豕與彘有甚麼不同

2021-02-13 崇山書院

 

在《山海經·五藏山經》中有很多與豬有關的內容。其中最常見的表示豬的詞彙是彘(出現了約20次),其次是豚(約10次),再次是豕(約6次),然後還有豪和貆(各約1次)。此外還有指羊和豬的「少牢」(約6次)和指牛羊豬的「太牢」(約9次)。

據此可以發現出一些問題,比如古人比較關注小豬(豚),等等。

 

今天我們主要分析一下其中的豕與彘。

豕與彘在我們後來的理解中好像並沒有甚麼差別,豕就是彘,彘就是豕。

上面就是古文字中的豕和彘。我們可以看到,豕和彘都是豬,區別是彘字比豕字多出了一支箭(矢),而且這支箭還是刺向或刺入、刺穿豬身體的。

有人可能會認為這個「矢」只是一個聲符,並不表義。(像王力《同源字典》裡就認為彘豕是同源字,好像就是說二字本來是一個詞。)並且從各種用例來看,彘身上的箭好像也確實並不表達甚麼含義。

但是,有一次我翻看雜誌,在1992年的《文史知識》上看到一篇《豕彘辨》,作者是程義銘(沒有找到他的資料)。該文主要觀點是,早期文獻中,豕和彘是有區別的,豕表示野豬,彘表示家豬。

他舉的例證中,我覺得最有說服力的是《孟子》。

《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盡心上》: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

《盡心上》:與木石居,與鹿豕遊。

又: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

很明顯,這裡面作為家畜的是彘,而用被來強調野性的是豕。

然後,作者當然舉了好多先秦文獻、漢後文獻中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雖然其中少數例證並不是很有說服力,但我對他的觀點還是產生了很大興趣。

於是我找古書去驗證。結果是,有些文獻並不支持他的觀點。豕也常被用來表示家豬,比如《莊子》中豕都是表示家豬。

但我用《山海經》去驗證這個觀點時,卻覺得很有道理。

 

南2-3堯光之山:有獸焉,其狀如人而鬣……

南3-9鷄山:黑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海,其中有鱄魚,其狀如鮒而毛,其音如,見則天下大旱。

西1-8竹山:有獸焉,其狀如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名曰豪【狟豬也,夾髀有麄豪長數尺,能以脊上豪射物,亦自為牝牡。「狟」或作「猳」。吳楚呼為鸞豬,亦此類也。】

北1-16大鹹之山:有蛇,名曰長蛇,其毛如豪,【今蝮蛇色似艾,綬文,文間有毛如豬鬐,此其類也。】其音如鼔柝。

北1-20北嶽之山:有獸焉……耳……

北1-0……其祠之:毛用一雄鷄、瘞,吉玉用一珪,瘞而不糈。

北2-11北囂之山:有獸焉……鬣……

北2-0:其祠:毛用一雄雞、瘞,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

北3-6陽山:留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河,其中有䱤父之魚……魚首而身……

北3-0:其十四神,狀皆身而載玉,其祠之,皆玉,不瘞。其十神狀皆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瘞之。

東1-1<朱䖵>之山:食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海,其中多鱅鱅之魚……其音如鳴。

東1-9犲山:有獸焉,其狀如夸父而毛,其音如呼,見則天下大水。

東4-7剡山:有獸焉,其狀如而人面……

中2-6昆吾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而有角……

中4-3:有獸焉……其毛如鬣。

中10-5復州之山:有鳥焉……尾,其名曰跂踵……

中11-48幾山:有獸焉,其狀如……

中11-0:其神狀皆身人首。

 

中7-0:其十六神者,皆身而人面……其餘屬皆身人面也。

中8-11美山:其獸多兕牛,多閭麈,多鹿。

中8-23琴鼔之山:其獸多鹿,多白犀。

中9-12玉山:其獸多鹿麢㚟。

中12-11江浮之山:其獸多鹿。

 

可以看到:

一是,豬身上的鬃毛很引人注意,所以古人對它有特別的記錄。表現在《山海經》中就被寫作「彘鬣」「彘毛」「彘豪」,沒有一例是寫作「豕鬣」「豕毛」「豕豪」的。明顯《山海經》的作者更熟悉的是彘(家豬),而非豕(野豬)。

二是,《山海經》中每次正面寫到野豬的時候,都是用豕字,沒有用彘的。很明顯,彘是家豬,所以古人對它熟悉,設譬用彘,不用豕。豕是野豬,所以古人把豕跟鹿、麢(羚羊)、㚟(chuò兔子)這些野獸寫在一起,會說山中「獸多豕鹿」,不會說「獸多彘鹿」。

 

那麼我們可能就會想了,這跟「矢」,有甚麼關係麼?好像帶箭的豬更可能是野豬,家豬直接可以用刀宰殺,不需要用箭去射,而野豬不受控制,所以需要先用箭射死。彘字帶箭,怎麼卻是家豬呢?而且這跟箭明顯是插入豬身體內的。

雉表示「野雞」(野生的雞形目鳥類),雉字就帶著箭。「雞」表示家雞(由生物學意義上原雞馴化而來),「奚」旁大概就表示家雞跟著人乖乖的樣子(傒)。但這樣的話,帶箭的應該是表示野生,不帶箭才表示家養。

但或許,古人就是在豕(野豬)身上加上了人類知識的象徵(矢),所以彘就表示了家豬。又或許「矢」純是聲符不表意?

情況是比較複雜的。我們也沒有明確的答案。

 

下面我說一個晚出的字:鶩。鶩字從務從鳥。務是捕獵工具,類似於矢。鶩,我們知道是鴨子。但鶩是家鴨還是野鴨呢?這在古代是有爭議的:

鶩,野鴨也。(張華)

可畜而不能高飛者曰鴨,野生而高飛者曰鶩。(毛晃)

野鴨為鳧,家鴨為鶩。(尸子、任淵)

鳧,野鴨名;鶩,家鴨名。(舍人、李巡)

在野曰鳧,在家曰鶩,並鴨也。(李巡)

野鴨曰鳧,家鴨曰鶩。(孔穎達)

鶩,飛行舒遲,馴擾不畏人,今之家鴨也。野鴨曰鳧。(朱駿聲)

                        (參見《故訓匯纂》)

說到鶩,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恐怕是《滕王閣序》裡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當然這裡的鶩是野鴨。但是我們看另外一個例句:「鵝鶩之舍近,鵾雞鵠䳈之通遠。(《管子·輕重甲第八十》)」卻明顯是家鴨。鶩有時是野鴨,有時又是家鴨。這樣說我就覺混亂了……比豕和彘的問題更混亂。

古文字的有趣,正是表現在這些「混亂」中。

 

 

案:2016年06月13日,我受山東王觴先生之邀,在國學教育山東群分享了一些與文字學有關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原是《山經名物漫譚》系列第04講。本文即由此講稿整理而來。

 

《山經名物漫譚》系列往期目錄:

03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http://t.cn/R519U1B

02貍奴·小於菟http://t.cn/R5Y9vTY

01桂華秋皎潔http://t.cn/R54R8fi

緒論二·「妖怪」三義與《山海經》http://t.cn/R54R8fa

緒論一·漫談中國傳統博物學的來源http://t.cn/R54R8fX

前言http://t.cn/R54R8fS

 

 

 

 

附一些相關圖片:


 

↑這個是明朝《金石昆蟲草木狀》中有關豬的內容

 

 

↑兩種出土的壁畫

通過這些圖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豬大都是黑豬。有些研究《西遊記》的朋友會告訴大家,豬八戒其實是黑。但是現在我們可以看豬到的幾乎所有豬八戒的形象,都是白豬,這是不符合古代實情的。古代白豬很少,黑豬很多,所以才有「遼東白豕」的說法。一直到幾十年前,豬家族還是黑豬的天下。

這件事說明,古代社會很可能不符合我們的想像。


 

這幅圖因為畫得比較可愛,現在比較流行,有的朋友可能在網上見到過。這是一種類似白描畫法的一幅圖,可以想見畫裡的豬應該也是黑色的。


 

此圖是陝西省定邊縣郝灘鄉漢墓星圖裡婁宿的精魂,本來是畫在仙境畫在星空背景下的神獸,但是卻比上面我們看到的形象更加寫實。雖然看起來更像野豬,但也跟當時的家豬很像。早期的家豬就是這樣嘴長頭大身體瘦小。部分早期文字如等,反而更像是一種理想形態。因為攷古成果顯示,當時的豬的身體(好吃的部分)的比例,顯然沒有他們畫得那麼大。這件事說明,古文字也會「騙人」。

 

 


相關焦點

  • 豬、豕、豚、彘,你真的會寫「豬」字嗎
    然而,古文中很多地方是將兩者明確分開的,比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說「雞豚狗彘之畜」,兩者並舉,那麼豚彘顯然並非一物。如果豚也是豬的話,那麼彘又是什麼呢?除此之外,表示豬的字還有豬和豕。這些字同時都在使用,自然是有所區別的。追根溯源,我們還是從古象形文字開始來探求一下答案。
  • 眼皮跳是甚麼原因引起的
    網絡圖片  有人問,眼皮一直跳是甚麼原因引起的?
  • 豕、彘、豚、豬,你真的了解二師兄嗎?
    河南省舞陽縣的賈湖遺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家豬獨立馴化地,賈湖遺址是目前中國已知最早的家豬出土地點,距今9000年,家豬實際的馴化時間可能更早;除了捕獲,豬的馴化還有可能是通過共生進行的)家豬起源豕(shǐ)->彘(zhì)->豚(tún),世界上唯一完整的(音、形兼具)的漢字,記錄下了豬的馴化過程
  • 並封、封豕與豬剛鬣
    《海外西經》裡說:「並封在巫鹹東,其狀如彘,前後皆有首,黑。」同一本書裡,《大荒西經》又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鉅,日月所入者。有獸,左右有首,名曰屏蓬。」《山海經》研究者認為,並封就是屏蓬,主要理由是除了它們的動物形象都是前後或左右各有一個頭外(估計兩篇裡的「前後」和「左右」只是觀察著所站的角度不同),就是兩個名稱「音通」——先秦古籍大量採用同音通假字,並通屏,封通蓬,因此並封也就是屏蓬。由於並封「其狀如彘」,所以並封或屏蓬就是兩端各有一個頭的黑豬,畫出來就是下面這個樣子。
  • 今天是世界睡眠日,看看香港三聯編輯設計睡前讀甚麼!
    《李小龍:生活的藝術》 劉軍平/ 著為甚麼要看呢? 內容絕不沉重,除了武術,更講生活態度和生活哲學,有助舒緩日間工作的疲勞與壓力。《貓步尋蹤》 NEKOchen/ 著為甚麼要看呢? 我喜歡貓。這本書裡的貓都來自臺灣,除了貓,還見到很多臺灣街景,圖文很清新,睡前讀不會有負擔,還可以做個貓夢呢。
  • 漢字丨「彘」是野豬還是家豬:濟南大辛莊商代甲骨文中的「彘」與《鴻門宴》中的「彘肩」
    而在教材所選《鴻門宴》所在的《史記》中,司馬遷好像要刻意明確他筆下的語境下的「彘」,是野豬還是家豬,如《左傳 ·莊公八年》 :冬十二月, 齊侯遊於姑棼, 遂田於貝丘 。見大豕, 從者曰 :「公子彭生也 。」公怒曰 :「彭生敢見!」 射之, 豕人立而啼。到了《史記》中:冬十二月, 襄公遊姑棼, 遂獵沛丘 。
  • 須文蔚主編《告訴我,甚麼叫做記憶:想念楊牧》出版
    當晚追思紛至,人們在社群網站上分享各自喜愛的楊牧詩作,涵蓋不同時期、不同主題、不同風格。這樣的致意與引用持續累積,甚至還包含了散文、文論、編輯事業、為故鄉花蓮擘劃大學之理想等方面,顯示出楊牧其作其人其生涯的豐沛、廣闊與吸引力。   楊牧一生出版五十餘種著作,涉及多重文類與題材,均以極高的自我期許,期待調和學術和創作,安身立命於文字中。
  • 以豕聊史丨聊聊豬別稱裡最恐怖的故事
    按《方言》記載:「豬,燕朝鮮之間謂之猳(jiā);關東謂之彘(zhì),或謂之豕(shǐ)。南楚謂之狶(xī),其子或謂之豚(tún,同豘),或謂豯(xī)。吳楊之間,謂之豬子。」這其中最難聽的別稱當屬「豕」,音同「屎」(唉,可憐的豬!)。最常見的成語「狼奔豕突」就是說它啦。為什麼豬會被稱為「豕」呢?傳說朱元璋成為明朝開國皇帝後,不可能每天再讓百姓叫嚷:殺豬了啊,賣豬肉了啊!
  • 澳門人為甚麼最迷信?暗藏你不知道的原因......
    中國甚麼地方最迷信?不少人第一反應肯定是澳門。賭場林立的澳門,每當你輸錢或贏錢的時候,你都沒有懷疑過這是賭場風水在作怪嗎?賭場的風水無處不在,無論在外圍格局、建築設計、裝飾擺放,甚至是最多人搭的「發財巴士」,都有著看似無關卻又緊密聯繫的風水安排。最直觀的是建築。金碧輝煌且設計獨特的各大賭場,其實是「高人」鬥法的戰場。
  • 《紫羅蘭永恆花園》劇場版:對你來說,信是甚麼?|評論
    儘管如此,恰好在縱火案之前,京都動畫旗下的動畫作品《紫羅蘭永恆花園》劇場版外傳:《永遠與自動手記人偶》已經完稿且得以倖存,並且在去年初上映與大家見面。懷著對三十餘位京都動畫的員工和畫師罹難的惋惜之情,我在觀看這部動畫時不免慨歎——在享受京阿尼式的感動,享受它完美的音樂和畫面,享受帶給我們的治癒之時,試想,這或許是最後一次,京阿尼以最京都的方式表達甚麼是愛、甚麼是屬於「舊時代」的溫情。那麼,不妨一起走進《紫羅蘭永恆花園:永遠與自動手記人偶》的溫馨故事吧。《紫羅蘭永恆花園》講述的是怎樣的故事?
  • 【城事筆觸】富記粥品結業,我們到底在懷念甚麼?
    <攝:古Sir> 儘管富記已經在高士德賣了近半世紀的粥品,但對於這家只會再營業多2天的老店,除了一陣淡淡的感嘆以外,我並沒有太多嗚呼哀哉的叫囂,畢竟當天我才是第一次造訪這裡,即使廿多年來無數次路過店外,但說實在這並不足以讓我產生甚麼與富記難以割捨的回憶。我在澳門長大,它在澳門經營,我之前沒光顧過它,它也沒妨礙過我,就是這樣而已。
  • 大家到香港書展,都買些甚麼書?
    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圓滿結束,讀者到了現場,都買些甚麼書呢?小編為大家總結一下,看看展場熱賣的有哪些新書及經典圖書。
  • 現實充人氣王有甚麼煩惱,《人間失格》能為他背書嗎?
    小學與雪乃同班的葉山,對於無法幫助雪乃這件事仍然愧疚至今。當我們理解了葉山對雪乃的感情,我們就更能理解比企谷拯救葉山自己無法拯救的人和事物,直到後期幫助他無法幫助的雪乃時,葉山那種複雜的心境,詳情留待後面再說。▎葉山與《人間失格》有甚麼關係?《人間失格》能為葉山背書嗎?
  • 華理克牧師(Rick Warren):人生的目的是甚麼?
    《標竿人生》(Purpose Driven Life)的作者,也是著名的加州馬鞍山教會的牧師數年前他的書熱賣,太太卻罹患了乳癌。如今他太太已痊癒,並充滿活力地服事上帝。以下是當年華理克牧師的談話:有人問我,人生的目的是甚麼?我答道:簡單的說,人生是為永恆作預備。我們被造,原本就不是要長生不老;上帝乃是要我們與祂同住在天堂。有一天我的心臟會停止跳動,那是我身體完結的時候,但卻不是「我」的終點。
  • 【專題報道】路環是甚麼? 路環巡禮的保育誠意
    甚麼是路環?或許是黑沙、公屋跟葡撻?可其實真正的路環比我們想像的要美麗太多!
  • 【學術觀點】田沐禾:「家」與「豕」:文字與人類學的探析
    通過對比就可以看出 「 家」 和「 牢」 這兩個字的差異: 豬在人的房舍中豢養,「 無豕不成家」;牛、羊、馬在繩欄內圈養。 這種對比揭示了豬與漢民族住所的密切關係。       為什麼豬一定要養在家裡, 所謂「 無豕不成家」 呢?豬是雜食動物,但以吃糧食為主。孟子見梁惠王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殍而不知發。」這裡的「彘」即豬,說明狗和豬吃的是糧食。
  • 聖誕節,你帶甚麼去旅行?
    今期我們訪問了幾位澳大人,看看他們帶甚麼去旅行?健康科學學院副教授劉子銘是生物醫學工程專家,從大學時代就喜愛登山露營。他的背包是每次爬山的裝備,登山和野炊用品裝滿時重達20公斤!15年來,這背包陪伴他走過了至少20次旅程,從臺灣的雪山、日本立山到澳門的黑沙水庫……這個背包可以說是見證了他讀大學、談戀愛到結婚的人生歷程,由一班人,到兩個人,再到一家四口一起攀登高峰。
  • 城市空蕩我們憑甚麼去思念 | IPNHK2017閉幕朗誦會
    電波像遊魚隱隱跟隨至下一站莫名聲波印證年華點滴流逝車窗如手機可是它缺電而暗淡小鳥銜帶落枝引列車駛入都市話語如燈火起落復暗漸明亮一切生機握不住它消長的軌跡列車暫駐,靜候小鳥留書思量滿地繁華錯認已建作新廢墟孩童高唱的瓦礫聲聲掩藏了前人孜孜留下的一步一思憶城市空蕩我們憑甚麼去思念
  • 究竟甚麼叫色?甚麼叫空啊?——一合理相分第三十·金剛經淺釋----宣化上人講述
    在以前,秦的時候,也就是姚秦的時代,有個禪師叫跋陀。這個跋陀禪師,就問道生法師,問他甚麼呢?問他甚麼叫色?甚麼叫空?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究竟甚麼叫色?甚麼叫空啊?問道生法師。道生法師,就說了,說是「眾微聚曰色。」眾,就是眾微塵,聚集到一起了,這就是有色了,這就是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