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太始祖聃季公,周文王第十子。沈氏出自姬姓,以國為氏。為黃帝後裔。沈,原系上古國名,最初為夏禹子孫的封國。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周初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繼位,周公輔政。時三監不服,(三監即武王所封的霍叔、管叔、蔡叔,用以監殷民),武庚(商紂王之子,封為殷君)乘機勾結三監聯合東方夷族進行叛亂。聃季公竭盡忠誠,輔助周公平叛有功,被舉任司空。並封於沈國,又名聃國。聃又寫作冉,古時冉與沈同音,沈國在今汝南平輿沈亭,包括安徽阜陽西北,國都在臨泉縣沈丘集,子孫遂以沈為姓。播衍於河南、安徽一帶。春秋時,魯成公八年(公元前五八三年)為晉所滅。聃季公十六世孫逞公,逃奔楚國並衍居湖北一帶。嗣後晉伐鄭,楚令尹子西出兵救鄭,由於白勝公叛楚殺子西,囚禁楚惠王。時十九世祖諸梁公為楚國葉縣尹,政績甚好,頗得民心,遂率兵入楚都救出楚惠王,亂平後楚惠王把葉城封給諸梁公為食邑,稱葉公。諸梁公,字子高,楚左司馬生於公元前五二八年.生三子:長日茂春,次日射,三名文(吾祖)。茂春襲葉公故沈葉同源。
二十六世郢公,秦徵為相不就,避居江南瀘州。三十世遵公,西漢時,任齊王太傅,封敷德侯,徒居九江壽縣(今安徽壽縣)。三十二世榮昌公,東漢始祖。初居安徽鳳陽府,原籍蘇州馬齒鄉。配祖妣隆氏禎祥公主,封庸國公,贈金精光祿大夫。三十八世戎公,被光武帝封為海昏侯,辭不受,徒居會稽之烏程(治今浙江吳興南,晉義熙初移治今吳興)。《新唐書宰相世系》云:「靈帝分烏程為永安縣,孫皓分吳郡為吳興郡,晉改永安為武康,即為郡人。」沈戎子孫昌盛,累世官宦,發展為名門巨族。自東漢至隋代,沈姓名人基本上都出自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武康鎮),所以,沈氏以「吳興」為堂號,此乃沈氏堂號的由來。
四十四世約公,歷任宋、齊、梁三代,官拜尚書令,其文事為後人宗者:辨音律、編對偶,發明平、上、去、入四聲,為後世音韻之始祖。四十七世成龍公,生一子,即勇公。四十八世勇公,原名彪,字世紀,光州固始縣人,為唐初沈氏人閩開漳始祖。五十三世時昌公。五十四世太懋公。五十五世子奇公。五十六世祿穎公,生二子,長子紋輝,宋太祖建隆二年.(962年),官護駕指揮,因失防禦,差鎮雲南道曲鎮軍民府;次子紋耀(詔安祖)。五十七世紋耀公生四子,長子義倫(詔安祖),次子義和,三子義信,四子義樨。五十八世義倫公,官拜樞密院副使,生二子:長子素,真宗威平年間,敕封帶劍上殿護國大將軍;次子廉(詔安祖)。五十九世廉公,官至國子監祭酒,加封侍御上柱國公。御賜浙江省處州府陽縣田百餘畝,顯榮宗坊。生一子,名彬。六十世彬公,官至尚書。生二子:長子若球(詔安祖);次子若琳。六十一世若球公生四子:長子衜(詔安祖),次子名衡,三子名銜、四子名衡。六十二世衙公生三子:長子匡祚。次子匡祺(詔安祖)、,三子匡祖。六十三世匡祺公生二子,長子伯照(詔安祖)、次子伯明,無述。六十四世伯照公生一子,名啟承。六十五世啟承公,字文賢,號明源,娶陸氏,生一子,名廷輔。丁丑科進士,登王十朋(李時珍)榜。除授山東道東昌府博平縣知縣,升直隸池州府通判,又加升福建道汀州府知府。與子廷輔官任所。廷輔公生八子,稱八木公派,後成為沈氏播衍福建省境內的主要源流。
入閩
沈氏四十八世祖勇公,原名彪,字世紀。光州固始縣人,唐總章二年,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奉旨率師入閩平亂。公性敏慧,六韜三略,明決勇敢,為六營主將之一,戰功彪炳,每臨戰陣,衝鋒陷陣,奮不顧身。唐高宗聞其勇乃賜名「勇」。官至輔佐中郎將玉鈐衛將軍。宋宣和間敕封殿前大將軍,淳佑間追封威武輔美上將軍,加封武德侯。公在開疆拓土創建漳郡中,對國家對民族立下豐功偉績。書日:桓桓武士,詩云:矯矯虎臣是矣!公清操足式,流芳百世。為沈姓入閩之始祖。唐末,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又有中原沈姓族人隨同前往。據廣東梅州《沈氏族譜》載,南宋初有吳興人沈啟承(沈世紀裔孫),高宗紹興二十年(1156年)丁丑科進士,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輔隨父人閩,後遷居福建省建陽縣。沈廷輔有8子,分居詔安、寧化、龍巖、長汀、清流、南平、連城、上杭等地。降至元、明、清時期,又陸續有沈氏族人從河南等地遷徒入福建。
開漳
沈世紀為唐開漳始祖。世紀公與李伯瑤拜為兄弟,兩人去世後合葬於漳州天寶峰山,妣與李媽合葬於詔安含英真武山腳。沈世紀其後裔散居龍溪、漳浦、詔安、南靖、長泰等地。宋南渡,中原動蕩,國人大事遷徙,時昌公裔孫,六十五世啟承公生一子廷輔,天資聰穎,習經詩,紹箕裘,子承父業(其父啟承公紹興丁丑科進士),中探花,官拜諫議大夫,妣楊氏(誥封夫人)擇居建陽,生八子,諱均取木字旁,即椿、楸、松、柏、桂、榕、根、枝,期來日長大能成大器。因兵火不息,又分徙四方。茲細述如下:
長房一郎公,諱椿,派居汀州府寧化縣貴溪石溪鄉,為寧化始祖。
二房二郎公,諱楸,派居汀州府清流縣嵩溪,公別其子獨往漳州,後徙詔安,為詔安開基始祖。
三房三郎公,諱松,派居汀州府長汀縣,小地名九曲館前。
四房四郎公,諱柏,派居寧化縣,後徙清流縣之琴溪,為清流縣始祖。
五房五郎公,諱桂,派居寧化縣招賢裡,小地名苦竹大陂,為招賢裡始祖。
六房六郎公,諱榕,派居南劍州(南平縣)西谷市,為南平縣始祖。
七房七郎公,諱根,派居連城縣,為連城縣始祖。
八房八郎公,諱枝,派居上杭古田裡蚊澤村倒湖塘沈家坊,其後代散居於龍巖、永定、翁源、大埔、程鄉等地,另一支徙居詔安二都太平、科下、新營、榕城、林塘、縣城內及廣東饒平鳳山樓、赤坑等地。又一支徙居廣東南雄。
支系與傳衍
詔安開基一世祖諱楸,廷輔公次子。生於南宋建炎四年庚戌(公元1l30)公恢先緒,振家聲,授宣義郎銜,家業頗豐且樂善好施。公原居清流縣嵩溪,別號小池,自宋南渡,別其子來漳之南詔居住,後卒與妣林氏合葬於梅塘山,地形仙人臥枕。二世諱世雄,公克繩祖武,官拜都指揮使,威名遠著,三世孝子祖諱振聲。四世祖諱穆,開四房:長房觀音山祖派,開北門(德)、西巷(恩)、後厝(府)、厚門(政)、西滸(英),五戶。二房東沈祖派,開彩東、彩西兩戶。三房歧頭祖派,開歧東、歧西兩戶。四房桔林祖派,開東城(明)、仕渡(仁)、五鬥(春)、仕雅(德)四戶。計十三戶,故詔安沈氏大宗祠亦稱十三戶祠。觀音山、東沈、歧頭、桔林是詔安沈氏四大流派。分述如下:
【觀音山祖派】六世觀音山祖,諱一元,字統仁,諡東山處士。生於宋寧宗嘉定元年,卒於景元三月十日,生三子,長子諱子真,字景實;次子諱子員,字景秀;三子諱子良,字景善。
觀音山長房七世子真公,宋鹹淳四年(公元1268年)戊辰科舉省元,補大學士,不仕元崇祀忠義祠。九世寶璋公,生五子,公於元末明初攜三子、四子、五子前往海山東邊開基創業。十二世存公,開西門等處。十二世存悌公開居龍衝村。十二世存怡公,開居湖內、長田、山尾、東坑尾,岑頭和廣西鸕鷀洲、丹洲、麻沙村等。十三世尚寬公,明誥封義士,後裔派居廣西.丹洲、麻.沙、宜山、慶源等地。十三世尚信公派居五都。十四世肅正公開居下澤、上梅塘村。十四世肅達公,開居北門裡、興山堂、志成堂、雲霄、臺灣、龍潭東村。十四世肅莊公,開長埔、萬田、保倫、古關、大埔仔、大宅、龍衝、舊寨、茂林、田中央、塘西、大埭、沈厝內、溪沙尾、新加坡、臺灣、大路街、印尼、馬來西亞、美國、順德、甲子鎮、上海、寧波、汕頭、順德市都建茂林樓。世恩堂十世祖南月府君開居城內、世恩、糖房、膠竻街、大夫弟、北關、東坑尾、巖仔頭、東缽頭、東山、前坑洞。十世誠宗公生三子,開居天津、海陽縣蘇灣都、居華裡、庵埠、關埠福村、橋東、揭東、錫場下寮村。十一世寮山祖開居下梅塘、東港村。
觀音山二房,七世子員公。宋末兄弟三人領導義軍抗元復宋,於漳州創「昌泰」國號,後為元軍所破,避居上杭、長泰等處。九世進賢公擇居揭東錫場下寮,九世景賢公擇居澄海蘇南割仔頭。十世中齊公,開居外砂、汕頭、澄海、北港、頭份。十世華齊公,開居海陽縣蘇灣都,今開居鹽灣港頭。
觀音山三房,七世子良公,忠實不欺,為抗元復宋隱居九侯山,及宋亡攜長子避於九湖埔尾山村。八世汝端公,開居九湖埔尾山、龍海沈溪頭、上苑村。九世孟賢公,初居上苑,後遷漳州,開居北山美、湖廣安陸衛、墨溪鬥、京元竹籬房、建寧、廟仔口、林姑山、屏好峰、井湖房、龍泉下沈、厝仔角房、廓內房。八世汝作公開居西沈、白石、麻園、玉樓、紅厝山、宅仔園、岱雲樓、下徑、臺灣。九世傑賢公,開居長泰上苑、西城、溪坪厝。九世迪賢公,開居龍溪、南靖。十世英敏公,開居天寶、山尾、高林、後寨、惠來苗海灰寨。十世英惠公,開居蔡坂、湖源堂。
【東沈祖派】八世壬水公,開居五都湖塘。十世福明公次子泰安開居雲霄。十二世子真公開居海豐。十六世智耀公開居潮州。十六世遷公開居厚廣村、竹港村。十七世安親公、有德公開居潮州石古巷。十七世高公、娘公、白麻公開居海豐。十七世吉公開居黃崗古樓,伍公開居潮州東洋。十八世忠公開居潮陽碣石街睦州居。十八世仲夏公開居四都。十八世敦堯公、萌公開居海豐。十八世楊倫公,一儕公開居潮州。十八世扶公開居程鄉縣,捷公往南洋。十九世紹華公開居廣東。十九世廷章公,隨鄭成功開居臺灣,為完剿左鎮參將。二十世德凡公開居桔林村。二十世劉公開居玄鍾村。二十世敬公開居徑尾、廣東平海營。二十世鯉公開居普寧縣,鄭公開居東州,爰公開居黃崗山霞村,鳳生公開居東界。二十一世祖茂公開基湖南衡州。二十一世書公開居海安(今湛江徐聞縣),元奉公任福州羅源營並定居。二十一世茂英公以左都督世襲出任湖廣遠安營遊擊並開居。二十二世臺灣開基祖,欄公開居大梧村。二十四世詩公居山後村。二十五世輝公、維公開居臺灣,風睢公開居南澳縣,文進公開居越南。二十六世猛公住東城村。二十八世耀金公居越南。
【歧頭祖派】五世歧頭之祖,穆公第三子,妣陳氏生一子,開歧頭、西坑、東界。九世立公開居潮之棉湖甲埔遷境潭。九世道公,移居潮州南桂都,即今華美鄉。九世矩公居潮州,後遷陸豐白砂鄉(碧岸村)。十世仕榮公,生二子,長海陽,開居西梧、懸鐘、東缽頭。次闊英,開居後盾、歧頭、洋塘後。十世剛列公,開居江州、後田。十一世果烈公開居前厝。十一世福郎公開居江州、後厝、秀篆、大老湖。十一世歧鋒公開居西寮。牛二世震公,開居大老湖、河美。十七世喬南公,鄉進士儀真知縣,開居柘林、北門百歲祠後。
【桔林祖派】八世桔林祖,諱士達,諡英福,元時官拜都指揮使,贈榮祿大夫。公忠君愛國勇冠三軍,戰功彪炳,後以身殉國。公生四子,長子東城祖、次子仕渡祖、三子五鬥祖、四子仕雅祖。
一、東城祖派,九世東城祖,諱一官,稱處士,性好讀書,不務外事,才智優裕,理煩治劇。卒與二妣葬於南壇前油車埔。生二子,長子十世遼東祖,明洪武三年遺二子代弟從徵,出戍遼東開大祖。生二子長山腰祖又稱大房祖,次中山祖又稱二房祖。十世後嶺祖,東城祖次子生二子,長南齋祖,又稱三房祖,次光南祖又稱四房祖。自是枝枝葉葉,瓜瓞綿綿。十二世碧溪祖播居平寨頂寨村、樟仔腳村、寶樹樓村、厚福村、長田東門樓村(原峭墘村)。十二世東裡祖,播居岑頭村、平寨頂社村、官牌村、東山村、東徑村、上梅塘村。十二世官牌祖,播居官牌村。十三世毅齋祖,播居塘西村。二十一世東徑祖播居東山縣沃角村、陽山村。二十一世拜頭山祖播居東山村。二十二世播居上田村。二十四世播居大埔村、赤石灣村、南門村。二十七世細母組播居廣東澄海樟林村。二十八世播居東割頭村。十二世東井祖,播居塘西村、宮口村、青山村。十二世書學祖派。十四世諒介祖播居山寶雷村、十九世播居岑頭村,十九世怡德祖播居山前村,二十世播居新寨村,二十三世寶善祖播居廣東桔陽縣縣城西,二十五世佳成祖播居岑頭村,二十一世播居朝窩寨村,二十四世播居四都圩、二十五世播居四都圩,文德祖播居湖內長田村、東山沃角村。十二世武元祖派。二十一世雙過祖播居東山西埔村、沃角村,二十二世東山祖播居平寨下社村,二十六世播居龍衝村。十二世莊前祖派,二十世播居岑頭村,二十一世播居東山沃角村、院前村、岑頭村、後嶺村。二十二世播居東山湖仔村,二十五世播居東山新圩村、沃角村、岑頭村,二十七世播居東山西埔村。十二世光南祖,播居田中央、後嶺村。東城祖派並開居臺灣、香港、澳門、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德國、越南、美國、法國、加拿大、柬埔寨、印度尼西亞。
二、仕渡祖派,九世仕渡祖,又稱梅港祖,生於元朝仁宗皇慶元年,卒於明洪武七年,葬梅港頭「浮水蓮花寶地」。公元朝武舉人,好學奮進,聰明仁智,通天文地理,濟民於水火中,隱居南山,生二子,長子東橋祖、次子梅塘祖。自是枝榮葉茂,播衍各地:仕渡村、陽山村、石嶺村、沃仔頭村、大美村、溪墘園村、灰窯頭、柳厝埭村、徑尾村、順慶堂、烏屏房、舊宙村、大蘭埔村、大石鼓村、牛場尾村、興村、宮口村、岑頭村、新起寨村、平寨村、塘西村、官牌村、赤石灣村、東山縣東沈村、宮前村、西埔村、銅陵鎮、雲霄。並開居廣東、臺灣、澳門、香港、新加坡、泰國、越南、柬埔寨、寮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美國、英國、法國。
三、五鬥祖派,九世五鬥祖,桔林祖三子,公號致政,官軍正,善績聲稱,奕世永耀。年八十一致政歸家。(列祖失記,待考)開居上五鬥村、下五鬥村、柳厝埭村、塘西溪沙下房、膠竻街。
四、仕雅祖派,九世仕雅祖,桔林祖四子,友愛誠篤,敦倫氣舉,享年七十三,開居嶼雅村、東山縣西埔鎮、廣東省佛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