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猝死後的4分鐘內,如果有人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肺復甦,就可能挽救生命。12月10日,平房地區組織開展應急救護設備培訓會,進一步提升工作人員緊急救助和AED(自動體外除顫儀)規範操作能力。本次培訓邀請到AED廠家的邊老師作為講師,地區社保所全體成員和其他機關人員參訓學習。
培訓過程中,邊老師圍繞人工心肺復甦操作方法、自動體外除顫儀操作方法和急救站使用方法(急救APP)三方面內容進行了詳細講解,並通過人體模型,現場示範正確的急救姿勢和操作規範。活動中,邊老師還強調了一些急救過程中容易忽視的小細節,如提醒路人撥打120一定要指定人員,避免多人撥打或者無人撥打的情況發生;進行胸外按壓成人需要達到五到六釐米深,小孩嬰兒需要達到身體厚度的三分之一等。
「老師,心肺復甦過程中,要是不慎將患者肋骨壓折怎麼辦?」有學員現場提問道。近年來,此類矛盾糾紛屢屢發生,致使不少人面對猝死患者望而卻步,使其失去了寶貴的救助時間。「這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但是現場情況緊急,沒有人知道患者原來的身體狀況,所以只能做到先救命再治傷。」邊老師解釋道,「目前,我們國家已出臺了相關『好人法』,對緊急救助行為人的基本權益進行保護,大家可以放下心理包袱,放心施救。」
培訓結束後,學員們紛紛表示,通過本次培訓掌握到的緊急救助方法和AED使用方法,會在日後工作中向轄區百姓進行正確科普,從而使更多人受益。
【相關新聞】出臺規範文件 提升公眾急救技能
AED是一種能夠自動識別異常心律並給予電擊除顫的急救設備,搶救心搏驟停患者的成功率遠高於徒手心肺復甦。其最大特點是使用者無需具備專業背景,在接受一定時間的培訓後,操作者即可使用該「救命神器」。如果在公共場所發生心搏驟停危及生命事件時,在救命的「黃金四分鐘」內,正確使用AED和實施心肺復甦,能極大提高院前急救效果,達到挽救生命、減輕傷害的目的。
今年6月1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本市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明確要求推動本市火車站、地鐵站、交通樞紐、長途客運站、公園、景區、大型商場、體育場館、社區等公共場所按標準配置AED等急救設施設備。
除了增配設備,這些AED設備將會納入信息系統,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與院前急救指揮調度體系的聯通,急救調度中心可全面掌握全市所有AED設備的定位及狀態,下一步將匯總火車站、地鐵站、交通樞紐、公園等公共場所所有AED設備的聯網信息,形成全市範圍內的AED地圖,便於市民第一時間獲悉周邊AED設備的位置及是否可用,切實保障廣大市民的生命安全。
為讓更多的市民朋友掌握急救的基本技能,地區將繼續加強社會公眾急救知識和技能的普及培訓,努力營造「人人會急救,人人敢出手」的社會急救氛圍,為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增添一份保障。
【來源:平房地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