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勞動用具:一部記錄客家人生活的歷史文書!

2020-12-26 騰訊網

世界很大,勞動者很美

你知道以前客家人的

勞動用具是怎麼樣的嗎?

他們又是如何勞作的呢?

先來考考大家

大家知道上圖的四樣物品分別是什麼呢?

用來做什麼的呢?

答案就在

一起來了解下吧!

客家人的勞動用具

一部記錄客家人

生活的歷史文書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勞動用具已經越來越先進,而我們記憶中那些客家先民用智慧創造出來的農具你又還記得多少呢,在萬綠湖客家風情館裡面,展示了河源客家人的農業、漁業等生產用具,體現了客家人在艱苦條件下吃苦耐勞、勇於開拓的勞動精神和勞動智慧。

1.犁

翻土用的農具,在其下方裝上一塊略呈三角形的鐵器,用來破碎土塊並耕出槽溝從而為播種做好準備,主要用牛或人力牽引。

2.耙

碎土、平地用的農具,其用處是把耕過的地裡的大土塊弄碎弄平。客家人的耙主要用於平整水田,一般由牛來牽引。為農家必備的主要大件農具之一。

3.礱磨

礱磨由硬木結合老竹片製成的磨齒和竹蔑編織的漏鬥等組成。磨出來的籠糠和糙米,要用風車人工分離,籠糠帶回家當柴火燒,也可備作它用,糙米經過米篩過篩,篩出米和少許谷頭。糙米經過篩就要轉到碓涵裡去踏(舂)過了,這碓可不是用人工來腳踩的了,這是同一個水輪也是通過齒輪驅動一個粗大的橫木轉動,橫木裝有突出圓木半徑的兩個齒,並排四對八個齒,圓木連續轉動那突出的齒分別撥動那並排的四輛碓,那碓就乖乖地、不慌不忙地踏起來,上碓卸碓的時候看水碓的人動作相當靈敏,就在撥齒撥動碓的空隙一兩秒把碓用叉子頂起來。

4.打禾機

使穀粒與稻稈分離的工具。

5.蓑衣

用一種不容易腐爛的草(民間叫蓑草)編織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樣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後來人們發現棕後也有用棕製作的。蓑衣一般製成上衣與下裙兩塊,穿在身上與頭上的鬥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

6.風櫃(風車)

客家人的智慧之果。這其實是一種利用風力將稻穀與秕殼、稻草等雜物進行分離的粗加工農具。風車飽經風霜,外形就像一臺轎子,下面有四條粗粗的腿支撐著整架風車,兩邊有四根突出的抬手,為了方便搬運。

7.格籮

是一種用竹篾編製成的用具,一般分成兩層面或三層,底層固定,上面幾層是活動的,根據需要可以增加或減少層數,有蓋,通常是成對使用。籮隔盛物品、禮品也很講究,上、下層放什麼、都有很多不明言的規則,做什麼事情要放什麼物品,由誰來挑都有傳統規矩。

客家人的生產用具種類非常多,這裡介紹的只是風情館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很熟悉但是未必能叫出名字的農具,比如下面這些:

客家人的生活器具作為客家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中國生活器具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一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並且始終貫穿於客家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鮮活地記錄了河源客家民系的悠久歷史文化,再現了客家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本文轉載自萬綠湖風景區,圖文版權歸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這些老物件就是一部奮鬥史!99%的會昌人都快不認識了
    這些老物件就是一部奮鬥史!會昌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2020年5月20日世界很大,勞動者很美你知道以前勤勞智慧的客家人勞動用具是怎麼樣的嗎?他們又是如何勞作的呢?
  • 洋人眼中的客家人
    氣候又受到海洋交通環境之影響,養成一種島國人民之熱血與精神……翻開數百年之中國歷史,沒有一次政治變動是與客家人無關的。 其中的例子,當推洪秀全所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幾乎全部參加革命的將領,都是客家人。其次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除了其本人乃為客家人後裔以外,其他,亦有許多是客家人。
  • 一文看懂全球客家人的歷史
    然而,在中國的歷史上卻有這麼一群人,在近兩千年的歷史中,他們因為中原戰亂等原因而選擇「向南逃去」,這群人從從中原出發,「向著南邊跑去」,「前方是茫茫大山,後有追兵緊隨」,日夜兼程地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大山。 這些人被世人稱之為中國客家人。
  • 客家人的簡歷
    客家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徵是畲族、瑤族、侗族、俚族融合了的漢族的文化,進而形成嶺南文化中獨具魅力的客家文化。因此,「客家」的說法是作為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也是作為一種文化的概念。由於客家人信奉勤儉,注重知識及教育,客居世界各地而不忘本,故常有東方吉卜賽人之美譽。
  • 客家人的「三美」,從傳統客家服飾中就有所體現,你知道嗎
    客家人是漢民系獨特而穩定的群體。客家先民,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江淮流域的漢人。從唐宋時期開始,由於天災和戰亂等原因,他們大量輾轉南遷。客家學者羅香林先生認為,歷史上客家人曾經歷五次大規模的遷徙運動,並在遷徙的過程中形成了客家民系。現聚居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縣,江西、四川、廣西、湖南、臺灣、海南、福建、香港部分地區,分布約120餘縣。
  • 客家人的起源!~
  • 客家人的起源,做為客家人的你,知道嗎!~
    客家人的歷史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因為身在異鄉,對於故鄉河洛(以洛陽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區的眷戀,自稱「河洛郎」。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臺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四川的客家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由「湖廣填四川」。 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
  • 客家農耕圖-反映舊時客家人的淳樸生活!
    生活在邊遠山區的客家人以農耕為主,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源。耕地分水田和旱地二類,旱地指壩和畬,不能種水稻,只能種甘薯、芋子、花生等耐旱作物。田和壩畬之區分,簡言之是田能種水稻,壩一般在河邊灌不到水,無非是潮泥較多的沙壩,畬則是山上坡上無水的帶狀旱地。幾百年來它們不斷在客家人的土地上演繹故事,頗令人感慨唏噓。
  • 客家人從何處而來?
    陶淵明仿佛是客家的精神導師——其實陶淵明生活的年代在東晉至南北朝,也恰是客家人第一次大遷徙的時期。 「無山不住客,無客不住山」,客家人對山的偏愛,以及對定居點的選擇似乎也是受到了陶公的影響。
  • 你是否屬於中原地區的客家人?有哪些姓氏屬於中原地區的客家人?
    上一篇文章「客家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說了客家人的根在河洛,也就是中原地區,那麼我們今天來看看中原腹地的客家人有哪些?「中原」,狹義的解釋是指河南、山東一帶。廣義的解釋是指黃河中下遊地區或者整個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源地。
  • 客家人是什麼人?是少數民族嗎?為何客家人的祖輩來自江西?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現在都知道我們是56個民族。除了漢族還有55個少數民族。但是有一種人,我們聽得很多,但是又對它不是很了解,它就是——客家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南方江西省。客家人只是一種稱謂,也不是什麼少數民族,更神奇的是,它們大多數都是來自江西省。為什麼客家人這麼多,大多來源於江西呢?
  • 客家人在臺灣系列:(一)歷史足跡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也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能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的確,客家人行走於天下,臺灣,自然少不了他們的足跡。
  • 客家人是什麼人?為何客家人的家譜記載祖輩來自江西?
    在中國南方,有大量的客家人聚居。其中,以兩廣、福建和江西省最多。客家人是一種稱謂,很多人都知道客家人,但並不知道客家人是如何來的,客家人是不是少數民族。更為奇怪的是,大多數客家人的家譜都記載著祖輩來自江西,這到底又是什麼原因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頭說起。
  • 客家人的服飾文化
    客家服飾,顧名思義就是客家人的服飾。客家服飾是以中原文化元素為基礎,變化發展而來的文化藝術形式,是對客家人勤勞、樸實生活的詮釋客家服飾的種類繁多。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衫」指上衣,褲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衣著打扮。
  • 在深圳,客家人真的很強大!
    意味著原居民當中有近六成都是客家人 尤其「大萬世居」與「鶴湖新居」 這兩座雙雄並立的客家大屋 堪稱200年前深圳的「京基大廈」 見證了歷史上深圳客家人艱苦創業的輝煌業績
  • 客家人最想念的味道:各種各樣的粄
    在許多場合,客家人喜歡做粄、食粄來表達他們的心情以及渲染當時的氣氛。粄類食品在客家人心中是吉祥的象徵,也是客家美食文化的傳承。首先表現在紅白喜事上,無論是婚、喪、喜、慶生等客家人都喜歡食粄來表現它獨特的意義。
  • 閩西客家人天性尚武好鬥?
    「習武而少文」、「勇而喜爭」、「近悍尚鬥」之類表明客家人「好勇鬥狠」的記載,自明清以來屢見諸地方志。實際上,閩西客家人彪悍、尚武的性格特徵,早在南宋時已顯山露水,汀州在當時便是全國農民起義次數最多的地區。值得玩味的是,汀州的客家人雖是福建人,他們卻更願意與粵東客家人共同進退;潮州雖地屬廣東,潮州人卻選擇與泉漳百姓站在一起。
  • 客家人的由來
    客家人飲食客家人的飲和食,與漢族其他地區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於本民系發展有其獨特的地理條件、歷史背景等等,飲食文化也別具特色。客家菜特點的形成,部分與客家人的生活環境、生活水平有很大關係,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區,因而在使用香辣方面更為突出,菜餚有「鮮潤、濃香、醇厚」的特色。出門即須爬山,生產條件艱苦,勞動時間長、強度大,需要較多脂肪和鹽分補充大量消耗的熱能,飲食以烹調山珍野味見長,略偏「鹹、油」。
  • 客家人從哪裡來?他們是中原人嗎?你的祖先是客家人嗎?
    顧名思義客家的含義不外乎「外來移民」,他們主要分布於廣東、江西與福建交界處,但來源至今爭議不斷,比如歷史學家羅香林認為,客家人就是古代中原移民的後裔。除此以外,遺傳學則認為客家人是古代中原移民與當地少數民族不斷融合形成的民系,還有學者認為客家人是中原移民與古越人混合後產生的共同體。
  • 走進雲水謠,探尋客家人的遷徙奮鬥、四海為家
    自唐宋起,由於天災和戰亂,客家人輾轉南遷。他們先在閩粵贛交界的廣袤山區中紮根,省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在一次次的遷徙過程中,客家人形成了自己極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土樓就是客家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築,在福建境內最為密集,建築大多為三到四層,牆厚一到兩米,外土木內磚木,族群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