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武昌起義的爆發,徹底宣告推翻了清朝二百九十六年的統治,隨後,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宣統皇帝溥儀退位,清朝就此滅亡,近兩千年封建統治也隨著清朝的滅亡就此煙消雲散,那麼在在清朝滅亡後,皇宮內院中那些御林軍是如何安置的呢?
御林軍我們在很多涉及清朝歷史的影視劇中經常能見到,御林軍一般非常人所能勝任,而且御林軍選拔人才,一般都是在八旗子弟挑選最優秀的人進入御林軍作為親衛,雖然只是一個小小護衛,但是有可以多次接近皇帝的機會,如果在皇帝面前,再表現得好一些的話,前途更是一片光明,因此御林軍一直都不是十分缺人,所以這些御林軍們在清朝滅亡後,大多數人的結局都相當不錯。
而御林軍也分兩種,一是在皇帝跟前作為護衛的,也就是俗稱的保鏢,皇帝身邊的護衛一般人數不是太多,另一類就是開頭說到的,保衛皇宮內院各個地方,這類御林軍一般人數較多,少則幾千,多則上萬,這些保衛皇宮內院的御林軍,雖然不會像那些在皇帝身邊的御林軍那樣能夠天天見到皇上,但是主要把皇宮內院保衛好了,如果運氣好的話,趕上正好能立功的機會,前途同樣也是一片光明的。
清朝初期到鼎盛時期,御林軍的戰鬥力一直都十分彪悍,而且人數也是十分多的,一般都在三萬人以上,到了清朝末年時期,由於清朝統治階級的腐朽,加上當時朝廷的經濟也逐漸衰敗,這些禁衛軍們由於得不到豐厚的待遇,於是也就對自身的本職工作較為懈怠了,進而也就導致了御林軍的戰鬥力直線下滑,慈禧太后在後來為了對抗其他外國列強,便以此打造了數支新軍,最著名的就是其中袁世凱編練的北洋新軍。
這隻軍隊的戰鬥力還算較為強悍,慈禧太后覺得這樣一支戰鬥力較強的軍隊,掌握在袁世凱這樣的漢人手裡總是有點不放心,所以一支有由滿族貴族掌控的新式軍隊誕生了,這支軍隊就是由御林軍組成的,而御林軍的統領則由清朝的宗室愛新覺羅載濤擔任。
載濤並沒有真正上過戰場打過仗,因此他統領的御林軍戰鬥力也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無奈之下,慈禧太后只好將這支軍隊交給了袁世凱,袁世凱因為統領北洋新軍分身乏術,於是便推薦了自己的部下馮國璋,擔任了御林軍的統領。
自此之後,這支軍隊便一直由馮國璋統領,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武昌起義的烽火迅速席捲了全國,而清朝軍隊在這些爆發的戰火中,分身乏術,接連的失利,北洋軍成了唯一可以抵抗起義軍的力量,攝政王載灃任命廕昌指揮北洋軍,北洋軍一直是由袁世凱統領的,這些北洋軍只聽袁世凱的,廕昌根本指揮不動北洋軍,攝政王載灃無奈之下,只好將袁世凱重新啟用,啟用袁世凱後,袁世凱下令北洋軍對起義軍展開攻擊,在攻下漢口後,要求北洋軍按兵不動,並在十多天後,帶著衛隊到達北京,迫使載灃辭去攝政王一職。
載灃下臺後,袁世凱得以獨攬大權,在一年之後,以優待清朝皇帝的條件迫使溥儀退位,而後隆裕太后頒布退位詔書,宣布溥儀退位,溥儀和后妃們可以繼續住在宮中,繼續沿用在皇宮中的尊號,吃穿用度有民國政府承擔。
民國政府優待皇帝和后妃,讓他們繼續住在皇宮中,不代表所有人都可以繼續住在皇宮,除了留下最主要的那些護衛或貼身伺候的宮女或是太監,其他的都得出宮,據統計在溥儀退位後,皇宮中尚且還有兩萬多的御林軍,如果不處理好這些人的安置問題,便成為一大麻煩,因為御林軍中,大部分人武藝高強,處理稍有不當,便會造成難以預估的後果。
御林軍中大部分人都是滿族八旗貴族子弟,這些人對清朝十分忠心,為了不引發兵變,當時的負責這項工作的馮國璋想出了一個好主意,馮國璋先用安撫的方式穩住了軍心,並向御林軍們保證會保護好皇宮中的皇帝和后妃們,在加入北洋軍後,原有的御林軍們的俸祿保持不變,願意繼續當兵的可以跟著他,不願意繼續當兵的,給路費回家,這種相對人性的化的舉措,使得這些御林軍很容易就接受了。
那些願意跟著馮國璋繼續當兵的人,在後來被改編為北洋陸軍第十六師,不過沒多久,便在直奉大戰中吃了敗仗,被吳佩孚用以重金收買後,便投降了,之後這支軍隊也被撤銷了番號,就地解散了,此後這些御林軍們便消失在了歷史舞臺。
雖然他們後來沒有了鐵飯碗,但是以他們的能力還是會過得不錯的,以他們的能力再去從軍或是幹一些體力活,加上本來也有一些家底在的,然後再節省一些,安穩度日是不成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