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總是學不好,語文老師來支招:先把閱讀理解做好,數學就會了
家長教了3個小時數學題,孩子仍然學不會,語文老師:先把語文學好
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小學生家長的日常焦慮有多大呢?不光是為了孩子的學習,輔導作業時的崩潰是每個小學生家長必經的心態。往往是認真負責的家長,對孩子有所期望的家長才會越焦慮。家長教了3個小時數學題,孩子仍然學不會。家長的耐心到了極限,崩潰了。這大概是我們大部分家長的日常,為什麼我耐著性子陪你寫作業,給你講題,到頭來還是不會?上課幹嘛去了?腦子是不是太笨?最後究其原因,就是孩子沒有學習數學的天賦。
經歷了3個小時的反覆講解,家長依然沒有搞清楚,為什麼孩子學不會呢?這數學題又不難,別的同學都會100以內的加減法,我們家10以內的都要掰手指頭。家長能不焦慮嗎?作為語文老師,見了太多低年級小同學數學成績不好的情況。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表現:數學不好,語文的語言表達和閱讀理解也不好。在小學階段,我始終強調,語文是最重要的,先要把語文學好,多識字、會理解、能表達後,數學成績自然就上來了。家長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1、 為什麼小學階段會讀題
在小學階段,我們發現,每次家長在輔導作業的時候,都會幫助孩子讀題,老師在考試的時候,也會幫助學生讀題。因為低年級段的同學們識字量還不夠,不能準確理解題目。有些數學應用題在我們成年人眼裡一兩句話明明很簡單,可是孩子理解不了,儘管給他們讀了題,也講了題目意思還是不會做。這都很正常,因為低年級段的小學生,他們的理解能力就是這個程度。只有提高了識字量、提高了閱讀理解的能力,孩子們對數學思維的建立才能初步形成。
我們很多家長有一個奇怪的認知,判斷孩子智商高聰明,就以他們數學成績好不好為衡量標準。數學考了100分,我們的孩子真聰明。語文考了100分,孩子學習不錯。事實上,在小學階段,語文思維的建立比數學更重要。通過文字理解題目,而且是主動地去讀題理解,比家長在一旁教3個小時的效率要高。
2、 家長的耐心不是講題講的時間長
可以想像,在這3個小時中,孩子的恐懼是隨著時間的延長一直在增加的。首先是對數學的恐懼,孩子會認為我是不是太笨了?這幾個數字我就是不會也不懂。其次是對家長的恐懼,爸爸講了好幾遍,我還是不會,完了,我要挨打了。尤其是家長的聲音一高,在行為和言語上逐漸進入暴躁模式的時候,孩子的注意力就不會在題目上了,因為怕挨打,腦子裡想的都是,等一會我爸媽要發飆了,我該怎麼逃跑?
最後,家長們判斷自己的情緒掌控,是不是有耐心,並不是靠講題時間的長短來衡量的。當你超過15分鐘的講解,孩子仍理解不聊的時候,我們家長就該想想,是不是要換一種講題方式了。或者先放過這道題,讓孩子的大腦和家長的情緒都暫時放鬆一下。別繃得太緊,彼此給自己一個學習的緩衝,家長也可以冷靜地再分析一下,為什麼講了半天孩子都弄不懂。作為語文老師,我想說,這就是因為孩子對文字沒有理解,家長的輔導方式不對,漫長的3個小時,還是做了無用功。
3、 學好語文,聽說讀寫都要抓
低年級階段一定要學好語文,因為在考試中,我們的考試題型是固定的。數學也好,語文也好,題目不會超出我們在日常練習中的題型。那麼反反覆覆做的題,這些出題方式的文字也就熟悉了,這是對識字的積累。把語文學好,聽說讀寫都要抓,那麼數學就不會存在理解不了題目不會做的問題。家長們也不要焦慮,確實我們生活中有很多學霸孩子,他們身後站著的都是付出了無法統計的精力和時間的家長們。
對比,只會讓你更焦慮,覺得孩子不如人。實際上,每個小學生在哪個階段有什麼樣的學習能力都是一樣的。你只需要的是正確的引導和等待,而不是拔苗助長。關於數學學不好,是不是語文學習能力也很差?你認同嗎?分享一下你的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