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邊遠山區的客家人以農耕為主,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源。耕地分水田和旱地二類,旱地指壩和畬,不能種水稻,只能種甘薯、芋子、花生等耐旱作物。田和壩畬之區分,簡言之是田能種水稻,壩一般在河邊灌不到水,無非是潮泥較多的沙壩,畬則是山上坡上無水的帶狀旱地。幾百年來它們不斷在客家人的土地上演繹故事,頗令人感慨唏噓。
客家人擁有水田的不多,大部分是租種別人土地的佃農。解放前家中能有幾分水田就很了不起,因為有水田種水稻,自然有粥吃,總比吃雜糧強多了,是令待嫁姑娘羨慕的家庭,於是便有了「五石種田」的故事。一個姑娘在查家門時,聽男方說有「五石種田」,「朝朝吃雞粥,夜夜吃炆飯」,便愉快答應婚事。可是姑娘嫁入後,才知是一塊不足半畝的田中竟有五塊大石頭,耕作極為不便,至於「朝朝吃雞粥,夜夜吃炆飯」,則是每天早上雞叫時要起床吃完粥後去勞動,下午要做到蚊子出現時才吃晚飯,「炆」和「蚊」諧音。姑娘對這樣的黑色幽默真是有苦難言。
生活在河邊的人主要是耕壩種雜糧作為主食。粵東客家以「壩」命名的地方不少,如角口壩、黃沙壩、下壩、大壩、石下壩等,有的地方雖不叫壩,但卻是耕壩為生的。大埔縣黎家坪是一面傍山三面環水,卻有「河水譁譁流,用水貴如油」的說法,舊時民謠「有女莫嫁黎家坪,番薯芋子押唔贏」。因以番薯芋子為主食,姑娘聞之卻步,村中多光棍。直至1975年建了水輪泵電站,600多畝旱壩變水田,家家戶戶吃上米飯,當地人稱為「第二次解放」,面貌為之一新。筆者很多年前曾作文《拳頭王致富》刊在市報上:過去,有一個年過不惑的老光棍,因家窮娶不了妻,經常揮舞拳頭鬧事,綽號拳頭王;旱壩改水田後,他娶了嬌妻致富,又建樓房,一時傳為美談。
畬在山坡上,生產條件更差。爬上山坡空手行路亦苦,何況要勞作,「耕田耕到天上」——說的正是王家輋「白雲拂面過,伸手摘星星」。那裡土地板結,長出的甘蔗受硬土擠壓成扁形,俗名石夾薯,箇中艱辛不言而喻。但自強不息的王家輋人,硬是在山巖陡壁上墾荒耕作繁衍生息,他們不思遷只思變,一代又一代耕讀傳家,山窩裡飛出金鳳凰,走出高工高幹。改革開放後王家輋人種茶致富,村容村貌雲泥之別,現在已成為「汽車開到天上」的文明富庶山村。(肖紹彬)
地處閩西山區的連城,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發祥地之一,這裡客家文化積澱深遂、客家民俗源遠流長。聽連城的朋友介紹說,來到連城,想要見識客家人的生活寫真,一定要去連城博物館,因為連城博物館是了解客家民俗風情和連城歷史文化的好地方。
連城博物館坐落於美麗的冠豸山腳下的客家文化公園內,據介紹這是連城新建的博物館,2016年元旦從正式對外開放。
初冬的連城,天氣依然溫暖,藍藍的天空映襯下的博物館牌樓顯得格外醒目。聽說我們來參加,博物館的館長親自為我們當上了講解員,熱情而認真的帶著我們細細地參觀每一個展館。
整個博物館由連城歷史陳列館、明清牌匾陳列館、連城文學書畫陳列館、客家民俗陳列館組成;非常全面的展示了連城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讓我們如同穿越歷史時空,飽覽連城客家文化的發展歷程,沉醉其中。
步入一個個陳列館,展館內多種現代展陳技術和手法,營造出生動的陳列氛圍,給我們以全新的參觀體驗;異彩紛呈的客家民俗、直觀逼真的復原場景、生動形象的動態演示、新鮮有趣的互動遊戲,訴說著連城客家農耕文化的歷史故事。
走進歷史陳列館,「蓮邑滄桑、客家祖地、創業史話、文化獨秀」 精彩紛呈;
連城令人矚目的四堡雕版印刷技藝和連城宣紙製作技藝等,在這裡被一一詳細展示,不禁讓人感嘆這座濃縮了客家歷史文化的小城。
探訪「客家祖地」,連城客家先民七十多個姓氏的源流和客家精英歷歷在目,通過大型多媒體投影儀瞻仰了客家祭祖的盛況,通過觸控螢幕我們了解了連城客家姓氏源流、主要姓氏祖祠、祖墓和有關客家精英。
生地的「創業史話」,展示了連史紙的製作流程和連城「錫狀元」故事,那虛實結合復原的古代秋收場景和清代連城商貿一條街,讓我們仿佛穿越時空,成為了客家歷史的長河中鮮活的一份子。
客家民俗陳列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譽為客家民居建築「三大瑰寶」之一的「九廳十八井」客家民居建築,我恍惚間感覺自己走在古村落的街頭巷尾。
客家風俗信仰、客家山歌音樂等民間文化,通過三維動畫、場景復原雕塑、互動體驗等方式,完全是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客家節慶、農耕、禮儀風俗更是精彩紛呈,「天下第一龍」美譽的姑田遊大龍、「山村狂歡節」之稱的羅坊走古事、芷溪花燈,新泉犁春牛和連城婚嫁等非遺項目一一呈現。
我們在多姿多彩的客家民俗文化中,領略了拼搏進取、熱情好客的獨特連城客家風情,大夥興奮地相約明年春天一定要再來連城,拍拍客家人的節慶盛典。
當參觀明清牌匾陳列館時,我相信每個人的第一感受都是非常的震撼。解說員告訴我們,明清牌匾陳列館是我福建省首家以匾額文化為主題的陳列館,它的收藏精品之多、涉及內容之廣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的。
連城明清牌匾陳列館的種類包含翰林書法名家匾、聖旨匾、功名匾、教育匾、堂號匾、商號匾、祝壽匾、聲望匾、貞節孝賢匾和執事牌等,其中國家二級文物14件、三級文物150多件。其中有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的墨寶和民族英雄林則徐手書的橫匾。
細細品讀,一幅幅牌匾無不突顯出客家家訓家風,無不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的人文性格與精神特質。
連城是個很有文化的地方。雄奇冠豸山、九曲文川河孕育了客家連城一大批書畫名家和文學巨擘。
文學書畫陳列館內展出了連城歷代知名文學藝術家的作品一百餘件,其中列有著名書法家羅丹、清代畫家馬襄、著名文學家、藝術批評家童慶炳等等的珍貴書畫墨寶。
走出博物館,正好遇上博物館的女職工們在排練舞蹈,「開心的鑼鼓敲出年年的喜慶,好看的舞蹈送來天天的歡騰;陽光的油彩塗紅了今天的日子喲,生活的花朵是我們的笑容……」這好聽的歌兒傳達著濃濃的深情,她們甜美的笑容,明明在告訴我:秉承著古老的客家文化,享受著幸福的新生活,不就是連城人生活的寫真嘛。
我深深地感慨,連城這座閩西小城,以她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形成了別具的風尚和靈魂,古老而厚重的客家文化在這裡生生不息、欣欣向榮。
我也情不自禁地與連城的姐妹們一起唱了起來:趕上盛世,打開了家門咱迎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