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14:54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徐小翔 通訊員 楊溶
「著力點在掌根。」「保持肩、肘、腕關節成一直線垂直於地面,手臂不能彎曲。」「按壓時通過腰部發力。」……近日,杭州市急救中心4樓培訓室內,培訓老師正在手把手指導心肺復甦術以及使用體外自動除顫儀(AED)進行急救。
兩個小時的課程下來,現場近40人全神貫注。「真的挺累,你看,我汗都出來了!」參加培訓的杭州地鐵集團工作人員小華摸著額頭上的汗水,「今天學到的急救知識,說不定哪天就能用上。」
健康急救也需「治未病」
現場,杭州市急救中心醫教培訓科科長魯美麗講了一個案例。11月13日,餘杭仁和中學一名學生突然喪失意識、心臟驟停。現場,學校老師和校醫務室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實施心肺復甦、AED除顫並持續搶救,救護車趕到時,這位學生已恢復心跳和呼吸。
「從醫這麼多年,很少見到通過現場搶救就恢復心跳和呼吸的病人,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急救案例。」魯美麗說,隨著公眾急救技能的普及,這樣的「驚喜」將會越來越多,公眾只要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識和技能,都可以第一時間實施有效搶救,為成功患者贏得寶貴的時間和機會。所以說,健康急救也需要「治未病」。
「我們發現,在老年人的照護中,那怕是一個簡單的餵粥動作,如操作不當,都有可能出現意外情況。」魯美麗告訴記者,還有就是老年人在中風或摔傷後,長期臥床,如果不注意防護,很有可能造成肺部感染,隨後累及全身器官,造成生命危險。
對院外急、危重症患者而言,有效的救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現場目擊者第一時間急救、120急救人員和院內醫務人員搶救。發生緊急情況時,患者是否具備自救、呼救能力或得到目擊者及時救助至關重要,另外,120專業急救人員的迅速反應,現場專業救治和安全快速轉運,以及接收醫院儘快根據相關信息,積極組織力量進行後續專業救治等均是生存鏈的關鍵環節。
加大公眾培訓力度十分重要
院前急救的成功率通常與以下因素關係密切:完善的院前醫療急救體系、穩定專業的急救人員隊伍、公眾的急救知識普及率以及人員密集區域AED的設置狀況等。
其中,公眾的急救知識普及率極其關鍵。心源性疾病是猝死發生的主要原因,絕大多數猝死發生在院外,它們可能是工作場所,可能在路上,也有可能在家裡,通常急救醫生無法在黃金4分鐘急救時間內到達病人身邊,所以一旦發生心臟驟停事件,身邊的目擊者「會救敢救」尤為重要,AED的高密度配置和第一時間應用,也能大大提升救治成功率。
杭州市急救中心近幾年一直致力於公眾急救普及培訓,自2012年起開展該項公益免費活動,每月一期,每年要培訓近2萬名「急救俠」。培訓內容主要是心肺復甦和AED操作、心臟病急發、中風、氣道梗阻等突發性疾病急救。除了此項培訓活動外,中心還常態開展進社區、進學校和進企事業單位的急救「三進」工作。魯美麗說,他們希望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特殊群體如警察、消防安保人員、導遊、教師及公共運輸工具的駕駛員、乘務員等人員都能來報名參加培訓,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識與技能,關鍵時候能夠幫助他人。
對於急救知識培訓,原則上沒有年齡方面的限制,鼓勵急救知識從小就開始普及,同時鼓勵年滿16周歲、60周歲以下有能力救助的人員報名參加發證急救技能的培訓。
16076696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