。"

菝葜果色紅豔,可用於攀附巖石、假山,也可作地面覆蓋。

葉互生,寬卵形或圓形,長3-10cm,全緣。花單性異株,綠黃色,多朵排成傘形花序;花期4-5月。漿果球形,紅色;

菝葜果色紅豔,可用於攀附巖石、假山,也可作地面覆蓋。

攀緣狀灌木。根莖橫走,呈不規則的彎曲,肥厚質硬,疏生鬚根。莖硬,高0.7~2米以上,有倒生或平出的疏刺。葉互生,革質,圓形乃至廣橢圓形,長5~7釐米,寬2.5~5釐米,先端突尖或渾圓,基部渾圓或闊楔形,有時近心形,全緣,3~5脈,下面綠色;葉柄長4~5毫米,沿葉柄下部兩側有卷鬚2條。花單性,雌雄異株;傘形花序,腋生;苞片卵狀披針形;花被裂片6,2輪,矩圓形,黃綠色;雄花直徑約6毫米,雄蕊6,花絲短,長約4毫米,藥黃色;雌花較小;直徑約3毫米,退化雄蕊成絲狀,子房上位,長卵形,3室,柱頭3裂,稍反曲。漿果球形,紅色。花期4~5月。

菝葜性喜陽光充足,也較耐萌,耐旱性強,耐熱耐乾旱,耐瘠薄,在各種土壤中均能生長,以在疏鬆肥沃的砂質土中長勢良好。用當年生帶芽根狀莖在當年冬季或翌年春種植,株距0.5米,種前施些農家肥料作底肥。為使多開花結果,花芽分化期及結果期適當追施磷鉀肥。秋天旱季每隔半個月左右澆噴1次水,冬天落葉後及時從莖基部剪去纖細枝、過密枝、交叉枝、枯死枝。

乾燥根莖略呈圓柱形,微彎,結節狀,有不規則的凹陷。長約8~15釐米,直徑約2~4釐米。外表褐紫色,微有光澤,結節膨大處常有堅硬的鬚根殘基及芽痕,或留有堅硬彎曲的細根。質堅硬,難折斷,斷面黃棕色,平坦。產於江蘇的較細而長,俗稱"金剛鞭";產於浙江的較粗壯,俗稱"鐵菱角"。

【採集】2月或8月採挖根莖,除去泥土及鬚根,曬乾。

【化學成分】根莖含薯蕷皂甙元和多種由薯蕷皂甙元構成的皂甙。又含生物鹼、酚類、胺基酸、有機酸、糖類。種子油含粗脂肪11.2%,其脂肪酸中含油酸48.4%,亞油酸39.1%。

【來源】百合科菝葜屬植物菝葜Smilax china L.的根狀莖。其葉(菝葜葉)也入藥。全年可採,洗淨,切片曬乾,或用鹽水浸泡數小時後蒸熟,曬乾。夏季採葉,曬乾。

煎劑對犬急性利尿實驗,不能使尿量增加,對急性汞中毒大白鼠亦無利尿作用,但能使尿中排汞量略增加,對正常家兔及急性汞中毒家兔網狀內皮系統功能均無明顯影響。

25%與50%的煎劑,不論灌胃或腹腔注射,均能暫時抑制馬疫錐蟲的繁殖,延緩小白鼠的死亡時間,但不能清除血中錐蟲使小白鼠得以治癒。不論灌胃或注射均使小白鼠出現鼓腸。前者與馬齒莧合用療效增加,副作用減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有抑菌作用。

祛風利溼,解毒消腫。根狀莖:治風溼關節痛,跌打損傷,胃腸炎,痢疾,消化不良,糖尿病,乳糜尿,白帶,癌症;葉:外用治癰癤疔瘡,燙傷。

祛風溼,利小便,消腫毒。治關節疼痛,肌肉麻木,洩瀉,痢疾,水腫,淋病,疔瘡,腫毒,瘰癧,痔瘡。

①《別錄》:"主腰背寒痛,風痺,益血氣,止小便利。"

⑥《醫林纂要》:"緩肝堅腎,清小腸火,化膀胱水。治惡瘡,毒瘡,蟲毒。"

⑦《南京民間藥草》:"化痰止咳。浸酒服,可治筋骨麻木。"

⑾《四川中藥志》:"清熱,除風毒。治崩帶,血淋,瘰癧,跌打損傷。"

⑿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除溼。治腰腿疼痛,風溼性關節炎,腸炎腹瀉。"

⒀江西《中草藥學》:"解毒祛風,為瘡癰要藥。治歷節痛風(類風溼性關節炎),肌肉麻痺,食道癌,牛皮癬。"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大劑1~3兩;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燻洗。

①治關節風溼痛:鐵刺苓、活血龍、山楂根各三錢至五錢。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②治患腳,積年不能行,腰脊攣痺及腹屈內緊急者:菝葜淨洗,銼之,一斛,以水三斛,煮取九鬥,以漬曲及煮去滓,取一斛漬飯,釀之如酒法,熟即取飲,多少任意。(《補缺肘後方》)

④治消渴,飲水無休:菝葜(銼,炒),湯瓶內鹼各一兩,烏梅二個(並核捶碎,焙乾)。上粗搗篩。每服二錢,水一盞,瓦器煎七分,去滓,稍熱細呷。(《普濟方》菝葜飲)

⑤治小便多,滑數不禁:金剛骨為末,以好酒調三錢,服之。(《儒門事親》)

⑥治下痢赤白:金剛根和好臘茶等分,為末,白梅肉丸如雞頭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小兒三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烏梅湯下,赤白痢烏梅甘草湯下。(《履巉巖本草》)

⑦治沙石淋:菝葜二兩。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匕,米飲調下。服畢用地椒煎湯浴,連腰浸。(《聖濟總錄》菝葜散)

⑧治乳糜尿:楤木(鳥不宿)根、菝葜根莖各一兩。水煎,分早晚二次服。(《全展選編.傳染病》)

⑨治食道癌:鮮菝葜一斤。用冷水三斤,濃縮成一斤時,去渣,加肥豬肉二兩,待肥肉熟後即可。此系一日量,分三次服完。(《中草藥治腫瘤資料選編》)

⑩治赤白帶下:菝葜半斤,搗碎煎湯,加糖二兩。每日服。(《江蘇藥材志》)

⑾治流火:鐵刺苓煎汁與豬腳煮食,或配土牛膝二錢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菝葜根1斤切碎,甘草25克,水煎兩次,濾液合併文火濃縮至1000毫升左右,菝葜根濃度相當於50%。每次50毫升,日服2次。門診治療癤癰67例,隨訪27例均獲顯效;蜂窩織炎、淋巴結炎、乳腺炎63例,隨訪48例,顯效43例,效果不明顯5例;腹部炎性包塊、闌尾膿腫8例,隨訪7例,顯效6例,效果不明顯1例。

取鮮菝葜根2斤,用乙醇提取法製成300毫升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每次肌注2毫升,每日1次。治療52例,痊癒15例,顯效10例,好轉23例,無效4例。

取菝葜根20~40克,用溫開水1500毫升浸泡10小時,煮沸40~80分鐘,每日分~3次飯後服。治療107例,痊癒(症狀消失,皮損消失,或尚留幾小塊損害)13例,顯效(症狀基本消失,皮損消退約60~80%)26例,有效(症狀明顯減輕,皮損消失約30~60%,或皮損普遍變平、縮小,紅色減退,鱗屑減少)46例,無效23例。痊癒病例停藥後,部分有復發,但一般較輕,再服菝葜仍然有效。

取菝葜根塊洗淨、切片、晾乾,每日用幹品0.5~1斤浸入6~7斤水中,1小時後用文火煎煮3小時去渣,加入肥肉1~2兩再煎1小時,約得煎液500毫升,於1日內多次飲服。適用於胃癌、食管癌、直腸癌、乳腺癌、宮頸癌、鼻咽癌,其中以胃癌和食管癌效果較好。具有增進食慾、減少嘔吐、疏通狹窄食管,以及利尿消腫、增強體力、提高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和一定的止痛安眠作用。據200例(病情輕重不一)的觀察,約45%的患者可獲得近期療效,症狀緩解;個別病例可獲得根治;有的控制1年,沒有症狀;少數病例腫瘤縮小,但多數未見變化。本品對脾胃虛寒體質者較為適宜;此類病人服藥後,感到胃腸舒適,脹氣減輕,食量增加,食道癌患者粘液涎沫明顯減少。反之陰虧偏熱體質者,服後常易引起口乾、煩躁、便秘、尿赤、口黏膜破潰,或便血、胃腸道出血。故對應用放射治療後引起的一系列熱性反應不宜應用。實踐中觀察到,本藥對消化道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對腸道黏膜發炎的充血、水腫有收斂作用。因此,應用於宮頸癌放射治療後的直腸結腸反應,出現粘液血便者,有良好效果。由於本品含有皂素及鞣酸等雜質,對胃腸道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所以加用豬肉同煎以中和皂素及雜質,以免刺激胃腸引起噁心、嘔吐。

根含菝葜素(smilaxin),異內杞甙(isoengeletin),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山柰素(kaempferide),二氫山柰素(dihydrokaempfer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ylglucoside),薯蕷皂甙的原皂甙元A(prosapogenin A of dioscin),薯蕷皂甙(dioscin),纖細薯蕷皂甙(gracillin),甲基原纖細薯蕷皂甙(methylprotogracillin),甲基原薯蕷皂甙(methylprotodioscin)等。新替告皂甙元-3-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neotigogenin-3-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新替告皂甙元-3-O-β-D-吡喃葡萄糖-(1→4)-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neotigogenin-3-O-β-D-glucopyranosyl-(1→4)-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偽原薯蕷皂甙(pseudoprotodioscin),異娜草皂甙元-3-O-α-L-吡喃鼠李糖-(1→2)-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甙{isonarthogenin-3-O-α-L-rhamnopyranosyl-(1→2)-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薯蕷皂甙元(diosgenin)。

性狀鑑別 根莖扁柱形,略彎曲,或不規則形,長10-20cm,直徑2-4cm。表面黃棕色或紫棕色,結節膨大處有圓錐狀突起的莖痕、芽痕及細根斷痕,或留有堅硬折斷的細根,呈刺狀,節上有鱗葉;有時先端殘留地上莖。質堅硬,斷面棕黃色或紅棕色,粗纖維性。氣微味,味微苦。以根莖粗壯、斷面色紅者為佳。

顯微鑑別 粉末特徵:淺棕紅色。

①澱粉粒類圓形或半圓球形,直徑5-30μm,臍點點狀、裂縫狀或飛鳥狀;復粒較少,2-4分粒組成。

②石細胞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淡黃色或紅棕色,類圓形、長橢圓形、類方形或不規則形,直徑40-195μm,壁厚8-45μm,木化,孔溝明顯,胞腔較小,有的含紅棕色物。

③短纖維易見,淡黃色長方形或短梭狀,壁微木化。

④草酸鈣針晶長75-140μm,偶有成束存在於粘液細胞中。

本站內容由網友添加和整理,僅供學習和參考。站內信息不一定準確、全面或最新,公號內容不應成為診斷或治療疾病的最終依據。山河中醫網提醒網友,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感謝您的支持與厚愛,我們將會做的更好~!!!

相關焦點

  • 土茯苓、菝葜及萆薢的本草考證
    附圖與今光葉菝葜即土茯苓正品的植物形態相符。可見在明代,土茯苓已有名稱及使用混亂的情況。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始用「土茯苓」一名,將其釋名為土萆薢、刺豬苓、山豬糞、草禹餘糧、仙遺糧、冷飯糰、硬飯、山地慄等。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蓴,……其根狀如菝葜而圓,其大若雞鴨子,連綴而生,遠者離尺許,近或數寸,其肉軟可生啖,有赤白兩種,入藥用白者良。」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菝葜(附:菝葜葉)
    菝葜:別名:金剛藤、鐵菱角、馬加勒、筋骨柱子、紅燈果、土茯苓。【來源】為百合科菝葜屬植物菝葜 Smilax china L. 的乾燥根莖。【形態特徵】落葉攀緣灌木。地下根莖橫生,膨大部分呈不規則的菱角狀,木質,堅硬,棕色,味澀。莖枝圓形,堅硬,長達2m餘,有散生倒刺,莖上有少數分枝。
  • 萆薢、菝葜與土茯苓
    萆薢bi  xie(薯蕷科萆薢)、菝葜ba qia(百合科菝葜)與土茯苓(百合科光葉菝葜)萆薢有:粉萆薢
  • 中藥材:菝葜
    藥材名稱:菝葜別名:金剛根、金剛骨、金剛藤、山梨兒、鐵刷子、鐵菱角、金剛刺、金剛頭、假萆薢
  • 【菝葜】功效與作用
    《中藥大辭典》:菝葜【藥材名稱】菝葜【拼音】Bá Qiā【別名】金剛根、王瓜草(《日華子本草》),金剛骨(《儒門事親》),金剛藤(《履巉巖本草》),山梨兒、金剛樹、鐵刷子(《救荒本草》),鐵菱角(《綱目》),金剛刺(《醫林纂要》),金剛頭、假萆薢、山菱角、霸王引(《嶺南採藥錄》),溝谷刺、金巴鬥、豺狗刺、鱟殼藤(《中國樹木分類學》),馬甲、硬飯頭、冷飯頭(
  • 每日中藥|菝葜
    藥用部位:根莖產地:華東、中南、西南、及臺灣等地科:百合科原植物:菝葜植物情況:攀緣狀灌木 高1-3m。疏生刺。根莖粗厚,堅硬,為不規則的塊根,粗2-3cm。 《綱目》:菝葜,氣溫味酸,性澀而收,與萆XIE仿佛。【複方】①治關節風溼痛:鐵刺苓、活血龍、山楂根各三錢至五錢。煎服。(《浙江民間草藥》)②治患腳,積年不能行,腰脊攣痺及腹屈內緊急者:菝葜淨洗,銼之,一斛,以水三斛,煮取九鬥,以漬曲及煮去滓,取一斛漬飯,釀之如酒法,熟即取飲,多少任意。(《補缺肘後方》)③治筋骨麻木:菝葜浸酒服。
  • 菝葜 一方中藥配方顆粒
    琉璃蛺蝶幼蟲的主要食物之一就是菝葜。若種植可在3月播種。【中文學名】:菝葜【別名】:金剛刺、金剛藤、鐵菱角、馬加勒、山歸來【來源】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莖。【性味】 甘、酸,平。【功能主治】祛風利溼;解毒消癰。
  • 你們可能對土茯苓和菝葜有誤會
    然而市場稱投料用的土茯苓都是用「菝葜」摻混的,含量不合格,因為他們兩個長的極像,切完混到裡面,神仙難辨,對此小編為了弄清緣由,專門去雲南的山上找了土茯苓和菝葜這兩味藥材,挖下來,切出來給大家分享。所以,木質土茯苓性狀和含量不符合藥典規定是因為摻入了菝葜,而不是國內的野生木質土茯苓含量不合格。二、菝葜       菝葜藥材來源於百合科菝葜的乾燥根莖。菝葜又稱金剛兜、大菝葜、金剛刺、金剛藤。攀援灌木;根狀莖粗厚,堅硬,為不規則的塊狀,粗2-3釐米。莖長1-3米,少數可達5米,枝條疏生刺。
  • 菝葜,見過嗎?主治腰背寒痛
    菝葜Bá Qiā來源產地《本草經集注》陶弘景
  • 菝葜(bá qiā)可能不知,它的另一個名字叫金剛藤
    菝葜的藥理作用菝葜在臨床上應用廣泛,特別是治療慢性盆腔炎等婦科慢性炎症疾病 。近年的研究發現 ,菝葜有抗炎、鎮痛 、抗腫瘤、抗氧化、免疫抑制等多種生物活性。3、抗腫瘤作用:菝葜醇提取物灌胃對小鼠肉瘤S180、子宮頸癌U14增殖有抑制作用。4、抗菌作用:菝葜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菝葜25%水煎劑灌胃能抑制小鼠馬疫錐蟲的繁殖,但不能清除血中錐蟲。
  • 識菝葜:莖堅生硬刺 根如鐵菱角
    李時珍認為菝葜即[矢犮][矢吉](左右結構的字,音bá qià),其義為「短」,此草莖蔓強堅短小,故名菝葜。 「其莖似蔓而堅強,植生而有刺。其葉團大,狀如馬蹄,光澤似柿葉,不類冬青。秋開黃花結紅子。其根甚硬,有硬須如刺。其葉煎飲酸澀。野人採其根葉,入染家用,名鐵菱角。」(李時珍)
  • 《本草綱目》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
  • 你聽過周杰倫的「本草綱目」?但你可能還沒有見過這樣的《本草綱目...
    提到《本草綱目》的書名如雷貫耳,但真正讀過它的人卻少之又少。2018廣西書展,930為大家推薦一本《本草綱目》少兒繪圖版,幫助你們家的小朋友搖身一變成為一名「小神醫」。周杰倫的《本草綱目》相信很多人聽過,歌中提到了:馬錢子、決明子、蒼耳子、蓮子等「15味中藥」只是《本草綱目》原著中的冰山一角。
  • 李時珍和他的《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不僅是一部藥物學著作,還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書中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在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採礦乃至於歷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貢獻。《本草綱目》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
  • 【特別關注】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時珍開始撰寫《本草綱目》。為寫好這部著作,避免前人出現的錯誤,他除了繼續精讀醫藥學典籍外,還非常注意對藥物的實地考察,家鄉的郊野山川遍布他的足跡。為採集標本,了解藥物的原生狀況,他還遍走江西、安徽、河南、河北等藥物產地,仔細觀察藥物的原生形狀並繪下圖譜。
  • 《本草綱目》的時代土壤|文史知識
    李時珍《本草綱目》與其他醫籍,尤其是明代的醫學著作的關係也是如此。最直接的是本草類著作。明代本草類著作眾多。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序例·歷代諸家本草》梳理了從《神農本草經》至《本草綱目》等歷代本草著作42種,幾乎將中國曆朝歷代本草書籍網羅殆盡。
  • 李時珍 本草綱目 艾灸養生
    本草綱目,科學之光;時珍精神,聲名遠揚。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是我國古代藥學史上的一部巔峰之作,其科學成就影響深遠,令世人驚嘆。英國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將《本草綱目》視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2011年,《本草綱目》被列入世界文化記憶名錄。迎接2018年李時珍誕辰500周年,以《本草綱目》為切入點,講醫藥,論文化對推動中醫藥的發展與國際交流,有著重要作用。
  • 《本草綱目》也曾遭遇「出版難」
    作為中醫藥的聖典——《本草綱目》,早在500年前就搜集記錄了很多避災防疫的有效方法。  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本草綱目》這部巨著當年的出版過程卻是困難重重。  今人有雲,大文學家王世貞是《本草綱目》的伯樂,因為他的題序,將《本草綱目》稱為「帝王之秘錄,臣民之重寶」。
  • 本草綱目大部分摘自蒙古醫術
    成吉思汗時期,蒙古軍大舉西徵,建立起橫跨亞歐的四個蒙古汗國。在河南周口市檔案館《追跡周口瑞竹堂》一文,記載李時珍曾在周口瑞竹堂藥鋪住過48天,將瑞竹堂的藥方收進《本草綱目》。經檢索查閱有關資料,試圖理清一些頭緒,關於李時珍與周口瑞竹堂的關係,得先說《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