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魔聲學借殼再延期,原定增方案或難成行,數十家創投機構苦等退出

2020-12-26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任飛 每經編輯:肖芮冬

共達電聲併購萬魔聲學被證監會年初否決後,該公司於2月29日公告將在原定增計劃期滿之後再次實施。這意味著,掌握萬魔聲學近80%控股權的非共達系創投資本(近20家)面臨著來自退出效率、市值承壓等多方考驗。

儘管沒有公布是否要重啟定增價格制定的方案,但外界已有分析認為,當前5.42元/股的定增價已折現價超過50%,市場接受程度堪憂。加之已有機構此前公布了延期對策,未來如果借殼成功,巨量股權的退出或會給公司市值帶來衝擊。

延期一年,29家創投「被套」

自共達電聲併購萬魔聲學在去年12月13日未獲證監會審核通過後,今年1月8日被證監會否決。但共達電聲並沒有停止收購計劃。

2月29日,共達電聲表示,有鑑於原計劃有效期屆滿之日將至(2019年5月28日~2020年5月28日),公司董事會同意提請股東大會將授權董事會辦理本次交易相關事宜的授權有效期延長至前次授權有效期屆滿之日起12個月。

事實上,共達電聲早在2018年就報出要吸收合併萬魔聲學的消息,上市公司也給予萬魔聲學超過34億元人民幣的高估值並一直延續至今。有觀點指出,疊加小米上市和無線耳機概念的市場前景,萬魔聲學的併入或將共達電聲市值提升至第一梯隊。因為該行業的龍頭中,歌爾股份市值已近723億,而共達電聲目前才40.90億,擬發定增公告時不到21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一位萬魔聲學投資方相關人士處了解到,由於交易預案是以定增的形式切入的,在效率和安全性方面都有優勢。但考慮到共達電聲一直在謀求轉型改善業績,之前跨界併購的失敗也為當前能否順利吸收萬魔聲學添加不確定性。

但與往期收購如春天融和、樂華文化均來自外部持股不同,彼時就作為小米耳機設計、製作方的萬魔聲學從創立之初就有來自共達電聲系資本的加持。加一香港、HKmore、萬魔冠興、萬魔應人、萬魔人聚、萬魔順天、萬魔恆青均為共達電聲法人代表謝冠宏所控制的投資機構,佔股超過20%。

此外,萬魔聲學為了實施股權激勵,還通過加一香港唯一股東加一開曼在歷次融資過程中合計預留了14.03%股權用於股權激勵。公告信息顯示,在萬魔聲學拆除紅籌架構時,加一開曼回購了除謝冠宏、林柏青和於世璿之外其餘股東的全部股份,同時,加一香港將其持有的相應比例的萬魔聲學股權轉讓給相應股東。

如此一來,萬魔聲學的股權結構中,不僅擁有上市公司實控人的資本加持,還有來自實控人通過旗下持股平臺允諾的股權激勵託底。在前述投資人士看來,這對其他非共達系資本的戰略投資信心是個補充,但要以實際定增完成作為依據。

的確,部分機構投資人也沒有因此而放鬆對股權退出及流動性安全的考慮。如平潭盈科系資本、寧波梅山保稅港區盈科鴻運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夥)、濰坊鳳翔金融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嘉興嘉為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等十餘家機構就曾公開表示,若在本次交易中取得共達電聲股票時,其持有萬魔聲學股權(以工商登記完成日為準)未滿12個月,其在本次交易中取得的共達電聲股票自本次發行完成之日起36個月內不得轉讓;但如果超過12個月,減持計劃也將發生調整,將從原先的36個月縮短至24個月。

時下,重組計劃再告延期,掌握萬魔近80%控股權的非共達系創投資本(近20家)的定增退出計劃將再次面臨市值、業績的雙重壓力。

萬魔聲學的全體股東

來源:Wind

定增折價已超50%,退出壓力明顯

由於該重組計劃的被否,原定於計劃期內的定增案恐將無法繼續施行。外界對於共達電聲此次官宣的延期公告看法不一,謹慎方多關注於是否繼續以定增的形式併入資產,以及是否重啟第二輪定增價格的確定。

根據原來的計劃,共達電聲通過向包括7家直系投資機構在內的29家投資機構合計發行6.29億股,定增價格(舊規90%)定為5.42元/股。新發股份數量約佔發行前總股本數量的1/6。

前述投資人表示,如果股東能夠與董事會達成一致並授權董事會按照原先計劃實施定增,那麼原則上可以按照5.42元/股的價格繼續實施。「但確實比當前股價低,不排除受市場情緒擾動產生意見分歧。」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修改方案會牽動各方利益,想要原方案通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監管和股東大會都很難通過,通過就等於白白賺錢。

截至到2月29日,共達電聲股價收至11.36元/股,已經比定增預案披露的5.42元/股價格高出一倍。從投資安全性的角度來說,參與定增的機構各方目前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支撐;但公司股東戶數已達3.19萬戶,戶均持股1.13萬股,考慮部分創投機構的減持鎖定期擬將縮短等因素,市場給予其併購後估值穩定性的信心仍有待觀察。

不僅如此,近期共達電聲又爆出了資產減值計提、董秘離職等消息。儘管公司已經發出淨利潤增46.60%的2019年快報,但2月28日跳空低開並跌停收盤的走勢也讓外界開始謹慎對待接下來的公司動作。

共達電聲股價年線

來源:Wind

每逢股價承壓之時,便是機構股東與散戶的博弈之際。早在2017年,共達電聲雖已開始將轉型重心向萬魔聲學傾斜,但公司股價並沒有因此受到提振。Wind統計顯示,公司2017年~2018年市值跌逾53.37%,區間振幅可達75%,當時已有機構開始用腳投票。

其中,People Better(雷軍是實際控制人)曾多次退出萬魔聲學大部分投資。公告信息顯示,2017年12月降至17.91%、2018年4月降至12.26%。倘若共達電聲的股價再受下行壓力,市場給予相關機構投資人的信心幾何不得而知,但可預見的是,隨著股權收益面的不斷收窄,再加上可能定增價格上調,留給萬魔聲學全體創投股東的獲利機會將變得越來越小。

沈萌坦言,如果借殼成為創投暴富退出的盛宴,則不利於監管對其計劃實施的批准。「延期會加劇創投退出,除非借殼徹底失敗。」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萬魔聲學接受上市輔導 曾歷時近2年謀求借殼共達電聲上市未果
    來源:金融界網站金融界網站12月7日訊 今日深圳證監局網站披露了深圳轄區擬上市企業輔導工作進展情況表(截至2020年11月30日),其中,萬魔聲學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萬魔聲學」)接受上市輔導,輔導備案日期為2020年11月19日,輔導機構為中金公司
  • 兩度嘗試「借殼」上市未果,國內TWS一哥萬魔聲學擬A股IPO丨時間線
    繼兩度「借殼」未果後,TWS耳機品牌廠商萬魔聲學準備IPO了。據深圳證監局官網披露,萬魔聲學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接受上市輔導,輔導備案日為11月19日,輔導機構是中金公司。資料顯示,2013年成立的加一聯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在2015年底更名為「萬魔聲學科技有限公司」。
  • 折戟借殼共達電聲後,國內TWS一哥萬魔聲學獨立上市
    深圳證監局12月7日披露,萬魔聲學股份有限公司接受上市輔導,輔導機構為中金公司[601995.SS、03908.HKEX]。財報顯示,2016-2019年上半年,萬魔聲學對小米集團實現的銷售金額分別為2.55億元、3.97億元、5.6億元及4.84億元,分別佔萬魔聲學各期營收的比例為59.45%、64.24%、60.12%及57.65%。據悉,小米之所以如此力挺萬魔聲學,主要原因之一,是萬魔聲學創始人謝冠宏和雷軍惺惺相惜。
  • 再融資新規滿月:定增市場被點燃!大股東參與度卻不及外部機構,已有...
    相比於此前對發行對象數量的限制,再融資新規35名上限給予了多數創投股權抱團上市的機會。包括佳一教育、萬魔聲學在內,部分股權分散的初創項目被上市公司盯上,目前至少有17家上市公司主要面向機構投資者定向增發股份,絕大多數涉及項目融資且有創投股權的退出預期。
  • 紅嶺創投發布公告:本金優先兌付方案投票再延期,不存在收割
    來源:新金融通訊原標題:紅嶺本金優先兌付方案投票再延期 不存在收割8月21日,紅嶺創投對外公告,宣布本金優先兌付方案投票繼續延期至9月3日。紅嶺方面強調,本次延期為最後一次延期,本次延期後,對於已刷臉登記未投票的將計入棄權票;對於始終未刷臉認證的將按良性退出指引以及監管部門要求做相應的歸類統計,請尚未刷臉登記以及還未投票的出借人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儘快前往表決系統進行相關操作。
  • 聯創永宣陷股東退出糾紛 新三板首家創投收益「存水分」
    實際上,這家公司從去年下半年起,就頻頻爆出基金延期等負面消息,有公司高管對記者表示,多個負面消息接連爆出,的確給基金募資和項目退出都帶來了困難。與之類似,新三板多家定增「弄潮兒」退場後,參與定增的機構退出難頻現。
  • 萬魔聲學接受上市輔導 曾欲借殼共達電聲上市未成功
    中華網財經《IPO觀察》欄目出品中華網財經12月7日訊,據深圳證監局網站披露,萬魔聲學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萬魔聲學」)接受上市輔導,輔導備案日期為2020年11月19日,輔導機構為中金公司。2020年7月20日,共達電聲(002655.SZ)公告稱,間接控股股東萬魔聲學決定終止借殼上市。共達電聲於2012年登錄深交所,主營業務為微電聲原件的研發、生產、銷售,此後幾年經營業績不溫不火,甚至於2017年出現大幅虧損。
  • 清流|創投機構「PE+上市公司」模式的困局 信中利引戰略投資者
    網易清流工作室獨家獲悉,信中利2016年控股惠程科技後,試圖藉助河北一家投資機構——中冀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冀投資」)的6億資金做大資產估值,再轉手出售給上市公司。而2020年,這筆6億本金的收回期限延期,或波及到另一家河北地產公司榮盛發展(002146.SZ)和養元飲品(603156.SH)的股權投資收益。
  • 曾兩次借殼失敗
    12月7日,深圳證監局披露,萬魔聲學股份有限公司(本文簡稱「萬魔聲學」)接受上市輔導,輔導機構為中金公司,輔導備案日為2020年11月19日。(中國基金報)   在兩度「借殼」上市未果後,知名耳機供貨商萬魔聲學終於要謀求獨立上市了!
  • ...保險借殼上市第一股」計劃落空,天茂集團宣布終止合併國華人壽
    見習記者 |鄒璐徽在經歷近10個月時長的重組、以及三次股東大會的延期之後,國華人壽A股借殼上市進程「戛然而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歷時較長,在本次重大資產重組期間,外部資本市場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 部分交易對方對本次重組的股份發行價格、標的公司估值等核心條款提出了新的意見, 交易對方無法在原定計劃時間內與本公司就此達成一致。經審慎討論,本次重大資產重組在時間上存在不確定性,預計無法在原定計劃時間內完成。
  • 終止借殼共達電聲:TWS耳機廠商萬魔聲學擬A股IPO
    集微網消息,近日,深圳證監局披露了萬魔聲學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萬魔聲學」)接受上市輔導,輔導機構為中金公司,輔導備案日為11月19日。公告顯示,共達電聲擬通過向萬魔聲學全體股東非公開發行股份的方式,吸收合併萬魔聲學100%股權。共達電聲為吸收合併方,萬魔聲學為被吸收合併方。本次吸收合併完成後,萬魔聲學將註銷法人資格,共達電聲作為存續公司,將承接(或以其全資子公司承接)萬魔聲學的全部資產、債權、債務、業務、人員及相關權益。
  • 獨角獸密集奔赴資本市場,創投機構迎退出盛宴,全球IPO退出紀錄有望...
    這一次衝得上,就能活好了;衝不上,公司發展很難繼續發展壯大。」上述旅遊獨角獸企業的人士表示。2020年,各行各業都經歷了疫情的衝擊。高瓴資本創收人兼執行長張磊表示,外部環境衝擊是一場難得的壓力測試,首要的任務是要「stay in the game」,留在牌桌上。穩住當下的經營和現金流,就有機會見到更廣闊的天地。
  • ——活躍在亞洲的公益創投家
    七個參與這次交流的國家政府機構中有五個已經把他們了解到的經驗應用到實踐方案中,有三個政府機構參與了隨後的項目。我們和亞洲開發銀行會晤,它有66個國家政府機構作為成員,還有一個小部門與社會問題相關,它渴望探索一個與我們合作的方案以充分利用其召集能力來分享我們的慈善創投的內容。    問:公益創投如何在亞洲的不同地區發展?
  • 全球PE流動情報站(2020.4.4):美聯英語借殼上市中金資本等獲退出...
    美聯英語借殼上市納斯達克 中金資本、道格資本、慕華基金獲退出通道3月的最後一個交易日,中國成人英語龍頭品牌美聯英語,在歷經了15個月之久的波折後,終於登陸納斯達克,以SPAC(借殼上市的創新融資方式)的方式與已上市現金殼公司EdTechX完成合併上市。SPAC是美國的一種特殊上市途徑,即殼公司先上市融到資金後,再去尋找優質資產裝入,最後通過股票增長獲利。
  • 「搶食」定增蛋糕 多家公司定增方案出現公募基金身影
    摘要 【「搶食」定增蛋糕 多家公司定增方案出現公募基金身影】機構正「搶食」上市公司定增這一「香餑餑」。
  • 普麗盛借殼案閃現多重疑雲
    但細查該案,上市公司與借殼資產背後操盤人均為某PE機構,是該PE機構「左手倒右手」的資本財技。   再看股東榜,潤澤科技擁有一眾VC/PE機構作為其股東,背後大部分指向平安系與中金系。甚至有一家上海機構在預案披露前1個月內才剛成立。天眼查數據顯示,2020年8月31日潤澤科技只有兩名股東——這意味著這批機構股東多為突擊入股。他們因何入股?與選擇借殼而非IPO是否有關?
  • 專訪聯想創投王光熙:國內CVC機構正在成為創投領域新的第三級
    在聯想創投董事總經理王光熙看來,國內CVC機構正在以越來越開放的姿態活躍在中國的風險投資市場,成為了創投領域新的第三級。三年多的時間裡,這家聯想集團的CVC(企業風投)頻頻出手,目前已經投資了100多家企業,其中不乏每日優鮮、寒武紀、寧德時代、曠視科技等當下炙手可熱的「獨角獸」。另一方面,聯想創投還在集團內部孵化創新業務,目前已經完成了對聯想雲、平安聯想智慧醫療、聯想新視界等10家子公司的孵化。
  • 購物免稅天堂創投稅收優惠力度大!這些機構已「上車」
    多家機構「落地」海南「對我們創投機構來說,現在稅收是最大的一個問題,這兩年到了我們基金退出期,退出金額比較大,拿到的CARRY也就多,現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針對創投的稅率都不低,海南企業和個人所得稅最高不超15%,加上其他補貼我們算下來,企業和個人所得稅最高不超過21%,海南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一家投資早期的VC機構負責人感慨。
  • 「戰投式」定增現修訂潮 鎖價改競價是最大看點
    繼凱萊英終止「高瓴包幹」的原定增方案後,8月23日晚,妙可藍多宣布此前與蒙牛籤訂定增預案「告吹」,並推出了新的定增預案,由實控人柴琇100%持股的廣訊投資全部認購。8月28日晚,惠達衛浴公告稱,碧桂園創投將不再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公司定增。事實上,這已經是碧桂園月內撤離的第三家公司,此前還有蒙娜麗莎、帝歐家居。
  • 新政悸動:75份再融資方案的「秘密」
    要求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主要股東不得通過利益相關方對定增兜底。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追蹤,新規落地一周時間,已有75家上市公司火速披露再融資方案。如果放眼與再融資直接相關的併購重組,聯儲證券併購業務部最新出爐的《併購重組新規影響幾何》給予三個預測,一是借殼市場繼續寡淡,二是2020年將是混改大年,三是上市公司擴張式併購依然難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