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御林軍,大家都會想起皇帝身邊的侍衛,可清朝滅亡之後,這些武功高強的御林軍又被如何安置了呢?
首先在這裡,我們先來說一下御林軍這一稱呼,其實歷史上並沒有御林軍這一稱呼,這一詞來自於民間,是民間對皇帝禁衛軍的俗稱,民間多以小說中出現,而其來源,最具有參考性的就是因西漢漢武帝時期創立的皇家禁軍「羽林軍」,這兩詞在讀音上有些相同,從而出現御林軍一詞。
清朝禁衛軍的分類比較廣泛,這包括皇宮中內廷侍衛的侍衛處,掌管北京內城九座城門的步軍統領衙門和八旗護軍營(歸侍衛處管理)。
內廷侍衛的侍衛處
說起清朝禁衛軍,因為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創建的,他們對於本民族人十分看重,這樣就會出現清朝在很多重要官位上都是由八旗子弟來擔任,而清朝的內廷侍衛自然而然也就是八旗子弟了。
努爾哈赤在關外創建基業時,就開始有了自己的隨從,這時的很多隨從也都是自家兄弟,隨著勢力不斷的壯大,努爾哈赤及其家人的安危也成為一件大事,於是就創建了侍衛處,侍衛處的侍衛也都是從八旗子弟中抽調的精英,並有皇親宗室來掌管。
到皇太極掌權之後,皇太極所掌管的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與其它五旗有了區別,皇太極掌管的三旗被稱之為上三旗,皇太極的繼位,造就了皇帝身邊的侍衛也開始在上三旗中選拔,並且漢軍不得參加選拔,而選拔出來的人被稱之為郎衛,負責宮廷內侍衛,在選拔中優秀者,則日侍禁廷,供驅走,稱御前侍衛,稍次者為乾清門侍衛。
按照《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侍衛處由領侍衛內大臣總管,官位正一品,由上三旗每旗選二人擔任;其次是內大臣,負責協助領侍衛內大臣工作,官位從一品,總計六人,由上三旗中每旗選擇二人擔任;再下面就是散秩大臣,負責協助領侍衛內大臣、內大臣,具體人數不定,官位從二品。
關於編制的記載:一等侍衛,正三品,上三旗每旗20人,總計60人;二等侍衛,正四品,上三旗每旗50人,總計150人;三等侍衛,正五品,上三旗每旗90人,總計270人;藍翎侍衛,正六品,上三旗每旗30人,總計90人。
而皇宮內的侍衛處,除去管理層,值守士兵總計就570人,這些人就負責宮中的皇帝、皇后等人的安危,不過這些人天天守著皇帝等人,很容易加官進爵的,想想和珅不就是從御前侍衛搖身一變啊!
九座城門的步軍統領衙門
這麼長的稱呼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要說衙門的掌管位置,您可能就知道了,掌管九門之人被稱之為九門提督。
在很多清朝相關電視劇中,大家都會聽到一個九門提督,這個位置設立於康熙年間,而步軍統領衙門主要負責北京城九座城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除此之外還負責京城的巡夜、救火、抗震救災等等職責。
步兵統領衙門其實有著很大的權力,他們掌管著京城的八旗步兵軍營和巡捕五營,這些都是清朝京師的重要部隊,而八旗步兵軍營就是豐臺大營,大營最高時期,人數高達2萬;負責治安類的巡捕五營,人數也有1萬之眾,也就是說一個九門提督,在京城能夠指揮的人數就高達3萬之眾,這確實有點多。
八旗護軍營
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皇子之間相互爭鬥,爭相拉攏各方勢力,京師內的防護兵力自然也是爭奪之一,可是四阿哥胤禛卻最終佔據優勢,此時的四阿哥擔任領侍衛內大臣,掌管侍衛處;而京師重要防護力量步軍統領衙門,其中的九門提督隆科多倒向了四阿哥,四阿哥最信任的十三阿哥掌控著豐臺大營,也就說明京師的防務兵力都在四阿哥手中。
可是四阿哥繼位之後,也發現發現清朝京師的防護有著很大的弊端,他感覺到九門提督權力過於大,其人數眾多並掌控京師防務,雍正害怕有人複製他的道路從而篡權,於是雍正在登基後的第三年,改建護軍營為八旗護軍營,八旗護軍營隸屬於領侍衛內大臣,從而加強了侍衛處的權利,侍衛處搖身一變不再是幾百人,八旗護軍營駐紮在圓明園,創建之初人數為幾千人,到嘉慶時期人數就已經超過了15000人,從而形成了與步軍統領衙門能夠分庭抗爭的局面。
清朝滅亡,政權消失
隨著清朝的滅亡,政權的消失,清朝的禁衛軍也應該被解散,但是袁世凱畢竟是清朝老臣,於是選擇了保留清朝禁衛軍,也就是說清朝的侍衛處和步兵統領衙門都被保留了下來。
步兵統領衙門其中的巡捕五營,隨著20世紀初的改革,逐漸成為了北京的巡警,負責維護北京的治安。
至於其它部隊,按照《清室優待條例》,禁衛軍保留原編原餉,歸陸軍部編制,馮國璋繼續兼統禁衛軍。
1914年,禁衛軍改編為北洋陸軍第十六師,也就是這時候,清朝的禁衛軍名稱算是退出歷史,不過其中的一個團負責保護暫居皇宮的清室,直到1924年溥儀被趕出宮才結束保護皇室的職責。後來軍閥混戰,北洋陸軍十六師被軍閥吳佩孚收編,但他選擇了直接撤銷其番號,於是這支清朝「禁衛軍」算是正式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