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部人權藍皮書見證中國人權話語創新和理論發展

2020-12-23 瀟湘晨報

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人權藍皮書10周年暨中國人權理念、話語和理論」研討會於12月19日在線上舉行。此次研討會總結了人權藍皮書10年來的歷程、經驗和貢獻,旨在推進中國人權的話語創新和理論發展。

中國人權事業的編年史

「我認為人權藍皮書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中國人權事業編年史的作用,為人權話語構建、理論構建提供了一個基礎。」吉林大學法學院院長、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何志鵬介紹,人權藍皮書不是理論本身,但每年都會對中國人權事業發展作全景式考察,用一個個事實來說明中國的人權實踐是怎樣的,成為中國人權事業的年度路標和裡程碑,為中國的人權國際對話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基礎。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唐穎俠回顧,人權藍皮書引領了中國人權話語體系的方向,10年來所有的報告的題目放在一起,就可以發現這些題目反映出的是中國人權話語的變化。比如說人權議題的關注點,從改革開放初期的生存權漸漸發展轉向發展權,尤其是經濟高速發展和轉型過程當中所帶來的人權問題。人權藍皮書有別於作為國家政策宣示的白皮書,是人權學者基於人權學理分析對政策與法律的詮釋,英文版推出後向世界發出了中國人權學者的聲音,也是國外了解中國人權現實發展狀況的權威資料來源。

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李君如是人權藍皮書的主編。他介紹,人權藍皮書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際問世的,反映了新時代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歷史進程和歷史經驗。它力圖建立一個全面正確展示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具有特殊權威性的思想陣地,培育一支具有正確思想理念的研究中國人權理論和實踐的專家學者隊伍,探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權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

國際人權話語已遠超西方人權話語內容

會上,不少與會專家追溯了人權話語體系的演變。

西方人權話語如何進行國際化傳播?中南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毛俊響指出,除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優勢外,與其人權話語拓展方式有關——

西方國家充分把握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歷史機遇。戰爭的過程震驚了人類的良知,二戰後人權思潮蓬勃發展,推動西方人權觀念從區域理念躍升為更具影響力的理念。另一方面,西方人權話語充分藉助觀念輸出、規則制定和實施機制,如推動人權條款納入《聯合國憲章》,將西方人權話語融入國際人權規則。隨後,藉助國際法上的條約遵守機制,監督締約國在國內通過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方法融入外部性人權理念和規則,進而轉化為內部自覺,推動西方人權話語的全球化。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李雲龍補充認為,事實上非西方國家很少能夠達到西方規定的人權標準,因為這個標準是為西方量身定做的。在國際人權實踐中,聯合國沒有局限於西方劃定的人權概念,而是側重於防止和反對大規模侵犯自由、種族歧視、種族滅絕、侵略、貧困等問題。實際上國際人權話語已經遠遠超越了西方人權話語的狹隘內容。

「可以看出,人權不是一個古已有之或者一次性就建構完整的東西。它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社會發展中所形成的一種社會共識。」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常健認為,「中國不可能完全擺脫西方和國際人權話語另起爐灶,但是我們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之上進行融合、超越和創新,這其實是更難的工作。」

常健說:「我們現在有不少理念,也有不少話語,也有一定的規範,但缺的是話語體系,也就是理論以及規範的體系。這是現在迫切需要建構的。比如,『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人權』,但什麼叫作首要?是理論上的首要,還是戰略上的首要?等等。對這些問題還需要作出精準表述。」

毛俊響進一步指出,在不同人權文化開展對話的過程中,「社會共情」非常重要。近年來,中國提出的以和平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價值共識。提出這些人權話語就是基於全人類共同繁榮的「社會共情」。今後,中國應該積極拓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權維度,夯實中國人權話語的國際社會基礎。

中國人權從應有權利走向實有權利

對於中國人權發展的實踐,雲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紅春通過分析中國制定和實施的三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來揭示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的特點。「三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及其評估報告顯示,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經歷了從『政策宣言式』到『立法規範式』再到『行動確定式』的轉變,展現了中國人權從應有權利走向法律權利再走向實有權利的過程。」劉紅春說。

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副教授王理萬則將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概括為「規劃型人權發展道路」,即通過編制和實施國家人權行動計劃,以行政主導的方式推進人權實質進步,確定各項人權的優先順序,促成國際人權話語轉化為國內人權表達,並進而實現人權表達契合國家整體發展規劃和政府部門工作職能,確保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具有可操作性和必要發展空間。

此外,多位與會專家繼續呼籲加強國家間交流。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羅豔華梳理了10年來中國開展國際人權合作與交流所取得的重要進展:

10年來中國深度參與了與聯合國多邊人權機構的合作,並在其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國已5次當選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成員,並接受了三次普遍定期審議。

中國表達的人權理念也被寫入了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決議,成為國際人權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發展促進人權」的理念、「在人權領域促進合作共贏」的理念。

近年來中國雙邊人權對話的對象不斷擴大,除了與西方發達國家的人權對話,中國也積極開展與發展中國家的人權磋商。

【來源:光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10部人權藍皮書見證中國人權話語創新和理論發展_新聞中心_中國網
    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人權藍皮書10周年暨中國人權理念、話語和理論」研討會於12月19日在線上舉行。此次研討會總結了人權藍皮書10年來的歷程、經驗和貢獻,旨在推進中國人權的話語創新和理論發展。
  • 「人權藍皮書10周年暨中國人權理念、話語和理論」研討會舉行 聚焦...
    新華社天津12月20日電(記者李鯤、張宇琪)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人權藍皮書10周年暨中國人權理念、話語和理論」視頻研討會19日舉行,主會場設在天津。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報告》(人權藍皮書)主編李君如表示,人權藍皮書問世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際,反映了新時代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歷史進程和經驗,出版10年來,在推動人權學術研究、理論創新、話語建構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果,為講好中國人權故事、增進國際社會理解發揮了重要作用。
  • ...10周年暨中國人權理念、話語和理論」研討會舉行 聚焦中國特色...
    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人權藍皮書10周年暨中國人權理念、話語和理論」視頻研討會12月19日舉行,主會場設在天津。來自國內有關人權研究機構的5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圍繞中國人權理論、人權表達、人權道路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 學者:中國人權事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當前,中國人權事業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12月19日,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人權藍皮書10周年暨中國人權理念、話語和理論」視頻研討會舉行,主會場設在天津。人權藍皮書由中國人權研究會組織編寫,自2011年至今已連續出版10部。
  •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與中國人權研究會共同舉辦人權研討會
    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人權藍皮書10周年暨中國人權理念、話語和理論」視頻研討會於12月19日在線上舉行。來自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和人權研究機構的5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圍繞中國人權理論、人權話語表達和人權發展道路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 世界人權日:中國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視發展人權事業!
    紀念日 世界人權日:12月10日為世界人權日,為紀念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而設立的紀念日。中國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視發展人權事業,奉行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堅持人權的普遍性原則與自身實際相結合,把生存權、發展權作為首要的基本人權,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人權發展道路。
  • 華中科技大學人權法律研究院獲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這些基地的設立旨在推進並加強人權理論研究、教育培訓、資政建言、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工作,更好服務於中國人權事業和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華中科技大學人權法律研究院成立於2019年3月,由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聯合國發展權高級諮詢專家汪習根教授擔任院長。研究院是華中科技大學為深入推進人權理論研究、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發展道路、落實加強人權法治保障戰略部署而搭建的人權法律研究平臺。
  • 湯姆·茲瓦特:中國的人權發展道路值得肯定
    原標題:中國的人權發展道路值得肯定  實現人民充分享有人權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奮鬥目標,但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權發展道路和保障模式。中國堅持把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同自身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  中國把生存權、發展權視為首要的基本人權。如果沒有發展,貧困就無法消除,社會也難以進步。
  • 「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值得稱讚」
    本次展覽共展出100餘幅圖片、10餘部微視頻,從生存權和發展權,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特定群體權利以及環境權利等多個層面全方位展示了新時代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以及中國為推進世界人權事業作出的貢獻。   新時代中國人權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   這是中國在參加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三輪國別人權審議前夕舉辦的展覽。
  • 加快構建我國民法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立足我國國情和實際,加強對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論研究,儘快構建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為有效實施民法典、發展我國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論支撐。」為貫徹落實這一重要指示要求,本報理論部近日舉辦「加強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理論研究專家研討會」。
  • 世界人權日|中國就疫情下人權問題發出理性之聲
    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就疫情下人權問題發出理性之聲新華社日內瓦12月10日電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的特殊年份,人們對人權這一概念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感受。高專辦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繼續推動消除社會不平等,促進共同發展,為各國人民享有人權提供堅實基礎。9月14日至15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5次會議再次舉行關於新冠疫情對人權影響問題的互動對話。中國代表在會議上再次強調將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反對將公共衛生問題政治化。
  • 華春瑩:中國成功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
    Q「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消息,在12月10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今天是世界人權日。個別西方國家對中國人權狀況提出關切。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A華春瑩:看待一國人權狀況,需要拿出實事求是的態度,用客觀事實說話。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促進和保護人權。
  • 「人權觀察」抹黑中國人權狀況用心險惡,目的註定不會得逞
    然而,得到國際社會公認的事實是,中國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在發展中促進和保護人權,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人權發展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新中國70年的輝煌歷程為人類社會重新定義了發展的內涵。
  • 期刊|尚海明:文明多樣性與世界人權事業的發展——「2019·南南...
    內容提要:2019年12月10日至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外交部在京共同舉辦「2019·南南人權論壇」。來自8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與會代表圍繞「南方國家人權保障的實踐與經驗」「文明多樣性背景下的人權道路選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全球人權治理」等議題進行了探討和交流。
  • 辛向陽:從西方殖民史看它們的自由民主人權
    西方自由民主人權從出現之日起就帶著資本天生的印記英國17世紀的思想家洛克被很多人看作是現代自由民主人權理論的開創者,似乎一開始西方人就站到自由民主文明的制高點上。但作為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的麥克弗森卻指出了一個事實:洛克的理論本質上是有產者的理論。
  • 世界人權日外交部答澎湃:看待一國人權狀況需實事求是
    世界人權日外交部答澎湃:看待一國人權狀況需實事求是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於瀟清 記者 王昕然 2020-12-10 16:08
  • 中國人權研究會代表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5屆會議發言
    中國人權研究會代表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5屆會議發言 2020-09-29 20:31:03   中新網日內瓦9月29日電 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5屆會議期間,多位中國人權研究會代表就數個議題發言。
  • 外媒評述:國際人權論戰中國反守為攻
    參考消息網10月9日報導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0月7日發表題為《在聯合國會議反守為攻打出「人權牌」 中國首次代表26國指西方侵犯人權》的報導稱,中國在國際人權論戰中反守為攻。全文摘編如下:美國和西方國家接連就所謂人權問題向中國施壓,中國在聯合國會議上也打出「人權牌」,首次代表26個國家反指西方侵犯人權,並對系統性種族歧視表示「嚴重關切」。受訪學者指出,這顯示中國在國際人權論戰中採取反守為攻的「重大戰略轉變」,正在就此課題建立同盟陣線。
  • 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在新疆開展新春送溫暖公益活動
    13日,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新春送溫暖捐贈儀式在新疆和田市舉行。此次捐贈面向南疆四地州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捐贈的款項和物資主要用於支持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以及幫助改善中小學校教學和生活條件。  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4支專項基金和有關愛心企業共捐贈數字圖書館100個、羽絨服1000件、平板電腦500臺、口罩200萬隻和現金500萬元。
  • 從父母責任到國家監護——以保障兒童人權為視角
    5.探討國家監護制度的公法化路徑:探究私法公法化、家庭自治與國家幹預的重要理論問題,為未成年人監護制度公法化之價值取向與方式提供理論依據。   6.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兒童國家監護制度,全面保護兒童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