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之後,高手如雲的數萬御林軍最後被如何安置的呢?

2020-12-14 歷史文武君

說起御林軍,大家都會想起皇帝身邊的侍衛,可清朝滅亡之後,這些武功高強的御林軍又被如何安置了呢?

首先在這裡,我們先來說一下御林軍這一稱呼,其實歷史上並沒有御林軍這一稱呼,這一詞來自於民間,是民間對皇帝禁衛軍的俗稱,民間多以小說中出現,而其來源,最具有參考性的就是因西漢漢武帝時期創立的皇家禁軍「羽林軍」,這兩詞在讀音上有些相同,從而出現御林軍一詞。

清朝禁衛軍的分類比較廣泛,這包括皇宮中內廷侍衛的侍衛處,掌管北京內城九座城門的步軍統領衙門和八旗護軍營(歸侍衛處管理)。

內廷侍衛的侍衛處

說起清朝禁衛軍,因為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創建的,他們對於本民族人十分看重,這樣就會出現清朝在很多重要官位上都是由八旗子弟來擔任,而清朝的內廷侍衛自然而然也就是八旗子弟了。

努爾哈赤在關外創建基業時,就開始有了自己的隨從,這時的很多隨從也都是自家兄弟,隨著勢力不斷的壯大,努爾哈赤及其家人的安危也成為一件大事,於是就創建了侍衛處,侍衛處的侍衛也都是從八旗子弟中抽調的精英,並有皇親宗室來掌管。

到皇太極掌權之後,皇太極所掌管的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與其它五旗有了區別,皇太極掌管的三旗被稱之為上三旗,皇太極的繼位,造就了皇帝身邊的侍衛也開始在上三旗中選拔,並且漢軍不得參加選拔,而選拔出來的人被稱之為郎衛,負責宮廷內侍衛,在選拔中優秀者,則日侍禁廷,供驅走,稱御前侍衛,稍次者為乾清門侍衛。

按照《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侍衛處由領侍衛內大臣總管,官位正一品,由上三旗每旗選二人擔任;其次是內大臣,負責協助領侍衛內大臣工作,官位從一品,總計六人,由上三旗中每旗選擇二人擔任;再下面就是散秩大臣,負責協助領侍衛內大臣、內大臣,具體人數不定,官位從二品。

關於編制的記載:一等侍衛,正三品,上三旗每旗20人,總計60人;二等侍衛,正四品,上三旗每旗50人,總計150人;三等侍衛,正五品,上三旗每旗90人,總計270人;藍翎侍衛,正六品,上三旗每旗30人,總計90人。

而皇宮內的侍衛處,除去管理層,值守士兵總計就570人,這些人就負責宮中的皇帝、皇后等人的安危,不過這些人天天守著皇帝等人,很容易加官進爵的,想想和珅不就是從御前侍衛搖身一變啊!

九座城門的步軍統領衙門

這麼長的稱呼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要說衙門的掌管位置,您可能就知道了,掌管九門之人被稱之為九門提督。

在很多清朝相關電視劇中,大家都會聽到一個九門提督,這個位置設立於康熙年間,而步軍統領衙門主要負責北京城九座城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除此之外還負責京城的巡夜、救火、抗震救災等等職責。

步兵統領衙門其實有著很大的權力,他們掌管著京城的八旗步兵軍營和巡捕五營,這些都是清朝京師的重要部隊,而八旗步兵軍營就是豐臺大營,大營最高時期,人數高達2萬;負責治安類的巡捕五營,人數也有1萬之眾,也就是說一個九門提督,在京城能夠指揮的人數就高達3萬之眾,這確實有點多。

八旗護軍營

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皇子之間相互爭鬥,爭相拉攏各方勢力,京師內的防護兵力自然也是爭奪之一,可是四阿哥胤禛卻最終佔據優勢,此時的四阿哥擔任領侍衛內大臣,掌管侍衛處;而京師重要防護力量步軍統領衙門,其中的九門提督隆科多倒向了四阿哥,四阿哥最信任的十三阿哥掌控著豐臺大營,也就說明京師的防務兵力都在四阿哥手中。

可是四阿哥繼位之後,也發現發現清朝京師的防護有著很大的弊端,他感覺到九門提督權力過於大,其人數眾多並掌控京師防務,雍正害怕有人複製他的道路從而篡權,於是雍正在登基後的第三年,改建護軍營為八旗護軍營,八旗護軍營隸屬於領侍衛內大臣,從而加強了侍衛處的權利,侍衛處搖身一變不再是幾百人,八旗護軍營駐紮在圓明園,創建之初人數為幾千人,到嘉慶時期人數就已經超過了15000人,從而形成了與步軍統領衙門能夠分庭抗爭的局面。

清朝滅亡,政權消失

隨著清朝的滅亡,政權的消失,清朝的禁衛軍也應該被解散,但是袁世凱畢竟是清朝老臣,於是選擇了保留清朝禁衛軍,也就是說清朝的侍衛處和步兵統領衙門都被保留了下來。

步兵統領衙門其中的巡捕五營,隨著20世紀初的改革,逐漸成為了北京的巡警,負責維護北京的治安。

至於其它部隊,按照《清室優待條例》,禁衛軍保留原編原餉,歸陸軍部編制,馮國璋繼續兼統禁衛軍。

1914年,禁衛軍改編為北洋陸軍第十六師,也就是這時候,清朝的禁衛軍名稱算是退出歷史,不過其中的一個團負責保護暫居皇宮的清室,直到1924年溥儀被趕出宮才結束保護皇室的職責。後來軍閥混戰,北洋陸軍十六師被軍閥吳佩孚收編,但他選擇了直接撤銷其番號,於是這支清朝「禁衛軍」算是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相關焦點

  • 清朝滅亡之後,皇宮高手如雲的數萬御林軍如何安置的呢?
    隨著武昌起義的爆發,徹底宣告推翻了清朝二百九十六年的統治,隨後,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宣統皇帝溥儀退位,清朝就此滅亡,近兩千年封建統治也隨著清朝的滅亡就此煙消雲散,那麼在在清朝滅亡後,皇宮內院中那些御林軍是如何安置的呢?
  • 清朝滅亡之後,皇宮中高手如雲的2萬御林軍,是如何安置的呢?
    每個朝代的滅亡都是一地雞毛,對於強大的唐朝而言,在滅亡的時候都是慘不忍睹,更何況是對於本來就內憂外患,人人都敢打的清朝,滅亡的時候就更是一片狼藉了,不過好在民國已經不是封建社會,沒有對清朝王室成員進行屠殺。
  • 清朝滅亡之後,慈禧創立的北洋六鎮的第一鎮,是如何安置的呢?
    清朝滅亡之後,這支部隊又是如何安置的呢?御林軍被保留其實這支御林軍的安置問題在當年來說是一個難題,因為這支軍隊不同於其它的軍隊。其它的軍隊都是在民間招募的士兵,而這支軍隊則是招募的滿清貴族的子弟。在退位之後,有人曾經提出過要裁撤這支軍隊,但是這在當時是一個極不明智的選擇,因為要面臨很大的風險。最大的風險就是這支軍隊很可能發生兵變,清朝的統治者是滿,如今大清滅亡了,滿族人沒有了地位,軍隊中本就充滿了怨氣。
  • 清朝最後一支的禁衛軍堅持戰鬥15年,才全軍覆沒:北伐最血腥攻城戰
    有網友問:清朝滅亡之後,皇宮高手如雲的數萬御林軍如何安置的呢?清朝最後的御林軍其實就是北洋軍第一鎮和禁衛軍2個部隊,這都是八旗軍改編出來的近代化陸軍部隊。
  • 清朝最後的御林軍去哪了?慈谿逃亡請鏢局保護,真正御林軍已犧牲
    「御林軍」即負責守衛皇宮的禁軍,御林軍高手如雲的時代在1900年慈禧逃亡的那一天已經終結了。清朝滅亡後,尚存的1.2萬禁軍是後來組建的。所以別說皇宮的安全,可能整個京師的安全,都被慈禧牢牢的控制著,慈禧身邊更是高手如雲。這樣的情形如果說,禁軍都是飯桶那是不可能的。比如畢永年帶人衝進圓明園的計劃就落空了。總之,禁軍當時是起到了守護皇宮的作用。此時的禁軍基本還是上三旗選出來的滿蒙人,論格鬥搏殺估計沒有誰能超越蒙古人了。
  • 清朝滅亡之後,皇宮數萬御林軍去哪兒了?原來是就此銷聲匿跡了
    職業是保護皇帝,御林軍的待遇自然很不錯,這樣才能讓高手甘心為其效勞,平時待遇比較好,宮中有了好事還會另加封賞,做了御林軍的一員,家人也會跟著吃香。那麼在清朝滅亡以後,皇宮的御林軍高手到底都何去何從了呢?
  • 清朝皇帝退位後,紫禁城那麼多的御林軍到哪裡去了
    隨著清朝皇帝溥儀的退位,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徹底宣告結束,到了民國時期,馮國璋被袁世凱委任為掌管御林軍的統領,而如何妥善處理好這支龐大的御林軍隊伍,是馮國璋所面臨的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御林軍主要的職責就是保護皇宮以及皇室成員的安全,所以當時的人員全部是滿人,他們對於朝廷的忠心是不用多說的,而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期,一旦皇帝退位,自己的前途成為他們最擔心的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很有可能會引發兵變,是要影響整個歷史進程的。
  • 清朝滅亡之後留下數億爛帳,最後是怎麼處理的?
    自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來,到清朝滅亡,這70多年間,中國與西方列強籤訂了30多個不平等條約,這些不平等條約多是以割地、賠款、開放商埠等,其中,清政府喪權辱國最嚴重的一次是籤訂的《辛丑條約》(又稱「庚子賠款」)。《辛丑條約》中規定,清政府需向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俄皇俄國、德國、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11國賠償四億五千萬兩白銀,39年內必須還清。
  • 總督是清朝的封疆大吏,那麼清朝滅亡後末代總督的結局又如何呢?
    清朝在各省巡撫之上設立總督,而總督則是掌握一到兩省甚至三省之間的軍政大權,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其實在清朝滅亡之時全國各地革命勢頭已經非常火熱,清朝中央政府都已經是無力管控,更何況總督了,所以當時總督的權力實際也是名存實亡。
  • 清朝在最後階段出現了同治中興,為什麼國家反而迅速滅亡?
    清朝在最後階段出現了一個同治中興,可是同治中興之後,清朝迅速就帶動滅亡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清朝在走向滅亡之前,出現了一個迴光返照似的同治中興。一般來說一個中興的出現必然是帶來一場盛世,可是清朝這個情況剛好相反,同治中興出現以後,清朝迅速就敗落了,最終很快就滅亡了。
  • 清朝滅亡,「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為什麼沒有人殺他呢?
    很快的,華南地區各省便紛紛宣布脫離清朝中央,清朝的統治已是搖搖欲墜,清政府僅僅控制著京師周邊的幾個省份。清朝此時仍保存有一定的實力,特別是舉全國之力發展起來的北洋新軍,始終是南方革命軍的最強勁對手。如何避免流血戰爭,迫使清帝主動遜位,實現封建帝制向共和制的和平過渡,成為南北合議的重點。最後孫中山與袁世凱密約,若能使溥儀退位,就讓他擔任大總統。
  • 老照片:清朝滅亡之後的蒙古社會生活,射箭比賽難得一見
    今天給大家展示的這一組老照片,記錄了清朝滅亡之後的蒙古社會面貌,拍攝地點在大草原上的大城市——庫倫(後來稱為烏蘭巴託)。從照片來看,雖然時代劇變,但是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清朝時期相比,變化不大。1911年,清朝尚未滅亡之際,外蒙古在俄國策動下即有獨立傾向。袁世凱當大總統的時期,中、俄、蒙籤署《恰克圖協約》,約定外蒙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取消獨立,實行自治。中國不得在外蒙古派駐官員、軍隊,不得移民。
  • 清朝滅亡之後,滿清貴族的八大姓氏分別改成了什麼漢姓?
    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滅亡之後,滿清的貴族們都選擇了將自己的姓給更改了,尤其是皇室宗親更是選擇將自己幾百年老祖宗的姓氏給改掉了,為什麼滿清貴族會紛紛改姓呢
  • 清朝為什麼滅亡?
    不成想厄尼爾諾現象,讓明朝自然禍災連年不斷,加上明朝朝內東林黨亂政,西部大小起義軍侵襲明政權機體不絕,明政權就在李自成的刀劍下滅亡了。滿蒙軍事集團利用漢奸吳三桂邀請,入主中原。此時正是明朝剛滅亡,群龍無主的亂世,三下五除二,乾脆利落,幾十萬人口滿清勢力就定鼎中原了。
  • 清朝滅亡後,清朝遺軍哪去了?最後一支在1993年的一次拆遷才消亡
    到了十八世紀,中國的最後一個的封建王朝又站上了世界的頂峰,在清朝的全盛時代,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與之匹敵,這是指沒有其他大國能夠向中國的帝國地位發起挑戰,甚至如果清王朝想要進一步擴張,也沒有任何國家能夠阻擋。
  • 解密:清朝宗室在清王朝滅亡之後都在幹什麼?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6年  1911年,宣統帝溥儀下詔退位,統治中國268年的清王朝滅亡
  • 大清滅亡之後,為何皇室成員沒有被趕盡殺絕?原因很簡單
    清朝經歷了296年的國運,這其中有盛世,有敗亡之時。清朝前期的時候注重朝廷發展,可是到了後來就一代皇帝比一代皇帝完蛋了,最後的清朝更是成為一個傀儡。 清朝在1912年宣布滅亡,可是溥儀並不甘心做亡國之君。與此同時,溥儀與日本人展開合作,成立了傀儡政權。
  • 清朝滅亡後,九大貴族姓氏都改成了什么姓氏?
    大清朝也不例外。當時有九大貴姓氏的說法,只是後來隨著大清的滅亡就漸漸地沉寂了,有些為了活命,更是將姓氏改為了漢姓。那麼,隨著大清朝的滅亡,那些貴族姓氏的人都將姓氏改成什麼了呢? 一、佟佳氏 此姓氏來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族夾谷氏部落,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 使清朝滅亡的是慈禧,還是溥儀,還是另有其人?
    大家都知道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1636年清兵入關到1912年清代末位皇帝溥儀退位,一共268年。這期間一共有12個皇帝,出現了康乾盛世,清朝當時和歐洲發達國家差距不是很大,那麼為何清朝自嘉慶過後一直走向衰敗到其最後滅亡?
  • 清朝滅亡後,攝政王載灃的結局如何?他做的這件事值得點讚
    有沒有一種官職,凌駕於皇帝之上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攝政王。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周公攝政,以皇叔的身份,輔佐侄子周成王處理朝政,西漢末年的王莽,也做過攝政王,並且在時機成熟後篡位自立,其行為非常不厚道。從東漢開始,直到明朝滅亡,一千六百餘年內,再也沒出現過攝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