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農耕圖-反映舊時客家人的淳樸生活!

2021-02-08 客家樂

生活在邊遠山區的客家人以農耕為主,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源。耕地分水田和旱地二類,旱地指壩和畬,不能種水稻,只能種甘薯、芋子、花生等耐旱作物。田和壩畬之區分,簡言之是田能種水稻,壩一般在河邊灌不到水,無非是潮泥較多的沙壩,畬則是山上坡上無水的帶狀旱地。幾百年來它們不斷在客家人的土地上演繹故事,頗令人感慨唏噓。

客家人擁有水田的不多,大部分是租種別人土地的佃農。解放前家中能有幾分水田就很了不起,因為有水田種水稻,自然有粥吃,總比吃雜糧強多了,是令待嫁姑娘羨慕的家庭,於是便有了「五石種田」的故事。一個姑娘在查家門時,聽男方說有「五石種田」,「朝朝吃雞粥,夜夜吃炆飯」,便愉快答應婚事。可是姑娘嫁入後,才知是一塊不足半畝的田中竟有五塊大石頭,耕作極為不便,至於「朝朝吃雞粥,夜夜吃炆飯」,則是每天早上雞叫時要起床吃完粥後去勞動,下午要做到蚊子出現時才吃晚飯,「炆」和「蚊」諧音。姑娘對這樣的黑色幽默真是有苦難言。

生活在河邊的人主要是耕壩種雜糧作為主食。粵東客家以「壩」命名的地方不少,如角口壩、黃沙壩、下壩、大壩、石下壩等,有的地方雖不叫壩,但卻是耕壩為生的。大埔縣黎家坪是一面傍山三面環水,卻有「河水譁譁流,用水貴如油」的說法,舊時民謠「有女莫嫁黎家坪,番薯芋子押唔贏」。因以番薯芋子為主食,姑娘聞之卻步,村中多光棍。直至1975年建了水輪泵電站,600多畝旱壩變水田,家家戶戶吃上米飯,當地人稱為「第二次解放」,面貌為之一新。筆者很多年前曾作文《拳頭王致富》刊在市報上:過去,有一個年過不惑的老光棍,因家窮娶不了妻,經常揮舞拳頭鬧事,綽號拳頭王;旱壩改水田後,他娶了嬌妻致富,又建樓房,一時傳為美談。

畬在山坡上,生產條件更差。爬上山坡空手行路亦苦,何況要勞作,「耕田耕到天上」——說的正是王家輋「白雲拂面過,伸手摘星星」。那裡土地板結,長出的甘蔗受硬土擠壓成扁形,俗名石夾薯,箇中艱辛不言而喻。但自強不息的王家輋人,硬是在山巖陡壁上墾荒耕作繁衍生息,他們不思遷只思變,一代又一代耕讀傳家,山窩裡飛出金鳳凰,走出高工高幹。改革開放後王家輋人種茶致富,村容村貌雲泥之別,現在已成為「汽車開到天上」的文明富庶山村。(肖紹彬)



價值連城藏著客家人的寫真集

地處閩西山區的連城,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發祥地之一,這裡客家文化積澱深遂、客家民俗源遠流長。聽連城的朋友介紹說,來到連城,想要見識客家人的生活寫真,一定要去連城博物館,因為連城博物館是了解客家民俗風情和連城歷史文化的好地方。

連城博物館坐落於美麗的冠豸山腳下的客家文化公園內,據介紹這是連城新建的博物館,2016年元旦從正式對外開放。

初冬的連城,天氣依然溫暖,藍藍的天空映襯下的博物館牌樓顯得格外醒目。聽說我們來參加,博物館的館長親自為我們當上了講解員,熱情而認真的帶著我們細細地參觀每一個展館。

整個博物館由連城歷史陳列館、明清牌匾陳列館、連城文學書畫陳列館、客家民俗陳列館組成;非常全面的展示了連城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讓我們如同穿越歷史時空,飽覽連城客家文化的發展歷程,沉醉其中。

步入一個個陳列館,展館內多種現代展陳技術和手法,營造出生動的陳列氛圍,給我們以全新的參觀體驗;異彩紛呈的客家民俗、直觀逼真的復原場景、生動形象的動態演示、新鮮有趣的互動遊戲,訴說著連城客家農耕文化的歷史故事。

走進歷史陳列館,「蓮邑滄桑、客家祖地、創業史話、文化獨秀」 精彩紛呈;

連城令人矚目的四堡雕版印刷技藝和連城宣紙製作技藝等,在這裡被一一詳細展示,不禁讓人感嘆這座濃縮了客家歷史文化的小城。

探訪「客家祖地」,連城客家先民七十多個姓氏的源流和客家精英歷歷在目,通過大型多媒體投影儀瞻仰了客家祭祖的盛況,通過觸控螢幕我們了解了連城客家姓氏源流、主要姓氏祖祠、祖墓和有關客家精英。

生地的「創業史話」,展示了連史紙的製作流程和連城「錫狀元」故事,那虛實結合復原的古代秋收場景和清代連城商貿一條街,讓我們仿佛穿越時空,成為了客家歷史的長河中鮮活的一份子。

客家民俗陳列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譽為客家民居建築「三大瑰寶」之一的「九廳十八井」客家民居建築,我恍惚間感覺自己走在古村落的街頭巷尾。

客家風俗信仰、客家山歌音樂等民間文化,通過三維動畫、場景復原雕塑、互動體驗等方式,完全是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客家節慶、農耕、禮儀風俗更是精彩紛呈,「天下第一龍」美譽的姑田遊大龍、「山村狂歡節」之稱的羅坊走古事、芷溪花燈,新泉犁春牛和連城婚嫁等非遺項目一一呈現。

我們在多姿多彩的客家民俗文化中,領略了拼搏進取、熱情好客的獨特連城客家風情,大夥興奮地相約明年春天一定要再來連城,拍拍客家人的節慶盛典。

當參觀明清牌匾陳列館時,我相信每個人的第一感受都是非常的震撼。解說員告訴我們,明清牌匾陳列館是我福建省首家以匾額文化為主題的陳列館,它的收藏精品之多、涉及內容之廣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的。

連城明清牌匾陳列館的種類包含翰林書法名家匾、聖旨匾、功名匾、教育匾、堂號匾、商號匾、祝壽匾、聲望匾、貞節孝賢匾和執事牌等,其中國家二級文物14件、三級文物150多件。其中有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的墨寶和民族英雄林則徐手書的橫匾。

細細品讀,一幅幅牌匾無不突顯出客家家訓家風,無不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的人文性格與精神特質。

連城是個很有文化的地方。雄奇冠豸山、九曲文川河孕育了客家連城一大批書畫名家和文學巨擘。

文學書畫陳列館內展出了連城歷代知名文學藝術家的作品一百餘件,其中列有著名書法家羅丹、清代畫家馬襄、著名文學家、藝術批評家童慶炳等等的珍貴書畫墨寶。

走出博物館,正好遇上博物館的女職工們在排練舞蹈,「開心的鑼鼓敲出年年的喜慶,好看的舞蹈送來天天的歡騰;陽光的油彩塗紅了今天的日子喲,生活的花朵是我們的笑容……」這好聽的歌兒傳達著濃濃的深情,她們甜美的笑容,明明在告訴我:秉承著古老的客家文化,享受著幸福的新生活,不就是連城人生活的寫真嘛。

我深深地感慨,連城這座閩西小城,以她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形成了別具的風尚和靈魂,古老而厚重的客家文化在這裡生生不息、欣欣向榮。

我也情不自禁地與連城的姐妹們一起唱了起來:趕上盛世,打開了家門咱迎春風……




相關焦點

  • 廣東三大民系文化特徵:廣府人開放,客家人淳樸,潮汕人刻苦耐勞
    「在激烈的竟爭環境下形成了潮汕人刻苦耐勞、冒險開拓、勤儉立業等性格特徵,表現尤為突出的是強烈的疑聚力,這與潮汕人的經歷有關,潮汕人很早就到香港東南亞等地去謀生,在異鄉生活的艱辛,使得潮汕人形成了互相照應,團結互動的風氣。潮汕人具有匠心精神,在農業上深耕細作,在手工業上精雕細琢,做生意更是精打細算,十分善於經營,聞名於世。
  • 翼天文旅集團:身著藍布衫,心系客家人|客家服飾
    生活在物質豐富的今天人們對衣著可以隨心意選擇但除了各種時裝還有形制各異的傳統服飾或分民族、或分地域彰顯獨特的文化、習俗客家人,作為漢族民系之一也有自己的傳統服飾今天,要介紹的是客鄉老街的客家服飾展區來看看從古至今的客家人的服飾演變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客家服飾
  • 客家文化 | 客家人愛革命?
    ;緊接著,客家人全力以赴參與的辛亥革命;還有,發生在客屬地的土地革命;尤其是,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部戰場──中國的抗日戰爭;國共雙方中湧現的一大批客家戰將。太平天國革命確立了客家作為南北交匯、中西融合中的民系的地位。
  • 「客家警官」謝明松:善用客家話服務客家人
    謝明松是一名客家人,會當地原住客家人常講的客家話。據了解,龍泉驛區西河鎮是成都東山五鎮之一,這裡的原住民以客家人為主,佔總人口90%以上。西河客家人主要是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兩廣填川時由廣東梅縣、長樂、及湖北、江西一帶遷徙來。西河鎮歷來是客家人聚居集中的鄉鎮,客家人語言主要以客家話(土廣東話)為主。
  • 客家人的服飾文化
    客家服飾,顧名思義就是客家人的服飾。客家服飾是以中原文化元素為基礎,變化發展而來的文化藝術形式,是對客家人勤勞、樸實生活的詮釋客家服飾的種類繁多。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衫」指上衣,褲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衣著打扮。
  • 客家莊不挺綠與「客家妹」蔡英文 前藍議員:客家人自認中華兒女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民進黨連續兩屆「大選」,在全臺19個客家莊得票率不增反減,中國國民黨籍前臺中市議員、臺中市客家文化協進會理事長洪嘉鴻向中評社分析指出,綠營長期推崇閩南語,並將其奉為「臺語」,冷落客家族群與文化,長期下來客家人對綠營的「臺灣價值」反感,這也是之所以桃竹苗客莊都是藍營票倉的原因
  • 民國老照片,梅州客家人的真實生活情景!
    這組老照片展示的是民國時期蕉嶺客家人的真實生活情景。
  • 客家人從何處而來?
    陶淵明仿佛是客家的精神導師——其實陶淵明生活的年代在東晉至南北朝,也恰是客家人第一次大遷徙的時期。 「無山不住客,無客不住山」,客家人對山的偏愛,以及對定居點的選擇似乎也是受到了陶公的影響。
  • 客家人講客家話,經典的客家方言
    客家語是客家人之間的獨特語言。保留部分畲語、古漢語發音,但它本身是民族多語言融合的產物。
  • 客家歷史_客家人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
    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臺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四川的客家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由「湖廣填四川」。  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
  • 客家人的勞動用具:一部記錄客家人生活的歷史文書!
    客家人的勞動用具 一部記錄客家人 生活的歷史文書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勞動用具已經越來越先進,而我們記憶中那些客家先民用智慧創造出來的農具你又還記得多少呢,在萬綠湖客家風情館裡面,展示了河源客家人的農業、漁業等生產用具,體現了客家人在艱苦條件下吃苦耐勞、勇於開拓的勞動精神和勞動智慧。
  • 客家人的「三美」,從傳統客家服飾中就有所體現,你知道嗎
    材料天然,質地粗樸,展示了客家人的樸素美;色彩偏素,黑藍為主,展示了客家人的自然美;制裁簡約,量體裁衣,展示了客家人的節儉美……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它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分支。客家人是漢民系獨特而穩定的群體。客家先民,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江淮流域的漢人。
  • 設計學 | 廣東客家服飾紋樣分析
    字形紋樣有著豐富的含義,與中原漢民族一樣,廣東客家人也會將漢字進行變形,像福、祿、壽、囍、財等反映生產生活內容的文字和符號,使其圖案化、藝術化,字形紋樣多用於冬頭帕和圍裙上。 客家服飾在造型上把自然的原形同符號的表象拉開了一定的距離,又從內在的意義中找到了兩者的對應性,形式上採用了簡約化、抽象化的造型表現手法。
  • 深圳龍華大浪客家之家,感受龍華客家人風情
    深圳大浪客家位於深圳春華路與龍華路交匯處,這個以大浪客家為主題的教育公園也成為了解客家習俗的當地宣傳公園,在龍華大浪是客家人聚集在一起,在改革開放之前,深圳很多地方的當地居民是客家人,主要是廣東話和客家,但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在深圳當地人更分散,這裡的大部分居民是外國人來自全國各地
  • 【客家非遺】客家人都吃過的菜——鹹菜(幹)
    《石扇鹹菜》2009年評為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鹹菜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客家鹹菜似乎體現了客家人包容和諧的品質,它是上好佐料,能和各種肉類配成味道獨特的菜餚,稱容易相處的女人「研菜型」。客家鹹菜是梅州一帶客家人最常食用的家常菜。客家鹹菜味道甘香而不膩,其風格更加溫醇。
  • 臺灣420萬客家人-「美濃客家菜」
    在臺灣就有420萬客家人,臺灣高雄市的美濃區約90%為客家籍,因此美濃是全臺客家文化保存最完整的一個鄉鎮,「美濃客家菜」享譽全臺。客家四州為梅州、惠州、汀州、贛州。廣東的梅州市則因其是客家人最主要聚居區之一而被宣傳為「世界客都」,廣東的河源則被稱為千年「客家古邑」。
  • 客家人的簡歷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梁時,要張燈結彩,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俗稱「打紅」)。4、酒俗: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
  • 閩西客家人天性尚武好鬥?
    閩粵贛的客家族群形成後,逐漸培育出自己的性格特點。「習武而少文」、「勇而喜爭」、「近悍尚鬥」之類表明客家人「好勇鬥狠」的記載,自明清以來屢見諸地方志。實際上,閩西客家人彪悍、尚武的性格特徵,早在南宋時已顯山露水,汀州在當時便是全國農民起義次數最多的地區。
  • 中國客家博物館:客家人尋根問祖和文化交流的平臺
    中新社廣州12月22日電 題:中國客家博物館:客家人尋根問祖和文化交流的平臺  作者 王堅  中國博物館協會近日發布了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位於「世界客都」廣東梅州的中國客家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成為該市唯一一家國家一級博物館。
  • 一文看懂全球客家人的歷史
    北人南遷,衣冠南渡,舊山河別時容易見時難」。根據史書南齊書州郡志雲:「南兗州,鎮廣陵。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 四海為家,走到哪裡那裡就是家。等到了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時期,史書上第一次出現了「客」字來稱呼,舊時從北方逃往南方的「新民」。客字看似簡單,卻有深層意義。「客人」是對主人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