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8型170毫米加農炮,是二戰初期德國研發的一款重型拖曳火炮,主要作為軍級單位的支援火炮使用。該型火炮的性能優異,在防禦戰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二戰後期盟軍繳獲了部分,連武器裝備自給自足的美軍都將其作為制式裝備。
為了替換210毫米重炮
1939年,德軍開始裝備Mrs18型210毫米重型榴彈炮,德軍對該炮的威力很滿意,但是該炮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火炮射程不足,只有14.5千米,連蘇軍的76.2毫米野戰炮都快趕上了。
1941年,克虜伯公司研發新式重炮,這就是K18型170毫米重炮。之所以降低了火炮口徑,主要原因就是瘦身之後的炮彈更利於加大射程,而新式的爆炸物讓炮彈的威力和老式的210毫米榴彈炮差不多。
K18型170毫米加農炮
雖然是新研發的火炮,但是許多方面都直接傳承自210毫米炮,K18全重17.52噸,比Mrs18還重了大約1噸,行軍重量更是達到了23.3噸,火炮實際口徑172.4毫米,全長8.53米。
炮架為Mrs18的兩輪式,非開放的箱式大架,既可以直接部署,此時方向射界左右各8°,也能安裝在專門的支承盤上,實現360°射擊。大架兩邊有可以收起的踏板結構,放下後方便裝填手操作。
火炮採用48倍徑身管,炮管長度達到了8米,長身管給炮彈帶來更高的出膛速度,炮口初速度達到了925米每秒,最大射程29.6千米,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下,這一數據相當了不起。
更讓人驚嘆的是,德國還專門給該炮研發了Pzgr 73型穿甲彈,這種重達71千克的穿甲彈破壞力超強,1000米距離上能夠擊穿30°傾斜角放置的255毫米均質鋼裝甲。這樣的穿透力,在二戰中加上那些沒有正式服役的重甲坦克,也沒有一款能夠抵擋得住。
但是該炮的缺點也很明顯,首先就是重量太大,在實際使用中伺候一門火炮,需要的拖車、彈藥運輸車比一門150毫米榴彈還多一倍,對道路要求也高。
如果說作為一種軍級單位支援火炮,使用靈活性上的問題還勉強能接受,那麼該炮過於精密的結構就和「虎」式坦克一樣,給後勤保養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炮組需要頻繁的檢查火炮,維護零部件。
作為德國造,K18也繼承了另一個毛病,那就是生產困難,尤其是那根炮管。從1942年開始量產以來,克虜伯工廠雖然格外注重生產工作,在德國投降前也不過生產了338門,還沒有210毫米的Mrs18產量多。
K18的服役
關於K18的服役資料並不多,一些文章稱盟軍在北非戰場曾繳獲了該炮,義大利也有它的足跡,不過可以明確的是盟軍在諾曼第戰役期間繳獲了數量不少的K18,作為德軍苦心經營幾年的大西洋防線,盟軍還在這裡獲得了不少的炮彈。
英、美軍隊在繳獲了該炮之後對它展開了測試,對它的性能十分肯定,考慮到當時盟軍前鋒兵力推進很快,為了滿足前線部隊的火炮和彈藥供給,英、美軍隊將K18作為制式裝備發放到軍隊中,對於很少成批量使用繳獲武器的美國軍隊來說,這一行為充分肯定了K18的作戰性能。
對德軍來說,二戰中後期制空權逐步丟失,K18炮兵部隊和「虎」式重型坦克營一樣,在空軍打擊面前顯得十分脆弱,許多火炮都是炮組在危急時刻自動放棄的,甚至都沒來得及將其破壞掉,這才給了盟軍繳獲並裝備它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