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安縣地處福建省最南端,該縣的西北部地區有五個鄉鎮連成一片,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明嘉靖九年(1530年)設置詔安縣,當時是從漳浦縣的二、三、四、五都析出的,客家人聚居地統稱為詔安縣二都。現建制是秀篆、官陂、霞葛、太平、紅星五鄉鎮(注)。講客家話的共有58個行政村,650個自然村,人口158000多人,總面積410平方公裡,佔詔安全縣人口58萬的四分之一,佔全縣土地面積1247平方公裡的三分之一。其中秀篆鎮17個行政村,156個自然村,4.2萬人;官陂鎮17個行政村,250個自然村,5.2萬人;霞葛鎮10個行政村,96個自然村,3.4萬人;太平鎮10個行政村,88個自然村,2.2萬人;紅星鄉4個行政村,25個自然村,4千多人。客家居住地位於北緯23°55′—24°10′,東徑116°55′—117°10′。東與雲霄縣和平、下河鄉接壤,北與平和縣九峰、大溪鎮相連,西與廣東饒平縣茂芝、饒洋、建饒、東山等鄉鎮毗鄰。詔安的地勢是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的秀篆鎮有龍傘崬、福州崬、犁頭崬、八仙座山,其海拔都在千米以上,還有大籠崬,獅子芽、尖崬子;官陂鎮有長林山、尖峰山、頭畲山、黃侖崬、犁壁石;霞葛鎮有張高山、雞籠山、牛頭山、油柑嶺、大崗嶺、高崬山;太平鎮有白石芽、點燈山、白雲山、炕頭山、陳吊嶺、麒麟山;紅星鄉有烏山、火燒龍、筍頭科。客家人居住地,雖有重重大山阻隔,但有著相通客家話,獨特民俗和民風,具備團結、奮進、刻苦耐勞的精神,是一支敢於開拓的客家群體。
一、客家族群基本情況
住詔安二都客家族群,大都是從元至明初年間,由客家祖地閩西汀
州府各縣遷來。依據漳州市政協2007年7月編篡,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註:)本縣建設鄉建華、白洋鄉汀洋、深橋鎮小金山、金星鄉山兜、四都鎮林乾、梅州農場等祖籍客家部分仍講客話的,本文未作記述。
的《漳州姓氏》一書的資料及實地調查情況,現把較大族群列表介紹如下:
姓氏
何地
遷來
定居
時間
始祖
繁衍
代數
現有
人口
居住主要村落
張廖
寧化
元末
明初
廖化
張元子
25
4.9萬
官陂鎮17個行政村,紅星鄉進水、五洞、六洞、霞河
王
寧化
石壁
明永
樂年間
王寶生
23
1.8萬人
秀篆鎮陳龍、頂安、北坑、東徑、堀龍、後堀、注湖上湖、三角塘、隔背小北坑、獅頭樓
遊
永定
下洋
元順帝
年間
遊念四
25
6千多人
埔坪、石東石下、注湖、大籠
黃
寧化
石壁
元延裕
年間
黃元隆
25
7千多人
霞葛鎮、五通村、溪東村、溪材、莊尾
饒平
百嵩
元未
明初
黃鎮秀
25
6千多人
秀篆鎮、煥塘村、彩山村、石示 嶺
西潭
湖美
明正德
黃應昌
18
3千多人
霞葛鎮莊溪村
江
永定
金豐裡
元景炎
年間
江百十二郎
啟昌
叔侄
永隆
光裕
24
1.2萬多人
霞葛鎮天橋、司下、坑河、井北樓、太平鎮大元中、秀篆鎮上洋、江厝城
沈
上杭
元末
明初
上杭公
壽山、福山
25
1萬
多人
太平鎮:太平、科下、林塘、榕城、新營
李
平和
鄭坑
明正統
明景泰
李仲儀
李仲信
23
9千
多人
秀篆鎮:青龍山、乾東、寨坪、梓庭
陳
江西
元末明初
陳元隆
23
9千多人
太平鎮:白葉、霞葛樓下、官陂梅子林
林
西潭
上營
元末
林原隆
23
7千
多人
霞葛鎮南陂、庵下、桃李林
呂
寧化
石壁村
明初
呂秉仁
22
4千8百多人
秀篆鎮河美村、玉龍坑
田
饒平
東山
明初
田九郎
23
4400多人
太平鎮麻寮、河邊、雪裡、霞葛鎮石橋
葉
平和
大溪鎮
明萬曆
葉元波
(9-23)
15
900多人
秀篆鎮隔背、長寮
邱
饒平
水口
元至正十七年
邱伯順
23
800多人
秀篆鎮新城、乾下、大坪
賴
寧化
元代
賴天龍
賴壽遠
24
800多人
秀篆鎮埔坪嶺下、霞葛鎮下河、官陂鎮鳳獅湖田
謝
寧化
元大德
(1297)
謝昇之
24
700多人
官陂鎮半徑、桐子裡、
下洋坑
楊
平和
九峰
明初
楊大章
楊秋晚
22
680人
霞葛鎮華河村下河
詔安縣大族群姓氏源流分布情況表
詔安流傳著「沈半縣,張廖半山」的說法,從上表可清楚看出:張廖姓是詔安山區中,客家群體最大的族群,官陂鎮17個行政村,與周邊的村莊連在一起:有平和縣的赤安、廖安,雲霄縣的水晶坪、白狗洞、小枋和本縣紅星鄉的進水、五洞、六洞、坪路和下河等,共計五萬三千多人。其廖姓,據族譜記載其祖籍陝西淮陽,後稱武威。宋時廖圭隨軍駐紮在閩西上杭,分傳八支裔孫。到官陂開基的廖任光,(生於元至順3年,卒於明洪武31年[1324-1398],享年75歲)是在元末明初,從寧化石示下村遷入詔安官陂社坪寨村,娶妻江二娘傳下四子即:汝常、楊榮、安獻、感明。其次子楊榮,娶妻崔三娘,傳下七子即:士榮、士宜、郭寧、士董、士寧、舜寧、福寧。其三子郭寧,又名廖化(廖三九郎),娶妻邱三七娘,只生一女取名愛玉(廖大娘)。廖家為人和善,家道殷實。於明宣德九年(1434年),原籍雲霄西林和尚塘的張願仔(又稱張元子,字再輝,系開漳名將張伯紀公第二十四代裔孫)到詔安二都官陂遊學、教書,常住廖化家中。廖化看到張願仔英姿義氣,忠厚風雅,是理想的東床之選,招其入贅為嗣,視若親子,並把全部田園產業交其掌管。張願仔也象對待親生父母一樣孝敬嶽父母。張願仔與廖大娘夫妻和睦,次年(1435年)生下一子取名友來。
在廖友來未加冠之時,廖家族有人觸犯國法,犯法者已脫逃,事將累及全族。張願仔以廖族人氏挺身往官衙申辯。因若上官司拖累多年,案結回家途中,身染重病垂危,抵家親書囑友來曰:父感外祖之恩,捨身圖報未遂盡其義,我歿之後,爾當姓廖代父報德;死後當書張,以存祖根,生死不忘,張廖兩全。
時值明景泰元年庚午歲(1450年),願仔逝世後,友來奉父神主,往廖家祖祠,因書張不合入祠,廖族以酬籃盛神主善意奉還。而後,友來用籃奉父神主,往雲霄西林張家祖地,並將其父所囑告知族長,族親嘉勉曰:「生廖死張,是一祠雙祧」。甚善賜祠堂號「崇遠堂」,並賜燈一對,書「清河衍派」、「汝水流芳」。還用八抬大橋,鼓樂送回官陂為張願仔立祠。「張廖」兩家遂成一脈,自立一族謂「張廖氏」,又稱活廖死張或張骨廖皮。願仔為張廖氏一世祖,友來為二世祖。
廖友來長大後,在廖大娘、嶽祖母邱三七娘的呵護下,娶妻江十娘、柳五娘、呂一娘、章一娘。傳下四子即:永安、永寧、永傳、永祖。長子永安裔孫住官陂,次子永寧裔孫住雲霄小枋;三子永傳裔孫移廣東;四子永祖裔孫住官陂的官北、坪寨、陳畲、鄭坑、龍石示、紅星進水,雲霄水晶坪、白狗洞、饒平的楊梅坪。
在官陂的三世永安,娶妻蕭一娘、徐七娘、羅五娘、江六娘。傳下五子即:元欽、元仲、元志、元聰、元宗。長子元欽、四子元聰、五子元宗裔孫外遷。次子元仲傳裔孫現有六千多人,其中三千多人住彩下。三子元志傳下裔孫現有三萬多人,分住在官陂鎮的十四個行政村中。
四世元志,娶妻巫九娘、傳下二子:道文、道行。兩兄弟在新坎溪口樓建祖祠「上紀堂」,兄道文得上廳,弟道行得下廳。建祠地理師說:得下廳者宜外出。從七世起,道行派下裔孫每一代只留下一、兩人在家經營祖業,其餘的都外遷到臺灣發展。
隨著張廖氏族群的壯大,官陂可墾殖的土地資源有限,明崇禎三年(1630年),閩南鬧饑荒,福建督師熊文燦採納鄭之龍開啟臺灣的建議,招募饑民「一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船運至臺灣讓其在西岸墾荒造田,張廖族人,同秀篆王、遊、李、呂、邱等客家人應募者眾多。臺灣島土地肥沃,雨水陽光充足,成為客家人遷徙創業的首選之地,就在清朝初年,清政府為隔斷鄭氏政權的給養,實行「海禁」,官陂有元子公十二代裔孫,廖朝孔、廖朝河、廖朝路三兄弟和堂兄弟廖朝近、廖朝廳共五人,冒著禁令攜帶少量乾糧,偷偷帶上鐮刀、鋤頭、鐵鎬等農具和少量五穀種子,登上破帆孤舟,在黑夜的掩護下,冒險向臺灣駛去,闢波破浪,義無反顧,終於踏上臺灣寶島。他們來到雲林二侖鄉落腳,同先期到那裡廖必達、廖建泉及鍾姓、李姓等族親,同心協力,披荊斬棘,開荒造田,興修水利,播種五穀,以他鄉為吾鄉,實現他們立下的意向:到臺灣墾荒,前途無量!清政府隨著政權底定,逐漸開放禁令後,沿海一帶掀起了渡海赴臺熱潮,張廖氏確有更多族親來到寶島,把西螺、二侖、侖背、港尾一帶,原是一萬公頃不毛之地,墾殖成物產豐富的農業生產基地;二侖鄉成為臺灣大穀倉,盛產香瓜更是一枝獨秀,西螺濁水溪大米譽滿島內外,盛產蔬菜成為臺灣蔬菜市場之牛耳,無籽西瓜更是市場上的暢銷貨, 這些無不展現出客家人的拓荒墾殖,艱苦創業的成果。他們薪火相傳,人丁興旺,至清末民國年間,寶島上張廖氏成為二十多萬人的泱泱大族。在西螺鎮建造大宗祠「崇遠堂」,祭祀廖公、元子公傳下的列宗神主,其楹聯:「崇建祠堂詔邑山連鯤島峙,遠尋地脈官陂水合虎溪流」。還建有分支宗祠近30座。留居祖地官陂的張廖氏族人,在民國年間,重新登記戶籍時,都改成張姓,不論姓廖、姓張廖其實都是同一血脈,共同祭拜同一祖宗。
住在秀篆的王遊姓,也是兩姓同一血脈,共祭拜同祖宗的大族群。
據《王遊氏族譜》記載:秀篆王氏乃唐琅琊王懿忠之後。於明永樂年間,王念八從汀州府寧化縣移居漳州府漳浦縣(當時詔安還未建縣,秀篆屬漳浦縣管轄)秀篆埔坪石示下村居住。初到秀篆之時,勤工食力,鑄鐵營生,娶妻江八娘,單生一子取名先益。先益未滿周歲,王念八不幸身故,遺下孀室幼子。時有埔坪崩田遊念四之長孫東升房的遊信忠,娶妻謝氏大娘、無子。與王念八生前有莫逆之交,遂將先益扶養成人,並分給田地、房產,隨信忠改姓遊,娶妻陳氏二娘,傳下宗亮、宗武、宗晚三房。現秀篆王遊氏裔孫建盤石祖祠,祀王念八為始祖,祀遊信忠為遠祖。已傳衍至二十三代,分住在秀篆陳龍、頂安、北坑、埔坪的盤石、石堀,東徑的東坑、田心、新福,堀龍的老屋樓、上村、麻坪裡、攔泥洋,上洋的石板橋、上屋、南坑,注湖的上湖、三角塘,隔背的小北坑、獅頭樓。共計一萬八千多人,是秀篆客家人最大族群。
王遊姓族群的擴大,與其傳至五世祖遊瑞清,字前溪、號四十五公有關。其生於明嘉靖八年(1529年),十三歲到霞葛南陂拜林八公為師,學經文三年。十八歲時,有白葉陳瑩玉作亂,南贛軍門傳檄文到詔安,遊瑞清率鄉勇討之,使秀篆免受其害。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龔有成時任詔安縣長,卻有篆山吳湘作反,瑞清組織二十多人壯助平。嘉靖四十年(1591),時有倭寇侵擾詔安三都,瑞清率督鄉壯在太平大埔寨獲倭首七級,交給抗倭名將俞大猷。俞大猷題匾:「義勇奇勳」,授瑞清為千總。而後又領兵徵討廣東河源的寇亂,屢建功勳。
瑞清祖輩是在秀篆溪上遊的埔坪盆地,那裡先已有賴、遊、江、林等姓氏裔孫在居住,土地資源有限。於明隆慶年間,時有江西贛州三寮青囊明師廖梅林(廖弼)來到秀篆,得到瑞清及其妻張氏的熱情接待,並送以厚禮,而後廖弼帶領徒弟十餘人,在篆山徑覽數載,選定處於秀篆溪中遊龍潭吉穴帳內將軍大坐(又稱黃蜂出巢),並定下闊狹尺寸的建祠規劃一併給瑞清。瑞清怕後代裔孫改動,將龍潭祖祠的闊狹高低尺寸,勒石於祖祠東北方的門樓上。
未建盛衍堂祖祠前,秀篆溪中遊,是一片沼澤地,俗稱龍潭蛇窟,灌木雜草叢生,遊瑞清在廖弼師徒指點下,得到李良才的幫助,購置龍潭田產,築溪堤造田,開墾成為秀篆比較寬闊的盆地平川,使千總具有領兵、練武的場所,建成龍潭家廟盛衍堂。盛衍堂坐西北向東南,面闊50.5米,進深30米,建築面積一千零二十平方米,後有花臺,前的廣場,半月泮池,佔地三千八百多平方米,系三堂式古制大廟建築,面闊七間,進深四間,三進大廳帶兩廂、橫屋、祠內八天井,總計九十九間,規模宏大。改革開放後,於一九九二年由臺北、臺中、臺南、高雄、宜蘭、彰化、桃園等地遊氏裔孫,集資八十多萬元,按原貌修復,1993年列為詔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遊瑞清曾孫(王遊氏八世)遊廷院,系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統治者後,駐守臺灣的鄭氏部下的騎都尉隸虎尉。他與族兄弟廷科、廷錄、廷琳、廷碧等,與侄兒一江武生,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福建漳泉聚集數百人自成一軍,北上興化(莆田)與清兵作戰。戰敗後,廷院戰死在烏龍江,其子一涵同廷科、廷琳、廷碧,及秀篆、官陂、霞葛、太平眾多姓氏的客家鄉親,回到臺灣安居立業。到十二世遊祖送是從臺灣遷回秀篆龍潭,帶回臺灣茶樹、柳樹和羅漢松樹苗在祖地栽種,當年種在盛衍堂附近的羅漢松,至今枝壯葉茂,鬱鬱蔥蔥。提倡復王姓,在盛衍堂張掛王、遊兩個燈籠,王遊氏子孫興旺後,寫成三才人子遊,與遊念四親傳的三方人子遊作個區別。在秀篆客家族裡有王遊、清遊,遷臺裔孫都是遊姓。
從秀篆的王遊和官陂張廖自成複姓,也昭示了他們有廣闊包容心,弘揚中華民族知恩圖報,不忘祖根的一種美德,都成海峽兩岸的大族群。
住在秀篆鎮的李氏,是從上杭稔田李火德十代裔孫:李仲儀、李仲信兩兄弟從平和鄭坑(現安厚鎮歧山村),分別於明正統至景泰年間(1440—1450年),先後來到秀篆大坪頭和青龍山開基。衍傳裔孫住秀篆寨坪、青龍山、乾東、饒平縣建饒鎮布尾村,總計近萬人。從明未清初有裔孫遷移臺灣開基,從桃園、雲林、南投、臺北、宜蘭等縣市帶回《李氏族譜》資料,已傳衍有六萬人。在傳衍創業中記述中,那不畏艱辛,勇於開拓的事跡,李金興五大公業,可說是典型個案。李仲儀的第十代孫李善明,於乾隆年間,率妻黃氏,兒子先俅、先璉、先洛、先極、先抓五兄弟一起橫渡海峽,到臺灣桃園縣大溪鎮月眉裡,先邦人挑豬肉,後來自己賣豬肉,積攢一點錢後,便到大溪美華裡,墾田耕作謀生,日子並不好過。其尾子先抓,娶妻廖氏,到月眉自闖天下,務農產米,經營米業。生下三個兒子後,不幸年僅四十一歲就早逝。其妻努力撐持,待其
三幼子長大,適逢大溪作為臺灣北部重要商埠,進入繁盛時期,其長子李炳生,不僅經營米業,又購置帆船,往返臺北與大溪之間,載貨賺錢,積蓄資金便購地,參加興建和平路街道。歷經數代經營,形成月眉李氏大家族聚居區,用李炳生創辦的李金興商號,建成李金興祭祖五大公業,不僅興建宗祠「肇慶堂」,創辦蘭園,成為富甲一方的李氏新族群。那種創業有成,不忘宗親,回報社會,也是客家精神的彰顯和弘揚。
太平沈姓是由中原入閩始祖傳至沈廷輔,傳下八子即:椿、楸、松、柏、桂、榕、根、枝。各取名木字旁,稱八木公派。其裔孫七十三郎,於元代從上杭遷居廣東饒平新豐。傳下八十五郎,(為太平沈姓一世祖)娶妻陳氏生二男:長男百四郎留居新豐。次男百五郎,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遷居詔安霞葛田心,娶妻黃二娘傳二子:壽山、福山。長男沈壽山於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擇遷居太平(榕城下城),娶妻張氏,傳下五子即:宗權、宗寧、宗政、宗德、宗達。現裔孫居榕城下城,科下、林塘、太平庵前、饒平赤坑。次男沈福山先遷潮陽,再於宣德五年(1430年)從潮陽遷回榕城巫屋墩,娶妻鄒氏九娘,傳下三子即:宗乾、宗坤、宗宇。現裔孫居:榕樹下、屋子裡、林屋、官屋、康美頭、新營、新起樓、饒平鳳山樓。在太平鎮共有太平、科下、林塘、榕城、新營、五個行政村連成一片,一萬二千多人。傳至十一世沈以質先後攜父、子,祖孫三代人遷往臺灣埤麻莊半天寮。現沈姓裔孫在臺南縣新營柯下城仔、雲林縣鬥南鎮埤麻裡、大東裡等地約一萬多人。
客家人的祖先是從黃河流域、中原大地,避戰亂、逃災荒,南遷而來。沿途經受著眾多的磨難,來到山區林深路險,為了生存與發展,對於包容著儒、佛、道三教於一身五顯大帝的信仰和崇拜比較普遍。漳州市政協2005年9月編集出版《漳州民間信仰》一書裡寫道:現存在漳州境內供奉五顯大帝的宮觀庵院約有17座,最早的當在唐宋年間建造,主要分布在薌城、龍海、雲霄、詔安、長泰、平和等地,以詔安居多,有八座。
我縣的秀篆、霞葛、太平客家聚居地,就有7座。(霞葛五通宮、鎮龍庵、太平元中的永豐庵、秀篆的泰山寺、青龍庵、開元院、文興堂)
五通宮、鎮龍庵、開元院三座,都是以黃姓三支族群裔孫為主在供奉。特別是五通宮始建於明永樂元年(1403年),由其二世祖,時任福建省泉州府參軍的黃文通倡建,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建築規模宏大。主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共有五十根大柱支撐抬梁式大屋頂,兩邊是一廳兩房的護屋,宮內有兩花臺三天井,整座是面闊38.6米,進深20.3米,建築面積784平方米,坐北朝南,後有花臺,前有大廣場,佔地3818平方米。大殿主供著五尊五顯大帝神像,威武莊嚴。據「四遊記」中的《華光傳》,五顯大帝是由佛祖面前油燈蒂,經眾神注入骨骼、肌肉和血液而成為法力廣大,降妖伏魔、能為民除害的五顯靈官大帝。其為找生母、救母親赴湯蹈火,不怕觸犯天條,為達到目的鍥而不捨,客家人敬仰這種精神,更是崇拜它由如來佛祖賜給的五通道法:一通天,天中自行;二通地,地中自裂;三通風,風中無影;四通水,水中無礙;五通火,火裡自在。在族群聚居地建造大宮廟,作為地方保護神。這種崇拜五顯帝的民間信仰文化,隨著裔孫的遷徒,也帶到新的遷居地。
在臺灣,有18個縣市建了從詔安五通宮分香出去「五顯宮」。1987年以來,臺灣黃氏族人或三五成群,或以五顯帝理事組團前來祭拜,接引香火,其中有屏東縣、彰化縣、臺中市、宜蘭縣、雲林縣等,他們在那裡建有五通宮、五顯宮、五行宮、五龍宮、五聖宮、茲清宮……都是朝拜五顯大帝,作為當地的保護神。
據縣政協文史委、縣臺辦的資料,在改革開放後,從臺灣到大陸拜祖,帶回的族譜,估算詔籍臺胞六十萬,客家族群有五十多萬,他們到臺灣後,有許多仍保存著客家方言,客家生活習俗和客家的傳統文化。
二、改革開放新形勢下,又一次大遷徙。
客家人有著「開拓進取求發展」的志向,住在詔安山區的客家族群,不甘於山區的貧窮和落後,住在太平鎮的族群,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開發萬寶山,大種柿子、柑桔等果樹,種植萬畝花竹、油茶,被當時福建省委樹為先進典型,提出「大興太平之風」。七十年代起,住在官陂、霞葛的族群開山造田,綠化荒山,大種水果,成為十萬畝優質的荔枝園。住秀篆的客家族群,因山高水冷,在計劃經濟年代,充分利用水力資源充沛,先後建成四座水電站,成立鄉鎮電力公司,利用當地豐富高嶺瓷土,先後建成十七間瓷廠,生產日用瓷銷往大江南北,蒙古草原,出口中東科威特、伊朗、伊拉克。都曾彰顯出客家人那種勤勞,耐苦,敢作敢為創業精神。
在改革開放的熱潮中,住在山區的客家人再不守土安貧了,勇敢地走出山門,投入洪流融入大市場,走南闖北,尋找商機,先後湧入改革開放先行區的廈門、汕頭、深圳、珠海,走進晉江、石獅,周邊的龍巖,先是在這些地方做建築工、裝修工、清潔工、搬運工,繼而開商店,學經營,開工場,承接來料加工,通過摸爬滾打,紮根創業。如霞葛鎮的年青人張東濤從90年代初到深圳一邊打工,一邊讀書,後逐漸做商品房生意,略有成就,就帶領本村陳東等一批青年人到深圳加以培養發展,而今成為深圳市開發房地產的優秀企業家。又如從官陂鎮半徑村山坳裡,於1997年走到廈門闖蕩的謝平展,先是在一家冷凍廠做一名普通工人,後又當過搬運工、清潔工、建築工。而後在一家臺資企業當過車間主任。還做過小生意,1997年後,在漳州創辦汽車材料廠,現是福建鑫展旺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經管著設在廈門、漳州、詔安數家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成為客家人在改革開放大潮中開拓創業取得成功的先進典型。
家住秀篆鎮上洋村的王建祥,從八十年代起,就到珠海特區闖商機,從經營糧油生意起家,由於他的精明和勤奮,生意越做越大,就把家鄉一些親友請去幫工,在珠海駐點創業,積累一定資金後,回到廣州開辦燈飾商場。廣州是我國南方的最大城市,最大的商貿物流中心。先到深圳、珠海、龍巖、晉江、石獅、廈門等地打拼的詔安客家人,現大都在廣州集結。現在廣州的詔安客家人有的開加工廠:如王廷政、王廷松、遊章浦創辦的服裝廠,王廷邦創辦的繡花廠,每個廠場都可安置上百號工人,解決幾百戶人家遷徙到廣州後的生計。租店面搞商品經銷:如黃政壁在五仙橋市場租用兩間鋪面,成為四川宜賓百居億酒業有限公司廣州地區的總經銷商,呂文堆、呂文慶、呂文勝三兄弟在麥地服裝市場,開辦福建石獅柒牌服裝專賣店。王廷松還在京溪租樓房開辦京源賓館。在廣州的古玩商場一條街上,王輝縣開辦的古玩商店,賓客雲集,生意興隆。一批客聯
廣州有條秀篆街說的是:在廣州的天河區和白雲山區交界的五仙橋、牛利崗、紅旗站、梅花園、麥地等,原是廣州市近郊,隨著廣州城市的擴展,開通廣州通從化大道,這些地點都在大道兩邊,先期租住在這裡的秀篆、廣東大埔、饒平等地客家人,在街上行走,市場交易可以通行客家話,操著秀篆語音的秀篆人隨處可見,秀篆鎮政府當時順應外出經商,打工人員回鄉聚居的要求,在秀篆交通便利的牛角墟市場擴建後,又在市場的東南方的塔子洋,規劃開發成為新的商業街,在塔子洋購買商品房的,大都是從廣州經營的人,按規劃建成一幢幢的商住樓房,形成一條二百多米的新街道。這正是體現了客家人崇先報本,團結協作,愛家愛鄉的精神。
隨著祖國改革開放步伐加快,汕頭跨海大橋的興建,高速公路的開通,廣州與詔安客家人聚居地的聯繫更為快捷,現每天有八輛豪華平鋪大巴,車主是客家人,旅客也多數是客家鄉親,據秀篆鎮駐廣州辦事處初步統計單秀篆鎮常住廣州白雲區麥地的東街、中街、西街、前街、后街、聖地、白灰埕有3千戶,1萬2千多人,常住在五仙橋、牛利崗、雞頸坑、紅旗站、梅花園、京溪、雲景花園、太和、同和、大源、從化、花都、南海等地也有近3千戶,1萬多人;據筆者了解官陂鎮常住廣州的也有4千多戶,近二萬人,霞葛鎮有二千多戶,八千多人。常住廣州的詔安客家人,不僅有商住房,還有二千多人,購買雲景花園、梅花商住樓等有車庫位,物業管理等配套的住宅,在近郊的從化購商品房,並把子女的戶口都遷進廣州市。有的到白雲郊區買地建房,營建雲秀山莊,依山建成豪華別墅群,創建家居好環境。常年在廣州經商創業人員,早在2000年成立《漳南客家聯誼會》。2006正式註冊登記為《閩南經濟促進會、漳南客家聯委會》。在廣州秀篆、官陂、霞葛三鄉鎮都常設有辦事處,廣州是詔安客家人在改革開放形勢下,大族群的遷徙點,在那裡仍講客家方言,保持著客家的傳統文化,繼續弘揚著刻苦耐勞,剛毅進取,團結奮鬥,自強不息的客家精神。會成員集資幾千萬元,參股開發白雲區的大源市場。王輝錦、李安水、王廷政、遊章寶、呂高峰等人集資在大源物流中心附近投建房地產。葉宗健、李安水等人投資創辦學校,為遷徙到廣州的客家子弟,創造更好的學習求學環境。
詔安客家人,保持著開拓創業意識,冒險進取的精神。在九十年代,為了擺脫惡劣的生存環境,尋找更快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開創現代的生活願境,不單是秀篆,而官陂、霞葛等鄉鎮周邊的平和大溪,雲霄水晶坪的客家人也大批誦入廣州。在那裡大家聚居在一起,有著共同的獨特語言,獨特民俗,共同的心理認同,大多數是兩手空空而來,共同為了生存和發展,共同打拼闖商機,表現出刻苦耐勞,協作互助,艱苦奮鬥,始終保持著那種篳路藍縷,勇於開拓的創業精神。先到那裡的秀篆人,他們在廣州打拼賺到一些錢後,先後有人回到祖籍地置業,當時廣為流傳著:「廣州有條秀篆街,秀篆有條廣州街」。
廣州有條秀篆街說的是:在廣州的天河區和白雲山區交界的五仙橋、牛利崗、紅旗站、梅花園、麥地等,原是廣州市近郊,隨著廣州城市的擴展,開通廣州通從化大道,這些地點都在大道兩邊,先期租住在這裡的秀篆、廣東大埔、饒平等地客家人,在街上行走,市場交易可以通行客家話,操著秀篆語音的秀篆人隨處可見,秀篆鎮政府當時順應外出經商,打工人員回鄉聚居的要求,在秀篆交通便利的牛角墟市場擴建後,又在市場的東南方的塔子洋,規劃開發成為新的商業街,在塔子洋購買商品房的,大都是從廣州經營的人,按規劃建成一幢幢的商住樓房,形成一條二百多米的新街道。這正是體現了客家人崇先報本,團結協作,愛家愛鄉的精神。
隨著祖國改革開放步伐加快,汕頭跨海大橋的興建,高速公路的開通,廣州與詔安客家人聚居地的聯繫更為快捷,現每天有八輛豪華平鋪大巴,車主是客家人,旅客也多數是客家鄉親,據秀篆鎮駐廣州辦事處初步統計單秀篆鎮常住廣州白雲區麥地的東街、中街、西街、前街、后街、聖地、白灰埕有3千戶,1萬2千多人,常住在五仙橋、牛利崗、雞頸坑、紅旗站、梅花園、京溪、雲景花園、太和、同和、大源、從化、花都、南海等地也有近3千戶,1萬多人;據筆者了解官陂鎮常住廣州的也有4千多戶,近二萬人,霞葛鎮有二千多戶,八千多人。常住廣州的詔安客家人,不僅有商住房,還有二千多人,購買雲景花園、梅花商住樓等有車庫位,物業管理等配套的住宅,在近郊的從化購商品房,並把子女的戶口都遷進廣州市。有的到白雲郊區買地建房,營建雲秀山莊,依山建成豪華別墅群,創建家居好環境。常年在廣州經商創業人員,早在2000年成立《漳南客家聯誼會》。2006正式註冊登記為《閩南經濟促進會、漳南客家聯委會》。在廣州秀篆、官陂、霞葛三鄉鎮都常設有辦事處,廣州是詔安客家人在改革開放形勢下,大族群的遷徙點,在那裡仍講客家方言,保持著客家的傳統文化,繼續弘揚著刻苦耐勞,剛毅進取,團結奮鬥,自強不息的客家精神。
(本文作者李應梭,原任詔安縣教育局、文化局副局長,現系漳州市客家文化研究聯誼會詔安聯絡委員會副會長。)
住址:福建省詔安縣南詔鎮秀峰北路16號 郵編:36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