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佗為什麼固守五十萬大軍,而親眼看著自己最忠實的大秦帝國滅亡

2021-01-08 儒雅的歷史高人

趙佗為什麼固守五十萬大軍,而親眼看著自己最忠實的大秦帝國滅亡

趙佗十九歲就得到了秦始皇的重視,甚至還賞賜給趙佗護駕寶劍,這無疑是對趙佗的能力的最好的體現。後來趙佗還跟隨秦始皇出巡,保衛秦始皇的安全。秦始皇是一個惜命的人,經歷的刺殺也是多不勝數,能在秦始皇身邊當保鏢的趙佗,自然不是泛泛之輩。

趙佗被秦始皇委以重任,雖然是副將軍,但是帶領的秦國大軍卻有五十萬。連秦始皇最為信任的將軍蒙恬所帶的對抗強悍的匈奴軍隊的秦軍也僅僅只有三十萬而已,而趙佗所帶領的就有五十萬!可見秦始皇一方面是想萬無一失的拿下嶺南,另一方面也出於對領兵將軍的信任。趙佗深得秦始皇的信任,可是為什麼秦始皇死後,二世時期,秦朝危難,趙佗身為秦朝的十大將軍之一,卻按兵不動呢?

公元221年,秦始皇經過前後十年的徵戰,基本統一了六國,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建立後,為了保證邊疆的安寧和穩定,秦始皇派蒙恬率30萬大軍北上遠徵匈奴,又派趙佗率50萬大軍去南方平定南越地區。然而在秦朝滅亡時,這兩支軍隊卻都按兵不動,蒙恬雖然自殺了,但是三十萬精銳還在,在秦朝滅亡的戰爭中,卻絲毫不見這三十萬軍隊的影子。而南方的趙佗也是手握50萬精銳,為何也選擇按兵不動呢?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於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大將屠雎率五十萬大軍開始統一嶺南的行動。第四年派任囂、趙佗率領船隊攻打百越。於公元前214年完成了平略嶺南的大業,設立南海、桂林和象郡三郡,命任囂和趙佗留守百越之地。任囂為南海郡尉(嶺南三郡的設置比較特殊,郡級只設尉,不設郡守,尉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乃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趙倫為龍川縣令。

秦二世時期,陳勝吳廣起義,是在公元前209年。中原大亂,因為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又陸陸續續有許多的六國貴族復闢了,更有其他的反秦起義爆發。可是公元前208年的時候,南海郡郡尉任囂病重,嶺南地區怎麼辦才好呢?任囂在臨死前囑咐趙佗,秦始皇交給他們的嶺南之地絕對不能讓中原那批亂臣賊子給奪了去,一定要守護好。在我死後,你就憑藉著我們嶺南地區的天然的氣候和地理條件獨立為國家吧!於是趙佗就成為了代理的郡尉。他馬上吩咐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封關、絕道。從此,嶺南地區就在趙佗的勢力控制之下了。

趙佗接任南海尉後,徵調民夫軍役,在各要害處增設關卡,建築關城。就在中原楚漢相爭,無暇南顧的時候,他以南海自立,建立了南越國,自立為南越武王。接著,於公元前205年親率大軍擊並桂林、象郡,形成了「東南西北數千萬裡,帶甲百萬有餘」的強大諸侯勢力,南越國的疆土,北至五嶺(今廣東北、廣西北、江西南),西至夜郎(今廣西;雲南大部),南至海(包括今越南中、北部),東至閩越(今福建南部)。他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帶到了嶺南,推行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尊重越人的習俗,讓越人參加政權管理,並鼓勵漢人與越人通婚,從而開闢了嶺南文明,推動了嶺南的經濟、文化的較快發展,促進了嶺南的社會進步。

秦亡漢興,高祖劉邦對南越採取和柔政策,於高祖十年(公元前196年)五月派使臣陸賈出使南越,授趙佗璽綬制書,接納他為漢王朝的諸侯王。此後,趙佗年年修職進貢,與內地頻繁通使、貿易,既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統一,又進一步促進了南越國的發展。特別是內地牛馬、鐵器通過貿易進入南越,加快了南越國的社會進步。

到呂后稱制時,形勢發生逆轉。漢朝廷把本來已經承認趙佗所有的南越國地又封給了長沙王。還禁絕了和南越國的邊貿活動。趙佗幾次派人入朝交涉,結果連使者也被扣留;又風聞在真定的先人墓被掘燒,兄弟宗親被捕殺。於是他宣布和漢朝分庭抗禮。接著就發兵攻打長沙國,一連攻下數縣。

公元前181年,呂后削去趙佗封號,派隆慮侯周灶、博陽侯陳濞率兵討伐,趙佗據險築城,對峙不讓。適逢呂后死去,文帝登位,派人到真定尋訪趙佗兄弟宗親,賜以官爵,並修繕了趙佗先人墓,指定專人守墓,恢復趙佗封號,和趙佗講和。趙佗對漢文帝的要求欣然應允,立即罷了軍兵,撤了帝號,面北稱臣。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吳王聯絡七王發動叛亂,想約越佗一同起事,被趙佗嚴辭拒絕。漢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趙佗死去,時年已逾百歲。南越國傳五代,至嬰齊而亡,共九十多年,而趙佗執政長達六十七年。趙佗死後,其後代續任了四代南越王。一直到前111年,南越國被漢朝所滅。

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趙佗為何不出兵攻打起義軍。首先,趙佗手中的軍力夠不夠?當年奉秦始皇的命令,趙佗帶領的秦軍精英有五十萬之多。但是秦軍是中原本地的內陸人,來到嶺南地區之後受不了嶺南地區的氣候,有很多人都出現了水土不服。又因為軍隊的後勤不及時,病死的人就有很多,這五十萬大軍可想而知還剩下多少。

秦從公元前219年開始起,50萬秦軍對南越地區進行徵服戰爭,直到214年才基本平定南越,在前208年,只有短短六年時間,我想,秦軍在南越都尚未站住腳,如果此時將秦軍主力調回北上,可能連南越地盤都沒了,能自保都不錯了。

再者,從公元前209年爆發陳勝吳廣起義到公元前206劉邦攻入鹹陽,一共只有3年時間.決定秦命運的當屬公元前208年的巨鹿之戰,這時間就更短了,才2年,沒有記載說2世沒有詔令趙陀率嶺南秦軍北上救援,就算2世在看見巨鹿戰敗之後,急下令趙陀增援,從當時的交通水平,命令從鹹陽到廣州,在在趙陀準備好出發北上到達關中地區救援,2年的時間根本就不夠。

相關焦點

  • 秦末大動亂,趙佗五十萬秦軍為何不去守護秦國?原因很心酸
    我們都知道,秦國自從商鞅變法開始,花了近一百年的時間的來一統天下,而秦朝,這個秦始皇締造的王朝,才過了短短的十四年,就滅亡了。不得不說,秦朝的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胡亥集昏君與暴君為一體,加上趙高這一種千古大奸之臣,秦朝怎麼會不亂。秦始皇留下的精銳大臣,勇猛的將軍,一幫忠良都被趙高殺害殆盡。
  • 嬴政走了,大秦帝國存亡之秋,嶺南軍團拒絕救大秦,蒙冤上百年
    我們看過《大秦賦》,知道秦始皇如何偉大,卻沒想到,由他建立的超級帝國大秦王朝,卻在他死後不久被項羽和劉邦滅亡了,於是超過一半的網友說「嶺南軍團沒有回援是因為秦始皇當年下了聖旨,秦始皇說了一句話:他日如果秦國有難,不準班師回朝勤王。
  • 趙佗為什麼不救秦國?
    出品 | 趙氏宗親(ID:zhaoshizongqin)編輯 | 趙英雄趙佗是始皇帝一掃六合之前,有名的十大將軍之一,深受始皇帝器重和提拔,對於秦的感情應該很深,而那五十萬王者之師更是關中老秦人,怎麼也是無動於衷的,家鄉的父老鄉親都要滅亡了啊,怎麼就不動呢?項羽不可怕,那是什麼可怕?他們發現了什麼?難道始皇帝有什麼密詔?密詔內容是什麼?
  • 南越王趙佗的自立,是對大秦帝國的背叛嗎?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萬大軍攻打嶺南地區。這是趙佗和嶺南地區最開始的緣分,如果不是因為這一道命令,趙佗很可能會被趙高除掉,也有可能被二世殺死,有可能死於起義軍的叛亂,也可能死於劉邦或者是項羽等人的手下。總之,趙佗到嶺南的這一場戰役就是南越國最開始的地方。 趙佗是忠於秦始皇的,很多秦朝的將領都忠於秦始皇,但是是否忠於二世這就難說了。
  • 秦朝滅亡之際,北御匈奴、南徵百越的大軍是在作壁上觀嗎?
    網絡上一直有一個說法,秦朝出動三十萬大軍攻打匈奴,五十萬大軍徵百越,這兩隻軍隊在秦末大起義之際都沒能調動,從而導致大秦帝國在陳勝吳廣起義以及後續的六國復國運動中無兵可用,最終亡國。近來《大秦賦之天下》開播,算是又興起一波關於秦朝的歷史話題,趁著這個話題,本文就來說說這個流言是否真實。
  • 「嶺南始祖」趙佗為什麼不救秦國,是因為秦始皇的密令嗎?
    戰國時此地屬趙國東垣縣,大約公元前240年趙佗出生於此。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他親身經歷了自己故國被秦國蠶食吞併的過程。 趙佗何時加入的秦國隊伍,史書沒有記載。 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萬大軍,兵分五路南徵嶺南(百越)。
  • 為什麼秦國滅亡時, 當年橫掃六國的百萬大軍沒有出現?
    自嬴政登基後,秦國更是橫掃六國,百萬鐵騎所到之處血流成河,建立了大秦帝國。可如此強大的秦國只在歷史的長河中存在了14年,就走向滅亡呢?為什麼秦國滅亡沒有看到當年橫掃六國的百萬大軍呢?嬴政統一六國後,將百萬大軍分為兩路50萬北擊兇奴修築長城,50萬大軍南下攻打南越,開疆闊土。他將自己的百萬大軍派出去,不怕六國的餘孽死灰復燃嗎?不,他不怕。
  • 50萬大軍看著秦朝滅亡卻按兵不動,是不想救還是?
    據《淮南子·人間訓》記載,秦徵服南越所調動的軍隊達到了驚人的五十萬之眾。在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6年長達三年的戰亂中,戍守嶺南的五十萬秦軍竟然坐視秦朝滅亡而無動於衷。這是為什麼呢?在巨鹿之戰中,項羽只有幾萬起義軍。
  • 《大秦賦》口碑持續走低,孫皓暉發話《大秦帝國》明年重拍
    《大秦帝國》系列第四部《大秦帝國之天下》(又名《大秦賦》)是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與此同時《大秦帝國》原著作者孫皓暉發話《大秦帝國》從第二部開始就背離原著精神。到第四部時拒絕讓製作方使用《大秦帝國》名稱。孫皓暉進一步談到《大秦帝國》明年開始重拍,未來還將拍攝4部《嬴政大帝》。既然目前播出的《大秦賦》背離原著精神,將太多精力用在宮鬥戲上,所以重拍是最好的選擇。
  • 秦朝快滅亡的時候,為什麼嶺南五十萬的秦軍不回京勤王呢?
    秦朝快滅亡的時候,嶺南還有五十萬秦軍,為什麼嶺南五十萬的秦軍不回京勤王呢?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秦始皇生前命令他們在秦國有難的時候不得回軍勤王,以保住華夏疆土;其二、趙佗不願意去救胡亥、趙高之流,他要確保嶺南不失,還有就是擔心被胡亥趙高等害自己。個人認為這兩種原因都有可能,只是秦史裡缺少相關的記載,故無法考證。
  • 雄哉大秦帝國,奈何二世而亡,試問百萬將士何在?
    南下的軍隊馬不停蹄,一直到達南海邊,後來在趙佗呢帶領下建立南越國,整整五十萬大軍眼睜睜的也沒來回援,真是遺憾。也有這麼一種說法,說當年這支秦軍的將領趙佗,叛心已起,他誅殺了監視官員,斷絕了將士們與秦朝內地之間的聯繫。趙佗背叛中央,自立為王,號為「南越王」,漢朝建立以後,麻溜稱臣,著實讓漢朝撿了個大便宜。
  • 秦朝滅亡時,那些秦軍和老秦將都去哪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隨著大澤鄉一句豪言傳唱開來,秦朝也唱響了帝國最後的絕響。可當義軍風起雲湧般血戰巨鹿、挺進函谷關時,昔日一統六合的大秦精銳為何都銷聲匿跡了? 早前,有人曾質疑:「王翦滅楚後,60萬秦軍為何不北上固守王土?」這個問題讓秦軍去向成了千古謎團,也讓受儘先王恩惠的王家臉上蒙羞。
  • 周文強說,秦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秦軍主力沒有回師勤王
    至於為什麼秦軍為什麼不回來,乃是因為秦始皇的命令。秦始皇為了守衛華夏版圖,為了整個華夏族群,要求這些秦軍一定要死守邊疆。為了民族,就算是犧牲秦國,那也不算什麼。當然了,他們並不是因為秦始皇的命令而不回來,而是自己割據自立。秦末發生內亂之後,嶺南四縣之一的龍川縣令趙佗,殺掉當地的秦朝官吏,阻斷來往內地的交通要道,擁兵自立。 「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封關、絕道
  • 亡秦者胡也,胡亥說了一句話,大秦帝國註定滅亡
    胡人是因為這句預言倒大黴了,結果大家也知道,秦始皇冤枉胡人了,大秦帝國是亡在了秦二世胡亥手裡,因此後世很多人都認為,這個胡是指秦始皇最喜愛的兒子胡亥,這是真的嗎?很難說真假,不過胡亥成了秦二世後說了一句話,這大秦帝國是註定要滅亡的。書生為什麼說亡秦者胡也,很難說是不是指胡亥,因為這句預言是秦朝著名的方士盧生說的,這盧生是誰呢?
  • 大秦帝國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大秦帝國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有以下三條:第一,沒有立太子;第二,沒有立皇后;第三,六國權貴沒有全部消滅!但是,就因為不立太子,沒有皇后,也沒能消滅六國權貴餘孽,才使得他死後權力被趙高竊取,最終導致滅亡!如果早立扶蘇為太子,趙高、胡亥之流不會輕易竊取權力;就算把胡亥立為太子,始皇帝死後,他繼承皇位順理成章,就沒必要賜死扶蘇、引起內部紛爭的局面。
  • 橫掃天下的秦軍,在秦朝滅亡時去哪了?原來六十萬大軍在執行任務
    但是在秦國滅亡的時候,幾乎都是起義軍在相互內耗,秦軍僅剩的二十萬兵力還在章邯的率領下被項羽一舉擊潰,有了後來「作壁上觀」和「破釜沉舟」這兩個成語,此後起義軍再沒遇到什麼強有力的抵抗,從滅六國到秦末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強大的秦軍去哪了呢?
  • 原大秦帝國滅亡五大原因,猜對四個即是「治國之良才」!
    而我們現在再回首,看看導致大秦帝國邁入滅亡的問題都有哪些吧。其一,一成不變的治國理念大一統都實現了,是時候改變法制和政策了,這個時候安邦定國、維護民族團結才是重要的,可是秦朝不這麼做。秦朝保留了他們徵戰時候的法治觀,治國理念也沿襲了法家的理念,不論是在政治觀還是國家觀,他們都選擇了法家的。皇帝和官員對政策的保留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個帝國。
  • 橫掃天下的秦軍,在秦朝滅亡時去哪了?原來有六十萬大軍在執行任務
    但是雄心勃勃的秦王嬴政卻沒有給他們喘息的機會,用強大的武力橫掃六國,將他們一一殲滅,在秦軍伐楚的時候就有六十萬大軍,由王翦率領攻進了楚國都城。 但是在秦國滅亡的時候,幾乎都是起義軍在相互內耗,秦軍僅剩的二十萬兵力還在章邯的率領下被項羽一舉擊潰,有了後來「作壁上觀」和「破釜沉舟」這兩個成語,此後起義軍再沒遇到什麼強有力的抵抗,從滅六國到秦末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強大的秦軍去哪了呢?