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嶺南文化歷史,探尋廣東文化強省建設的路徑和發展理念,如何評價南越國開創者和奠基人趙佗其人其事,始終是無法迴避和必須回答的問題。
趙佗已經蓋棺2000多年了,可謂千古功過,任憑後人評說。翻檢歷史典籍,後人對其評價,長期以來存在相悖的兩種意見。一種是否定觀點,對趙佗的歷史貢獻持否定態度,歷代封建文人持此觀點較多。另一種是肯定觀點,可稱之為功臣論或先驅論。現在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社會普羅大眾,都不會否認趙佗開發嶺南的功績彪炳千秋,這一點沒有異議,但是仍然缺乏高度。
我個人認為,可以穿透嶺南人文和客家先民遷徙的歷史時空隧道,完整地展現嶺南文化歷史畫卷,演繹客家先民的播遷史。可以從下面五條路徑來闡述或論證。
其一,趙佗是中國虞舜道德文化在嶺南的衣體傳人。唐代詩人許渾所寫的「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弦萬古風」詩句,中肯地評價了趙佗傳播中原文化的偉大貢獻,正是因為有了趙佗的經略,嶺南地區的蠻荒面貌才得到了改變。道德文化以忠孝為核心,忠孝觀念深深根植於趙佗的血脈之中。也只有從這條文脈入手,才能更好地解釋趙佗為何兩度歸漢,為何在呂后「別異蠻夷」政策期間毀壞趙家先人墓冢時自號南越武帝。
其二,趙佗是中國虞舜和諧思想在嶺南的實踐者。彈帝是中華民族和諧始祖,一生追求和實踐和諧思想。趙佗在南越國執政67年,採取「和輯百越」的民族融合政策,以爭取越人的支持和擁護,和諧思想成為趙佗的重要執政理念。
其三,趙佗是秦末成建制南遷客家先民的領導者。已有的歷史研究成果和歷史古籍表明,向邊地移民,是秦帝國的一貫政策,所謂的史載秦攻南越五十萬大軍,實則包含隨軍移民。秦末最後一次成建製成規模向嶺南移民,由趙佗主導實施,史稱趙佗「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為土卒衣補,秦皇可其萬五千人」。
其四,趙佗是宋漢初嶺商地區南遷客家先民的政治首領。趙佗承任囂遺命,絕道劃嶺而治,成為南越國最高長官,聚集和任用一批中原來的客家先民,使之成為南越國的中堅力量。
其五,趙佗是秦末漢初嶺南地區南遷客家先民的精神首領。從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到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趙佗稱臣歸漢的15年時間,中原戰爭不斷,百姓流離失所,而嶺南地區在趙佗的「和輯百越」、「墾闢定規則」、「毋賦稅」等「甚有文理」的治理下,成為中原人嚮往的樂土,到嶺南地區尋找安樂家園,成批的中原人懷著這樣的理念,進行顏沛流離式的生存遷徒。
我在這裡勾勒的五條脈絡,需要各位專家學者進一步論證。當然,這些論點和論迭,仍然需要尋找歷史文獻給予佐證,更需要考古發現來證實。關注東江流域客家文化研究,共同推動河源文化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