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的時間四象限矩陣,可能一直都是錯的

2020-12-15 祝兄的時間管理

01

四象限矩陣存在哪些問題?

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則,又名時間管理優先矩陣、要事第一法則、艾森豪法則等。核心內容是將事項按重要和緊急程度劃分為四個象限,然後按照順序來處理。

大部分的文章會對四象限的劃分進行說明。但經過多年的實踐,我發現這個理論在實踐中存在兩個問題:

1.難以快速確認事情的重要和緊急與否

一件事具體怎樣算是重要?怎樣算是不重要?什麼程度算緊急?什麼程度算不緊急?劃分的界限很模糊,無法量化,導致在做分類的時候就要耗費大量精力,無法快速進行確認。

2.三四象限劃分存在的意義不明顯

按照四象限原則,第四象限的事情是一定要避免去做,第三象限的事情是要委派給別人去做。那麼第四象限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第三象限的事情我沒人可以指派該怎麼辦?

02

這些問題是怎麼造成的?

為了搞清楚這兩個問題,我從這個理論的源頭入手,通過維基百科、百度百科、MBA智庫、知乎等網站,查詢關於時間管理四象限、《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史蒂芬·柯維、艾森豪的資料。

最後我得出的結論是,現在的四象限理論在傳播過程中出現了曲解,已經偏離了原來的核心本質。

具體有兩點:

1.這個法則並不是艾森豪本人提出來的,與原話存在偏差。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顯示,1954年,德懷特·D·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參觀了位於伊利諾州埃文斯頓的西北大學校園,並在第二屆世界教會理事會大會上致辭。他說了一句格言,但他將這句格言歸因於一位未命名的「前大學校長」。原文如下:

我用機器翻譯了一下:

現在,我的這次聚會的朋友們,我們可以希望從您與我們的合作中學到另一件事。我通過引用一位前大學校長的話來說明這一點,我可以像他那樣理解他發言的原因。我相信米勒校長也可以。校長說:「我有兩個問題,緊急和重要。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我認為,這代表了現代人的兩難境地。您在這裡可以將重要的事情擺在我們面前,甚至可能使重要的事情變得緊迫。您可以增強我們的信念,即善意的人們可以共同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

從這段話裡可以看到,重要和緊急的說法是艾森豪引自美國西北大學的一位不知名的前校長,但後面在傳播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了是引自艾森豪本人了。

原話裡面只提到了兩個問題,緊急的事和重要的事,而且強調緊急的事情不重要,重要的事情不緊急,而不是四類問題。

2.史蒂芬·柯維的四象限並沒有強調任務劃分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裡面,確實提到了四象限,但他的目的是強調要事第一的原則,而不是強調把任務劃分到四個象限。

原書第178頁提到,高效能人士總是避免三四象限事宜,通過在二象限投入更多時間減少第一象限事宜的數量。

第179頁,強調偏重第二象限事務。

原書的目的是讓我們重視要事第一的原則,而不是花大量的精力去區分事情所屬的象限。

但因為書沒有給出具體的執行步驟,所以很多人在將事情劃分了四象限後,具體操作上就會遇到很多問題。

通過上面兩點我們可以看到,艾森豪引用了兩個概念,重要的事情不緊急,緊急的事情不重要。而史蒂芬·柯維強調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但到了具體執行層面,以及怎麼處理和瑣碎事宜的關係上,都沒有給出可執行的步驟。

當事情比較少的時候這個原則執行沒有太大問題。但一旦事情增多了,就會出現兩個極端情況,一種只處理重要的,而不顧緊急的,到最後還是不得不去處理,另一種是只處理緊急的,而不想做重要的,因為重要的事情往往見效慢,難以起到激勵的作用,時間久了就會產生牴觸情緒,重要的事情反而越來越多。

03

四象限矩陣的改進和實踐

經過摸索之後,我總結了一套可執行的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1.簡化分類,快速確定事情屬性

為了快速的定義事項性質,按照艾森豪引用的法則,在四象限的基礎上我做了簡化,只留下重要和不重要。一件事要麼是重要的,要麼是不重要的。

那麼怎麼區分重要和不重要呢,區分的原則我稱之為百次原則:即假設你把這件事做一百次,對你的人有沒有幫助,個人會不會成長?

寫一百篇時間管理的文章?對我而言這是我的興趣愛好,所以我認為是重要的事情。交一百次電費?對我沒有任何幫助,只是必須做而已。報銷一百次電話費?對我同樣沒有幫助,只是一個例行的工作。一百次閱讀書籍?讀書肯定對我有幫助,所以我也認為是重要的事情。處理一百次工作上的問題?根據實際情況分開來看,如果這個工作正好能給你帶來提升,那就是重要的事情,反之則是不重要的事情。

2.安排計劃,以周為維度來制定計劃

在各類事情進行了重要和不重要的區分之後,就要對這些事情進行計劃安排。

我想提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理論,學名帕累託原則,又名8020原則。我們生活中面對的事情也是這樣,你會發現80%的事情都是不重要的,而那剩下的20%的事情才是重要的。

我們要做的,就是合理安排這80%不重要的事情,從而創造出更多的時間投入到20%重要的事情上。

具體安排的時候,對於不重要的事情,很多人會提到委派原則,即讓別人去做。我非常反對這一條,一是因為大多數人沒有能力去把這些事情安排給別人去做,二是大家都互相委派,這事還有人做麼?最好的方法還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首先,以周為維度來計劃事項,這樣的好處是有足夠的時間應對突發情況,每周我在日曆上只安排了40%左右的時間,剩下的60%的時間沒有安排計劃,就是用來應對突發情況和臨時調整。

然後,在你精力較好的整塊時間裡處理重要的事情。我整塊的時間一般是早上6點到7點,晚上8點到9點。

其他時間段只要出現整塊時間,就優先處理重要的事情。

最後,剩餘的時間以及碎片時間處理不重要的事情。

3.執行處理,以天為維度進行調整

計劃安排妥當了以後,就該具體去做這些事情了。

按計劃執行的目的是為了將幹擾減到最低,從而提高事情的完成機率。

儘量按照制定好的計劃去執行,不要輕易去修改日曆上的安排,因為這都是你站在一周的視角上,花了時間和精力制定的計劃,調整就意味著你得再花額外的時間和精力。

蘭迪波許教授在維吉尼亞大學關於時間管理的講座中提到一個概念,每張紙僅碰一次,意思指的就是待辦清單上的事情,最好只碰一次就完成它。

但計劃被打亂是常有的事,那麼該怎樣應對?

首先從心態上要坦然面對這種變化,同時為了減少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將截止日期提前,一般提前7-10天甚至更早,給自己留足時間調整。

比如車輛年檢我一般會提前兩個月提醒,如果在計劃日期的那一天計劃被打亂,我就調整到那一周的某一天,或者乾脆下一周。

這樣我的計劃從一周或者一個月的角度來看,仍然還是在按計劃執行中。

需要注意的是,調整的日期最好還是在本周範圍內,特殊情況可以推遲到下一周,但儘量不要出現再次調整的情況,因為一個任務推遲多次而完不成會給人帶來強烈的挫敗感。

04

寫在最後

通過以上方法,相信你對一周內自己能完成的任務,以及哪些時間自己可以掌控,哪些時間自己不能掌控,都會有一個整體而清晰的認識。

重要的事情和不重要的事情你都能從容應對,你對時間的感覺以及自身執行力的信心就會越來越強。

朋友你可以嘗試上面的方法,看看對自己有沒有效果,歡迎與我溝通探討。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時間管理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7%B6%E9%97%B4%E7%AE%A1%E7%90%86

2.維基百科:德懷特·艾森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B7%E6%80%80%E7%89%B9%C2%B7%E8%89%BE%E6%A3%AE%E8%B1%AA%E5%A8%81%E5%B0%94

3.維基百科:史蒂芬·柯維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2%E8%92%82%E8%8A%AC%C2%B7%E6%9F%AF%E7%BB%B4

4.維基百科:《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https://en.wanweibaike.com/wiki-The%20Seven%20Habits%20of%20Highly%20Effective%20People

5.考究名言出處網站:艾森豪什麼時候說過重要和緊急

https://quoteinvestigator.com/2014/05/09/urgent/

6. MBA智庫:時間「四象限」法則

https://wiki.mbalib.com/wiki/%E6%97%B6%E9%97%B4%E2%80%9C%E5%9B%9B%E8%B1%A1%E9%99%90%E2%80%9D%E6%B3%95

7.知乎:時間四象限

https://www.zhihu.com/search?q=%E6%97%B6%E9%97%B4%E7%AE%A1%E7%90%86%E5%9B%9B%E8%B1%A1%E9%99%90&utm_content=search_suggestion&type=content

8.騰訊視頻:蘭迪·波許教授的最後一課

https://v.qq.com/detail/3/3nblj0i3uzlfcm2.html

相關焦點

  • 時間管理法——四象限法則
    四象限法則是美國管理學家史蒂芬·科維提出的一種時間管理方法,主張對事情按重要和緊急兩個維度劃分,把事情分為「既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四個象限。
  • 總是覺得時間不夠嗎?四象限法則
    這曾經是我的日常生活,當我沒有足夠的時間時,我很快陷入了焦慮,於是我想起了我曾經偶然看到的四象限法則。1、四象限規則:最簡單時間管理方法四象限規則也稱為艾森豪規則,因為創始人是艾森豪。他指的是在紙上垂直和水平地畫兩個箭頭,使空白變成四個象限,這四個象限分別代表四件事情:緊急和重要,不緊急但重要,不緊急和不重要。。緊急和重要,指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事情最重要,那麼我來舉例子,應該是寫文章的。
  • 數據分析的精華——矩陣分析
    矩陣圖是由兩個或多個數據維度組成,我最多的時候使用的是四個維度,包括橫軸、縱軸、點的大小和顏色,但是維度越多解讀就會越複雜,所以我比較喜歡只用兩個維度,兩個維度就可以確定一個點的相對位置。橫軸和縱軸的兩個維度可以把矩陣分成四個象限,每個象限可以針對不同的策略,所以可以根據點的相對位置所在的象限直接得出決策。
  • 「二八」法則道出本質,「四象限法則」幹出實效
    在我們每天所做的事中,有80%左的時間都花在了不重要不緊急的事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天中重要的事就那麼點,而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被那些瑣事一點點地割裂了。(插圖:月影孤清)這時,我們需要了解一個重要的法則一一二八法則。二八法則由義大利經濟學家兼社會學家維弗烈度·帕累託提出,該法則指的是:重要的少數與瑣碎的多數。什麼意思呢?
  • 2x2矩陣:教你如何更加系統地制定決策
    2 x 2決策矩陣2x2矩陣是一種決策支持技術,可在2 x 2矩陣上繪製選項。也被稱為四擋或魔力象限。矩陣圖是一個簡單的正方形,分為四個相等的象限。每個軸代表一個決策標準,例如成本或工作量。每個軸分為兩個部分(例如,低成本/高成本和易/難)。這使得易於可視化低成本和簡便,低成本和困難的選項。
  • 四象限圖不錯,但我們用更好的九象限圖
    文章通常會用四象限圖(如下圖)進行關聯[1],直觀地展示基因與蛋白的變化情況。例圖1.然而四象限圖雖然能將基因和蛋白的變化展示出來,但是從圖上看他們之間的關係較為散亂,一時之間難以下手,縮小範圍,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該怎麼辦呢?   基於該情況,九象限圖可以將分類更為精確,在原有的四象限圖基礎上進行升級。升級後的九象限圖將基因和蛋白的變化進一步細化。
  • 掌握「四象限法則」,輕鬆提高效率
    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家長只需要了解一下「四象限法則」,就能馬上提高孩子的辦事效率,讓孩子變得有條理。「四象限法則」是何方神聖?這個法則是由一位管理學家提出來的,簡單來說,這個法則就是讓我們先整理出四個象限,然後將自己的待辦事項按照緊急程度和重要程度來劃分,這四個象限的標準分別是: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四象限法則」有什麼作用?
  • 分析利器,四象限圖了解一下
    小夥伴們早上好,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款新的圖形,Excel中的四象限圖,如下圖所示,橫坐標代表武力大小,縱坐標表示顏值高低,每一個四邊形(點)表示一個英雄。如果按60算作為中間線,將界面分為四個組成部分,右下代表高武力低顏值、右上表示高武力高顏值、左上表示高顏值低武力、左下表示低顏值低武力,通過點狀的分布,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英雄屬性。通過一張圖可以展示兩個數據指標,它要表達並非數字上大小,而且區間上的分布,給人以直觀上的感受。
  • 如何應用《OKR工作法》中的四象限看板復盤OKR?
    對於OKR的復盤,大家可能都沒有重視,覺得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包括我們公司剛開始進行OKR管理的時候也是這樣,那麼不進行OKR復盤會導致哪些後果呢?不關注OKR,仍然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做跟OKR無關的工作,OKR變成了可有可無的擺設;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方向是否出現偏差,可能會走很多彎路;工作上的障礙點不能得到快速妥善解決,增加時間成本;不了解協作方的工作進展和需求,出現協作壁壘。……所以,在《OKR工作法》中著重強調了通過四象限進行OKR復盤,我們來一起學習如果通過OKR四象限看板復盤OKR。
  • 波士頓矩陣圖表(一)
    今天,詳細介紹在Excel中如何製作波士頓矩陣圖表。波士頓矩陣圖表一開始引入是用來根據市場份額-增長率來為業務進行分類的。現在,這種分類法已經不限於市場份額和增長率了。在人力資源領域,財務領域,運營數據分析等領域都有應用,例如,你可以將員工根據KPI和360評估進行分類,將產品問題根據出現頻次和解決成本進行分類。一般的波士頓矩陣圖表如下圖所示:
  • 時間管理工具:四象限、二八法則、PDCA循環、SMART原則
    1、四象限法則   四象限法則是時間管理的一個重要觀念,即把主要的精力和時間集中放在處理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上,從而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拖延,就到了第一象限,既緊急又重要,由於時間點的限制,很容易草草了事,這不是我們所期望的。  不重要但緊急的事,大多是臨時任務,但又難以脫身,因此學會拒絕、流程化、文檔化很重要。  不重要不緊急的事,通常是能夠使我們放鬆愉悅的,可以做,但要有節制。
  • 四象限工具
    先從第三象限說起,低賠率+低概率,是最爛的行業,沒人看。 第四象限,高賠率+低概率,典型就是今年上半年的周期股。 低概率會因為事件和基本面的變化,轉變為中等概率甚至高概率,這時候市場發生了風格切換。 起因就是經濟修復的預期和利率上行,不管事後真假,A股的尿性是先炒了再說。
  • 矩陣思維方式,困境中的決策力
    了解矩陣思維矩陣思維是解決一系列複雜問題的創新思維方式,許多由知名商業作家建立的典型矩陣模型,例如波士頓矩陣(市場份額率&增長率)、安索夫矩陣(產品&市場)、任務分析矩陣(緊急性&重要性)廣為流傳,這裡我們以波士頓矩陣為例,為大家講解矩陣思維在實際中的應用。
  • 波士頓矩陣與產品組合
    波士頓矩陣(BCG Matrix),又稱市場增長率——相對市場份額矩陣、波士頓諮詢集團法、四象限分析法、產品系列結構管理法等。是由波士頓諮詢集團(BCG)開發的一種方法,為現有產品組合提供了一個二維的分析框架。 波士頓矩陣認為一般決定產品結構的基本因素有兩個:即市場引力與企業實力。
  • 如何進行波士頓矩陣分析?
    應用到波士頓矩形坐標圖中時,企業銷售增長率做縱軸,市場佔有率做橫軸,各以10%和20%作為區分高、低的中點,將坐標圖劃分為四個象限,依次為「問號」、「明星」、「現金牛」、「瘦狗」。企業可將產品按各自的「銷售增長率」和「市場佔有率」歸入不同象限,通過產品所處不同象限的劃分,使企業採取不同決策,以保證其不斷地淘汰無發展前景的產品,保持「問號」、「明星」、「現金牛」、「瘦狗」產品的合理組合,實現產品及資源分配結構的良性循環。
  • Gartner首發 WAN Edge基礎設施魔力四象限,華為捷足先登
    隨著雲計算、移動互聯和物聯網等應用規模的逐漸擴大,無論從性能、容量還是從可擴展性、各種連接埠等角度考慮,WAN基礎構架都到了應該實現突破的臨界點。Gartner用首次發布的WAN Edge基礎設施魔力四象限告訴我們,WAN Edge基礎設施將是下一個「風口」。
  • 尋找第四象限中的安全島,那是你作為投資人的徒手攀巖|譚校長一千...
    但是這裡我要特別強調你注意的是,他發生危險的情境,居然不是在徒手攀巖的過程中,而是發生在登山的過程中。在徒手攀巖領域,亞歷克斯是全球最專業的人。而在登山這項運動中,他說當時的自己是一隻菜鳥。有一次他出於好奇去爬一座雪山,由於這方面知識經驗都不足,他穿錯了靴子,走得非常費勁。在登山的過程中一不小心骨折了。
  • 新招丨學會四象限推桿法,讓同組球員「幫」你看線
    果嶺閱讀的技巧有很多種,今天我們先跟著馮珊珊高爾夫南沙學院主教練歐致均來學習一個實用的看線及練習方法——四象限果嶺閱讀法學會這個方法,你不僅能確定小球滾動的具體方位,還能通過對象限規律的掌握,更好地參考同組球友的推擊走線!事不宜遲,趕緊學起來吧!
  • 重陽投資王慶:當前我們處在第一象限,後續可能這樣演繹
    「如果明年全球經濟同步復甦,強於預期,不排除流動性環境的收緊會早於預期,如果是這樣,那麼在明年某個時間點有可能進入到第二象限,也就是左上角的價值+周期象限。」「從1960年代到現在,每隔10年都有一個大的波瀾壯闊的投資機會,也是大家所說的優質資產。
  • 20行代碼玩轉象限圖!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一學就會的象限圖。上圖學名叫波士頓矩陣分析圖,大白話四象限圖。這種圖經常用於兩個維度的散點圖中,根據特定的分割線(均值,目標值,實際值等)將數據分為四類,使人一目了然。常用的場景為分析兩個維度的變化比如:比較商品的庫存天數和庫存周轉率,充值人數和每付費用戶平均收益,購物籃係數和購物籃數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