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8日,歐洲戰場落幕了,德國戰敗了!
這是一支傳奇而又富有偏見的軍隊,它曾經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橫掃歐洲,席捲北非。連地中海都一度成為德國勢力的內湖。在贏得了無數的戰役,創造了許多上神話般的戰鬥英雄後,最終在西半球工業強國的聯合攻擊下,在國家即將毀滅的危機關頭,為強大的物質和人力所壓倒。
作為歐洲工業技術的典範和戰爭新遊戲規則的開創者為何輸了這場戰爭?
從戰略上講德國缺乏戰略夥伴。希特勒並不是缺乏戰略頭腦的軍事統帥。戰前,他藉助日爾曼民族渴望統一的民族情緒,利用英法內部矛盾和暮氣已深,不願為他國流血的恐戰心理,兵不血刃地併吞了奧地利,捷克的大片領土,獲取了寶貴的經濟和人力資源。
二戰初期,閃擊波蘭,擊敗英法,成為繼拿破崙之後的西歐霸主,希特勒的個人權威也達到頂峰。而這首先是與蘇聯結盟戰略的成功。正是利用蘇聯與西方世界的不和,希特勒以半個波蘭做誘餌,與蘇聯結盟從而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後方,避免了兩線作戰,為西線的勝利做了堅實的保障。
在佔領法國,與英國隔海對峙時,一個新的戰略問題就擺在希特勒的面前。德國海軍的相等弱小,以及德國傳統的大陸戰略,與英國的日爾曼民族情節。這一切都使希特勒希望與英國結盟。在德國確保英國海上霸權的同時,也希望英國承認德國的歐洲霸權。
德國在敦克爾克放英軍一馬,就說明了希特勒對英國的友善和結盟願望。但是,英國當時的首相邱吉爾是出色的演說家,糟糕的戰略家,軍事家。邱吉爾頑固而過時的堅持英國分裂歐洲的戰略,作為一個帝國主義的理想主義者,卻沒有看到大英帝國已經日薄西山,內部的矛盾和國力的衰退,使英國已經無力幹涉歐洲事務,與德國抵抗的結果必然是導致大英帝國的瓦解,二戰後英國在全球的殖民地體系土崩瓦解,只能淪為二流強國。
希特勒在結盟不成和空軍突擊失敗後,本來,應該接受海軍司令雷德爾的建議,先消滅英國在北非的殖民地,再以海軍潛艇封鎖困死英國。如果德國全力對付英國,相信在幾年內攻下英侖三島不是沒有可能的,如此,美國日後,想進攻歐洲由於沒有英國這個跳板,幾乎是不可能的。
可是,希特勒因為勝利而產生了盲目的自信和驕傲,又因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的拙劣表現,極端輕視蘇聯軍隊的戰鬥力,自持有德國陸軍和空軍這把雙刃劍,相信能夠一下打倒俄國巨人,並認為蘇聯的失敗將導致英國的不戰而降。希特勒開始犯作為軍事家和冒險家最容易犯下的又是最不能犯的戰略錯誤。作為一個喪失謹慎的走鋼絲者,他最終毀滅了自己開創的一切!於是,德國最大的戰略錯誤——兩線做戰已經無可挽回的鑄成了。
進攻蘇聯,初期的確取得了驚人的巨大戰術勝利,蘇聯戰備的低劣證明了他在幾年內是無力主動進攻德國的。由於德國人的傲慢,沒有利用當時蘇聯各族人民對政府的不滿,把民眾的情緒推向敵對。蘇聯人民的愛國主義被激發出來了。更因為蘇聯的戰時體制,史達林是無比堅定和殘酷的領袖,蘇聯廣大的領土和豐富的資源人力使得國家在遭受空前巨大損失後,沒有被擊垮。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美英的物質支援,這是極其重要的,如果沒有美英的援助,蘇聯要獨自打敗德國幾乎是相當困難的。美國出於自身利益在42年以前已經成為不交戰的參戰國,其軍事援助已開始影響蘇德戰爭的進程。
在德國的盟國中義大利只起了幫倒忙的作用。突然消耗了德國的戰爭資源和英勇軍隊。另一盟國日本進攻珍珠港把美國正式拖進對德戰爭。作為德國的盟國,日本對美國空前強大的國力的牽製作用非常有限,德國馬上將要感受到美國除物資以外的人力資源的巨大壓力。德國失敗的命運已經註定了,除了奇蹟。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
雖然希特勒在義大利和法國的戰爭具體問題上仍具有相當高超的軍事才幹,但從長期戰局看,不過是拖延了時間而已。
從莫斯科城下的慘敗到阿拉曼,史達林格勒這一系列的失敗不過是軍事戰略破產的寫照,當德國不在能進行速決戰而陷入持久戰的泥潭時,德國的物質和人力資源不足的致命缺點就暴露出來。德國的軍備生產組織不力,沒有發揮統治下歐洲各國的生產潛力,在43年斯佩爾任軍備部長後,才有所改善,但是,石油燃料資源的不足一直阻礙著軍事行動。德軍在各個戰線四面出擊,損失慘重,損失 的不僅是裝備還有久經考驗的優秀戰士,而這是真正無法彌補的。在最後的三年中,德軍作為一支武裝部隊儘管仍然奮勇作戰,不乏精彩之處,但由於實力已經大大削弱,整體上再也沒有取得足以影響戰爭進程的勝利。
德軍在浴血奮戰中走向滅亡!
軍備生產和軍隊的素質下降決定了德軍迅速從勝利的巔峰滑向毀滅!德國的軍事工業產品素來以品質優良而著稱於世界。發達的科技使缺乏石油資源的德國從國內豐富的褐煤中提煉出了合成汽油,還合成出了軍事上至關重要的橡膠。鋼鐵的產量居世界第二。
但是,二戰初期德軍的勝利卻主要是新戰術的勝利。在進攻波蘭和法國時,德軍裝甲兵裝備的3000輛坦克中,裝備機槍和20毫米機關炮的1,2輕型坦克佔多數,中型的3型和75毫米炮的4 型坦克只有幾百輛,而且裝甲較薄,一些繳獲的捷克坦克也拿來充數。相比英法坦克除機動性較好外,毫無性能和數量的優勢。
德軍裝甲兵的優勢在於,通訊技術先進,裝甲師的編成合理,有空軍的空中支援,最重要的是裝甲師是獨立的機械化突擊力量,裝甲兵可脫離步兵快速前進。
德國空軍是優秀的戰術空軍,缺乏重型遠程轟炸機,是一支以BF109戰鬥機,容克87俯衝轟炸機和海因克爾111中型轟炸機為主的陸軍航空兵!
德國空降兵是新生的精銳突擊隊。德國海軍的實力較弱,大型主力艦少,主要以潛艇來攻擊敵人,在三軍中發展最不均衡。
德軍在二戰 開始時的準備並不充分,但是訓練有素,沒有陳腐的舊觀念,對新軍事思想和戰術大膽汲取敢於實踐。在進攻波蘭,英法乃至蘇聯的初期,德軍就是靠這樣一支裝備並不非常精良,但卻訓練有素,組織配合與有效地空協同的軍隊席捲了歐洲大陸,打跨了一 個個軍事強國,充分證明了機械化閃擊戰的巨大威力,以戰敗的法國為例,正因為一戰時的元帥在二戰時還是元帥,曾經英勇的法國陸軍最終被陳腐的觀念打敗了!
德國的勝利也蘊涵著危機。在進攻蘇聯後,德軍發現蘇軍的T34中型坦克和BT 重型坦克的性能遠遠超過德軍坦克,這才迅速改進原有的3型和4型坦克,改裝長筒加農炮,坦克裝甲也加強到70——80毫米,從而可以和蘇聯坦克對抗。研製已久的虎式和豹式坦克在加強裝甲後也開始裝備,德軍還利用過時的坦克生產了大量的自行火炮和反坦克炮,以3型突擊炮為例,這種外型低矮的戰車擊毀了近5萬輛各型盟國戰車。
但是,德國優秀的重型坦克虎式重56噸裝甲最厚110毫米裝88毫米火炮,豹式坦克重43噸因為前裝甲採取淬火硬化,防護力更去強,70倍徑的75毫米坦克炮,火力幾乎無堅不摧。強大的火力和堅厚的裝甲帶來一系列麻煩,因為德國人追求技術完美的性格,超越了當時的 技術水平,造成坦克故障不斷,超級的體重經常在故障後無法拖帶,因此重型坦克被擊毀的還沒有被自己炸毀的多。
另外,重型坦克因為生產工藝複雜,大大限制了產量,虎式1型2型共2000輛,豹式坦克為6000輛,生產一輛虎式坦克的工時足以生產8輛3型突擊炮,而且虎豹式坦克的油耗驚人,更制約了後期德軍的行動。在我們欣賞讚嘆德軍精銳重型坦克營神奇戰績的同時,不要忘記,德軍同期的普通部隊傷亡直線上升,正是因為缺乏最基本裝甲反坦克火炮,大大加速了德軍的失敗,可嘆的是如此優秀的虎豹式坦克竟然沒有幫助德軍贏得一場重大戰役的勝利。難道這不正是重質量而輕數量造成的惡果嗎?
一個首先研製出彈道飛彈和噴氣式戰鬥機的國家,其陸軍部隊從來就沒有實行全部機械化,在最後的兩年,因燃料短缺,和裝備不足,除了一部分精銳部隊,其大部分步兵部隊淪落為真正騾馬運輸的人力軍隊。在戰爭中,喪失了機械化能力和機動火炮的德國軍隊,不管有多高的單兵素質,面對高度機械化的盟國裝甲部隊,被屠殺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高技術產品必須以數量為後盾才能轉化為戰鬥力。客觀的說,43年後德軍真正需要的是3型突擊炮這樣高效費比的裝甲反坦克火炮,在機動防禦戰中 ,3型突擊炮默默無聞地發揮了不亞於虎豹式坦克的強大威力,另外,在進攻敵人嚴密設防的地區時,虎豹式坦克的重大損失,也證明了重型坦克的優勢不在於進攻而在於機動防禦和伏擊,卡爾尤斯和魏特曼等坦克王牌所創造的輝煌戰績也說明了這一點。
還有就是德國的軍備生產組織不力,沒有發揮統治下歐洲各國的生產潛力,在43年斯佩爾任軍備部長後,才有所改善,但是,石油燃料資源的不足一直阻礙著軍事行動。追獵者殲擊火炮的生產是一大成功,月產量曾經高達500輛,真正是德軍步兵的好幫手,如果能夠早生產幾年,這種廉價高效的武器能挽救多少德國士兵的生命?
德國的真正技術優勢在於優秀強勁的高速加農炮和精確的光學瞄準器材,這是盟國所無法比擬的。廉價高效的自行火炮正能體現這一 優勢。但是,生產數量的嚴重不足,抹殺這一技術優勢。
坦克閃擊戰的成功前提是敵人猝不及防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二戰後期的蘇軍正是依靠生產簡單粗糙的T34坦克和用鋼管和帆布組裝的飛機不計裝備數量的損失迅猛突擊,終於擊敗了優秀而缺乏重武器的德軍。
德國的鋼鐵產量是蘇聯的兩倍,坦克裝備的產量只有蘇聯的一半,軍工生產與戰場需要相脫節,組織不力是重要原因。
坦克多了,燃料怎麼辦?要知道羅馬尼亞的油田是1944年底才被蘇聯佔領的,正是由於裝備不足,德軍戰場的失利,才惡化了自己的燃料供應。
德國空軍的短視和急功近利造成大量航空後備師資力量的死亡。最後,德國空軍除了一些死裡逃生的骨灰級的高手就是連5次飛行生命都沒有的菜鳥!喪失制空權的陸海軍命運可想而知。
海軍的潛艇作戰,因為是孤立作戰,敵人又掌握制空權和制海權,在取得重大戰果付出巨大犧牲後最終失敗。
生產力的巨大差距寡不敵眾導致了德國的失敗。以坦克舉例,盟國共生產近25萬輛而德國只有不到7萬輛,飛機和艦艇的生產也大體相差懸殊。
在那個物質和機械工業的二戰世界裡,只有強者才有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